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重生] 空明传烽录 作者:公子易(历史)
彭母又恚又恨,却又无可奈何,一气之下得了个呕血之症,没多久也追随亡夫去了。彭小妹听说,自觉无脸见人,一根绳索在房梁上吊死。彭家满门凋零,只剩彭羽一人,自是恨透了平谷县。他平日交游广阔,多有绿林中的朋友,探听得平谷县素日常去一个寡妇家偷情,是以选个漆黑夜晚预先埋伏了,待得两人睡熟,一刀两头尽皆杀死。彭羽杀了官,无法再在本处立足,只得逃将出来,四处浪荡,不知不觉便飘荡到虎尾山附近,恰好碰上一群过不下去的农民啸聚山林,彭羽便入了伙,更给推举为首领,就此在虎尾山占了山头。他虽然沦落黑道,做事却不心狠手辣,曾给手下人立下三不杀:无劣迹之人不准劫杀,老弱妇道之人不准杀,江湖朋友不准杀。是以扯旗不久,名声便传了出去。
桓震忽然想起一事,问道:“徐从治与彭兄是何等交情?”彭羽怔了一怔,道:“他是家母同宗的族弟。小人占山以来,从不与他作对,还助他维持地方,是以徐大人并不为难我等。”两人又谈一阵,彭羽吩咐摆上酒来。席间,桓震就便问道:“你们日后有甚打算?难道便在此地做一世山贼么?”彭羽黯然道:“一入此门,终生不得出矣!徐大人也曾与我等谈过招安之事,只是山上兄弟家眷,总有五百来人,有一个不能善加安置,彭某怎忍心独个儿洗手不干?”桓震击掌道:“我有个法子,不知彭兄可肯听从。”彭羽不假思索,干脆利落的道:“只消让众兄弟有口安稳饱饭可吃,彭某无所不从。”桓震点了点头,道:“辽东广义二州恢复不久,正要从别处移民屯田。山寨中人能耕善种者,尽可随我前去,人人都有地分。”
这些贼寇多是田产被夺过不下去的农民,听说有地可种,一个个兴高采烈起来,不住撺掇彭羽应承。彭羽犹豫道:“崇祯重征,边饷练饷种种加征,百姓穷尽地力仍终年不得饱食,何况如此长途跋涉,倘若不能养家活口,必将埋骨辽东,再不得返乡了。”众人一听这话,方才欢呼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三三两两议论起来。
桓震大声道:“全辽五镇三十税一,如违此誓,天诛地灭!”说着抄起一支筷子,折断了丢在地下。这一来众人再无怀疑,彭羽下了命令,叫各人回去收拾,明日一早搬了桓震原本要带走的东西,一起启程。二当家至今尚未回山,彭羽叫了个人连夜进城去送信不提。
次日直折腾到中午才出发,桓震与彭羽、卢俊二人并骑而行,一路听他们谈论裁驿弊端,只觉驿站确乎十分棘手,倘若如原样放任不管,冒滥之弊不可避免,如果像刘懋出的那种主意,一味裁革,驿夫被逼得没了生计,多半就是如卢俊这样落草为寇。而且驿站衰败,各地之间消息也不灵通,这样下去并无任何好处。一面沉思,忽然想起现代的邮局来,能不能将驿站设法改造,不单供给朝廷官员,也承担民间货运以及通信?他心中不断盘算,不觉已经走回了遵化驿去。孙应元远远见到浩浩荡荡的一大群人马,吓得召集了全部兵丁守在周围。待得瞧清楚当先一骑正是桓震,不由得浑身发软,一下子坐在地下。
杨柳奔了上来,叫道:“大人这几日哪里去了,可把咱们吓得要死!”桓震笑道:“没甚么,只是到彭兄家里做了两天客。孟豹在不在?叫他出来见大哥啦。”孙应元应声进去,将孟豹等人带了出来,犹自蚂蚱一般捆成一串。桓震忙叫松绑,孟豹揉揉手脚,一瘸一拐地奔到彭羽马前。
孙应元上来禀报,这几日秦世英来拜过三回,都给挡了回去,徐从治只在前日早晨送过一封帖子,邀桓震吃酒,之后便再没动静。桓震嗯了一声,问道:“那晚可有人去北风楼瞧瞧?”众人一起摇头。桓震心想既然彭羽已经与自己一起,徐从治同二当家谈甚么也并不重要,慢慢再说不迟。当下招呼屋里坐。五百余人自然挤不开,彭羽令他们与桓震手下兵士在野地里一处休息去了。
屁股刚沾椅子,只听外面一人连声大叫,仓皇奔了进来,一见彭羽便大哭起来,一面哭一面道:“二当家不好了!”彭羽皱眉道:“急甚么?慢慢说,怎地不好?”那人好容易止住了哭,抹着眼泪道:“小人一进城去,便听见街上闲人纷纷传说徐兵备捉住了几个山贼,头颅正在衙门口号令。小人心想他与大当家这般交情,该当不会难为咱们的人才对,谁知一到马行,竟然化做了一片瓦砾,小人知道不好,悄悄到衙门瞄了一眼,当真……当真是二当家的头挂在那里!”
彭羽大叫一声,连人带椅一起仰倒。桓震连忙叫人扶他去床上睡好,问那报信的道:“你看的真切,是你们二当家?”那人连连点头。桓震心中愈来愈怒,事情由来他虽没亲眼瞧见,但是却也约略估出了七八成。徐从治给自己一吓,为了保住仕途前程,便将二当家视若弃卒,那晚在北风楼不知使甚么手段,取了众人性命。孟豹给困在此处,倒是侥幸逃脱一死。说话间彭羽苏醒过来,提了剑便向外闯。桓震一把拦住,按他坐下,一字一句的道:“我知你此刻心中怒火万丈,恨不得将姓徐的食肉寝皮。只是倘若杀了官,此刻在这里的人全脱不得干系。我虽也憎他入骨,可是却不愿为这等人毁了自己前途性命。你若信得过我,便好好收起剑来,往后我自会寻个法子替你出气。”彭羽凝视桓震许久,目光中疯狂神色渐渐退去,垂头道:“事已至此,听凭吩咐便了。”
桓震当下令彭羽、孙应元带着虎尾山众与自己家眷先行,自己带了两个随从进城去回拜秦世英和徐从治。瞧着徐从治那副洋洋得意的嘴脸,心中虽然十分恶心,仍是打醒了精神与他应酬,周旋一番,已经入夜,他推说家眷须要照料,脱身赶回,当即带了亲兵连夜启程,不久追上了彭羽等人,一行人直奔山海关去。料想徐从治就算发现其中有鬼,也没这个胆量追来。
那时把守山海关的还是赵率教手下人马,原本便是旧识,三言两语顺顺当当地过了去。在途无话,平安抵达了宁远。宁锦都是何可纲的驻地,巡抚大人驾临治下,自然善加安顿。桓震不愿久留,着急回抚治去。在宁远耽搁了一日,便请何可纲陪同,去觉华岛巡察。
说起来他已经许久没来过岛上,此时故地重游,难免有一种亲切之情油然而生。岛上许多工匠都还认得他,见了面纷纷行礼招呼。桓震一一点头示意,目光却在人群之中逡巡寻觅茅以升的踪迹。百寻不得,忍不住拉了一个工匠,问他茅郎中何在。那工匠想了一想,道:“此刻茅大人大约在水雷房里。”
桓震转头对杨柳微微一笑,道:“你那甚么引火的管子,在茅大人眼底不过是班门弄斧,难得有此良机,可得好好同他讨教一番。”杨柳大喜,拔步便走,走出几步去,却又挠着头皮回来,讪讪道:“请问师兄,水雷房在何处?”桓震大笑,引着他到了水雷房门外,推门叫道:“石民先生可在?”一人正俯身在药槽旁边琢磨甚么,听得有人呼喊,抬起头来,一见竟是桓震,连忙上前行礼。房中工匠有些并不认得,看见茅元仪下拜,也跟着拜了下去。桓震一面连道不敢,一面拉着他走了出来,茅元仪笑道:“还没来得及同大人道贺。”桓震忙应道:“岂敢岂敢。倒是近日觉华岛上情形如何?”茅元仪捋须微笑,道:“有老朽在,大人尽管放心。”忽然一拍脑门,道:“有一样东西,要大人亲眼瞧瞧。”
桓震依言随他走去,进了茅元仪自己的住处,但见他从柜中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红布包裹来,放在桌上打开,里面却是一个木盒。茅元仪示意桓震自己打开,这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里面竟是一个现代六分仪一般的东西,全体用精铁铸成,表盘上标着星宿刻度,四至方位。茅元仪捧在手中转动了几下,指着表盘道:“此物是由牵星之术而制,先以指南针测定星宿高度,再定海上位置,有此一物,哪怕千万里远洋航行,也都不在话下。”说着指点一番,教他如何使用。桓震手指发抖,说不出话,茅元仪的武备志他早读过,当中确实有牵星之法的记载,可是中国古代的天文星宿实在太过复杂,桓震始终不曾学会,没想到茅元仪竟然做出这么一种方便的仪器来。
定定心神,问道:“水军船只可曾装配此物?”茅元仪摇头道:“并无。只因牵星仪制作费力,老朽穷半年心力,也只做出了两台。”桓震默然,他知道这种精密仪器要用手工制作是十分困难,想了一想,道:“不打紧,咱们慢慢想法子。”笑道:“往后出海,便不会迷路啦。”众人同声笑了起来。
茅元仪又道:“军器所中还有许多新进发明,可惜大都是难以制作之物。”桓震摇头道:“那有甚么?今日做不出,未必他日便做不出。哪怕废物,只要想得出来,本抚便十分高兴。”说着叫取笔纸来,写了一张告示,笑道:“自今日起,每年从岛上工匠之中选拔三人,以桓某人自己的俸禄加以奖赏。”
看罢军器所,桓震执意要在书院讲一堂课方肯离岛。这书院是他一手创办,如今已经有三届学生肄业,在岛上做工,眼下在读的总共有八十多人。王天相已经升做了教头,专教炮术,听说桓震亲至,连忙跑出来迎接。桓震瞧着这个当年在宁远哭鼻子的小毛头铁匠,如今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教头,心中也甚欣慰。
书院的学生听说抚台大人来巡,一个个挤了出来参见。桓震挨个儿问将过去,正谈得高兴,忽然一名斥候匆匆跑来,低声在何可纲耳边说了几句,递上一个黄缎包儿。何可纲脸色大变,挤到桓震身边,拉了他手臂一下。桓震见他脸色不对,连忙跟着出来,问道:“怎么?”何可纲递上那个黄缎小包,道:“朝鲜使者来贺新皇即位,与咱们前后脚赶到宁远,随身携来了皇太极的一封书信,言明致巡抚大人亲启。使者眼下尚在宁远,是不是即刻回去?”桓震一面点头,一面拆开包裹,取出信函来读。
与他料想的相去不远,这信是皇太极请求开边互市的一道表文。信中虽然仍不肯去除汗号,口气却卑微柔和了许多,更说甚么皇帝在沈阳度日不惯,冀能开边贸易,互通有无,汉货流入,以便客中之旅。桓震阅罢,微笑道:“皇上么?早已经是太上皇了。只是开边并非坏事,咱们回去见过那朝鲜使臣,再做商议。”
何可纲应命,吩咐人去准备船只。桓震临去之时,嘱咐茅元仪道:“善加整治水军,不日将有大用。”杨柳见了许多精巧器物,早已经迷得不知东西南北,桓震心想左右带他回去也帮不上甚么,索性教他留下师事茅元仪,好好学点东西。
朝鲜使者名叫朴兰英,同来的还有一个翻译官,姓韩名瑗,是早年流落到朝鲜居住的明人之后。两人一见桓震,当即双双跪了下来,叩头道:“小国使臣拜上钦差大人!”巡抚在明朝初年原本是代天子巡守的官职,后来才成为常官,是以朝鲜习惯,见巡抚仍同见天子一般。桓震连忙拉起两人,握手笑道:“不必客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方才君臣之礼已行过了,往后咱们朋友相称便是。”他这一句话,先点明大明与朝鲜仍是君臣关系,那便是对天启年间皇太极侵入朝鲜,强迫朝鲜签订的城下之盟不予承认了;后又说朋友相待,那是暗指只要朝鲜抱持善意对待大明,大明也将同样回报朝鲜,如果再敢协助后金侵明,那就不客气了。
卷四 明谟谐弼襄一人 第十一回 因朝鲜东虏谋和 吓使臣小邦畏服
朴兰英自然知道这话里的厉害,后金与朝鲜仅一江之隔,明金对峙之中,朝鲜的态度举足轻重。皇太极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不惜一再侵略朝鲜,终于以凶巧之力强迫朝王李琮订下平壤盟誓,誓约之中说道,与其和远方的明往来,不如和近处的金国往来。若与金国计仇,存一毫不善之心,如此血出骨暴。除此而外,朝鲜每年尚要进贡岁币无数,连王子也给送到了沈阳去做人质。这些全是朝鲜君臣引为耻辱之事,可是国力衰败,打不过人家,只有乖乖俯首听从而已。近来皇太极连吃了几个败仗,明军非但一举恢复了广宁、义州全境,更将入侵的后金大军打得灰溜溜地逃回辽阳去。原本朝鲜应承与明断交,便非心甘情愿,当此良机,国中君臣怎能不萌与明重修旧好之心?恰好皇太极要朝鲜使者代为致书,一来是后金境内虽有银山可采,却不能市买大明货物,年来国内天灾连连,斗米甚至卖到八两银子,皇太极希望两国通市,借以缓解国用之艰?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