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





的时候,迎头打过去,一定能打个胜仗。” 
    宋襄公说:“不行!咱们是讲仁义的国家。敌人渡河还没有结束,咱们就打过去,还算 
什么仁义呢?” 
    说着说着,全部楚军已经渡河上岸,正在乱哄哄地排队摆阵势。公子目夷心里着急,又 
对宋襄公说:“这会儿可不能再等了!趁他们还没摆好阵势,咱们赶快打过去,还能抵挡一 
阵。要是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 
    宋襄公责备他说:“你太不讲仁义了!人家队伍都没有排好,怎么可以打呢。” 
    不多工夫,楚国的兵马已经摆好阵势。一阵战鼓响,楚军像大水冲堤坝那样,哗啦啦地 
直冲过来。宋国军队哪儿挡得住,纷纷败下阵来。 
    宋襄公指手划脚,还想抵抗,可是大腿上已经中了一箭。还亏得宋国的将军带着一部分 
兵马,拼着命保护宋襄公逃跑,总算保住了他的命。 
    宋襄公逃回国都商丘,宋国人议论纷纷,都埋怨他不该跟楚国人打仗,更不该那么打法。 
    公子目夷把大家的议论告诉宋襄公。宋襄公揉着受伤的大腿,说:“依我说,讲仁义的 
人就应该这样打仗。比如说,见到已经受了伤的人,就别再去伤害他;对头发花白的人,就 
不能捉他当俘虏。” 
    公子目夷真的耐不住了,他气愤地说:“打仗就为了打胜敌人。如果怕伤害敌人,那还 
不如不打:如果碰到头发花白的人就不抓,那就干脆让人家抓走。” 
    宋襄公受了重伤,过了一年死了。临死时,他嘱咐太子说:“楚国是我们的仇人,要报 
这个仇。我看晋国(都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的公子重耳是个有志气的人,将来一定是个霸 
主。 
    你有困难的时候,找他准没错儿。”        
上下五千年  
18 流亡公子重耳 
    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一个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 
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 
危险,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 
    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后来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也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 
到处逃难。重耳在晋国算是一个有声望的公子。因此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跟着他。 
    重耳先在狄国住了十二年,因为发现有人行刺他,又逃到卫国。卫国看他是个倒运的公 
子,不肯接待他。他们一路走去。走到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南)地方,实在饿得厉害,正瞧 
见几个庄稼人在田边吃饭。重耳他们看得更加口馋,就叫人向他们讨点吃的。 
    庄稼人懒得理他们,其中有一个人跟他们开个玩笑,拿起一块泥巴给他们。重耳冒了 
火,他手下的人也想动手揍人了。随从的有个叫狐偃的连忙拦住,接过泥巴,安慰重耳说: 
“泥巴就是土地,百姓给我们送土地来啦,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吗?” 
    重耳也只好趁此下了台阶,苦笑着向前走去。 
    重耳一班人流亡来到齐国。那时齐桓公还在,待他挺客气,送给重耳不少车马和房子, 
还把本族一个姑娘嫁给重耳。 
    重耳觉得留在齐国挺不错,可是跟随的人都想回晋国。 
    随从们背着重耳,聚集在桑树林里商量回国的事。没想到桑树林里有一个女奴在采桑 
叶,把他们的话偷听了去,告诉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对重耳说:“听说你们要想回晋国 
去,这很好哇!” 
    重耳赶快辩白,说:“没有那回事。” 
    姜氏一再劝他回国,说:“您在这儿贪图享乐,是没有出息的。”可重耳总是不愿意 
走。当天晚上,姜氏和重耳的随从们商量好,把重耳灌醉了,放在车里,送出齐国,等重耳 
醒来,已离开齐国很远了。 
    以后,重耳又到了宋国。宋襄公正在害病,他手下的臣子对狐偃说:“宋襄公是非常器 
重公子的。但是我们实在没有力量发兵送他回去。” 
    狐偃说:“这我们全明白,我们就不再打扰你们了。” 
    离开宋国,又到了楚国。楚成王把重耳当做贵宾,还用招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楚成王 
对待重耳好,重耳也对成王十分尊敬。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朋友。 
    有一次,楚成王在宴请重耳的时候,开玩笑地说:“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将来怎样报答 
我呢?” 
    重耳说:“金银财宝贵国有的是,叫我拿什么东西来报答大王的恩德呢?” 
    楚成王笑着说:“这么说,难道就不报答了吗?” 
    重耳说:“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我愿意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过太 
平的日子。万一两国发生战争,在两军相遇的时候,我一定退避三舍。”(古时候行军,每 
三十里叫做一“舍”。“退避三舍”就是自动撤退九十里的意思。) 
    楚成王听了并不在意,却惹恼了旁边的楚国大将成得臣。等宴会结束,重耳离开后,成 
得臣对楚成王说:“重耳说话没有分寸,将来准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还不如趁早杀了他, 
免得以后吃他的亏。” 
    楚成王不同意成得臣的意见,正好秦穆公派人来接重耳,就把重耳送到秦国(都城雍, 
在今陕西凤翔东南)去了。 
    原来秦穆公曾经帮助重耳的异母兄弟夷吾当了晋国国君。没想到夷吾做了晋国国君以 
后,反倒跟秦国作对,还发生了战争。夷吾一死,他儿子又同秦国不和。秦穆公才决定帮助 
重耳回国。 
    公元前636年,秦国护送重耳的大军过了黄河,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回国即位。这就 
是晋文公。         
上下五千年  
19 晋文公退避三舍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 
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 
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 
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 
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 
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 
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 
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 
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 
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 
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 
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 
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 
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 
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 
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 
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 
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 
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 
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 
濮,跟晋军遥遥相对。 
    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 
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末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 
低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 
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 
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 
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 
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 
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 
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上下五千年  
20 弦高智退秦军 
    晋文公打败了楚国,会合诸侯,连一向归附楚国的陈、蔡、郑三国的国君也都来了。郑 
国虽然跟晋国订了盟约,但是因为害怕楚国,暗地里又跟楚国结了盟。 
    晋文公知道这件事,打算再一次会合诸侯去征伐郑国。大臣们说:“会合诸侯已经好几 
次了。咱们本国兵马已足够对付郑国,何必去麻烦人家呢?” 
    晋文公说:“也好,不过秦国跟我们约定,有事一起出兵,可不能不去请他。” 
    秦穆公正想向东扩张势力,就亲自带着兵马到了郑国。晋国的兵马驻扎在西边,秦国的 
兵驻扎在东边。声势十分浩大。郑国的国君慌了神,派了个能说会道的烛之武去劝说秦穆公 
退兵。 
    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晋两国一起攻打郑国,郑国准得亡国了。但是郑国和秦国相隔 
很远,郑国一亡,土地全归了晋国,晋国的势力就更大了。它今天在东边灭了郑国,明天也 
可能向西侵犯秦国,对您有什么好处呢?再说,要是秦国和我们讲和,以后你们有什么使者 
来往,经过郑国,我们还可以当个东道主接待使者,对您也没有坏处。您瞧着办吧。” 
    秦穆公考虑到自己的利害关系,答应跟郑国单独讲和,还派了三个将军带了两千人马, 
替郑国守卫北门,自己带领其余的兵马回国了。 
    晋国人一瞧秦军走了,都很生气。有的主张追上去打一阵子,有的说把留在北门外的两 
千秦兵消灭掉。 
    晋文公说:“我要是没有秦君的帮助,怎么能回国呢?”他不同意攻打秦军,却想办法 
把郑国拉到晋国一边,订了盟约,撤兵回去了。 
    留在郑国的三个秦国将军听到郑国又投靠了晋国,气得吹胡子瞪眼睛,连忙派人向秦穆 
公报告,要求再讨伐郑国。秦穆公得到消息,虽然很不痛快,但是他不愿跟晋文公扯破脸, 
只好暂时忍着。 
    过了两年,也就是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病死,他的儿子襄公即位。有人再一次劝说 
秦穆公讨伐郑国。他们说:“晋国国君重耳刚死去,还没举行丧礼。趁这个机会攻打郑国, 
晋国决不会插手。” 
    留在郑国的将军也送信给秦穆公说:“郑国北门的防守掌握在我们手里,要是秘密派兵 
来偷袭,保管成功。” 
    秦穆公召集大臣们商量怎样攻打郑国。两个经验丰富的老臣蹇叔(蹇音jiǎn)和百 
里奚都反对。蹇叔说:“调动大军想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 
准备,怎么能够取胜;而且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