山河血





备。

会议的进展极为顺利,不过是到了傍晚,会议便结束了,各部将领随即各自返回前线,而蒋介石却无法放松下来,当军事上的问题结束之后,他又不得不考虑政治上的问题,即便是所谓的“蒋主军、汪主政”的政局分划中,他也必须要分出更多的精力专注于政治,为此,他特意招来了杨永泰。

“委员长,深夜叫我来,有什么急事嘛?”

杨永泰一进门,便急忙问道。

蒋介石正背手驻足窗前,望着漆黑的夜空。听到说话,慢慢转回身。这时他倒象不着急似地,眼光在杨永泰的身上停足有半分钟,看着这位被他称为“当代卧龙”的亲信心腹,从五年前的“削藩”中“以银瓦冯、以政决阎、以军攻李,外交东北”,再到今年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成功,皆是眼前的“当代卧龙”之功,而在他专注剿匪事物时,杨永泰一方面要组织党政军一体的政治、经济攻势,同时还要为其处理政务,而现在,之所以请他过来,正是为了南京的事宜。

“畅卿,请座!”

在和杨永泰说话时,蒋介石显得很是客气。

“现在,南京那边的情况怎么样?”

虽说远离南京,但是蒋介石从未放松过对于南京的“注意”,而作为其最信任的幕僚,杨永泰不仅有很大的权力,所有的重要军政文电,都须经其先行过目之外,同样许多政治之事,甚至由其越权代蒋处置,不过也正因为其在行营,可谓是专横跋扈,而与国民党各派系积怨甚深,对此,蒋介石深知,同样杨永泰亦是深知,但他不得不如此,这正是智为人所用必须要承受的代价。

“委员长,南京那边局势还算稳定,暂时没有什么大的变故。”

在心下斟酌一番后,杨永泰的话语显得有些两可。

“畅卿,我知道,这一阵子你忙的可谓是不可开交,今日剿匪之顺利,你当居首功,但是……”

话声微微一沉,蒋介石的脸上却依然带着笑容说道。

“对于南京那边,还是要加倍关注的,毕竟,这边关系国家稳定,可那边亦关系到国家根本啊!”

“委员长,永泰失职。”

虽说着失职,可杨永泰的面上同样面带微笑,只听他继续说道:

“行政院那边与各院互牵涉,新闻天天有,可事情嘛……不过,最近,行政院倒是做了一件事,惹得北平军分会那边,似乎有所不快。”

“哦?”

蒋介石一愣,怎么行政院又同北平军分会扛上了?

“慢慢说。”

“是这样的,这个月,行政院提请设立以邯郸、彰德两地设立邯彰行政督察专区……”

蒋介石伸手打断了话头,面上也流露出好奇之状。

“畅卿,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行政院那边不是反对设立行政督察专区吗?”

何止是反对,用汪精卫的话来说,根本就是“再行军阀误国”,也正因如此,当初他可是前后和汪精卫勾通数次,方才获其同意,而每一次南昌行营设立新的行政督察专区,其都会在南京指责一番,让蒋介石颇为心恼,却又没有任何办法,现在汪氏竟然自愿添设行政督察专区,岂不让人好奇?

“可不是嘛,过去汪院长之所以反对设立行政督察专区,一来是担心再致军阀祸国之忧,二来则是考虑到行政辖属破坏,当然,其意在借此离间中央与地方,从而为已渔利,可这次,他不仅主动添设行政督察专区,而且又是地跨两省,可以说,这种情况,除去南昌行营鉴于匪区情况特设外,他省尚无此先例!”

杨永泰的脸上带着一丝嘲弄之意,政客从来都是如此,他们反对是为了政治,他们赞同同样也是政治上的需要。

“邯郸属河北、是彰德属河南,下辖12县,河北,邯郸、磁县、肥乡、成安、大名、广平,可河彰德、漳临、汤阴、林县、淇县、辉县,辖区内人口达到四百万之众……”

此时蒋介石则是一言不发的沉思着,好一会之后,他才开口问道。

“这专区专员是谁?”

“管明棠,管哲勤!”

“是他!”

蒋介石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那个曾让他很是欣赏,后来却又很是失望的年青人,怎么会是他呢?可下一瞬间,他便明白了原因所以。

“难怪,难怪,怕这就是的汪兆铭越两省而设邯彰专区的原因了!”

“可不就是,若是河北省设邯郸专区,只需由河北省上报军分会,由军分会同意,往行政院备案即可,而现在汪兆铭却是跨两省政区而设的邯彰专区,实在是……”

“实在是损公肥私,居心不良!”

说完,蒋介石干痩的脸上挤出一丝干笑,转向杨永泰问

道:

“汪兆铭不惜损两省行政而设邯彰专区,所为为何,岂是为国家?非也?其所为只为卖好于他人,收拢人心为已用,此等政客实为国家之害!”

委员长严厉的训斥只让杨永泰的脑子飞快地转着,马上明白过来,恐怕还是因为管哲勤的缘故,对这个年青人,委员长从没有掩饰他的欣赏,即便是杨永泰以及政学系诸人也是极为欣赏,可欣赏总归是欣赏,有一些事情,他们还是要从大局上考虑的,也正因如此,导致其对委员长或许产生一些误会、甚至意见。

只不过,杨永泰没想到的是,现在汪兆铭会这么快便从中插上一手,而且这边还无力反对,实际上军事委员会这与行政院那边的对抗,双方都有一种默契,前者的“军事需要”,后者不予过问,而后者的“行政必须”,前者则不予过问。

“这个管哲勤……”

眉头猛的一锁,蒋介石的脸色显得很是不善,想到管明棠这个他曾极为欣赏的年青人,此时竟然转投汪氏门下,以至于一阵厌恶从他心底涌起,恰在这时又听杨永泰说道。

“北平那边发电询问行营,此事当如何……”

他盯了杨永泰一眼,坦然地说道。

“让他去当这个专员说好了,若是军分会那边在这件事上纠缠,就让他们去问汪兆铭好啦。汪兆铭才是行政长官。

从心里说,管明棠的“背叛”,最受刺激的还是蒋介石。本来他曾因那个年青人对自己的崇拜,而对其心怀好感,甚至对他的一些举动,而且颇为容忍,可谁曾料想,现在,他竟然转投汪氏门下,甘愿为汪氏所用。但他一生中,最为反感的正是这种饶舌卖乖讨便宜的人。当下,他不耐烦地冷冷说道:

“这个管明棠……”。

委员长脸上的怒色只让杨永泰心下大惊,在内心深处,对那个年青人,不仅他这会政学系首脑极为欣赏,就是政学系内诸人也可谓是颇为欣赏,毕竟中国能办实事的人并不多,且其同政学系诸人关系相当不错,这时见委员长动了怒,他连忙说道。

“委员长,其实,这事以我看来,与管明棠关系倒是不大,估计同汪兆铭个人欲以国家公利结交人心有很大关系!估计其如此笼络皆因对管明棠另有所图!”

对于杨永泰的解释,蒋介石先是沉默片刻,随后又是冷冷一笑,

“汪兆铭善于笼络人心,而管明棠居于实业,这汪兆铭倒是会挑时机啊。”

说罢,又把目光投向远方,轻声问道:

“畅卿,你以为对此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好呢?”

见委员长缓了气,杨永泰便凑近一步说道。

“委员长,您放心,那管明棠,倒也不是糊涂之人,有些事情他能看清楚,以我看来其虽能看清楚,但却不愿意过多涉足,估计这次汪兆铭要偷鸡不成蚀把米了,可以先派一人前往邯郸见一见管明棠,然后夫人那边……”

听着杨永泰的建议,对其几乎达到言听计从的蒋介石的脸上慢慢的露出笑容……

(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三章电子工业初步

第333章电子工业初步

八月,时进盛夏,盛夏的骄阳烘烤着中国南北大地。到了这个时节,似火骄阳似乎南北大地的共识,即便是站在树荫下还觉热气蒸人,在没有树荫的地方,怕是半个钟头也呆不得,不过因为温度并没有达到36度,因此,在新区的一片片建筑工地上,并没有执行“高温停工”施工条令,不过尽管如此,按照施工条令的要求,他们每一个小时,都会获得十五分钟的休息时间,在凉影底下喝上一大瓶绿豆汤,从而避免中暑,这种细节上的关心倒不是公司制定的规矩,而是沿用旧时建筑行的规矩,旧事行规也有他的人性之处。

虽然天气很热,但王端骧每天夜里还能睡得很好,每天都能足足睡上6个小时,这个休息时间,远超过他在读大学时休息时间,原因非常简单,今年夏天在单身宿舍内,公司给每间宿舍安装了一台吊扇——这是新区的最新产品,再加了纱窗阻挡了蚊虫,睡觉极为安逸。和大学里是相同的,他现在的生活依然很有规律,早晨6时起床,然后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温习一下昨天的研究,然后上午到8点到“电子研究所”开始一天的工作。然后到了晚上,他则会在电子研究所的内部图书馆,查阅无线电、电子管等电子方面的学术资料。

而在电子研究所,王端骧所从事的研究并不算复杂,则是根据图纸和工艺流程,制造出外国标准的电子管,这种制造则完全是由北方电子公司负责,而电子研究所实际上则是电子公司的附属研究机构,除去按照技术专利、工艺流程制造出外国式样的电子管外,王端骧最近一直从事着根据实际需要,制造一些可以满足特制的电子管。

今天,王端骧刚进进入电子研究所,就被克里斯蒂那位从美国a公司挖来的电子管专家拉到了他的试验室之中。

“……它确实非常了不起。它是一个四个电子管的无线电收音机,可是……你听……”

在克里斯蒂说话的时候,经过一两秒的预热后,优美的旋律已经的从收音机中传出了,一开始,王端骧甚至听不出来有什么区别,可是听着听着,他似乎发现了这个收音机的音质与平常他听的收音机有所不同。

“我们都很喜欢音乐,可你知道,”

克里斯蒂解释道。

“过去,我听收音机里播出的音乐时,会有一些噪音,而且电子管的寿命只有几百个小时,可你知道,现在这台收音机的电子管使用了多长时间吗?”

克里斯蒂看着王端骧,双目中尽是惊讶之色,作为一名电子管专家,来到这个电子管研究所,他才知道,相比于美国,中国人的电子管技术不仅不落后,甚至还先进许多,尤其是在电子管小型化上,只不过现在他们的小型化电子管,仍然停留在试验生产的阶段。

“你一定会为你和你的朋友们的成就感觉到自豪的!”克里斯蒂的声音中略带着一些激动。

“足足使用了2000个小时,而且现在还没有损毁,我估计达到3000小时,绝对没有任何问题,即便是在美国的试验室内,电子管最高的寿命,也只有1000个小时……”

面对克里斯蒂的激动,王端骧只是点了点头,他什么都没有说,也没有解释什么,这是研究所的保密规则所要求的,尽管他知道,这些电子管,只不过参照外国专利、生产工艺制造的罢了,现在他们从事的研究,更多的是对其进行改造以适应美国、英国的英制标准,从而向美国出口,毕竟待电子公司的工厂完工之后,它的产能每年达到数百万支电子管,完全超出中国的需求。

激动!

王端骧并没有感觉有太多的激动之处,克里斯蒂或许是研究所内少有的几名无线电子领域的专家,而且这家研究内的大多数研究员——皆是毕业于交通、北大等多所大学电工系的学生,都是他的学生,但王端骧的保密级别却高于克里斯蒂,尽管他只有二十四岁,但他却是这所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这意味着,他和他的小组可以接触到许多保密级别较高的技术。

“克里斯蒂先生,以后我们还会研究更多更为先进的电子管!由您和您的学生一起,开创一番新天地!”

说笑着,王端骧便朝着自己的办公室走去,今天对于电子研究所来说,是个大日子,今天,是他们向公司提交一批“器材”的日子。

电子研究所一楼东侧则是研究所内的试验厂房,用于小批量生产各种电子管以及电子配件,与进入普通工厂不同,在进入那栋灰色的建筑时,王端骧总会产生一种极为科幻的感觉,进入厂房,这里的一切与外界截然不同,在更衣室和其它人一样,王端骧脱掉外套,换上了一身罩头式连体罩衣,甚至还戴上了口罩,最后才通过隔离室进入由玻璃窗隔开走廊。

这座工厂之所以会给他这一种极为科幻的感觉,正在于此,工厂整体使用钢架混凝土结构,顶棚材料用的是扣板,而墙面甚至还要整体镶嵌瓷砖,而且所有的接缝都要用橡胶条粘合,以防止灰尘,窗户也是双屋密闭窗,就连同地板,也是水磨石地板,还要打液体蜡。不仅如此,甚至就连厂房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