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重生] 空明传烽录 作者:公子易(历史)
桓震默然沉思,这个问题确实不能不加注意,原本以为从军队中提拔上来的士兵本性淳朴,没有给官场这个大染缸染黑,能够真正负起监察之职,可是现在看来,所谓出污泥而不染不过只是一句虚话,管他什么人也罢,未做官之前信誓旦旦地要做个清官好官,可是一旦置身其中,也就难免随波逐流起来。孙启江不过只是其中之一,自己任命的三百名监田使之中,像他这样的不知道还有多少。
忽然只听门外亲兵大声禀报,彭羽已经来到,正在等候传见。桓震吃了一惊,昨日才教黄得功派人去唤他,怎么此刻已经到了?便让孙启江先行回去等候处置,想了一想,又叫他转来,道:“本抚明白此事非你一人之过,也不打算因此重罚于你。监田之制是我所定,既然出了毛病,其罪自然在我,你且安心回去,数日之内,我还有用你之处。”孙启江感激涕零地去了。
彭羽匆匆进来,拱手笑道:“恭喜大人。”桓震一愣,随口问道:“喜从何来?”彭羽哈哈一笑,道:“外面张灯结彩,人人传说大人将娶偏房,难道不值得一贺?”桓震吓了一跳,站起身来跑出去瞧时,果然众人来来去去,都在忙着布置,不由得大大讶异,顺手拉住一个婢女问道:“这是谁吩咐的?”那婢女是从温家跟过来的,见桓震如此一问,面露奇色,道:“老爷怎么不知道?夫人说不日要替老爷娶亲,叫咱们预为准备。”桓震顿足道:“她胡闹甚么?”
撇下彭羽,自往后进去寻温氏,劈头便道:“你大张声势,究竟想做甚么?”温氏笑道:“替老爷娶偏房啊。”桓震怒道:“我不是说这个。你招摇得整个广宁卫人人皆知,打的甚么主意?”温氏满面委屈神色,道:“妾只想让周家妹妹风风光光地进门,难道这也错了不成?”说着抽泣起来。
桓震只觉她不可理喻,甩门出去,喝道:“停手停手,都给我停手!”众人愕然呆立,只听桓震道:“娶亲之事纯属子虚乌有,尔等出去之后不可胡乱传说,否则定当轰出门去,听见没有?”众人惴惴然答应,暗地里却交头接耳地揣测个中原委。
彭羽在他身后道:“事已至此,大人不想娶也得娶了。”桓震皱眉道:“怎么?”彭羽一指众人,道:“这些人今日出去采买货物,已经传得街知巷闻,大人忽然又说不娶,旁人必定疑心大人惧妻如虎,所以才不敢娶妾。”桓震嗤道:“那又怎样?”彭羽瞧瞧左右,一把拉他进房,低声道:“咱们要干那件事情,此刻须得暂且忍耐,决不能与温阁老反面。”桓震摇头道:“我也知道。可是你瞧她做的事情,难道不觉奇怪么?”彭羽微微一笑,道:“女人心,海底针,没人猜得透的。大人权且顺她的意也就是了。”桓震勉强点点头,道:“妙才这么说,那就这么办罢。”其实他心中何尝不想让雪心能够名正言顺地在自己身边,可是温氏忽然态度大转,总叫他心里有些七上八下地忐忑不安。
问道:“妙才何以来得如此之快?”彭羽笑道:“学生在宁远一日未留,马不停蹄地北上,自然快了。”桓震啊了一声,便将入京以来的事情一一告诉了他。彭羽沉思道:“过几日使者前来,如果真有王应熊随行,温阁老的用意便是昭然若揭。只是皇太极那头还是迟迟没有动静……”桓震打断他话头,道:“我真正在意的是黄道周。温体仁为什么要以他为正宣谕使?”彭羽皱眉凝思,良久,笑道:“我明白了。大人你想,诏书名单之中可有王应熊?”桓震摇摇头,道:“没……啊!”忽然叫了起来,击掌道:“若是太上皇在半途之中驾崩了,黄道周便是罪魁祸首?”
一时觉得温体仁这条一石二鸟之计实在阴狠毒辣,既除去了崇祯,又葬送了自己的政敌黄道周,这么一来朝廷内外可就都是他的天下了。
彭羽知道桓震已经想通,徐徐道:“温体仁想要一箭双雕,咱们却让他一根鸟毛也射不着。”桓震笑道:“我有法子了。这事慢慢再议不迟,眼下却有一桩头痛的事情,妙才来替我参详参详。”将宗敬吞地的来龙去脉说了,道:“我以为若不从源头上根除祸患,如孙启江这种人还要层出不穷。妙才有甚么好办法,不妨说出来听听。”彭羽抚额沉思,道:“自古以来治贪唯有两法,一则严刑峻法以惧之,一则仁义道德以化之。”桓震连连摇头,道:“不好不好,若说严刑峻法,太祖剥皮实草,难道不算严苛?仁义道德更是可笑,如果仁义有用,中华足足讲了千年仁义,早该没有半个贪官污吏了。”
盘算片刻,终于把心中所想说了出来,道:“本抚倒是觉得,若以高薪养廉与滴水不漏的督察双管齐下,说不定收效甚著。”彭羽反问道:“所谓督察,也不过是以人察人,既然是人,便有隙可寻,何谓滴水不漏?”桓震在脑中用力搜刮,道:“从前我到过一个地方,彼处治贪的法子是专门设立了一个官署,名字叫做廉政公署,负责纠劾举发境内贪污贿赂之事,只听命于总督一人。”彭羽摇头道:“我仍不明白。‘廉政公署’去监察旁人,那么谁又来监察廉政公署?何况若如此说,咱们也有按察司、都察院,却不是一般无二么。”桓震无言以答,心想在香港,廉政公署是要受议会监督,可是此刻辽东哪里有甚么议会?硬要设立这种机构,也只不过是在众多小贪之上制造出一个拥有更大权力的大贪而已。在一个没有民主可言的社会里妄谈廉政,真是如同痴人说梦话一般。君主自己还不就是最大的贪官么?
卷四 明谟谐弼襄一人 三十七回 除夕夜把酒论道
思来想去,总没有甚么稳妥的法子,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吏治这回事,一直以来便是中国的大患,官吏鱼肉乡绅,乡绅鱼肉百姓,层层大鱼吃小鱼一般地吃下去,终于把整个社会吃入了死胡同去。肃清然后腐败,腐败然后肃清,终于又再归于腐败。这个传承千载,连后世一些所谓得民心者也完全不能跳出去,甚或愈陷愈深的周期率,只要超越一切、至高无上的权力仍然存在,就要永远地继续传承下去,桓震又能有甚么一劳永逸的办法?也只有发现一处,扑灭一处而已。
事情悬而未决,眼看便到了除夕。桓震吩咐在辕门悬起了免见牌,自己设宴款待属员。喧闹一番,众人告辞散去,已经是时近子时,眼看时间的脚步就要踏入新的一年,中国的历史,也将有一个新的纪元。梅之焕、彭羽、黄得功、吴诚几人都住在行辕之中,又都是无家无口,桓震索性将他们叫了来,大家一同吃饺子。几人之中,梅之焕年龄最长,今年已经有五十七岁。桓震硬拖他坐了上位,笑道:“今日不问官职尊卑,但论朋友之交,长公不必拘束。”
梅之焕毫不客套,坦然坐下,反问道:“大人‘朋友之交’这四个字,是说说而已,还是真心言语?”桓震不明何意,答道:“自然是真心。”梅之焕点头道:“圣人以朋友之义居五伦之末,实有深意。夫天地交泰,尽于友也,臣之于君,子之于父,妻之于夫,弟之于兄,无不必须庄严奉事,人之精神,屈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而伸于朋友,如春行花内,风雷行元气内,四伦非朋友不能弥缝也。”彭羽笑道:“原来长公是泰州门人。”
桓震茫然,不知道何谓泰州,却听梅之焕笑道:“不敢当,只不过先伯父与李卓吾过从极密,之焕青年时多读了几本焚书之类,略受熏染而已。其实彼许多议论,之焕并不以为然。就如卓吾所言,天下尽市道之交,然神州区宇,尽多轻生忘死,舍利取义之辈,若文天祥、岳飞之流,如闻此言,泉下怎能瞑目!又若彼以冯道为安养斯民,拯百姓于锋镝之苦者,设或今日明夷对峙,一朝之内尽是冯道,我华夏衣冠又何存焉?”
彭羽摇头道:“不然,卓吾虽然持论过偏,可也不是全无可取之处。”转对桓震道:“大人欲以商富辽,实在不能不读李卓吾之书。”桓震头皮发麻,李卓吾是甚么人,他全然不知,用力思索,忽然想起方才梅之焕所说替冯道翻案,似乎很久以前钻研五代史的时候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便是关于这个,好容易记了起来,试探着问道:“李贽?”彭羽点头道:“正是正是,李氏书籍,多为焚禁,士林流传,都属传抄。长公是麻城人氏,父辈又与卓吾相交,想必知之更详。”桓震于明儒的思想知之甚浅,关于李贽,也只不过晓得他是一个反封建的哲学家而已。问道:“妙才若有,不妨借给我看看。此外,为何说我欲以商富辽,必读李贽之书?”彭羽道:“一言难尽,待学生托人转致卓吾著作,大人读了便知。”梅之焕笑道:“何必托人?之焕留在甘肃的藏书之中便有,只是多年不阅,恐怕已经尽饱蠹腹。但之焕以为,大人欲成全功,卓吾之言不可以不用,亦不可以尽用,更不可以推而广之,令人人效仿。盖彼术虽然惊世骇俗,可是未免泯灭是非,混乱愚民愚妇视听。圣人有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知之必乱也。”彭羽却又与他争执起来,道:“此一句难道不可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盖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民若可以自使,何妨由之?若愚而不能自使,当导以令知,尔后冀其自使也。”桓震在旁听着两人往来辩驳,只觉梅之焕仿佛并不赞同李贽的论点,而彭羽却是一个泰州学派的信奉者。
但听彭羽大声道:“仁义者自复之术,非进取之道也。方今海内多事,妄谈仁义,只不过徒然自困而已,又何益哉?”梅之焕作色道:“君王善视黎民,谨奉社稷,知贤礼士,是为仁;文臣死谏,武将死战,是为义。何得谓仁义无用?”彭羽忽然大笑道:“长公菲薄卓吾,为何言语之间却频以卓吾所言持论?”梅之焕一怔,这才发现自己方才谈论的仁义之道便是李贽的论点,茫然叹道:“之焕青年之时颇奉卓吾之法,后来年岁渐长,涉世渐深,才觉所谓童心真心,并不能立足于世,更不必说货与君王,为朝廷所用。既然不能济世,自该束之高阁,是以三十而后,再不谈论。不想竟然如此根深蒂固,抹也抹不去了。”
这时婢女送煮好的饺子上来,桓震一面招呼动筷,一面笑道:“我曾听人说起长公少年时候事迹,方长公为诸生时,御史行部阅武,而长公单人匹马,突入校场。御史怒,令其与受阅材官角射,长公欣然取弓,九发九中,长揖上马而去,时不过十四岁耳。以一少年阅尽三军英雄,其不为真性情乎?”梅之焕不料桓震竟知道自己少年往事,一时有些得意,又有些感慨,抚着花白的鬓角道:“卑职今年五十有七,回顾仕途二十七载,初举进士,再授吏科,终于巡抚甘肃,总算二起二落,至今日而一事不能成者,岂命也夫!”
桓震哈哈大笑,道:“命还不是捏在人手里的?长公这话放在三年之前,或者我便深信不疑,可是现在若要问我,我却以为天下再无注定的事情,只要有心,便没什么办不到的。一人一代之力或者不足,难道数千万人同心并力数世,也会做不成功么?”对彭羽道:“方才妙才说我要以商富辽,这话只对了三分之一。我非但要以商富辽,更想以商富国。除此之外,商之于国岂止于富而已?商业大兴,则人人有争利之心,有争利之心,才不甘心受人鱼肉愚弄。我中华自从朱熹以来凡数百年,女人服从男人,平民百姓服从于官,小官服从大官,臣子服从皇帝,弄得举国上下人人皆做奴隶。皇帝若清明,则有永乐之盛世,皇帝若昏庸,却足以葬送一个国家。这不是极不合理么?”
彭羽低头沉思,梅之焕却反驳道:“若如大人所说,一国之内人人为一己私利而争,是政令一出,人人群起扰攘,将国无宁日矣,谈何天下大治?”桓震想了一想,道:“我曾读过一个姓罗之人的著作,他说过于拘泥纲常天伦,便会僵硬而无所进取;但如果为了反抗暴政,而人人放任自流,毫无拘束,那就是一种新的暴政。古圣先贤所谓大同之世,不是全无一点条教禁约,也不能遍地罗网,动则受制。就是所谓‘为了保存社会而必须的束缚之外,不再以更多的束缚来保证社会的安定’了。放眼如今,我大明以严刑酷法立国,条教禁约不是太少,而是已经多得不可容忍了。”彭羽问道:“何谓‘社会’?”桓震一怔,这才想起社会还是一个从没出现过的名词,当下道:“凡一种群,就是一个社会,譬如我大明国内上起君主,下至三教九流,拢共便算一个社会。蒙古诸部落加在一起,也算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