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炮兵传奇





群?0多次开火,每次开火全都击中目标。 
  有几次敌人冲上了山头,王排长便把战士们撤下来,当我军炮火覆盖山头时,再进行反冲击。这样保存了有生力量,在阵地上坚守了三天三夜,打退了敌人40多次进攻,消灭敌人400多名。战后,王占山被授予一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人民炮兵共歼敌15万余人,毁伤敌火炮570余门,汽车730余辆,坦克、装甲车950余辆,击落敌机2300余架,击伤7500余架。炮兵部队有32300余人荣立战功,450个单位荣立集体功。毛泽东在分析朝鲜1952年的战局时说:“我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致胜的要素。”                                   
第18章 
   毛泽东下令炮击金门,艾森豪威尔大惊失色;隔海炮兵群支援解放一江山岛,蒋介石忍痛下令从大陈岛撤兵。  
  美军顾问团被困一江山岛 
  海军宁波基地作战会议室。围坐在会议桌旁的陆海空军指挥员们正在议论着。 
  会议开始之前,张爱萍司令员突然问道:“前指登陆指挥所司令员来了没有?” 
  坐在一边的黄朝天司令员站起来说:“来了!” 
  “好,坐到中间来。” 
  华东军区副参谋长王德走到海图跟前,指着蓝蓝海图中的一个小岛说:“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一江山岛的地理情况和蒋军的兵力部署。” 
  “一江山岛地处台州湾椒江口东南面,西北距黄岩县海门镇30余公里,东南距大陈岛17公里,北距头门山9公里。守敌为蒋军第4突击队和突击2大队4中队,共1086人。一江山岛分南北两岛,相距110~250米,中间相隔一条江,形成南北对峙。北一江稍大,东西宽约1900米,南北长100~700米。南一江东西宽约1000米,南北长约3000米。” 
  “一江山岛四周全是峭岩石岸,岸高约10米到40米,北江海岸地段较陡,一般约40~70度,两岸可供攀登的地段全长不足1000米,近岸水深7~8米,但受海潮和风力的影响,易生‘旋涡’和‘岩头浪’。” 
  王德走到了沙盘前面,众人围了过来。 
  “岛上守敌在美国‘西方公司’的协助下,长期设防,构筑有永久性、半永久性地堡154个,堑壕两道,以203和180制高点为支撑点,火力可两岛互相支援,并有铁丝网和地雷、绊网等辅助防御设施。敌人共组成了四层火网。” 
  张爱萍司令员笑着说:“同志们,蒋介石称一江山岛和大陈岛‘固若金汤’,是‘打不沉的堡垒’,我们不要小瞧一江山岛,我们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它哟。” 
  “朝鲜停战以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加强了驻浙江沿海岛屿的守备力量。他们以上、下大陈岛为中心,在渔山、一江山、积谷山、南北麂山等诸岛设防线120余里,部署了国民党46师三个步兵团、军官战斗团、直属炮兵团、工兵营、辎重营、宪兵连和六个突击大队,还有匪特等两万余人,经常有舰艇10至15艘停泊在大陈港,由国民党中将刘廉一统一指挥。他们不断派出飞机、军舰对我温州、台州等地区进行袭扰,破坏我渔业生产和海上交通。因此,中央军委决定三军会战,夺取一江山岛,我们一定要不辜负党中央、毛主席的期望。打好这一仗!” 
  张爱萍在地图前陷入沉思:海上和敌军事目标是我重点打击对象之一,要切断他们与台湾岛上的联系,就必须实实在在地狠狠打击,不允许拖泥带水,敷衍了事。 
  “黄司令员,要把我们的大炮对准敌人所有的火力点和军事设施位置,战斗开始时,仅仅压制是不够的,还要达到破坏的目的。要配合海、空军,把岛上所有目标都消灭掉!” 
  “请张司令员放心,炮兵已经作好了一切准备!” 
  “要狠狠地打,抓住一切目标,要保障登陆步兵在预定日期顺利登陆,少流血,少死人!” 
  黄司令员明白,此时自己肩上所担负的责任重大。 
  在张司令员的授意下,登陆指挥所指挥员们日夜不停地盯住海面和大陈、一江山两岛的敌情。 
  11月1日,登陆指挥所获得情报:美国顾问团在当天下午5时,要到一江山岛主峰察看地形。 
  黄朝天司令员双手叉腰,十分兴奋,当即命令海岸炮兵部队:“用炮弹‘热烈欢迎’他们!” 
  下午5时整,侦察员报告:“美国顾问团上来了,他们腋下还夹着大皮包,后面跟着好大一群国民党军官呢!” 
  “好,给他点颜色看看!”黄朝天司令员把帽子摔到桌子上,命令:“开炮!” 
  霎时间,只见一江山岛上的203高地、乐清礁、黄岩礁、北山湾立即冲起无数烟柱,我炮兵阵地左右两侧的火炮同时开了火,阵地上响彻一阵阵山崩地裂的轰鸣。 
  一排排不断线的炮弹,像火球一样呼啸着飞过海面。一江山岛上,只见一团团烟柱冲腾而起,炮弹击起的水浪鲜艳夺目,像无数金光鳞鳞的鱼在翻腾跳跃。 
  望远镜里的一江山岛硝烟弥漫,惊慌失措的敌人怎么也想不到,炮弹会在他们头顶上爆炸,美国顾问团还未来得及看清地形,就被炮火给轰到防空洞里去了。 
  一江山主峰敌人观察所被打中了! 
  岛上的通信枢纽被打中了! 
  山脚下的炮阵地也被打中了! 
  敌人被打得毫无招架之力。 
  黄朝天下令:暂停射击。 
  十几分钟后,岛上就有几十个蒋军窜了出来,跑到仓库附近救火,他们嘶喊着,拥撞着,从里面抢着什么东西。 
  “机会来了,再给他一家伙!” 
  话音刚落,我炮阵地上又是红光一闪,炮弹不偏不倚,正好落在主峰右边的仓库顶上。于是观察员看见,那几十个蒋军士兵,已不见了踪影。 
  突然,大陈岛方向的海面上火光一闪,炮弹一发发朝我方阵地射来。 
  敌炮舰来增援了。 
  “对准它,射击!”黄朝天命令。 
  敌舰射过来的炮弹爆炸声完全淹没在我军炮群强烈的轰鸣之中,我炮手推弹上膛,对准敌视,一阵猛射。 
  敌炮舰见势不妙,狼狈而逃。 
  “黄司令员,战报来了!”一位参谋兴冲冲地跑进指挥所。 
  这是一份侦察哨所获得的一江山岛敌司令官发给台湾蒋军总部的报告:11月1日,一江山岛国军被打死打伤60余人,打毁机枪两挺,其他正在清查中。 
  黄朝天马上向张爱萍汇报。 
  “打得好!打得好!我感谢你们!” 
  海岸炮兵初战告捷,更是信心倍增。 
  黄朝天指示炮兵部队为了达到疲劳和麻痹敌人的目的,要灵活机动地与敌人展开拉锯战。 
  炮兵指战员们只要一发现新目标,立即就开炮,白天打,黄昏打,拂晓打,深夜也突然爬起来打,直打得敌人白天晚上不敢露头。 
  炮兵的有力打击,极大地配合着我空军的实战力量,也削弱了敌舰对我空军轰炸机的直接威胁,使敌炮舰、炮兵在气氛紧张的对峙中一直处于被动境地,逐步陷入了瘫痪状态。 
  隔海炮兵大显神威 
  12月5日,乌云翻滚,海风夹着寒气,我军头门岛炮兵阵地上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掩体内战士们正在擦拭炮弹,检查射击诸元。黄朝天司令员站在一门130毫米海岸炮前,对炮兵团赵团长说:“陆海空军诸兵种组成合成军,进行现代化的登陆战,在我们建军史上还是第一次。一切都是新的课题,都等待着我们去解决。特别是炮兵,又是隔海炮兵群,大家的任务很重啊!” 
  “请司令员放心,我们已经作好了一切准备!” 
  “还要再细一些,重要的是要消灭敌人,又不能伤了自己人。” 
  12月8日,宁波前指再次召开紧急会议。这次会议,研究了当前敌我双方情况,明确了作战和训练的指导思想。 
  张爱萍拨通北京的电话,向中央军委汇报了前指开会的内容,同时认为各参战部队战斗训练尚不成熟,登陆器材严重不足,宁波机场还要扩建。联合登陆演习拟于本月中旬进行,建议战斗发起拟在明年的二三月份。 
  12月9日,粟裕总参谋长批示:“以充分准备,绝对有把握攻下为原则,时间可以后推。” 
  同一天,总参谋部电令:“39号电报批复,调军委炮兵204团一营M-13火箭炮12门参战。” 
  中旬以后,在浙东沿海的穿山地区,陆海空军展开了紧张的练兵。 
  1955年1月108,根据浙东前指的命令,我空军轰炸机群,在大陈岛上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烈轰炸了停泊的敌舰队,由此揭开了三军协同攻占一江山岛的序幕。 
  根据当地渔民提供的资料,1955年1月份只有三个晴天,那就是17号、18号、19号三天。前指气象科长徐杰分析当地近12年的气象资料,得出结论,认为1955年一二月份,一江山岛、大陈岛地区有适宜于合成军队战斗的良好天气,仅三四天。而尤以1月18日、19日两天为实施登陆的最佳天气。 
  张爱萍问徐杰:“18日战区的气象怎么样?” 
  徐杰迅速回答:“18日战区气象实况:云量0—3,云高3500米,风向午前北至西北、午后东风,风速每秒3—4米,能见度为10公里以上。” 
  并非18日是个吉利数,而是更适合的战机,张爱萍果断地选择了这一天为登陆时间。 
  “依据我们的作战准备。可于17日完成,今天气象测量:17日、18日、19日的云量、风、浪、潮汐等气候适宜海空作战(18日最好,19日后可能开始变坏),故我们对一江山的登陆作战,内定于18日实施。” 
  张爱萍一面向总参谋部报告。一面给部队下达了作战命令。 
  17日晨6时。张爱萍司令员与王德参谋长、各战役司令员率少数参谋人员驱车由宁波前往头门山岛前指。 
  一路上,张爱萍不时把手伸到汽车外面,试试风力的强弱。车到天台,张爱萍和几个参谋爬到最高的山头观察风向,山上的树枝轻轻摇动,张爱萍放心地笑了。 
  10时,车到临海,参谋人员送上前指转来的总参谋部的电报指示。张爱萍打开电报,只见写着: 
  爱萍、王德二同志并华东军区: 
  1月16日午电悉,我们认为1月18日攻击一江山为时过早,必须继续充分准备,在气象良好情况下确有把握时实施,过急发起进攻受挫后将会造成不良影响,于我不利。总之,应以准备充分,气象良好,攻击时间可自由选择,甚至推迟二三月亦可,望照此执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1955年1月17日 
  看后,张爱萍把电报递给了王德。随行的各战役司令员也围了过来。 
  张爱萍沉思了一会儿说:“总参的这个意见,不是没有道理的,军情重大啊!” 
  王德说:“可现在部队已经开始行动了。” 
  张爱萍说:“是啊,部队各项作战准备已全面完成,而且已进入展开阶段,18日又是个晴朗天,打好这一仗是有把握的。如改变作战计划,很可能失去良机,也会暴露作战意图,对我军不利。我的意见是按原计划进行。” 
  王德使劲地点点头:“我同意你的意见。” 
  各战役司令员也表示应按原作战方案进行。 
  张爱萍当即给北京总参谋部分管作战的陈赓副总长打电话,说明情况和理由,并表达了必胜的决心,建议按原计划发起渡海登陆作战,请中央军委决断。 
  总参谋部经反复论证分析,同意了张爱萍的按时登陆作战计划。 
  17日白天,三军将士十分高兴,庆幸遇上了好天气。可黄昏以后,突然刮起了六七级大风。头门山岛上的帐篷被风刮走好几顶。夜里,到了海门,张爱萍跨下汽车,忙给浙东前指登陆指挥所参谋长王坤发了一个电报,询问海上的气象情况。 
  王坤参谋长汇报说:“海上还有5级风,但在逐渐减弱。” 
  张爱萍又急切地询问徐杰:“气象预报是否准确?” 
  徐杰回答:“这个风是西北方向来的气流,很快就会过去,明日必是风平浪静。” 
  “你敢保证?” 
  “我以脑袋担保!”徐杰回答。 
  张爱萍还是不放心,不等开饭,就带着前指的参谋人员搭乘一艘海军炮艇向头门山岛驶去。一上岸,他立即派一位参谋带了测风仪,坐到最高的山头上,随时向他报告海上风情的变化。 
  张爱萍司令员听完黄朝天司令员汇报部队的战前准备工作后,就叫王德参谋长向北京报告:“三军都已经进入位置!” 
  18日凌晨,果然是一个晴朗的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