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重生] 空明传烽录 作者:公子易(历史)
一行人刚从广义出发,桓震便派人快马去与皇太极联络,说大明这边已经准备妥当,请他将上皇送到义州,有什么要求,可以尽管遣使来谈。方过海州,皇太极那边就有回信来,称以代善为使,莽古尔泰、多尔衮为副使,三人全权负责。至于崇祯,却暂时仍须在沈阳居住,直到明金之间达成了协议之后,才能将他放还。桓震知道他要么是想借机捞一笔,要么便是压根没打算放崇祯回国,不论是哪种情况,自己都已经想好了应对方略,但等见了代善再说。
王应熊却始终没有出现,莫说是王应熊,就是旁的温党官员,也都一个不曾露面,不得不叫桓震捉摸不透,不知道温体仁究竟是怎样打算。在途非止一日,二月十八日赶到鸭绿江畔,远远便瞧见鞑子大营,果然代善与多尔衮已经到了。
黄道周惦记着崇祯,刚入义州,便急着要去与代善会面。桓震咬死了非要同去不可,带了数百兵死乞白赖地“求恳”,黄道周无法可想,只得答应下来,心中却想现下忍辱负重,一旦迎得上皇还朝,那时再慢慢收拾他不迟。
代善亲自迎了出来,笑道:“使节驾到,有失远迎,恕罪恕罪。”黄道周微一拱手,便滔滔不绝地责以君臣大义,听得代善不住皱眉,桓震也在肚里好笑不已,终于忍不住起来,打断他话头,道:“咱们来谈正事罢。贝勒爷离沈阳之时,贵国大汗难道不曾有什么话说?”
代善笑道:“自然是有的。大汗言道,我国风俗,凡被俘者必以彩物相赎,昔日完颜阿骨打统率女真族人,得契丹大英雄萧峰之助,俘得了契丹皇帝耶律洪基,那耶律洪基以黄金五千两、白银五万两、锦缎一千匹、上等麦子一千石、肥牛一千头、肥羊五千头、骏马三千匹自赎,流为千古佳话。我大金与昔日女真本出同源,敝汗欲效先贤,亦请贵国付以彩物,才好奉送太上皇帝还京。”
黄道周闻言大怒,喝道:“蛮夷之人,亦欲挟我天朝乎?”桓震早料及此,却不意外,不动声色的道:“那么贵汗想要何等彩头?莫不也是黄金白银之类么?”代善笑道:“若如此,未免也显得敝国人眼孔太小了。”桓震冷冷一笑,讥刺道:“难道又想割辽东之地?”代善摇头道:“非也非也……”莽古尔泰在旁边以女真话叫了一句什么,通译却似没听见一般,并不译出。代善脸色微变,偷眼瞧向桓震,见他并不介意,这才续道:“敝汗自继汗位以来,上惕乾元,下抚黎民,不敢有误,至于今五年矣。五年来善自谦抑,唯称汗而已。惟愿上朝封赠,早日得正大位,改汗号为大金皇帝,别无所求。”
桓震大奇,原以为皇太极会提出别的什么要求,没想到却是要明朝封赠称帝,这是什么意思?其实皇太极从前本称过皇帝的,只是明朝始终不肯承认,他为了同袁崇焕议和,便自己去了帝号,要求明朝赐他一颗印,封他做大金汗,不过崇祯死要面子,一直不肯理睬。此刻却又提出这件事来,莫非后金内部有什么变故,有人觊觎皇太极的汗位不成?
黄道周却是断然拒绝,女真不过是区区一个建州卫的蛮夷,以蛮夷之首领而称皇帝,还要与大明天朝平起平坐,在他心中是极大的侮辱,绝对不能退让半步。代善皱眉道:“可是太上皇帝已然御口钦准,黄大人仍要固执己见么?”黄道周大惊,崇祯竟然会做出这等有辱君节的事情来,对他而言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忍不住拍案而起,怒骂道:“太上唯以国家社稷为念,岂有受汝等蛊惑之理?此事不必再谈,尔若情愿送回太上,便立即照办;否则我天朝雄师,挟雷霆之势,必要汝等亡族灭种!”桓震不住皱眉,黄道周这厮几十年的岁数都活在狗身上去了,幼稚程度就与后世一些整日叫嚣灭日屠美的愤青一般无二。且不论现在的明军有没有实力完成从广宁到辽阳的一次长途奔袭,就算真的要开战,也没他这种傻子,当着对方之面大加威胁吹嘘,那不是提醒敌人预先防备么?
虽然心中十分鄙薄,可是他才是此行的使节,自己不过是一个局外人,只能站在一旁瞪眼而已。眼看代善与黄道周就要谈崩,忽然灵机一动,道:“代善贝勒,你说太上皇御口钦准封贵汗为金国皇帝,只不过是空口白话,却又有何凭据?”他原本猜想代善不见得真有凭据,否则早已经迫不及待地亮出来了,是以有意刁难他一番。不料却听代善笑道:“自然有。请二位大人见一个人。”对着帐外唤了一声,不过片刻,一名女子给带了进来,代善指着她道:“这位是袁太妃。陛下应许封我大汗为金国皇帝之时,袁太妃就随侍在侧。”
桓震冷笑道:“咱们二人全是外官,谁也不晓得太妃长什么模样,你随随便便拉一个汉人女子,就来混充太妃,天下哪有这等便宜的买卖?”那女子哭了起来,哀哀的道:“大人幸勿疑心,哀家确是太上袁妃无疑。”桓震摇头道:“我不信。除非你拿得出凭据来。”袁妃哪里有什么凭据?只是一味哭泣。
黄道周再也忍耐不住,一怒之下就要拂袖而去。桓震一把拦住,笑道:“黄大人莫要心急。”转对代善道:“要知道贝勒所言是真是假,只要太上露面,便可轻易对质。不如这样,贝勒先送太上来义州与我等君臣相见,若是太上当着我二人之面说道,贝勒今日所说都是实情,那么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太上的意思,想来当今陛下也不会违拗。义州是朝鲜土地,既不在我大明境内,也不在贵国境内,难道贝勒还不放心?”
代善微微一笑,道:“桓大人莫要自欺欺人,现下贵国大军明目张胆的屯驻义州,不肯撤出,难道这是代善胡说?”桓震仰头笑道:“那要如何贝勒方肯依我所言?”代善正色道:“除非准许我国派兵护送,代善方敢身入义州。”
桓震心中大笑不已,绕了偌大一个圈子,原来只不过是想在义州驻兵。其实金兵入驻义州,桓震非但不怕,反倒十分高兴,甚至是他原本就想引诱皇太极做的事情。只不过许得太过痛快,反倒会招代善疑心,当下故作一番怒色,这才装作甚不情愿的样子答应下来。谈到此时,他已经将黄道周全然抛开一边,理也不去理他。黄道周气得脸色铁青,却是毫无办法,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多尔衮一直在旁观看两人神色,直到桓震等人告辞,始终不曾开口说过一个字,直瞧着桓震的背影从辕门消失,这才对代善道:“二哥,咱们难道真要放他回去?”代善从鼻孔中哼出一声来,道:“放回去又怎样?正好让他们窝里斗去。”多尔衮摇摇头,一语不发,目光望着远处,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桓震回到义州,第一件事情便是去会延平院君李贵。朝鲜王令他全权与自己磋商驻兵事宜,就以往发生的事情来看,这个人精明得很,极善于在明金两国之间周旋取利,十分不好打交道。因此他去之前,已经做好了谈崩的准备,可没成想两人刚一见面,李贵便单刀直入地道:“我许大人在义州驻兵,大人肯给我国什么好处?”桓震愕然,没想到他第一句话竟是如此,怔了一怔,反问道:“那么院君想要什么好处?”
李贵露出一抹诡异的微笑,道:“那要看大人志在何处了。”桓震不明白他什么意思,问道:“什么志在何处?”李贵左右一瞧,道:“请大人屏退左右。”桓震微微皱眉,令彭羽同黄得功等人尽皆退了下去。但见李贵摇头道:“贵以为大人十分聪明,难道瞧不出敝国当今国王性子懦弱,实在没有半分王者风范?”桓震险些惊叫起来,勉力镇定心神,低声道:“你想要我帮你篡位?”李贵微微一笑,道:“国君大位,唯有能者居之,何谓篡位?何况这位子本就该是我的,现下我也只不过想取回而已。”桓震打量着面前这个人,反问道:“我助你篡位,你又能给我什么好处?”
只听啪啪两声,李贵用力击掌,笑道:“桓大人果真十分痛快。贵若得遂所愿,情愿将平壤府以北五百里土地奉送天朝,以为灭虏之资,大人以为如何?”桓震怦然心动,平壤以北的土地,那诱惑实在是太大太大了。李贵见他沉默不语,还以为自己的条件已经打动了他,当下笑道:“贵此次一力怂恿我王联明抗虏,带了一万精卒前来,加上天朝的四千雄兵,足可以一举进逼汉城。李琮如此软弱可欺,受鞑子凌辱多年,我朝臣子早就不服,我以抗虏为号,再有天朝臂助,各地必然望风来降,如此大事可定矣!”
桓震心中不住冷笑,暗想此人如意算盘打得真好,装作甚感兴趣地问道:“既然如此,本抚不妨考虑考虑。院君所说将会把平壤以北送与天朝,可是真的么?”李贵不假思索地点头道:“绝无虚诳。”桓震嗯了一声,又问道:“那么义州府尹申景珍,他可知道此事否?”李贵笑道:“大人信不过李贵么?所谓兵贵神速,岂能随意泄露军机?贵守口如瓶,不曾告诉任何人。”桓震踌躇片刻,道:“空口无凭,本抚总不敢相信。除非院君给我立下一纸文书,本抚才能放心。”李贵面露不豫之色,显然是恐怕留下证据,桓震见他犹豫,又道:“若是院君肯立时,本抚自也画押,一式两份,交与院君留存。这下可以放心了罢?”李贵点了点头,提起笔来,果然写了一份文书,押了自己姓名。他汉字却写得十分好,不禁让桓震有些自惭形秽起来。拿过来细细看了一遍,忽然扯开嗓子叫道:“黄得功!”
黄得功一直在门外守候,听见桓震大叫,还以为李贵突下杀手,连忙拔刀踢开门冲了进来。桓震指着李贵道:“给我将他绑了。”黄得功只知服从桓震的命令,三下五除二地制住李贵,叫两个亲兵过来把他捆得如同粽子也似。桓震抖一抖那张文书,笑道:“我今助你叛乱,不过是得了平壤以北寸土而已,为一蝇头小利,而令整个朝鲜与我为敌,你当我傻成这个样子了么?我来告诉你罢,虽说从前天朝干预尔国王位传继的事情不是没有过,可是往后再也不会有了,今日我非但捉了你,更要将你押回汉城去见你们朝鲜王,一路上大张旗鼓,处处招摇,叫全朝鲜的军民都知道延平院君李贵图谋造反,大明的巡抚非但不肯帮他,反倒将他解送回国,上国度量如此,瞧你们国王感恩戴德否?”说着叫黄得功去请申景珍来。他不愿帮助李贵,固然有争取朝鲜人心之意,可是更重要的却是因为李贵此人实在心计太深,不如李琮容易对付。与其去掉一个潜在的朋友,换来一个随时可能在背后捅刀子的敌人,那还不如先下手为强的好。
李贵两眼发直,他对桓震提出这话,也是深加揣摩了他的为人之后才敢出口,没想到竟然招来这么一个下场,可真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过不多时申景珍气喘吁吁地赶来,看过了李贵亲笔写下的罪证,不由得怒气勃发,踢了他一脚,骂道:“怪道你这贼子拼命劝说我王助明伐虏,还亲自讨令领兵北上,原来安了这等心思!”李贵冷笑道:“他李琮自己的王位得来不正,自己抢来的东西,又凭什么不准我去夺他的?”只说了这一句话,再也不肯开口了。
桓震想问一问申景珍,李贵与李琮之间究竟有什么纠葛,可是瞧他一副家丑不可外扬的样子,多半也不肯说,心想只好另寻法子打听。当下道:“现下首恶既擒,可是彼带来的一万兵还在义州城内外屯驻,若蒙府尹不弃,桓某尚有四千多兵马在此,可以帮助弹压一二。”申景珍已经没了主意,只是唯唯喏喏地听从桓震安排。
立刻便传令曹文诏,要他分派人手,务必看好了李贵的人马。这一夜扰扰攘攘地过去,事后才发现只不过一场虚惊而已。这些朝鲜兵都是临时从各道调集而来,莫说情愿协助李贵叛乱,就连愿意打仗的也没有多少,明军端着火枪一冲进营去,他们以为是来攻击的敌人,一个个纷纷抛下兵器投降,曹文诏不费吹灰之力控制了局面,反倒有些哭笑不得起来。
次日桓震叫一个把总带了一百兵,直解送李贵回汉城去,顺便带了自己一封亲笔书信给朝鲜王。路上该如何宣扬李贵谋反,桓巡抚如何大义为重,丝毫不为所动,彭羽都预先教授了他,待他演习得万无一失,这才放他上路。
回头再说代善把桓震的要求带回沈阳,报与皇太极,不久便传回消息,说此刻方在隆冬,太上苦寒,行路不便,待春暖之后再做定夺不迟。又说桓震倘若心急,可以派遣一名使者,至沈阳面见崇祯,亲自问个明白。照黄道周的意思,便要亲身入虏,桓震想也不想,一口拒绝道:“使者来往延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