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
1942年3 月27日晚上,希特勒跟他的老朋友们在大本营吹牛皮,提起莱因兰奇袭时,他大声说道:“如果不是我,而是别人当德国的领导人,会发生什么情况!随便你们说谁,他都会吓破胆的。我不得不说谎,但是我的无可动摇的顽强和惊人的沉着,挽救了我们。”
这话不错,不过还必须说,他不仅得到了法国人踌躇不定的帮助,而且还得到了他们的英国盟友因循苟安的帮助。法国外交部长皮埃尔·艾蒂安·佛兰亭3 月11日飞往伦敦,请求英国政府支持法国在莱因兰采取军事上的对抗行动。他的请求没有生效。英国不愿冒引起战争的危险,虽然盟国对德国占有压倒的优势。正如洛提安勋爵所说,“德国人终究不过是进入他们自己的后院而已”。甚至在法国外交部长到达伦敦以前,在上年12月就任英国外交大臣的安东尼·艾登,曾在3 月9 日告诉下院说,“德国军队占领莱因兰是对条约的神圣性这个原则的一个重大打击”。他又说,“幸而,我们没有理由假定德国目前的行动有引起敌对行动的危险”。
然而,根据洛迦诺公约的规定,法国是有权对德军进入这个非军事区采取军事行动的,而且根据这个条约,英国是有义务以它自己的武装部队来支持法国的。伦敦会谈的没有结果,向希特勒证实,他最近的冒险又侥幸得逞了。
英国人不但不敢冒引起战争的危险,而且再一次把希特勒最近提出的一次“和平”建议当真。在3 月7 日交给3 国大使的照会中,以及在他向国会发表的演说中,希特勒建议跟比利时和法国签订为期25年的互不侵犯协定,由英国和意大利作保证;跟德国东方诸邻国签订同样的互不侵犯协定;同意法德边界两边都非军事化:最后是,重新加入国际联盟。希特勒的诚意很可以从他的使法德边界两边非军事化的建议察出真伪,因为这将迫使法国废弃它对付德国突然袭击的最后一个依靠——马奇诺防线。
在伦敦,受人尊敬的《泰晤士报》一方面对希特勒侵入荣因兰的轻率行动表示遗憾,同时却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重建的机会》的社论。
现在回顾起来,很容易明白,希特勒在莱因兰的冒险成功给他带来的胜利,其后果之惊人和重要,超过了当时所能想像的程度。在国内,这个胜利加强了他的声望* 和权力,达到了过去没有一个德国统治者曾经达到过的高度。这个胜利确定了他驾临于他的将领们之上的地位,因为他们曾在一个成败关键时刻踌躇动摇,而他却保持着坚定。这个胜利告诉他们,在对外政治甚至军事问题上,他的判断比他们来得高明。他们曾经担心法国会作战:他则知道得更清楚。最后,而且是最重要的,莱因兰的占领,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军事行动,却为在欧洲的广大的新机会打开了道路。看来只有希特勒了解到这点,在英国则只有丘吉尔。因为[295'欧洲不但由于3 营德军驰越莱因河桥梁而吓丧了胆,而且它的战略形势也因此而无可挽回地改变了。
反过来,现在回顾起来,同样很容易明白,法国没有击退这几营德国军队,英国没有在至多是一个警察行动中支持法国,这对西方来说是一个灾祸,而且日后还会带来为害甚至更大的灾祸。1936年3 月,这两个西方民主国家本来有个最后的机会,可以不冒引起重大战争的危险,而制止武装起来的、侵略成性的、极权主义的德国的兴起,而且事实上可以使这位独裁者和他的政权垮台,我们知道,这也是希特勒所承认的。但是它们放过了这个机会。
对法国来说,这是未日的开始。它在东方的盟国俄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突然面临这样一个事实:法国不愿进行战斗来反对德国侵略,以维护法国政府自己曾带头费了很大的劲才建立起来的安全体系。但是问题还不止于此。这些东方盟国开始了解到,即使法国不是那未因循苟安,由于德国拼命地在法德边界后面建筑一道西壁防线,法国也很快就会无法给予它们很多援助。它们知道,这条堡垒防线的建立,很快就会改变欧洲的战略形势而对它们不利。法国有100个师,尚且不敢去击退3 营德军,那未在德国军队攻击东方时,它们就更难指望法国愿意让它的青年人流血牺牲来袭击难以攻破的德国工事了。但是,即使法国竟然出乎意料而这样做了,也仍然会是徒劳无益的。今后法国只能在西方牵制住一小部分德国军队。其余的不断增长的德军却可以腾出身来对德国的东方邻国作战。
美国驻法大使威廉·C·布立特在1936年5 月18日在柏林访问德国外交部长时,听到了关于莱因兰防御工事在希特勒战略上的价值的意见。
[布立特向国务院报告说]冯·牛赖特说,德国政府的政策是,在“把莱因兰消化掉”以前,在外交方面不作什么积极的活动。他解释道,他的意思是说,在法国和比利时边界上的德国防御工事修筑完竣以前,德国政府将尽一切可能来防止而不是鼓励奥地利的纳粹党起事,并且将对捷克斯洛伐克推行一种平静无事的方针。他说,“一俟我们的防御工事修筑完竣,中欧各国认识到法国不能随意进入德境时,所有这些国家就会对它们的外交政策开始有非常不同的想法,一个新的星座就将形成”。
形成这个新星座的过程现在开始了。
许士尼格博士在回忆录中说,“我站在我的前任[被暗杀的陶尔斐斯' 的墓前,我知道为了保全奥地利的独立,我不得不采取一条姑息道路??必须避免一切能使德国作为干涉借口的事情,'296' 必须尽一切努力来设法使希特勒容忍现状”。
这位年轻的奥地利新总理,曾由于1935年5 月21日希特勒在国会公开宣称“德国既不打算也不希望干涉奥地利内政,并吞奥地利,或者来一次合并”而产生希望;由于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在施特莱沙反复申述它们决心帮助保障奥地利的独立而感到安心。后来,从1933年以来奥地利的主要保护者墨索里尼陷入阿比西尼亚的泥淖中,而且跟法国和英国关系发生破裂。当德国人进军莱因兰并在那里构筑防御工事的时候,许士尼格博士知道该给希特勒一些满足了。他开始和狡猾的德国驻维也纳公使巴本谈判一个新条约。巴本虽然在6 月清洗中差一点儿被纳粹党人所杀害,1934年6 月底在纳粹党人暗杀了陶尔斐斯以后还是来到奥地利,着手破坏奥地利的独立,为希特勒攫取这位领袖的故国。他在1935年7 月27日写报告给希特勒,总结他在维也纳的第一年工作时说,“国家社会主义必须而且将压倒奥地利的新思想”。
1936年7 月11日签订的奥德协定,按照公布的全文看来,似乎显示了希特勒方面的异常的慷慨和容忍态度。德国重申承认奥地利的主权,保证不干涉它的邻邦的内政。反过来,奥地利保证,它在外交政策中将始终按照它承认自己是“一个日耳曼国家”的原则行事。
但是在这个条约中有秘密条款。许士尼格在这些秘密条款中所作的让步将使他和奥地利这个小国亡国灭身。他秘密地同意大赦在奥地利的纳粹政治犯,以及任命“所谓‘民族反对派’”——对纳粹党人或纳粹党同情者的一种委婉说法——的代表们担任“政治上负责任”的职务。这等于让希特勒在奥地利安置特洛伊木马。*不久一个维也纳律师赛斯一英夸特就爬人木马中,关于此人,下文再作详述。
虽然巴本已得到希特勒对这个条约内容的同意,并在7 月初为此而亲自到柏林去了一趟,但是在7 月16日打电话告诉希特勒这个协定已经签订时,元首却对他的使节大发脾气。
' 巴本后来写道]希特勒的反应使我感到惊愕。他不但不表示满意,反而破口大骂。他说,我欺骗他而使他作出了过多的让步??整个事情是一个圈套。
而实际上,这是对许士尼格的圈套,而不是对希特勒的圈套。
奥德条约的签订,表明墨索里尼已失去了对奥地利的控制。可能有人会认为,这将使两个法西斯独裁者之间的关系恶化。但是事实正好相反,这是由于在1936年发生了一些有利于希特勒的事情的缘故。
1936年5 月2 日,意大利军队开进阿比西尼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7 月4 日国际联盟正式屈服,取消了对意大利的制裁。两星期以后,在7 月16日,佛朗哥在西班牙发动了军事反叛,内战爆发。
希特勒正在拜罗伊特的瓦格纳音乐节上欣赏歌剧,这是他每年这个时候的惯例。7月22 日晚上,在他从剧院回来以后,一个从摩洛哥来的德国商人,在当地纳粹党领袖的陪同下,带了一封佛朗哥的紧急信到达拜罗伊特。这个叛军领袖需要飞机和其他援助。希特勒立即把戈林和冯·勃洛姆堡将军召来,他们正好也在拜罗伊特。就在那个晚上,作出了援助西班牙叛乱的决定。虽然德国对佛朗哥的援助从没有像意大利给予的那样多(意大利除了大量武器和飞机以外,还派遣了六七万军队),可是德国的援助也相当可观。
德国人后来估计,除了供应飞机、坦克、技术人员和那个由于把西班牙市镇盖尔尼卡夷为平地和把它的居民全部炸死而著名的空军部队秃鹰军团以外,他们在这个冒险事业上花费了5 亿马克。同德国自己的大规模重整军备比起来,这是不算多的,但是希特勒得到的好处不少。
这件事使得法国的边界上有了第三个不友好的法西斯国家。它加剧了法国右派和左派之间的内杠,从而削弱了德国在西方的主要劲敌。最重要的是,它使英法和意大利不再可能修好,从而驱使墨索里尼落人希特勒的怀抱。而巴黎和伦敦的政府在阿比西尼亚战争结束后则一直在希望能和意大利重修旧好。
从一开始,元首对西班牙的政策就是算盘打得很精、眼光看得很远的。
对缴获的德国文件作一番仔细研究,就可以明白希特勒的目的之一是延长西班牙内战,以使西方民主国家和意大利保持不和,把墨索里尼拉到他这边来。
* 德国驻罗马大使乌里希·冯·哈塞尔当时还没有认识到纳粹的野心和手段,后来他认识到了,却为此而丧了命。他早在1936年12月向威廉街报告说:'298' 在意大利跟法国和英国的关系上,西班牙冲突所起的作用可以跟阿比西尼亚冲突相比,即清楚地暴露了这些国家的对立的实际利益,从而防止了意大利为西方国家所拉拢并为它们所利用。争夺西班牙政治统治势力这一斗争,暴露出意大利和法国固有的对立;同时意大利在地中海西部的强国地位又跟英国的地位发生了竞争。意大利只有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同德国并肩对付西方国家是有利的。
就是这样的环境产生了罗马一柏林轴心。墨索里尼的女婿、外交部长加里亚佐·齐亚诺伯爵,在柏林同牛赖特举行过几次会谈后,于10月24日前往伯希特斯加登,这是他多次到那里去晋谒希特勒的第一次。他发现这位德国独裁者这天情绪很好,态度友善。希特勒说,墨索里尼是“世界第一流的政治家,谁都远远比不上他”。意大利和德国一起,不仅可以征服“布尔什维主义”,而且可以征服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希特勒认为,对于联合起来的意大利和德国,英国终将不得不迁就。否则,这两个国家采取一致行动就可以很容易地解决它。希特勒提醒齐亚诺说:“德国和意大利的重整军备进行得要比英国所能做到的快得多??3 年后德国就将准备就绪??”
这个日期是值得玩味的。3 年后是1939年的秋天。
在柏林,齐亚诺和牛赖特于10月21日签订了一个秘密议定书,其中扼要地规定了德国和意大利在外交方面的共同政策。几天后(11月1 日),墨索里尼在米兰的一次演说中公开把这个议定书称为是一个构成“轴心”的协定,围绕着这个轴心,其他欧洲国家“可以一起合作”,不过没有透露这个议定书的内容。“轴心”一词将成为一个有名的字眼,而对这位意大利领袖来说,却是一个致命的字眼。
有了墨索里尼稳在囊中,希特勒就把他的注意力转向别的地方。
1936年8 月,他任命里宾特洛甫为德国驻伦敦大使,去探索按他自己的条件同英国求得解决的可能性。里宾特洛甫既无能又懒惰,虚荣得像只孔雀,傲慢自大而且没有幽默感,戈林认为他是担任这个职务的最坏人选。他后来说:“当我批评里宾特洛甫处理英’国问题的资格时,元首向我指出里宾特洛甫认识‘某某勋爵’和‘某某大臣’。我回答说:“是的,但是困难的是他们也了解里宾特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