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重生] 空明传烽录 作者:公子易(历史)
只是你年方廿一,又是我亲卫出身,我若委以方面,恐怕军中有人不服。你要守义州,便只能做副将。”黄得功满口答应,他只求有个机会,副将便副将,还不是一样杀鞑子么?桓震回顾彭羽道:“妙才,我部下将领你差不多也都认得了,你说谁可主守义州?”
彭羽低头沉思,忽然微微一笑,说出一个人来,却教桓震有三分错愕,黄得功更是大叫不服。这人却是祖大寿的外甥吴三桂,眼下是炮营之中的一个游击。自从新军建立以来,炮营也由两营扩至四营,以忠、义、武、勇名之,新增两营并不另设参将统带,而是桓震自己直辖,平时仍是张正朝与方继祖代管。祖大寿极力引荐,桓震碍着他的面子,不得不将吴三桂调了过来,却不与他哥哥三凤编在一处,而是安插在巡抚直辖的勇字营做了个游击。桓震连连摇头,断然道:“旁人都可商量,唯独此人万万不行!”彭羽愕然,反问道:“为何?上次在岛观看炮营演练,我观此人指挥若定,遇事又能冷静分剖,颇有大将之材,兼且行事不拘于常理,我占义州原本就是无理争三分的勾当,选他来做守将,再好也不过了。”桓震只是摇头,道:“不可不可,妙才另想一人来。”彭羽辞道:“学生心中,唯此一人而已。大人不肯用,学生更无别话。”
桓震只觉自己似乎伤了他心,轻叹一声,放缓语气,道:“我非信不过妙才,只是信不过吴三桂而已。”吴三桂在他心中是个根深蒂固的大汉奸,是引清兵入关葬送了汉人江山的千古罪人,迫于祖大寿所请不得不用,已经是大违本意,怎么还要委以重任起来?这些话却不能对彭羽明言,只好推说祖大寿的亲眷广布军中,裙带关系盘根错节,自己不加限制也就罢了,怎能反去推波助澜?
彭羽摇头道:“学生以往只以为大人一心为天下先,却原来也是汲汲于一己功名利禄!外患未去,内讧便起,朝中如此,想不到大人也是如此!也罢,只怨学生有眼无珠,瞧错了人,不足为大人用,请辞去。”说着长揖到地,直起身来,拂袖便走。
桓震跳起身来,一把拦住,一时间却不知对他怎样解释方好。想了一想,深深一躬,道:“方才是我失言了。我不用吴三桂,并不是怕祖大寿坐大,否则又何必保荐他做镇守辽东总兵官?我与祖帅都是一心为辽东好,不过各人做事法子不同罢了,安得说我便是醉心功名,忘却了国仇家恨?我不用吴三桂,自有不可用的隐情,却不能对妙才明言。言尽于此,妙才信我便罢,若不信,尽请离去。”说着做了个“请”的手势。
彭羽凝神瞧着他,两人双目对视,只觉桓震眼神之中满是坦然,确乎不像心虚的模样,或者他不肯用吴三桂,真有甚么不得已的苦衷?踌躇片刻,点头道:“好。学生权且留下。”桓震笑道:“既如此,我意调左良玉主理义州之兵,而以吴三桂、黄得功两人副之,妙才可满意?”彭羽长揖无言。
却说李昉快马将谈判结果送回汉城,朝王李琮阅罢,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多数人以为丁卯年义州给胡虏占去,好容易才得索回,却是以不得交给明军为条件。倘若皇太极听说明军又再入驻,岂不恰好给了他一个大启兵端的借口?是以纷纷谏阻。唯有延平府院君李贵,一力劝说朝王不妨答允桓震所请。李琮大惑不解起来,问道:“前者我与明磋商开市,是卿极称不可,如今却又为何劝我答应?”李贵笑道:“时移势异,法亦当随之而变。我国夹于明胡之间,欲图自存,诀窍唯有‘左右逢源’四字而已。前谏开市者,是因为明胡消长之势未彰,我邦小地僻之国,贸然先举,唯有授人以柄而已。今劝王从明所请者,却是明人已有伐虏之心,恰如洪水滚滚,自上而下,河中之人不能顺应,不免反被其害。”李琮仍不明白,追问道:“我一旦答允上朝,岂不就挑明了与胡虏作对?彼又岂肯善罢?”李贵微微一笑,道:“王可压下李昉奏疏,暂且不报,却速速密地使人授书与虏酋,但言我国为明所迫,彼以大兵相胁,王不得不曲意从之,以全社稷,言辞之间,须将一应事头推在明抚头上。如此一来虏酋必然迁怒明人,我邦可保无恙矣。”李琮连连称好,当下照样做去不提。
皇太极时在沈阳,收到李琮书信,果然大怒,刷刷两把扯个粉碎,便喝令将朝鲜使者朴兰英拖出去砍头。朴兰英抗声大叫道:“汗王不察,妄杀友好之使,金朝邦交,自此绝矣!”皇太极幡然醒悟,当此要紧关头,不好好安抚朝鲜也就罢了,怎么反要将它推往明朝那边去?当下亲自下阶去接朴兰英,挽着他手在殿上坐了下来,十分亲热的道:“我一时糊涂,气恼攻心,得罪了使者,万勿见怪。”他翻脸如同翻书,方才还在笑语款款,顷刻之间便换了一副面孔,疾言厉色的道:“但我女真的好汉,从来无须靠旁人帮忙打仗,也不怕旁人合起伙来攻打我们。使者归告尔王,明金兄弟之情,皇太极这里从没变过,要他自己善加斟酌。”说罢,便教送朴兰英回馆安歇。
当晚,范文程孤身一人,夜访朴兰英。他也不叫奴仆通传,径自走了来,尚未进门,便放声号啕大哭。朴兰英闻声惊起,急出门来看时,却是范文程,由头至脚地穿了一身丧服,头缠白布,腰间扎了麻绳,手提一根哭丧棒,就如吊孝来的一般。人在客中,忌讳最多,朴兰英一见范文程这等模样,一张脸立刻拉了下来,不情不愿地将他让了进来。
范文程一面哭,一面走了进来,方入得门,便跪下朝南叩拜,口中念念有辞,朴兰英竖起耳朵细听,不由得大怒,原来却是做的一篇悼朝鲜王文。倒退半步,指着范文程喝道:“你我两国,约为兄弟之邦,何以今日贵汗缚我欲斩在前,范大人夜半吊丧在后,作何道理?”范文程毫不理睬,仍是一头流涕,一头念他的悼文,好容易念罢了,擦擦眼泪,道:“汗王欲杀使者,是汗王的事情,实乃你我两国,已有阵前相见之理,不得不然耳。虽然如此,文程却不能不念故情,今夜特地当着使者之面,一悼贵国国王,聊表怀思之情而已。”说着竟堂然皇然地从褡裢中取出银朱纸钱,对着南方烧化起来。
朴兰英大奇,只觉他行径古怪之中却带三分深意,不因不由地问道:“我王身体康健,焉要大人来吊?”范文程笑道:“而今身体康健,不久之后也不过冢中枯骨而已,何须问哉!”朴兰英皱眉道:“范大人有甚么话要指教,不妨直说。小使洗耳恭听便是。”
卷四 明谟谐弼襄一人 三十回 借虏兵故君复辟 骂东夷老将殉国
两人密谈半宿,直到天色将明,范文程这才离去,径往凤凰楼上去见皇太极。皇太极彻夜未眠,坐在那里等候消息,一见范文程进来,连忙站起身来问道:“范先生,怎样?”范文程颔首不语。皇太极迟疑道:“我至今仍是担心,先生将此事泄露与朝鲜王知道,难道不怕他悄悄去报知明人?”范文程微微一笑,道:“便是要明国朝野人人皆知方好。”皇太极不解起来,问道:“为何?”范文程道:“咱们安插在明国朝廷里的探子,近来屡屡回报,说桓震在朝中备受东林党人攻诋,若不是仗着岳父温体仁出头,早已经给参下去了。”皇太极点头道:“不错。可是那又如何?他人在辽东,有兵有权,朝廷能将他怎样?”范文程笑道:“汗王还是不懂汉人的朝廷。袁崇焕是怎样给皇帝下狱的,汗王忘记了么?”
皇太极一愕,低首沉思,许久方道:“或者是先生说得对了。只是我至今仍是不解,何以那皇帝小儿竟肯答允?这不是将他的江山拱手相送了么?”范文程嗤道:“如今大明江山,哪里还是他的!彼若袖手坐观,只不过老死沈阳而已;如今以一辽东换得大半江山重归掌中,已经是大便宜的买卖了。”
朴兰英回到汉城,见了朝王李琮,第一件事情便是询问究竟有无答应桓震的要求,准许明军屯扎在义州。李琮叹道:“明人不住催逼,郑忠信列兵与战,三战三败,桓抚陈兵秦川,扬言将顺势大举南下,椴岛毛镇亦有蠢蠢欲动之状。余与众位备局大臣商议,只有权且退让,以保万全。”朴兰英顿足道:“糟糕,糟糕!”李琮不明所以,问道:“怎么?”朴兰英捶胸顿足地痛悔一番,这才道:“王有所不知,此次臣出使胡邦,在彼国得知了一个要紧的消息,那皇太极将奉天朝太上皇起兵,伐辽东,清君侧了!”李琮奇道:“你说甚么?”
朴兰英喘了几口气,道:“详细情形,臣也不能尽知。只是据彼国大臣范文程所言,太上皇已经答允奴酋,待平僭诛逆之后,即以山海关外之地尽封之。胡虏起兵之期不远,我国此时投靠辽东,实在不是良策啊!”李琮听得呆了,崇祯皇帝是在北京城破的时候被皇太极捉去的,后来天朝国内在温体仁策立之下另外拥了新君,这些他都有所闻。怎么此刻却又冒出一个清君侧来?朴兰英道:“王不知天朝恭仁康定景皇帝的故事么?”李琮点了点头,知道他所说的景皇帝便是明英宗的兄弟,本来爵封郕王,正统时候英宗北狩,郕王先是奉皇太后命监国,后来索性在于谦等人拥戴之下正了大位。不过仅仅八年之后,给也先放还的英宗皇帝便发动兵变,将景皇帝仍废做郕王,终于囚禁至死。那也是一桩太上复辟的例子。
延平府院君李贵疑惑道:“明与虏乃是世仇,何况皇太极贪得无厌,必不安于得辽而已。且山海一失,天朝中原再无屏障,虏兵可以长驱直入了。太上皇何至于引狼入室?”朴兰英叹道:“兰英初也疑心,可是后来范文程取太上亲笔血诏与观,诏末押着大红朱玺,不由人不信啊。”李贵仍是摇头,道:“太上皇与今上父子骨肉,谁做皇帝不是一样?何必如此残杀?此必是范文程的惑敌之计。太上既陷虏中,玺印如何得免?范文程要做这假,不过举手之劳罢了。”
朴兰英极力陈言自己所说无讹,李贵一一驳斥,说得却也十分有理。一时之间将个朝王李琮弄得昏了头脑,不知道该听信谁的才是了。
正在彷徨无计之间,忽然接到郑忠信飞报,道是皇太极已经尽起辽沈之兵,果然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却并不如朴兰英所言西袭广义,而是径奔东南,显然是瞄准了义州而来。李琮大恐,丁卯年后金入侵,将他吓得跑到了江华岛去,此次大兵又至,那可怎么办好?忙不迭地召集备局官员商议。
李贵奏道:“臣愚见,奴酋必定是以辽抚桓震人在义州,这才用兵于彼。义州与椴岛之间水陆路途不近,明军粮秣补给转输不及,必定向我求援。虏欲断桓震后路,亦必约我等南北夹击。今日之势,已经不能如从前那般观望不定,王须早下决断,附明附金,二者择一而从。”李琮脑壳大痛,忽然想起甚么,道:“天朝与胡虏不是订下了十年之盟么?”李贵顿足道:“王何迂之甚也!彼等自己已经将甚么盟约弃若弊屣,王怎么还信之不疑?国家危急存亡,在王一念,愿王尽速定夺!”备局官员议论纷纷,也大都觉得事到如今墙头草是做不成的了,只有明确表态,支持一方。可是明金之间究竟倒向哪边,却起了颇大的争执。多数人以为明远金近,何况此次后金攻打义州,明抚只带了数千兵员在彼,若是朝鲜再断了他的粮草转输,谅必要全军尽墨,所以虽说背叛天朝义理不容,可是皇太极的报复却更加可怕。左右权衡,还是助金的妥当。郑忠信送回的夹片,请求调集各道援军,在义州与皇太极决一死战。李琮给众臣传观了,当下引来一片非议,皆说郑忠信功名蒙心,全不顾国家存亡。
李贵一直闭口不言,瞧着众人吵吵闹闹。李琮唤他问道:“卿言明虏之间只能择一而从,卿以为我国事谁方妥?若以理言之,朝鲜奉侍天朝垂二百年,虽称属国,实与域内无异。今明金交兵,理当助明无疑。”李贵笑道:“王亦知理与实之不同否?”李琮默然,只觉脸上微微发烧,却听李贵又问道:“但王何以知道明军必败呢?”李琮疑道:“兵法有云,兵贵神速。胡虏大起辽沈之兵,少说也有数万,义州明军不过四五千而已,广宁千里迢迢,救援如何赶得及?数目多寡,一览可知,又何必问。”李贵摇头道:“王谬矣。臣疑心虏之攻义州,并非当真欲取义州,却是围魏救赵之计。臣请为王言之。”
说着教人搬上一幅辽东全图来,指点着道:“义州兵少,桓抚必定向别处求援。时值仲冬,海面上难以往来,如要搬兵,只有椴岛同广宁卫、义州卫?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