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重生] 空明传烽录 作者:公子易(历史)
说着教人搬上一幅辽东全图来,指点着道:“义州兵少,桓抚必定向别处求援。时值仲冬,海面上难以往来,如要搬兵,只有椴岛同广宁卫、义州卫两处可以搬得。”见李琮点了点头,续道:“毛文龙早在袁帅按辽之时便拥兵自重,桓抚威望不及袁帅,用兵不及袁帅,英毅果决也不及袁帅。毛文龙虽然一时异心未彰,必不甘心白白替他效命,椴岛之兵,多半是观望不动。至于广宁、义州二卫,中间夹着海盖,大小保垒尽属虏有,虏只不拘何处伏以一军,半途击之,援军溃矣。祖大寿何可纲皆是宿将,必能料及此处,不敢贸然来救。就是桓震,也未必敢令广义发兵。”
李琮讶然道:“既如卿言,桓抚岂不注定命丧义州?”李贵摇头道:“非也。义州战事若何,全视乎我王抉择而已。”
回头再说数日之前,在义州的桓震已经得到了皇太极起兵的消息。正如李贵所料,他担心广义援兵中伏,迟疑不肯调兵来救,毛文龙又推说粮草不足,只肯拨五百兵助阵,眼看皇太极三万余大军气势汹汹地南下,义州却只有不到五千明军驻扎,既没有火炮可用,火药子弹也都无法补给,身边可用之将也不过数员而已,战力全然不成比例。更要命的是朝鲜人不知究竟是向着哪一面的,倘若他们帮着后金在自己背后捅刀子,那这五千人可真都要丧命异国他乡了。
召集了众人围在地图旁边商议,道:“此次局势,非比上回,我意令祖、何二帅偷袭辽阳,就算不能一举而下,亦足为牵制。未审可有不妥处?”众人大多点头称是,彭羽却道:“皇太极此次起兵,有三大怪。前几日探哨报得,皇太极此次南下,兵未出辽阳便大张旗鼓,一路之上更是不断增兵,几有孤注一掷之势。可是细想一想,义州非但不值得他用如此手段夺取,并且夺得之后不仅无益,更是有害,料想皇太极该当不会做这种蠢事。此怪之一也。”桓震低头沉思,缓缓道:“有理。彼若取得义州,方开之市便毁于一旦,并没甚么好处,除非早先开市只是假象,本意却在诱我来义州。不过也未免太过兴师动众了。”两眼凝视地图,喃喃道:“难道是减兵增灶之法?辽阳尚有大军坐而待我?”
曹文诏截口道:“兵行险着,将所常有,皇太极已经空国远征了一次,此次未必再施故伎。不过话说回来,上一回他攻的是京师,那是不得不救之地,袁帅无法借机偷袭辽沈,正为此故。这一回却是朝鲜地方,我等大可以丢了义州一走了之,难道他便不曾想过?”
彭羽点头道:“确实教人十分不解。再有,彼起兵的旗号,分明是‘清君侧’,且不论太上究竟是否当真宁可借用虏兵也要复辟,难道诸位不以为清君侧该当径自挥军迫关,挟太上之名号令沿途守将么?他却来打朝鲜土地,那是何意?此怪之二也。”
黄得功道:“彭先生说那第三怪,是不是郑忠信明明数次给咱们打败,事到临头却肯帮咱们一起抗虏?”彭羽摇头道:“那却不怪。郑忠信人如其名,忠而且信。他同我们打仗,那是尽忠报国,如今鞑子犯境,他跟咱们联手,也是尽忠报国。我说的第三怪,是怪在鞑子领兵的大将竟然是个不满二十的少年。”
桓震道:“妙才错了。多尔衮虽然年轻,却非易与之辈,千万不可小看了他。单看他年纪轻轻便能独掌一旗,难道妙才真以为全都是出于努尔哈赤宠爱么?”彭羽唯唯,又道:“我军眼下只有五千人可用,又未知朝鲜王意思,该当如何应付才好?”桓震蹙眉沉思,踌躇道:“我总不知皇太极这回南下是为了甚么?不管他为甚么,咱们只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便是。”叫过曹文诏来,吩咐他与郑忠信善加联络,最好能自他那里获取一些汉城的消息;往后明军要以助守的身份在义州驻扎,须得留意不可喧宾夺主,虽然郑忠信实际指挥不动半个辽兵,名义上还是得奉他为义州主帅。不过明军既然应了郑忠信之邀助守,一应粮秣供给便得朝人负责到底,申景珍这一头便交给彭羽去交涉。战事既起,贸易自然也就中绝,更须防备鞑子突袭金州,但彼处守将是金国奇,料想不会有差错。一面派出数支小队,回广宁去报知祖大寿,请他善觇时机,多加斟酌,若是确定辽阳空虚,便可挥兵直捣,否则只要守住镇武堡一条防线,不让虏兵越过半步,也算大功一件。
往后数日,无非筑城修砦而已。义州城上上下下如临大敌一般,能逃走的朝鲜百姓尽数逃了去,桓震便令辽兵入驻他们留下的空屋,在墙上挖出枪孔,准备万一守不住,就入城与虏兵巷战。军中懂得做火药的人不少,寻了几处空房,就在城中搜购硫磺等物,日夜赶工,多做一点是一点。天气寒冷,鸭绿江上结了冰,人马皆可往来,桓震每天令人凿开河面,来回巡守,防多尔衮踏冰来犯。
过不数日,多尔衮大军前锋已经来到鸭绿江北屯驻,却不渡江,只是日日令人隔江叫骂搦战。桓震毫不理睬,哪怕对面连他十八代祖宗也骂了进去,仍是没事一般在城中巡视,闲下来便同彭羽下棋聊天。郑忠信却按捺不住,这一日亲自来辽兵营中寻桓震,催他出战。桓震拱手道:“老将军义勇之心可嘉,只是却欠三分考虑。”郑忠信不悦道:“彼在江北,日日骂辱我国,岂能容忍!”桓震笑了起来,道:“彼等岂止骂辱贵国而已,难道本抚便没挨骂么?”正色道:“老将军以为,鸭绿江上之冰有多厚?”郑忠信不假思索,顺口道:“人马行走,总是无妨。”桓震击掌道:“正是!既然如此,多尔衮何不渡河攻城,却在江北迟疑?”郑忠信顿足道:“自然是全军未至,势单力薄而已!彼等日日叫骂,只是虚张声势,贵抚不知趁隙而袭,将失良机了!”桓震反问道:“老将军何以知彼全军未至?”郑忠信道:“胡虏兵出辽阳,已经半月,半月之间探子屡屡报知,说彼军灶旗日增,约至五万之数。日来瞧对岸扎营数目,兵当不满万人,那岂非后军尚在途中?”
桓震仍是劝阻,说多尔衮用兵狡诈,不可轻信,郑忠信焦躁起来,大怒道:“吾早知汝等与胡虏一般,都是图谋我邦土地而已。也罢,老夫不来求你,今夜自点本部,去劫他营便是!”拂袖而去。桓震叫他不住,心想由得他去也好,可以借此瞧瞧多尔衮的底细。
当晚郑忠信自引了本部千余军马,人衔枚,马裹蹄,拣冰厚处越河,悄悄摸入多尔衮营地里来。只见四下里黑漆漆一片,并无半个哨卫。郑忠信暗嗤多尔衮毕竟是黄口小儿,行军宿寨全不小心,就要令人四处放火,劫杀乱兵,不想蓦地里一声锣响,跟着钟鼓齐鸣,四面轰轰烈烈地着起火来,朝兵猝不及防,一时乱了阵脚,自相践踏起来。郑忠信大惊,一面约勒部属,一面举目四望,但见辕门外驰来一骑,银甲红袍,正是小将多尔衮,指着乱作一团的朝兵笑道:“大汗妙计,果然运筹帷幄之中!”把令旗一挥,虏兵呼啦啦从寨外冒了出来,如潮水一般拥将上来。朝兵抵受不住,有些便抛下兵器大呼投降,虏兵哪里管他降是不降,只是一味举刀如砍瓜切菜一般地乱斩。郑忠信带着若干骑东驰西突,却是不论去向何方都有虏兵堵住前路,眼看着包围圈愈缩愈小,将朝兵块块分割开来,自己身边也只剩下十数名亲随,奋力为他舞动腰刀,挡住四面八方射来的羽箭。
这一场混战从三更直到天明,郑忠信的一千朝鲜兵马全军覆没,只有少数逃过江去。郑忠信力战不屈,斩杀了无数虏头,无奈寡不敌众,身上连中数箭,终于无力再战,给数名虏兵一哄而上,按在地下。多尔衮跃身下马,亲自扶他起来,笑道:“老将军好勇烈,好本事!今夜本贝勒八百精兵,几乎十中去一!”郑忠信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瞪大了眼反问道:“八百?你当真只得八百兵?”多尔衮哈哈一笑,点了点头。郑忠信怔在那里,说不出话,自己便是栽在区区八百人手中,以至于害了这许多将士的性命么?多尔衮握住他手,十分亲热的道:“大汗求贤若渴,老将军若肯归附,恩遇必隆……”话未说完,只听呸地一声,一口血痰飞来,正打在自己鼻梁上。
多尔衮竟不恼怒,抬袖拭去,笑道:“老将军气力不衰,可见性命无恙,可喜可贺,可喜可贺。”郑忠信哼地一声,叹道:“老夫不用桓抚诚挚之言,以至于今,无脸再见君王,唯求早死而已。”仰头朝天,闭起了双眼等死。多尔衮仍不死心,劝道:“老将军何必择善固执?姜弘立不也降了么?”姜弘立是从前金朝作战之中一个投降过去的朝将,后来又给皇太极放归本国,却一直都郁郁不得志。郑忠信听得他将姜弘立拿出来与自己相比,不由得大怒,呸地一声,又是一口浓血吐去。多尔衮偏头闪开,皱眉道:“老将军敬酒不吃,莫非要吃罚酒么?”
郑忠信破口大骂,从皇太极祖宗福满骂起,一直骂到多尔衮本人,甚么背明叛君,戮兄弑母,尽拣难听的言语,骂得痛快淋漓。努尔哈赤、皇太极总算一世枭雄,全给他比作了禽兽之辈。多尔衮脸色一阵发青,一阵发白,终于再也忍受不住,大声喝令乱刀砍杀。郑忠信哈哈大笑,坦然受刀,骂声不绝。直至咽下最后一口气,仍是面南昂首挺立,不曾摇晃一下。
多尔衮叹息不已,令人于江北择地厚葬之。后五十余年,有盗发其冢者,犹见须发怒张,瞋目若生云。
卷四明谟谐弼襄一人 三十一回 多尔衮借刀杀人 朝鲜国趁火打劫
当夜桓震在城中听得江对岸喊杀之声大作,火光冲天,将夜空映得血红,便知定是郑忠信终于不听自己劝说,硬是过江踏营去了。他不明敌情,不敢轻举妄动,一面令密切哨探江北动向,一面分派人手加强戒备,亲自带了黄得功等人登上城头眺望。
这一夜扰攘过去,多尔衮却并未趁势渡江攻城,而是尽弃营寨,顷刻之间撤了个干干净净。天明之后,桓震数次接到马报,都说虏营之中一片寂静,甚至于连往来巡查的士兵也瞧不见,不由得顿足道:“可恨,可恨,错失良机了!”提起手来,啪啪给了自己两个耳光。黄得功瞧他追悔莫及的样子,不解道:“昨夜大人措置,并无错处,何以如此自责?”桓震只是摇头,彭羽在旁道:“那多尔衮若是军力足以与我抗衡,昨夜郑老将军踏营,大可以留一条生路,让朝鲜乱兵逃过江来,却令鞑子裹挟其中,混入城来破门,他却为什么不这么办?无他,只是兵力埋伏郑老将军或者有余,以之攻取义州则不足也!”
只听桓震铁青着脸道:“后金大军不在此处,那么却在哪里?”黄得功瞪大了眼睛,彭羽缓缓摇头。桓震捏紧了佩刀的刀柄,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思考,若说多尔衮这一支是疑兵,那么正兵的目的何在?取广宁么?广宁有祖大寿驻守,料想皇太极不会那么莽撞去打;可是除却广宁之外,他再也想不到皇太极还能攻打何处。总不成故伎重施,学上次一样直接奔袭北京罢?想想也太过不可思议了。而且昨夜一战,多尔衮只不过引郑忠信千余朝鲜兵马中伏,辽兵仍是毫无损伤,他为什么要骤然撤营而去?难道是恐怕真实的军力暴露?可是这么一走,任是傻子也能想得出他实际上并没多少兵在手,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忽然之间脑中电光一闪,不由大叫起来,只听彭羽也同声叫道:“原来如此!”两人目光一触,都道:“你先说。”彭羽当仁不让,道:“多尔衮使的是借刀杀人之计!”桓震点头道:“妙才与我所见一般,郑忠信莽撞踏营,身死师丧,我军却只在城头观望,朝王得知之后,必定归咎于我。”黄得功急道:“昨夜形势,不得不然,大人并没做错!”桓震微微一笑,道:“我错不错并不打紧,只要朝王心里觉得我错,那就足够。多尔衮只要我两国之间相互猜疑,我军远在异国他乡,处处都要仰赖土著居民,若是整个朝鲜国上上下下都将我等当作敌人,你说我们还呆得下去么?”
正说话间,一个亲兵过来禀报,说府尹申景珍来见,要与大人商议战守事宜。桓震对彭羽道:“我料申府此来,必定不怀好意,妙才自己小心。”黄得功脸色大变,招呼随行的亲兵全都拔刀,环在两人周围。
申景珍走上城来,倨不为礼,只是躬身长揖。桓震开口道:“郑老将军壮烈殉国,忠义可嘉,本抚深深敬佩。”申景珍冷笑道:“贵抚此刻说这话,难道不觉太晚了?”厉声指着桓震道:“昨夜郑元帅身陷危难,贵抚为何坐地观望,?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