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重生] 空明传烽录 作者:公子易(历史)
妙才想必清楚。”彭羽点了点头,反问道:“大人是想从落第举子之中选拔官吏?”桓震击掌道:“正是!但我辽东用不着八股人才,我想亲去落卷之中挑选,正事却要委了妙才替我做。”彭羽哈哈一笑,道:“这有何难。”
明代科举定式,初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二场试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贡生进了考院,便不要想再出去,非但吃喝拉撒都在号房里面,并且更是每人身边站着一个号军看守,别提有多不自在了。更有一些身体虚弱的,给屎桶的气味一熏,答着卷子便昏了过去,甚至有发狂的,也不少见。考官也忙个不住,从第一日有人交卷起,主考解学龙、陈赞化便一头扎进各自房里看卷,桓震原本意在最后一场的策论,第一场试经义,他既不懂,也不愿看,宁可去巡场。当下叫了彭羽随行,一路瞧将过去,但见奇形怪状的甚么人也有,坦腹而睡的,墨也不会磨的,弯着腰生炉子吹火的,比比皆是,不由忍不住想笑。
一眼瞧见几日前来见过自己那姚南尰,正自伏在桌上呼呼大睡,当下走了过去,轻轻抽他卷子来看,却见上面空白一片,单在卷首书了三代姓名,却又有许多错字,那一个“尰”字,仍是不曾写得出来。不由得大皱眉头,温体仁交代要将此人取中,可是他这般不学无术,连一份卷子也交不上去,却如何叫他蒙混过关?想了一想,吩咐彭羽依着题目做一份卷来。彭羽照样做了,果然文章锦绣,不愧是考过了八股的。桓震看也不看,抬起姚南尰手臂,将卷子压在他臂下。那姚南尰只顾熟睡,竟是全然不觉。醒来之后发现怀中莫名其妙地飞来一张卷子,还只道老天白白送与他的,喜滋滋地填了自己名字,却将一个“尰”字写作了“中”。往后两场,也都照此办理,彭羽文采甚佳,陈赞化又有意放水,竟瞒过了解学龙,将姚南尰取中了。另一个温体仁嘱托了关节的,却并不曾来考试,不知出了甚么事故。
三场下来,桓震只顾在落卷之中翻来捡去,倒也给他寻得了十几个经义八股狗屁不通,时务策论却甚有建言的考生。他一个个记了名字年貌,待到开闱散场之后,便令人去考院外拦住,请到抚院衙门说话。
桓震一个个地瞧过去,问道:“哪一个是韩效非?”最末一个浓眉大眼、身体魁梧的贡生答道:“学生便是。”桓震抽出他的策论卷子,在手中抖了一抖,笑道:“故治国,无法则乱,设有法有权,一庸人可坐治天下。你是法家弟子?”他明知明末已经无所谓法家,只不过觉得有趣,讲句笑话。不想韩效非居然认真起来,正色答道:“学生正是深慕韩非,这才取名效非,欲附骥尾而已。”桓震啼笑皆非,且将他放在一旁,去同旁人一一倾谈,且将彼等经义不通至于落第之事推诚相告,更说倘若愿意,可以替彼等安排充任地方杂佐,若是情愿下科再考,那也由得他们。诸人听了,面面相觑,多数都说宁可再赴乡举,只有四人愿意听从桓震安排。其中两个是宁远卫一对陈姓兄弟,哥哥名世钟,弟弟名世铎。另外两人一个是广宁杜怀德,一个是义州刘从祥。
桓震嘱咐他们一番,回过头来问韩效非道:“你既自命法家,且为本抚言来,即如今之辽东,我欲厘清吏治,上不能违背朝廷规制,下不能危害黎民百姓。该当如何做?”韩效非沉思片刻,道:“无他,唯‘执一’二字而已。夫法执一则专,为政者一则治,二则乱。此事非一言可尽,学生请一日之暇,愿为大人详书之。”桓震点头答应,叫诸生退下。
看看今日公事已毕,连日来给关在考院之中,不曾好生关顾得雪心,不知她有没有再受欺负。当即叫黄得功上了大门,挂起免见牌来,自回后衙去了。到得雪心居住的西厢,她却不知去向,四面找了一找,全不见人,不由得奇怪起来。等得片刻,只见雪心拎着一只木桶,摇摇晃晃地蹒跚走来。桓震连忙上去接了过来,却是一桶清水。助她倒入水缸,道:“你要取水,何不叫雇工去做?我又不是没给他们工钱。”雪心摇头道:“雪心自己打便可以了。”桓震敏感起来,捉住她手问道:“是不是夫人又欺负你?不准仆人替你打水?”雪心连连摇头,道:“没有,没有!”
桓震哼了一声,明知就算当真如此,她也决不肯告诉自己。心中已经暗暗打定了主意,却笑道:“今日难得无事,好久没同雪心下棋了,不如对一局如何。”桓震虽好下棋,棋力却差得紧,与旁人下往往被杀得大败亏输,也就是同雪心尚能着上几盘。当下回自己书房取了棋子棋盘,两人对起局来。下着下着,桓震忽道:“过几日我要去金州、义州勾当公事,这一去至少须到十月间武乡试的时候才能回来,你独自在家,闷不闷?要不要与我同去?”雪心甚是高兴,原本她也不愿呆在这里受温氏的闷气,何况桓震不在,连个可以倚靠的人也没有,天知道自己能不能熬得下去。当下笑道:“好!”忽然想起甚么,道:“这几天巧儿姐姐帮了我许多忙呢,不过她不叫我对你说起。”桓震疑惑道:“巧儿?郑巧儿?”皱皱眉头,道:“那不是好人,你不可同她太过亲近了。”
卷四 明谟谐弼襄一人 二十三回 韩效非大言学法家 齐东野慧眼识良机
又过几日,发出了榜去,其间无非办些日常杂事而已。那姚南尰又来登门叩谢,桓震见他便头痛,三言两语打发走了。韩效非却也依诺做了一篇长策送来,桓震细细读罢,但觉此人持论甚偏,似乎以为只要法令严明,上行下遵,便甚么都可以一举而定。旁的不说,单是这上行下遵四个字,便一个字都难办到。中国自来不是一个法制社会,虽然名义上有法,说甚么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是古往今来又有几个犯法天子受了律条惩罚的?无非下一道罪己诏罢了,更有至死不知改悔的,还博得后人甚么七功三罪的吹捧一番。居上位者既然自己立了法,那便随时都可以自己将法毁去。历朝历代固然都有补阙拾遗之类官员专掌讽谏得失,可是也只有在唐太宗那般尚能虚心纳谏的皇帝手下才有用处,否则还不只是一个君主独裁的幌子而已么?
就下而言,中国的官场是人情与裙带构成的官场,从一品太傅到州县的不入流,没有一个官儿胆敢撇开人情世故做事的。硬要说有,也就只有嘉靖年间那个抬棺进谏的海瑞了。可是海刚峰的下场并不好,皇帝彻头彻尾地烦了他,却又不肯背上一个杀戮忠直之臣的恶名,索性将他丢到南京养老。海瑞到了南京,犟脾气不改,仍是四处乱咬,终于弄得人人敬而远之。终其一生,清固然清了,直固然也直了,可是却又做成了几桩事情?桓震明白,这样的一个官场是与小农社会与生俱来,只要农业经济还是中国的主力,那就不可根除的。除非等到商人阶层发展起来,人人有争利之心,百官万民不以君主之好恶为好恶,轻贱敢与贵重相争,一口敢与一国相争,如此才能不给君主以犯错的机会,或者刚刚犯错,便给人民轰将下台。若如法家所言,君主凭势、使术、用法统治臣民,一国之中唯君独尊,以严刑重罚恐吓人民,生杀予夺之权都操在君主手里,如此虽能迫使臣民屈服,可是却也必然造就大批大批阿附上意的软骨头,老百姓全都变作“无二心私学”的顺民。易治固尔易治,不过中国的未来也就算断送在这等君主手里了。
瞧那韩效非的策论,满篇都是要他学循吏,桓震读了两遍,便烦起来,往案头一丢,再不理睬了。这等人给他做一个府掾小吏或是好的,要他出甚么治理一方之策,那可不敢苟同。当下厚加赠予,将他打发了回去读书。
不过除了韩效非之外,陈氏弟兄与杜怀德、刘从祥却都是实学之才,虽然做不得八股,于民生经济却都有见地。刘从祥更是打算盘的一流好手,桓震亲眼瞧他演练,但见算珠上下飞舞,如同炮仗一般劈劈啪啪地响个不住,直瞧得自己眼花缭乱起来。这几个人,桓震打算分别安排在金州、义州两地做事,将来管理商务,征收赋税,都要这样的人才。
九月初自广宁出发,前来聚集的工匠已经达到千人上下,都散居在四乡。原本各地匠户便深苦匠籍束缚,一旦轮到服役,撇家舍口的一去数载不说,连路费盘缠都要自己预备,许多人就此飘落异乡,归家不得,也不稀奇。现下听说只要自愿迁徙金州,便可以子孙永脱匠籍,自然人人乐从,争先恐后地报名应募。桓震定了规矩,铁匠不要,懂得做炮仗的不要,年六十以上,十五以下的不要。各地地方官照此筛选下来,却也剩了千余人,尽数遣来广宁听候巡抚大人发落。
这些人滞留一日,便多食一日米,广宁城池虽大,却也不能总这么白供粮食。是以桓震一待乡试事毕,估摸着金州的设施也该略有规模,便带他们出发南下,从觉华岛经水路赴金州。在途便对众工匠明言,到了金州之后,愿意自行谋生的,官府并不拘束,但若情愿在官府开办的工场之中做工,官家不但供给伙食住宿,每月还发给工银。沈廷扬先期赶到,一面指挥驻军搭设窝棚,给工匠们临时居住,一面购置闲房,打通隔墙,作为工场使用。那时可供贸易的出产,无非布匹丝绸茶叶瓷器而已,桓震早已托人从海南购置了织布机,令觉华岛上木匠大批仿造,此次顺路前去,用船载去金州,便可敷初期使用。至于以后再要增添,迁去金州的尽有木匠,却是彼等的生理。
金州与义州之间的转运,却是一个问题。原本设想的海途运输,是从金州运至皮岛,再由皮岛上岸,走陆路到义州。如此一来必然需要大批的商船投入运营,桓震又不能尽调觉华岛水军战船去做这等勾当。虽然早已经致力于招引私商,也有许多给吸引过来的,可是彼等财力往往不足,难以购置大船,供海上来回之用。桓震搜罗岛上退役的船只,约莫有十余艘不能再战,便尽数遣往旅顺港口停泊,来往商旅,可以租借。只是这些远远不敷使用,桓震设想之中,最好能在旅顺口建设一个船坞,制造一些适于近洋短途海运的船只,或租或售,也算一笔收入。只不过明朝开国以来海禁便严,到了末叶,造船这回事情精通之人更少,觉华岛上的船匠已经捉襟见肘,哪里还能朝别处调用?这种事情一时间却急不来,只有将来走一步看一步了。
在途非止一日,九月十五这天,桓震连同工匠一千一百二十八人,随行亲兵二百人,以及器具无数,乘坐大船抵达金州。沈廷扬接了,引他观看诸般设施,桓震但觉他做事极有条理,又能顾虑周全,不由得暗自庆幸自己选对了人。诸工匠之中,只有几十个不愿替官府做工,定要自己谋生的,桓震并不阻拦,每人发了半两遣散费,任凭彼等离去。余下的却都要安排在工场之中,沈廷扬原先预备的地方竟显不足。桓震与沈廷扬摊开图纸,一同伏在上面指点议论,道:“季明规划甚得我心,织坊在丝场旁边,成衣铺又在织坊隔邻。就当如此,相关产业放在一处,不但省了运输麻烦,似乎也有利于环保。嗯,纸铺应当迁在木匠作坊附近,纸张不是废木屑造的么?”沈廷扬听得有些莫名其妙,却听桓震又道:“酒坊不妨挪个位置,临近住宅为好,将来或者有人在此开设酒楼饭铺,庶几近便。目下便是这些闲房,且暂时用着,这一回迁来的工匠中也有些泥水匠人,索性雇了彼等造房子罢。”
沈廷扬迟疑道:“可是这么一来,资本已经不足,嗣后购买、转运工料,也要大把花钱,请大人再行拨付一二。”桓震摇头道:“这却难。季明不曾听说过借鸡下蛋么?”沈廷扬疑惑道:“借鸡下蛋?”桓震微微一笑,点头道:“正是。我问你,自从上个月招商文告发下以来,有多少商人前来贸易?”沈廷扬心算片刻,答道:“总有几十起,前来金州询问诸般事宜,听说尚未开工,有些便回去了,有些还在城里等候。”桓震笑道:“股本不丰,自不肯坐在此地干等。我料那不肯便去的定是雄厚之家,对不对?”沈廷扬叹服道:“大人说对了。内中有一个姓齐的,确是富商大贾之流。”桓震微微一笑,道:“如此,我便会一会他去。”
当下沈廷扬引路,带着他来到那齐姓商人的住所。路上将那人的家世底细一一相告,原来却是沈廷扬的半个同乡,祖籍浙江钱塘,叫做齐东野,上溯数辈都以商贾谋生。东野幼年起便从父亲在各地经商,至今也已经四十余载。月前他贩丝来?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