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5
末年,蔡伦被召入宫,给事宫掖。蔡伦有才能,为人敦厚,在宫中非常尽心
竭力。当时,外戚势众,内外官僚,很少有机会接近皇帝,皇帝为了亲揽朝
政,不使权力旁落,重视内廷官吏的委用。章帝即位后,蔡伦被用为小黄门,
侍从皇帝左右,受尚书事,朝廷中外事务,多委其办理。宫中公主、太妃等
生活事宜,也由他掌管。蔡伦在宫中给事二十多年,上至皇帝,下至后妃,
颇受信任,得到朝中大臣们的信赖,成为当时有才能的内官。
公元88年正月,年仅33岁的章帝死了,皇太子刘肇便于这年的2月登
上了皇帝的宝座,就是汉和帝。和帝当时仅有10岁,不能亲理朝政,一切政
… Page 33…
务皆由窦太后临朝处理。窦太后掌政以后,外戚窦宪兄弟便依靠太后权势,
扩大自己的势力,朝廷大臣都对他有所畏惧,这样,也使皇帝很难与朝中大
臣商议政事。在朝廷内外臣僚无法接近皇帝的情况下,皇帝为了保持自己的
势力,只有依靠常在身边的宦官,对他们日益信任,一切事务,都让宦官给
他办理,这样宦官的人数也增加了。蔡伦也由小黄门升为中常侍。他侍从皇
帝左右,出入宫廷,掌管宫内事务,有时在内廷参议朝廷事务。蔡伦是一个
有才学、为人诚实的人,办事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因而深得和帝信任。他
看到皇帝有什么错误决定,从来不怕触犯皇帝的尊严,极力劝阻和进谏,曾
经有几次触犯皇帝,劝止了皇帝的错误行事。蔡伦虽然做了中常侍,但他不
以自己的权势自居,不与有权势的臣僚往来。每当他给假休息时,便关起门
来,谢绝宾客,在家休息,做些喜好的事。他常常到园地里去莳花种菜,以
为消遣。
和帝即位后,外戚窦宪权势日增。窦宪依靠他妹妹窦后的权势,从郎官
累进为黄门侍郎、车骑将军,以至大将军,屡受封赐,显赫一时。当时朝廷
中的王公、大臣、公主、驸马等外戚,都对他很惧怕,不敢触犯他。他依靠
权势,曾夺取沁水公主家的园田,公主不敢与他争执。这样他便由富贵显赫,
进一步滋长了弑主夺权的政治野心。永元四年(公元92年),窦宪便和其弟
窦笃等密谋,入宫杀害和帝。这个阴谋为和帝发觉,和帝免去窦宪大将军及
其弟的官职,使回封国迫使自杀。这一事件以后,和帝对内廷宦官,更为信
任,内宫势力于是日渐发展。
汉和帝见蔡伦有才能,留心工艺器械,于是让他任中常侍职务外,兼领
尚方令,负责掌管宫中御用刀剑器物的制作。从永元九年(公元97年)开始,
便从事监督各种器物的手工作业,他注意选用技术熟练的工匠,考究制造工
艺,监制刀剑和所用器物,造出的御用秘剑和各种器具,工艺精致,样式美
观,得到皇帝和宫中人们的称赞。由他监制的兵器和器物,都非常坚固耐用,
其技术工艺和样式,都成为以后工艺制造上的模范。蔡伦在制造器械的同时,
便想起如何利用宫廷的设备和尚方令所属作坊的充足人力和物力,进一步改
进造纸技术,扩大纸张生产,改变用简牍和缣帛书写的情况。于是便在西汉
制造麻纸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造纸的实验。他一方面建立造纸作坊,安装各
种造纸设备,亲自到作坊中进行指导;另一方面,翻阅各种资料,对以前造
纸经验,工艺流程,都做了认真细致的研究。他研究的结果,认为东汉以前
生产的麻纸,纸面不平滑,色泽不白,纸质粗糙不细和脆硬的原因,就是由
于造纸过程中对原料的纤维的分散度和腐蚀度处理的不好。不能大量生产,
是因为单纯使用麻纤维造纸,原料来源不足。如果改变这种情况,必须扩大
原料来源,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增加舂捣、腐蚀、漂洗等化学处理等加工工
序。
为了把纤维捣得更烂,使造出来的纸更加细腻光洁,蔡伦又在造纸用的
破布、破鱼网、树皮、麻头等原料中加进了带腐蚀性的石灰等东西,一起放
在石臼中舂捣。结果,不但原料捣得更烂了,并且还意外地出现了漂白的作
用,使得捣成的纸浆变成了白色。可是用这样的纸浆直接压制成的纸,仍然
不能除掉那些实在捣不烂的粗纤维,并且由于放了石灰等东西,做成的纸又
出现了许多细小的颗粒。
此外,怎样使纤维柔软,用什么方法增加纸的白度等,他都认真的研究
和仔细观察,使造纸技术,比西汉的麻纸有了很大的改进。
… Page 34…
蔡伦又接着做试验。他把捣烂了的纸浆兑上水调稀,放在一个大木槽里,
然后用细帘子去捞那浮在上面较细的纸浆。等细帘子结了一层薄薄而又均匀
的纸浆以后,把它晾干,揭下来就成了一张洁白细腻的纸。这样蔡伦改进造
纸术的试验终于成功了,造出了便于写字用的纸。这时候是汉和帝元兴元年
(公元105年)
蔡伦把自己改进造纸术的经过上奏汉和帝。汉和帝听了很高兴,叫蔡伦
继续改进,扩大造纸的规模,造出更多更好的纸来。蔡伦没有辜负汉和帝的
信任,果然造出了更多更好的纸。蔡伦在汉安帝的时候被封为龙亭侯,所以
人们就把蔡伦造的纸叫做“蔡侯纸”。
纸普及以后,公文、书籍都用纸张抄写,改变了原来使用缣帛和简牍的
情况,使缣帛和简牍逐渐被淘汰。也方便了人们生活,人们可以用来写书信,
密切了联系。朝廷少府守宫令的库藏中,保存大量纸张,作为各种书写用纸。
在社会上,纸的生产也大量发展起来,造纸已从纺织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
个独立的生产部门。蔡伦改进造纸技术,给人民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在民间
人民都称赞他。
蔡伦造纸,首先是扩大了原料的来源。东汉以前,除了缫丝的副产品絮
纸外,作为纸张使用的麻纸,主要是用麻的纤维生产的麻纸,这种纸质地粗
糙,不能用于书写文字,而是用于包装。蔡伦为了降低造纸成本,扩大造纸
原料,利用废旧物,采用破旧鱼网、树皮、麻头、旧麻绳、破布之类来加工
成造纸原料,进行造纸,这不仅增加造纸的数量,也使造纸成本降低,使纸
价低廉,可以广泛应用。
今天虽然从文献记载中,无法了解蔡伦当时造纸的具体情况,但是从今
天考古发现东汉时麻纸的结构,以及东汉以后史书中记载的造纸技术等方面
去分析,对蔡伦当时造纸的过程,大体上可以作出推测。
东汉时候的纸比西汉麻纸明显精细多了,要达到这样的技术标准,最低
的生产流程也要包括如下若干工序:
浸湿原料。首先要把备好的原料,无论是破旧鱼网,还是麻头、旧麻绳、
树皮和破布之类,都要放在盛满水的木桶或缸之类的容器里浸泡,至完全浸
湿以后,再取出进行第二个工序。
切碎原料。当原料完全浸透以后,用刀剪切碎,尤其是鱼网、绳头、树
皮等,必须切断,使成纤维,才可进行进一步加工。
浸灰水。为了使纸富有柔软性,加工时使纤维分散细小,必须采用带有
碱性的灰水浸泡,使原料腐蚀成碎小纤维。
蒸煮。当原料经过腐蚀以后,一些粗硬的大块原料有了松解以后,再放
入锅中,加热蒸煮。尤其是以鱼网做原料,比破布、绳头更难处理,因为鱼
网都结有小结,坚硬不易粉碎,须以碱性水浸泡后加热才可使其结松软。再
有,鱼网都涂有桐油、猪血之类的东西,颜色较深,不进行蒸煮,不易脱去
油脂和脱掉颜色,处理不好,便影响纸的色泽,所以这是一个重要的工序。
洗涤。原料蒸煮后,从锅中取出,放在充满清水的木槽或缸中,进行清
洗,使原料中混杂的泥垢清洗掉,同时也可去掉由于用灰水浸泡原料中含有
的碱性,经过反复洗涤,使原料色泽变白为止。
舂捣。洗涤后的原料,质地开始松软。然后取出,放入石臼中进行舂捣。
从东汉大量生产纸张和麻纸纤维的细小来看,舂捣用的石臼和木杵,可能装
置了用脚踏的设备,减少用手舂捣力小易疲劳的情况。
… Page 35…
再次洗涤。为了更好地清除原料中的泥污,舂捣以后,纤维更为松散,
再放入水槽中或缸中进行反复洗涤,这样便可使由于纤维不松散残留的泥污
被清洗掉,使原料的色泽变为白色。
打槽。经反复清洗,原料净化后,经过分解的纤维,就可凝聚在一起,
这样就成为纸浆。放在大木槽里,准备进行抄纸。
抄纸。抄纸是先做好木框,框中敷有用细竹编织的竹帘,然后把纸浆泼
在帘上,使帘上纸浆中纤维分布和交结平匀,漏去水分。
晒干。当纸浆泼在帘上,漏去水分以后,然后把木框放在日光下进行曝
晒,使水分蒸发。
揭纸。纸晒干后,从框上揭下来,便成为纸。然后再用石压平使其平滑,
便于书写。
经过蔡伦改进造纸技术后,生产的纸,比西汉以来的麻纸,明显地增加
了白度,纤维交结和分布情况比西汉纸精细。这种平整光滑的纸,已经成为
书写的工具,完全可以代替简牍和缣帛。
1974年,在甘肃省武威县旱滩修水利工程时,发现东汉墓,其中出土有
木俑、牛车、木盒等物,在木车模型上粘附有带字的古纸,这可能是蔡伦改
造技术后生产的纸,墓的年代和蔡伦生活的年代完全相符。墓的主人不是上
层社会的人,而是一般平民,可见纸在当时已广泛普及到民间。
东汉末年,在蔡伦造纸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已能生产出优质名纸。
有一个叫左伯的人,他生产的左伯纸,在东汉末年和张芝造的笔、韦诞造的
墨,成为文坛名品。东汉末年,曹操派人到蔡文姬处请她写字,蔡文姬要求
送来纸墨,可见在纸的使用上,已普遍到各个领域。纸的普及,对东汉学术
和文化的发展,直接起了推进作用,尤其是对古代文献典籍的保存,提供了
方便条件,也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影响。这种造纸技术以后传到中亚、西欧、
东方各地,对世界文明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
蔡伦自永平末年入宫侍卫,历经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等五代
皇帝,三十多年间,忠诚于职守,得到历代皇帝的信任。从小黄门至中常侍、
长乐太仆。在这期间,他改进造纸技术,推广造纸术,使纸成为书写材料,
又监修经传。
延平元年 (公元106年),安帝刘祜即位,邓太后摄政,蔡伦继续得到
邓太后的信任,侍卫有功,封为龙亭侯,封地在汉中郡龙亭县 (在今陕西省
洋县东)。封侯以后,蔡伦更是尽心竭力。蔡伦不久也升为长乐太仆,即长
乐宫的卫尉仆,地位很高,在少府之上,蔡伦做了太仆以后,可以直接承接
太后旨意,朝廷一些政务,很多经他处理,因此蔡伦的声势也随之显赫起来。
邓太后从幼年时,即读诗书,留心经史,入宫以后,曾就曹大家 (即班
昭)学习经书和天文算数,白天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夜晚便诵史读经,学习
每至深夜。从西汉以来,儒家经典,多系儒生整理加以传记。这些儒生,大
都是各依家法和师说进行诠释,结果造成经传中文字上有许多脱漏和谬误。
邓太后发现后,认为这种谬误会影响国家典章制度,必须加以校正。
蔡伦自幼读书,对于经史多所通晓,加上他做事认真负责,因此派他负
责监修经典。蔡伦奉旨后,天天亲至东观主持校雠事宜,经过一段时间的工
作,全部经史校雠完毕。安帝对这项工作很为称赞,对蔡伦赏赐葛布若干,
以作奖励。
永宁二年 (公元121年),蔡伦的政治靠山邓太后死去,安帝开始亲理
… Page 36…
政务。不久,安帝命令官员对自己的亲生祖母宋贵人被害致死一事进行追查。
此一案件发生在很早以前,当时蔡伦曾参与案件之中,所以追查一开始,安
帝便要求当事人之一蔡伦到廷尉那儿接受调查。蔡伦当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