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炮兵传奇





ψ樱烙谘和芯富硬康耐局小!?br />   湘江之战,是红军有史以来最惨痛的一次败仗。这一仗,红军损失5万多人,使得长征出发时的红军由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这一战,也使红军的炮兵几乎全部丧失殆尽。 
  在此之前,炮兵作为一个主要兵种,已经成为红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军团设有炮兵团外,基本做到了军有炮兵营,团有炮兵连,编有野炮、山炮、迫击炮等上千门。湘江一战,重炮几乎全部遗弃,只剩下有限的十几门迫击炮。 
  红军调头西渡乌江,蒋介石剿灭红军计划落空 
  湘江血战之后,红军主力受到重创,辎重丢失大半,挑夫也基本逃散,这样反倒使红军的行动轻捷、灵巧起来。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如果没有湘江一战,也许红军还不肯丢掉那些沉重的包袱。 
  李德的瞎指挥几乎遭到全体红军指挥员的愤怒谴责,毛泽东在政治局中的地位上升,说话的分量变重,而在此之前一直遭打击的刘伯承从指挥殿后的红5军团复任红军总参谋长。 
  刘伯承不负众望,上任后即指挥红军大步进退,连克数城,把尾随不舍的敌人甩开了一段距离。 
  在急行军的间隙,红军召开了黎平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功绩,在于否定了李德走“肖克旧径”——与贺龙、肖克的二方面军会合——在湘黔川建立根据地的幻想,从而改变了前进路线,向贵州挺进。 
  1934年12月21日,红军进入贵州境内,直扑乌江。 
  南昌行营。蒋介石捧着紫砂壶,踌躇满志地站在挂着的地图前,正在听德国顾问赛克特和陈诚分析战局和红军的突围方向。 
  湘江大捷,使得蒋介石很有些飘飘然,他自认为红军虽然跳出了铁三角的围歼,但还没有跑远,完全可以再设置一次口袋让红军来钻,不过这一次,再不能放跑一人了。 
  陈诚指点着地图说:“据何键来电,共匪的战略意图未变,仍将沿‘肖克旧径’前进,与位于湘黔川地区的红二方面军会合……” 
  赛克特频频点头,认为陈诚分析得正确。他在地图的有关方位划了几个圈,表明应在这一带设置四道封锁线,并配以重兵布防。 
  蒋介石最后命令道:“湘江之战,未能剿灭共匪于东岸,已失良机,湘西决战,务必将共匪全歼,勿使漏网。原先五路人马,现编为两个兵团,刘建绪为第一兵团总指挥,率兵10万,固守前两道封锁线。薛岳任第二兵团总指挥,率兵10万,作为策应。谁如果作战不力,放过一个共匪,军法处置……” 
  不过几天功夫,湘西的交通要冲,突然冒出200多个崭新的碉堡,蒋介石的20万大军,也先期进入防守要点。 
  一个新的布袋阵,一个无形张开的血盆大口,正在等待着红军的到来。 
  可就在这时,红军却调头向西,扑向了乌江。 
  南昌行营里的蒋介石得知这个消息后,望着他的几位洋高参,被惊得目瞪口呆。他们知道,贵州乃是包围锁链中最为薄弱的一环,一旦被红军突破,围歼计划将全盘落空。 
  “马上通知贵州王家烈,让他不惜一切代价守住乌江……” 
  王家烈手里捏着蒋介石杀气腾腾的密令,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围着房子团团转。 
  41岁的王家烈虽然生得身材魁梧,虎背熊腰,但胆子却出奇的小。他少时家贫,背盐出身,21岁入伍,15年后成为军长。遂成为贵州的霸主。 
  蒋介石是不发给他们军饷的,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财源——鸦片税。种鸦片收种植税,运鸦片收关卡税,吸鸦片收烟灯税,开烟馆收营业税…… 
  民风如此,军队自然也不例外,吸食鸦片成为军营生活之必需,于是贵州兵向来以双枪闻名,一人一杆钢枪,一杆烟枪,个个面黄肌瘦,打起仗来,钢枪可丢,烟枪紧抱。 
  正当王家烈心慌意乱,不知所措之时,手下副军长侯之担以为立功扬名的时候到了,愿意率手下四个旅前往乌江阻击。 
  王家烈乐得顺水推舟,将效忠蒋委员长的机会送给了侯之担。可他万没有想到,一块热芋头暂时是扔出去了,可后来却抱了个大火锅,弄得他损兵折将,丢城失地…… 
  乌江比湘江还要凶险。两岸全是高山,耸天壁立,犹如刀切。江面足有100多米宽,江水既深且急,白浪翻卷,涛声如吼,在岸边站立片刻就会头晕目眩。 
  侯之担不但沿江修筑了坚固的工事,还把江上所有的船只掠到对岸。 
  刘伯承司令员和先遣团团长杨得志勘察了地形后,决定自扎“蜈蚣筏”,趁夜暗偷渡。 
  第一支竹筏扎好了,八名挑选出的勇士乘着竹筏,向对岸划去。 
  但是刚到江心,一个巨浪打来,竹筏翻了,八名勇士落到湍急的江水里,几个沉浮之后便消失了。 
  第二支竹筏又扎好了,营长孙继先从营里挑选出18名勇士,叮咛复叮咛,“同志们,全团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全军的眼睛都在看着你们,一定要渡过去,就是过去一个人,也是胜利……” 
  黑夜里,传来战士们雄浑的低吼:“我们一定渡过去……” 
  夜,黑得如同漆墨,竹筏下水后,开始还能听到竹片的划水声,随后便什么也听不到了,刘伯承司令员、杨得志团长的心都揪了起来,只有阵阵寒风从耳边吹过。 
  一个小时过去了,正在大家心情越来越沉重的当口,只听“乒”的一声枪响。这是渡江成功,向敌人发起进攻的信号。 
  “乒乒……”又是两枪,接着是手榴弹“轰轰”的爆炸声。 
  “好哇,他们过去了,交上手了……” 
  “好哇,老杨,是我们的,我们的勇士过去了!”政委黎林高兴地说。 
  “第三支竹筏,马上出发,岸上所有火力,对敌人的固定目标进行火力压制……” 
  第三支竹筏又下水了,这回竹筏上不但有一挺重机枪,还有一门迫击炮。 
  红军的机枪、步枪子弹不断送向对岸,只见对面山顶火光闪闪,敌人面对着河对岸和已经过河的眼皮低下的双重打击,已经开始慌乱了。 
  第三支竹筏在我强大火力的掩护下,又靠岸了,竹筏上的官兵马上投入了战斗。尤其是那门迫击炮大显神威,将“双枪兵”们苦心修筑的碉堡工事,一炮一个炸得稀烂。 
  侯之担手下担任守江的4团团长见大势不妙,不管侯之担在电话里如何叫骂,带上烟枪和细软,抢先溜了。 
  1935年1月3日,红军主力渡过乌江,急速向遵义挺进。 
  6日,红军先遣团攻克“九响团”,消灭黔军一个营,然后红军便穿上敌人的服装,佯做败退的样子,骗开遵义城门,没费力便占领了遵义。 
  红军在这里进行了长征以来第一次较长时间的休整。载入我党史册的遵义会议就是在这个时候召开的,会议正式解除了李德、博古的军事指挥权,毛泽东重新担任了红军的总政委,确认了他在全军的领导地位。之后,毛泽东改变了红军进四川与张国焘率领的红4方面军会合的计划,率红军移师西上,向云南挺进。从此,揭开了毛泽东四渡赤水,两夺遵义的序幕。毛泽东用兵犹如神,上下折冲,左右迂回,声东击西,指南打北,把蒋介石忙得晕头转向,而红军在运动之中歼灭黔军王家烈的八个团,又痛击吴奇伟部的两个师,共歼敌达20个团,而红军基本没有损伤,创造了军事史上的辉煌篇章。                                 
第04章 
   17勇士单舟强渡大渡河;敌预备队及时赶到,欲将渡河勇士逼进急流;千钧一发之际,赵章成神炮立奇功;直罗镇大捷,红军平射炮显神威,为到达陕北献上了一份“奠基礼”。  
  大渡河上神炮显威 
  1935年5月,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经会理、德昌、沪沽、冕宁,来到大渡河边。 
  大渡河是泯江的一条支流,这儿两岸雄峰壁立,河水异常湍急,犹如一条不可逾越的天堑。 
  庐山,美庐。 
  往年,蒋介石都是盛夏时节才上山避暑,可今年早早就上山了。湘江之战后一连串的战役,国民党军非但没有沾到便宜,反而让只有数万人的红军在50多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中走脱了,使得这位不可一世的委员长十分恼火。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蒋介石怀疑先前是不是自己弦绷得太紧了些,杀气太重了些,故而“欲速则不达”呢!为了清心敛气,不等酷暑来临,便早早登上庐山,意图借这一方清凉,来重新规划下一步的行动。 
  “共匪到达大渡河畔,意欲渡河。”蒋介石在昏昏欲睡之际,忽然看到这份加急电报,顿时如同注射了强心剂一般,精神陡然为之一震。 
  “大渡河,是不是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全军覆灭的地方?” 
  蒋介石对曾国藩颇有研究,对这段历史当然并不陌生。有此一问,无非是强调此地的价值而已。 
  自第五次围剿以来一直不离蒋左右的陈诚颌首答道:“不错,委座,正是此地。当年石达开率12万兵马,离开金陵,企图渡过此河,入川另辟新朝,但在这里遭到清兵的顽强阻击和围剿。激战7日,石达开全军覆没,石见大势已去,只得挥刀引颈自刎……” 
  蒋介石面对地图沉思良久后,用不容置辩的语气说:“共匪兵临绝地,实乃上天助我,但能否将共匪全歼于此地,尚需仰仗各路兵马的齐心协力。命令:川军杨森、刘湘、刘文辉率5万人马坚守大渡河,绝不让共匪一兵一卒过河。命令薛岳、周浑元、吴奇伟部衔尾急追,前后夹击,务必将匪全歼于大渡河畔,使共匪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当夜,发报机将满腹杀机的恶讯带到千里之外的大渡河畔。 
  5月23日,杨得志率领的红军先遣团冒雨急行军160里,夜袭安顺场,消灭了场上的敌人两个连,把这个关乎红军生死的渡口抢到手。 
  随即,先遣部队司令员刘伯承和政委聂荣臻也赶到了河边。 
  “报告刘司令员、聂政委,我们在攻占场子时,俘获一条木船,据搜索,恐怕这是惟一的一条渡船了,其余都被敌人掠走或者烧毁……”杨得志和黎林将当面的敌情向两位首长作了报告。 
  “河流太急,找到船工了吗?”刘伯承的一只眼睛在护国讨袁战争中被打伤,另一只眼睛视力也不是很好。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军事将领,他却具备敏捷的思维和缜密的指挥才能。 
  黎林政委说:“找到了十几名,正在做他们的工作,这里渡河水流湍急,不是熟练的船工无法摆渡。” 
  “对面敌人的情况怎么样?”刘伯承进一步询问。 
  “有川军杨森所属的一个团,由于我们行动迅速,攻取安顺场时一枪未放,估计他们到现在还不知道渡口已落在我们手里。”杨得志说。 
  刘伯承直起身来,扶了扶眼镜,目光注视着窗外沉沉的黑夜。 
  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细雨,冰凉的雨滴不时从窗口迸溅进来,沾在人的肌肤上,给人一种忧伤凄寂的感觉。 
  这儿离河床很近,大约只有几百米远,河水奔腾的轰鸣声如同低沉的雷霆,日夜在人们的耳边萦回。 
  “先下手为强,立即组织突击队和掩护支援火力,天一亮就开始强渡!”刘伯承果断地下达了命令。 
  河岸的火力很快就组织好了,各种轻重机枪根据敌人火力部署的情况配置起来,仅有的两门迫击炮配置在一个高石崖后的山坳里。突击队员人选却出现了难题,几乎每个指战员都抢着第一船上,不让谁先上都不行。 
  杨得志看到这个场面,心里无比激动,但他心里有底,强渡大渡河,非同儿戏,必须派出最过硬的突击队才行。这时,他首先想到了作战最勇猛的1营2连官兵。沉思良久之后,便定下了决心:“第一批突击队都从1营2连出!” 
  2连集合在外面的院子里,孙继先营长开始点名:“连长熊尚林,2排长曾会明,3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克表……”一共点了16个名字。这些人都是身体强壮、军事技术过硬、善于泅渡的优秀指战员。后来该连通信员苦苦哀求,杨团长特批他也参加了第一批突击队。 
  渡船载着17勇士在无数指战员期盼的目光中向对岸划去。 
  对岸敌人的哨兵发现了这只渡船,哇哇乱叫,接着,敌人碉堡里的机枪嘟嘟嘟地响起来。 
  “打,压制住敌人的火力,狠狠地打……”杨得志及时下达了火力支援的命令。红军岸边的轻重机枪立刻喷吐出几十道火舌,把敌人的火力骤然强压下去。 
  渡船在湍急的河水里上下颠簸着,船边飞溅起一团团大大小小的浪花。猛然,一发呼啸的炮弹落在船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