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大历史





小!   ?br />     薛西斯没有等来雅典人的投降。恼怒不已的他率波斯大军长驱直入希腊直扑雅典城。然而此时雅典已基本放弃了坚守,波斯人轻而易举地侵入城市。雅典城遭到前所未有的洗劫。波斯人拿走了最神圣的雕像,屠杀了留在城中的市民,并放火烧毁了希腊这座当时最大、最富庶的城市。    
    薛西斯得意洋洋地看着城市化为一片灰烬。这一刻他胜利了,他终于洗雪了父亲被打败的耻辱。望着雅典城的熊熊大火,他不禁认为自己比父亲更伟大。    
    对于雅典城的女神——雅典娜来说,一切似乎都已失去。但是希腊同盟军还有一支三百余艘战舰的舰队聚集在萨拉米海湾准备战斗。而且,他们的统帅是卓越的指挥官地米斯托克利。    
    薛西斯根本没把希腊人的舰队放在眼里。就在波斯陆军直扑雅典并将之占领之际,拥有1200艘战舰的波斯海军也绕过优卑亚岛,掠过阿提卡,来到雅典的外港比里犹斯。他们水陆呼应,声势浩荡,踏平希腊已经指日可待。


第一章 萨拉米海战第3节 扭转历史的战争

    薛西斯亲自率领他的船队,向萨拉米海湾驶去。    
    此时,希腊战舰严阵以待。但是,当波斯舰队靠近时,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庞大舰队,令许多希腊人胆寒了。希腊指挥官内部发生了争执。大多数指挥官想将舰队转移出萨拉米,避免与波斯人正面交锋。其中以伯罗奔尼撒各城邦参加联盟军的将领们的意见最为激烈,他们认为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对战,其结果是可以想见的。    
    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是战还是撤?地米斯托克利决意迎战。他尽力劝说其他指挥官,慷慨陈词:“如果在一片狭窄的海域,用我们的少数战舰对抗他们的多数战舰,我们就会赢得胜利;因为在狭窄的海域作战对我们有利,而在开阔的海面作战对他们有利。战争的整个命运就依赖我们的战舰和战争的地点了。”    
    军事会议开了两次,地米斯托克利还是没能消除一部分指挥官心中的恐惧。    
    地米斯托克利焦急万分。如果伯罗奔尼撒各城邦参加联盟军的将领们率军从萨拉米撤退,雅典舰队就将被迫单独同波斯舰队作战,并且使波斯舰队有机会在公海上充分发挥其数量优势。    
    地米斯托克利决心破釜沉舟,他迫使其他指挥官相信,他们仅有的胜利机会就是与日益逼近的波斯人在海峡展开决战。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为什么不请敌人来帮一下忙呢?于是,他叫来一个自己最信任的奴隶,交给他一封密信,让他去向波斯王告密,说希腊海军人心浮动,不敢交战,都想逃出海湾。薛西斯见到密信,十分高兴,立即下令让他的船长彻夜封锁所有的逃亡路线,不准放过一条船。这样一来,所有希腊人只得放弃撤退的念头,背水一战。希腊盟军也由此变得空前团结,同仇敌忾。    
    希腊人睡了一夜好觉,而波斯船员却整晚守在桨边。但他们什么也没有等来。    
    第二天清晨,薛西斯满以为胜券在握,他爬上山冈,找了一个适宜观战的地形,准备坐等波斯人大破希腊舰队。在他身边,手拿纸笔的史官,也正准备如实记录下波斯海军的辉煌胜利。    
    波斯战舰早已各就各位。一些战舰封锁了西边的海峡。其余战舰则挤在萨拉米的狭窄海域,等候逃亡的希腊船队。    
    一切准备就绪,是进攻的时候了。薛西斯向指挥队征询意见。除了一个人,所有人都建议他进攻。不同的声音来自惟一的女指挥官——阿尔特米西亚王后。她是希腊人,现在却与波斯人并肩战斗。此时她不无担心地向国王进谏道:“国王,省去你的船只吧,不要贸然展开海战,在航海技能方面,希腊人远远优于你。你不是已经成为雅典的主人了吗,你的远征不是已经达到目的了吗?”    
    但薛西斯显然不愿考虑她的建议。胜利在望,有什么理由让他放弃呢?阿尔特米西亚王后只得接受命令去指挥进攻。    
    此时,希腊人正耐心地等待海风的风向对他们有利。经过一夜的休整,他们精神振奋,随时准备出击。风现在正往南吹,将波斯舰队吹得更靠近狭窄的海域。希腊战舰准备采取行动。一支舰队向波斯阵营冲了过来。    
    筋疲力尽的波斯人这才意识到他们中计了。希腊人不仅没有逃走,反而主动展开进攻。    
    希腊的年轻人正在为祖国的生死存亡而浴血奋战。    
    在每艘三层船上,170位训练有素的桨手像强劲的发动机一样,协调一致地划桨。一艘希腊战舰撞击了一艘波斯战舰,船尾与甲板被撞碎,船员被抛到海里。战斗的序幕由此拉开。地米斯托克利发挥自己船小速度快的优势,机智地指挥雅典战船不断地向波斯战船斜线冲击,他们利用船头一根长约5米的包铜横杆,先将敌人的长桨撞断,然后调转船头,用镶有铜套的舰首狠狠地冲撞波斯战舰的腹部。    
    为了吓唬敌人,希腊人将船的冲撞角画成一张狰狞怪脸。    
    在海岸上,雅典观战者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起初,似乎是波斯人占了上风。可人们不知道这正是地米斯托克利战术的一部分。    
    波斯舰队越来越被诱往狭窄的海域,时机一到,地米斯托克利立即指挥其他早已埋伏好的战舰从侧翼对波斯舰队发起进攻。波斯舰队遭到希腊舰队的迎头痛击,战舰一艘一艘地被撞沉。一番激战后,波斯前锋舰队抵挡不住,被迫后撤。而从后面赶来的波斯战舰并不知道战况,它们笛鼓齐鸣,向前猛冲。由于时值顺风,鼓成满帆的后继战舰冲入海湾,正好同后撤的前锋舰只迎头相撞,乱成一团。地米斯托克利见此情景,乘机指挥全军四面出击。波斯舰队进退两难,被冲撞得七零八落,毫无还手之力。    
    阿尔特米西亚王后所乘船只在劫难逃,它被一只雅典船紧紧盯上了。随后被四面包围,惊慌失措中王后冲向了另一艘波斯战舰。别无选择地撞沉了它,为自己冲开一条逃生之路。    
    因为彼此距离太近,波斯船只毫无回转能力,波斯船员也已筋疲力尽,失去了战斗力。战场形势正如地米斯托克利计划的那样发展。    
    双方的舰队拥挤在这片狭窄的海域,希腊人的三层船显出了优势。这种战舰不像波斯战舰那样体积庞大,它操纵灵便,行驶速度快,在体积庞大的波斯战舰中穿梭攻击,进退自如。    
    庞大的波斯战舰一艘接一艘地被撞翻。海面上充满了波斯人的哀嚎。    
    波斯国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舰队像网中鱼一样任人宰割。当听说阿尔特米西亚正是第一个驾船撞沉自己船的人,薛西斯怒吼道:“我的男人退缩了,我的女人却像男人一样战斗。”    
    波斯舰队被彻底打败了。虽然阿尔特米西亚王后侥幸逃脱了,但到战斗结束时,波斯舰队有三分之一、超过200艘的战舰被击沉,还有50多艘战舰被俘。而希腊人只损失了40艘战舰。    
    有许多人牺牲。薛西斯的兄弟也在其中。    
    薛西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失败,而且失败得如此悲惨,痛悔莫及。


第一章 萨拉米海战第4节 希腊迎来黄金时代

    雅典人投票(模拟)    
    萨拉米海战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希腊人获胜的基础。    
    面对失败的现实,薛西斯不得不开始考虑整个远征军的前途。一来海军战败,陆军基本的后勤供给失去保障;二来希腊海军可能会乘胜直扑达达尼尔海峡,阻断他的归路。于是他仰天长叹,命令残存的战舰迅速撤到达达尼尔海峡。几天后,薛西斯除留下一部分兵力在中希腊继续作战外,自己则率领其余部队退回到小亚细亚。     
    薛西斯回到亚洲,他留下的兵力在第二年的布拉底之战中,都被希腊人歼灭。这两次失败对波斯是沉重的打击。薛西斯的雄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败,其后他再也不敢对希腊轻易发起进攻。而薛西斯之后的统治者,则连他那样的雄心都不敢有了。庞大的波斯帝国虽然完好无损,但其国力已由强转衰,再也无力威胁西方。    
    薛西斯仍是万王之王,但希腊依旧不是他的统治范围。    
    地米斯托克利却没有这么幸运。在这个奉行民主的城市里,雅典人害怕他就此扩张自己的势力,破坏雅典一贯的民主制度。胜利使地米斯托克利变得傲慢起来,他忽略了自己曾经得罪过许多权贵的事实,那些被得罪的权贵并没有宽宥他,战事一平息,反对他的力量便又重新聚集。地米斯托克利面临四面楚歌的境地。    
    雅典人聚到一起,投票决定地米斯托克利的未来。    
    如果投票超过6000人同意放逐他,那么地米斯托克利将从雅典被放逐10年。投票结果出来了。地米斯托克利被要求立即离开这座城市。希腊再也没有他的立足之地。    
    在绝望中,他流落到波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向过去的敌人薛西斯寻求帮助。有人说地米斯托克利见到了薛西斯国王本人。实际上,更有可能是国王的儿子阿特薛西斯接见了他。不管是谁接见的,地米斯托克利的一番话救了他自己的命。他说:“我曾经给你的帝国带来最大的伤害,但我也能为你创造最大的利益。如果你杀了我,你就是杀掉了一个希腊人的敌人。”从此,地米斯托克利在波斯宫廷度过了余生。    
    当希腊进入古典时代,人们开始用文字记载历史。萨拉米海战是第一个被历史学家记录的战役。记录这次战役的历史学家就是希罗多德——公认的历史之父。他的大部分著作都在讲述波斯对希腊的入侵以及萨拉米海战。    
    希腊人在公元前480年取得的萨拉米海战的胜利,是希腊与西方文明的重要转折点。在萨拉米海战中获得胜利的雅典人重新找到了自信。希腊就此迈入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古典时期。古希腊最伟大的成就随之诞生。    
    公元前4世纪、5世纪的雅典,文化蓬勃发展。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创作了他们最伟大的作品。希腊剧场、希腊哲学与古典建筑和雕塑也正在走向辉煌,这个黄金时代为欧洲文明、乃至我们的现代文明都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 亚克兴之战第5节 屋大维登场

    故事是从公元前44年3月15日这一天开始的。这一天,当恺撒傲然走出拥挤的元老院时,四十几名议员突然冲出,将他乱刀刺死。这位罗马最伟大的将军、拥有帝王一般权力的“终身独裁官”,就在这样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结束了叱咤风云的一生。    
    恺撒是罗马血腥而漫长的国内战争的最后胜利者,他在战后实行了独裁,希望以此来保证和平能重回罗马,但事与愿违。他的独裁统治和一些改革措施已深深地触动了部分罗马权贵的利益。正是这些曾经是恺撒好友的人,以保卫“共和”之名,悍然实施了刺杀行动。杀死恺撒之后,刺客首领布鲁图和卡西乌立即宣布,这是“自由面对暴政的一次胜利”。    
    但是大多数罗马人并不接受布鲁图等人的说法。恺撒在占领了800多个城市后回到罗马城,抬着缴获的2800顶金冠的部下簇拥着他通过凯旋门,那万头攒动、齐声欢呼的场景仿佛还在昨日。恺撒的威望足以使人们心甘情愿地接受他的领导,在大多数罗马人心中,恺撒就是他们的神。    
    恺撒遇刺,使拥有百万人口的罗马城很快陷入了骚乱,帝国处于动荡分裂的危险边缘。    
    恺撒最好的朋友、军事副统领安东尼果断地采取行动,很快平息了骚乱。在恺撒的葬礼上,安东尼将象征权力威望的斗篷,高高举过朋友的脸庞,发誓要为他报仇雪恨。元老院“共和派”企图左右公众舆论的计划遭遇失败,杀害恺撒的众多元老院议员在骚乱中作鸟兽散,纷纷逃出了罗马城。    
    也许安东尼为恺撒报仇的决心出自真诚,但他并未急于出兵追捕凶手,因为他首先要牢牢掌控住罗马。他认为自己是恺撒理所当然的继承者。他内心里真切地期望,恺撒的遗嘱会将统治的权力和地位授予自己。    
    然而,当遗嘱在罗马大众面前缓缓铺开时,安东尼意识到,恺撒的大部分财产,更重要的是“恺撒”这个名号并没有留给他,而是传给了恺撒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亲戚,他的养子——年仅18岁的屋大维。    
    消息传到了阿波罗尼亚。正在那里和恺撒的军队一起接受训练的屋大维迅速做出了反应,他发誓要重回罗马,夺回那柄属于他的危险权杖。    
    一个即将决定安东尼命运的人物粉墨登场了,然而安东尼全然未把他放在眼里。    
    几个星期后屋大维便在罗马的东部悄悄登岸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