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臣之鉴





    尽管性质截然不同,但类似的情况在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斗争中却时有发生。本来俄罗斯应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防患于未然,但从恐怖事件突然降临到头上时,从地方到中央的反应看,他们似乎连精神准备都没有。    
    这里指的是车臣恐怖分子制造大型恐怖事件的“处女作”,发生在1995年6月14日的布琼诺夫斯克事件。现在看起来,联邦方面对这次事件的处理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从而表现得过于软弱,以至于让恐怖分子通过这种手段改变了政府对战争的决策、改变了战场上的形势,使非法武装得到了喘息机会。尤其不能容忍的是,联邦政府竟然允许制造这起事件的恐怖分子巴萨耶夫等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像英雄一样返回了自己营地,让他的这段经历像史诗般地在恐怖分子中间传扬。     
    暂且不谈在事件发生时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现在看起来,仅这样一个结果,已经足以让更多的恐怖分子倾慕和效仿了。    
    从车臣战争开始,发生在俄罗斯的恐怖事件越来越多,从车臣扩展到周边几个共和国,甚至殃及莫斯科和其他几个中心城市。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并非是车臣战争一个原因造成的,但恐怖事件在俄罗斯愈演愈烈,肯定与联邦政府在决定进行这场战争时对此毫无准备,在发生后又处理不当有直接关系。    
    第一次车臣战争还产生了许多其他方面的副作用,其中包括导致俄罗斯与西方大国关系疏远;与伊斯兰世界产生了新的矛盾;让独联体及东欧国家产生一种恐惧感,急于加入北约寻求保护等。关于这方面问题本书将在最后一章专门论述。    
    第一次车臣战争是一部刚刚结束的历史,是最现实、最生动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用战争手段解决国内民族矛盾并非良策。当然,在读过同样一册教科书后,每个人的理解和体会都未必相同。    
    


第三部分战后之战(1)

    一有天无日“独立”依旧    
    1997年1月27日,车臣共和国举行总统大选,阿斯兰·阿里耶维奇·马斯哈多夫当选为总统。    
    新当选的车臣总统马斯哈多夫,1951年出生于哈萨克斯坦,六岁时随父母回到家乡车臣—印古什共和国纳德捷列奇诺耶区泽比尔尤尔特村。与大多数车臣非法武装领导人一样,他的童年也是在流亡和屈辱中度过的。就是在允许他们返回家乡时,当局的解释也不是“平反”,而是“特赦”。于是,一颗民族仇恨和一定要复仇的种子,早就深深地埋在他的心里。1971年,马斯哈多夫从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高级炮兵学校毕业,分配到远东军区服役。由于表现优异,于1978年被送到列宁格勒加里宁炮兵学院深造。1981年毕业后进入苏军驻匈牙利南部集群服役,历任炮兵营长、团长等职务。1986年,马斯哈多夫被调到波罗的海沿岸军区,任某师副师长,同时担任师军官代表大会主席。1992年,由于俄罗斯军队缩编,马斯哈多夫退役后回到家乡。这时,他已经获得了两枚“为祖国服务”勋章,并终身享有上校军衔,是车臣仅次于杜达耶夫的高级军官。    
    马斯哈多夫的结发妻子叫库萨玛,车臣战争爆发后,她与儿子安佐尔和女儿法蒂玛长期居住在马来西亚,但有时也出现在土耳其和阿塞拜疆。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报道,2002年,寂寞难耐的马斯哈多夫“梅开二度”,又在国内续了个“二房”,而且为他生了一个女儿。    
    马斯哈多夫与车臣第一任非法总统杜达耶夫有一段相同的经历,就是都曾经在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服役,并接受了这些国家争取民族独立思潮的影响。所以,在回到家乡不久,他就被杜达耶夫任命为非法政权武装力量副参谋长,两年后出任参谋长,授予准将军衔。    
    马斯哈多夫就是在这个关键岗位上介入第一次车臣战争的,当时,他指挥部队全面抗击俄军“入侵”。1995年元旦前夕,俄军在数百辆坦克掩护下,向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发起攻击。马斯哈多夫在该市中心总统府地下室里,组织非法武装进行顽强抵抗,竟然打退了装备精良的联邦部队。使俄军在一夜之间就有数百人伤亡,大大鼓舞了非法武装分子的士气。事后,当法新社记者问他为何固守阵地而不采取游击战法时,马斯哈多夫面带胜利者的微笑答道:“因为我们想显示车臣人是一支真正的军队。”    
    格罗兹尼被俄军占领后,马斯哈多夫随杜达耶夫进入深山,与联邦部队打起了游击战。在杜达耶夫于1996年4月被炸身亡后,车臣非法武装的另一名领导人扬达尔比耶夫继任总统,马斯哈多夫成为车臣非法武装最高领导人。    
    1996年7月,马斯哈多夫不顾一些人反对,开始与俄军谈判。在谈判过程中,他不仅表现出一些务实精神,而且与俄军代表罗曼诺夫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被看做车臣非法武装领导人当中温和派的代表。    
    列别德介入俄车会谈后,由于俄罗斯方面在关键问题上做出让步,使谈判有了进展。8月底,马斯哈多夫以车臣全权代表的身份与列别德签署了《哈萨维尤尔特协议》,结束了车臣战争。在协议签订后,他以胜利者的口吻对记者说:“这场战争本来能够早些时候结束,可是人们缺乏意志。现在,我们终于找到了想要结束这场战争的人。”    
    1996年11月,扎夫加耶夫政权被迫退位,马斯哈多夫成为联邦方面承认的车臣政府总理,兼任国防部长和武装力量总参谋长。    
    在随后的总统选举中,他以241950张选票,59%的得票率当选为车臣总统。1997年2月2日,车臣选举委员会公布了这一结果。当天,叶利钦就从莫斯科发来贺电,他在电报里说:    
    祝贺您当选车臣共和国总统。对于选民们委托您担任这一责任重大职务的选择,我们表示尊重。    
    我认为,1997年1月27日在车臣共和国进行的民主选举,是在政治解决俄罗斯联邦和车臣共和国国家权力机关相互关系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但真正使这个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还需要不少时日,需要善良的意志和各方共同努力。我坚信,只有对话和合作才能解决所有现存的问题。    
    您作为重新选出的共和国元首,肩负着团结车臣社会、复兴车臣经济的极为困难的任务。我希望,您在总统职位上的全部活动,将以车臣建立和平与稳定、巩固族际和谐,不以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为标准,而以无条件捍卫人权和人的自由为方向。选民们把对幸福和平的憧憬,与您的当选联系在一起。我认为,您不会辜负他们这种愿望。    
    1997年3月2日,马斯哈多夫在车臣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选举结果一个月后,举行就职仪式。为了表示肯定和祝贺,叶利钦委托上任不到半年的俄罗斯安全会议秘书雷布金,率领一个颇具规模的代表团来到格罗兹尼。在这次车臣之行的过程中,雷布金除了在庆典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外,还就相互关系等问题与马斯哈多夫举行了会谈。    
    5月12日,马斯哈多夫率领一个代表团来到莫斯科,与叶利钦在克里姆林宫签署了俄联邦和车臣共和国《和平与相互关系原则条约》;同俄总理切尔诺梅尔金举行会谈并签署了两项经济及财政协定;俄罗斯中央银行行长谢尔盖·杜比宁还与车臣共和国国家银行行长扎卡耶夫签署了两个银行间的协定。


第三部分战后之战(2)

    这些条约和协定签订后,叶利钦十分高兴,他认为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俄罗斯与车臣之间经历了400多年的战争终于可以结束了。”    
    在此后的日子里,联邦政府按照所签协议开始帮助马斯哈多夫恢复居民点等生活设施建设;为其提供资金发放退休金和工资;恢复了一批国民经济建设项目;重新开通了铁路、公路和民航。联邦政府还决定赋予车臣经济开发特区地位,实行优惠政策,将石油开采、加工和供应过程及所得由车臣政府自己掌握。此外,马斯哈多夫还要求联邦赔偿战争给车臣带来的经济损失2000多亿美元。    
    这就是通过两年战争收回来的车臣?它与战败之后割地赔款有什么区别?难怪当这种情况出现在国人面前时,引得政治家摇头、经济家瞠目、军事家顿足。    
    如果真的付出了这些,就能够换取车臣的和平与稳定,这种做法也可能被当成一种选择。问题是马斯哈多夫辜负了叶利钦的良苦用心,他对联邦的做法并不领情,在所谓“原则”问题上分毫不让,其中在车臣地位和主权的问题上更是一点都不含糊。    
    关于车臣的政治地位,联邦与车臣当局在两个协议中有所涉及。一个是1996年8月30日列别德与马斯哈多夫签署的《哈萨维尤尔特协议》,另一个就是叶利钦与马斯哈多夫在莫斯科签署的《和平与相互关系原则条约》。前者决定将这个敏感问题推迟五年解决,后者则声明双方关系将“建立在平等国家和国际法准则基础上”。这是一句令人费解的话,他似乎不符合联邦历来的立场。可能正是为了澄清这句话引起的混乱,在这个协定公布的第三天,俄联邦外交部发言人向媒体做了一番解释。这位发言人说,俄联邦中央与车臣共和国签署的和平条约,“不会改变车臣共和国当前的地位,也不意味着承认共和国为国际法主体。”    
    但对于车臣方面来说,白纸黑字的东西岂能以联邦一方的解释为准。在他们看来,这就是车臣脱离俄罗斯的法律依据,是两个国家元首经过协商共同签署的。    
    从此,马斯哈多夫在车臣独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首先,他清楚地知道“五年之内不解决车臣地位问题”的条款,是联邦政府的缓兵之计。为此,他在掌握政权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力加强政权和军队建设。据专家估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由马斯哈多夫组建的,旨在防止“外来入侵”的车臣国民卫队、总统卫队、伊斯兰卫队和正规军的总兵力,就已经达到20000多人。这面是俄罗斯在为车臣百姓发放养老金,那面却在用民脂民膏扩军备战,准备与联邦进行第二次厮杀。可以说,在马斯哈多夫面前,叶利钦的怀柔政策是彻底失败了。    
    1997年下半年,叶利钦准备再对车臣进行一次视察,但他的打算却遭到马斯哈多夫拒绝。原因是后者指出叶利钦到车臣“应该严格按照国家间相互关系惯例”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进行,而不能是“视察性”的访问。    
    一切都已明了,下面就看谁的步子迈得更大了。从马斯哈多夫拒绝叶利钦视察开始,车臣加快了独立的脚步,他宣布用车臣语言取代了俄语的官方语言地位;以对政府“实行根本变革”为名清除了其中的俄罗斯人。1998年,车臣开始更换自己的汽车牌照,发行自己的货币,使用新的身份证。    
    在对内强化国家机器和加紧进行国体建设的同时,马斯哈多夫还展开了一轮“外交”攻势。仅在1997年,他就先后访问了土耳其、格鲁吉亚、波兰、美国等国家,争取这些国家政府和政治家对车臣独立的支持,鼓励商人到车臣投资。在他得到了少数国家非官方承诺后,竟然得意忘形地对俄罗斯发出威胁,声称“如果俄罗斯不第一个承认车臣,那么其他国家可能率先承认”。    
    为了摆脱俄罗斯,使自己实现真正的独立,1997年底,车臣副总理、外交部长阿·扎卡耶夫几度访问格鲁吉亚,洽谈从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到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公路改造项目。待这项工程竣工,车臣就有了不经俄罗斯,通过外高加索走向世界的通道。    
    扎卡耶夫还在这段时间里,与阿塞拜疆磋商了将车臣石油与里海石油并管的问题,试图从经济上走向独立。    
    至此,联邦政府不得不承认,他们希望通过马斯哈多夫政权实现民族和解,避免国家分裂的计划又是一着臭棋。    
    二巴萨耶夫——“独立”道路上另一架马车    
    马斯哈多夫所做的一切,不仅遭到联邦方面的反对,还引起了车臣内部民族极端分子的不满。当然,他们反对的不是总统的“独立”之路,而是嫌马斯哈多夫在这条路上走的太慢,这种情况在马斯哈多夫成为总统后表现得越来越强烈。    
    此时,在车臣民族极端分子的领军人物是巴萨耶夫。关于他的情况,本书前面曾经做过介绍。就是这个人,在1995年6月14日亲手制造的布琼诺夫斯克事件,开创了在车臣以恐怖事件为手段,以平民生命为筹码,要挟俄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