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重生] 空明传烽录 作者:公子易(历史)
曰‘原君’,曰‘原富’,曰‘原兵’,可谓穷尽实学之道,一扫八股流毒,真足为万代师表!”
桓震摇手道:“万代师表这句话,可不能随便乱说。今日天下举子之所以深被八股之害,还不是因为两千年前出了一个万世师表孔夫子么?”宋应星笑道:“还有后世师表朱夫子。”桓震微微一笑,忽然道:“吾乡有一人,应举五十余年而不中,一怒之下捐举业而著述,他在书斋之中,用八根丝线系了一囊臭虫与蚊子,日日观看咒骂。长庚先生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宋应星疑惑地摇摇头,示意不解。桓震故作正经得道:“八根丝线,是为八股;加上臭虫蚊子,便是八股臭文而已。”应星愕然而笑,直笑得泪花四溅,蓦然仰头长啸,似要将多年来心中的不平尽数叫将出来。
长叹一声,由衷道:“应星今日方知过去之谬,有生之年得遇大人,真是万千之幸!”桓震替他满上了酒,道:“此次恩科不会有廷试,从明天起,吏部就会开始分派官职。长庚先生跻身前一百五十名之列,可以留在京中。不知道先生想去哪个衙门?”宋应星不料桓震会忽然问他这个问题,一时张口无言,却听桓震笑道:“先生不须顾虑,震只是随便问问,真要得遂所愿,还是吏部说了算。”宋应星想了一想,道:“户部,或是工部罢?”他的回答果然不出桓震所料,早知道他醉心此道,必定会选能够一展所长的职位。可是自己却既不愿他去工部,也不愿他去户部。
缓缓摇头道:“长庚先生,明日到了吏部,会先叫你指选衙门,然后依序筛汰。桓某求你一件事情。”说着起身深深一揖。宋应星还礼不迭,道:“大人言重了,但有吩咐,无不从命。”桓震道:“我求先生指选吏部。”宋应星大惑不解,反问道:“为何?”桓震拉他入座,道:“先生一人讲求实学,可谓独善其身耳,其如世间芸芸学子何?我仔细想过这桩事情,学生十载寒窗,无非为了做官,只要改了官吏升迁的标准,唯取实学之材,那么天下的学生自然都去钻研实学。震不揣冒昧,敢请先生为天下计,为将来计。”
宋应星沉思不语,良久,点了点头,道:“应星明白大人的苦心了。应星从命便是。只是吏部选择,自有定规,岂有应星指吏部,便得分吏部之理?”桓震笑道:“这个自有我去操心。”他果然去吏部打了招呼,原先的吏部尚书王永光是温党,刚刚给罢官回家,接任的麻城人李长庚,崇祯元年曾经做过几天工部尚书,后来丁忧回籍,这次才重新起用不久。长庚与徐光启私交颇笃,桓震扛了徐光启的牌子,放下自己从一品大员的架子去求他,李长庚既不愿同时得罪两位高官上司,看了应星的试卷,也觉得此人十分有才,当下答应了。录取榜文发出,宋应星果然选中了从五品考功员外郎,对于当年的进士来说可算特别待遇了。
这个时候的崇祯,正在宫里捧着此次恩科取中的卷子沉思。虽说只不过是做做样子,可桓震仍然在一应事务全部结束之后把一切卷宗送来给他过目。明知这只不过是通报的性质而已,崇祯仍然不动声色地接受下来。现在的他,身在皇宫之中,身边所有的禁卫都被换成了桓震的人,名为万乘之尊,可是没有半点权力与自由,外面的消息不经桓震批准,半点也传不进来,自己要想避开他们的眼睛传递消息出去,一来不知道谁人可以信任,谁人已经投靠了桓震,二来平日连登恭也有人跟随,清晨为自己更衣的太监宫女,也都是从没见过的新面孔,压根不敢随意让他们帮助自己。不光如此,最过分的是他借口宝诏请玺太过烦琐,索性将掌管玉玺的司礼监搬到宣武门外中书省的办公处隔邻去了,从那以后,自己连在诏书上用玺的权力也失去了,唯有在诏下之后得到一份抄本而已。
愈是这样,崇祯心中对桓震的愤恨就愈是熊熊燃烧。但他并没丝毫表露出来,像汉献帝那么傻,将衣带诏随随便便泄露出去,招来杀身之祸的事情,他绝不会做。现在的他,每日韬光养晦,顺着桓震的意思,可是却无一刻不在想着将这个乱臣贼子碎尸万段。
说归如此说,可是这桓贼此次出的三场试题,确是颇有水准,取中的考生,回答也十分出众。眼下看着一千一百八十七人的试卷,崇祯不由得反躬自问,若是自己乾纲独断,又能不能取中这样多的人才呢?
不过他这个想法也只是一闪即逝,到他看到了一本非但离经叛道,而且是其心可诛的卷子,崇祯忍不住将一摞卷宗用力摔在地下,站起身来大声咆哮。这个叫做黄宗羲的余姚秀才,是属于本不能参加会试,而上书中书省请愿,取得资格的,看看年貌履历,今年方才二十二岁,竟是黄尊素的儿子。黄尊素与自己并没有过真正的君臣关系,他触忤魏忠贤,死在狱中的时候,自己还在信王府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不过再怎么说,黄尊素总算是个尽节而死的忠臣,可瞧他的儿子,满纸荒唐议论,竟说甚么君主是天下大害,做臣子的如果一味只知道侍奉君主,只不过是君主的仆妾而已,只有先天下而后君主,才配做君主的师友。此外不臣之论还不知道有多少。看他名次,竟然还列在一甲第一,并且是压根没有殿试,便由中书省擅自定了三甲,取这等人入朝做官,桓震究竟想要怎样?
桓震的想法,其实十分简单。他大开恩科,出了这么几个题目,只不过想要发现几个离经叛道之徒,把他们摘出来开一开风气而已。至于黄宗羲会出现,那完全是一个意外之喜,他自十四岁考中秀才之后,一直跟随父亲流寓京师,后来父亲去世,便还乡读书,只是前段日子替黄尊素平反,才重来京师,恰好碰上恩科,秀才只要递了请愿书,亦可与考,宗羲便玩笑般地与几个京中朋友试了一试。他的卷子原本已经被别的考官黜落,是桓震自己去落卷之中翻检,将他重新找出来的。那时姓名三代都弥封了,后来拆开来写榜,才发觉他竟是黄宗羲,当时还大大惊讶了一场。
只不过是一场玩笑之举,竟然换来个一甲第一,蓦然间当了状元爷,二十二岁的黄宗羲觉得自己像是还在梦中。可是取中了自己的主考、左丞相徐光启与副考、平章政事桓震,分明两人都在眼前,还有榜眼、探花,以及许多二甲、三甲的进士,大家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怎么会有假?若这是梦,那也未免太过逼真了。
但听徐光启捻须笑道:“老夫为国家取士,这也不是头一回了,只是像取得这般爽快的,还是前所未有。不必理甚么八股制艺,而能令真才实学之人脱颖而出,老夫毕生之愿足矣!”众人纷纷奉承不已。桓震却端了杯茶水,扯着黄宗羲坐在清静角落里倾谈,言语之中似乎对他那篇“原君”的试文兴趣浓厚,大加叹赏不已。黄宗羲有些不自在起来,连忙道:“大人过誉,学生那篇拙文,只是年少轻狂之作,不足登大雅之堂。”犹豫片刻,不知道自己从坊间听来的这个传言是不是应该当面问一问桓震,张了张口,却又闭上了。桓震瞧他欲言又止,笑道:“太冲不要拘束。我连你那等悖逆之论都敢取,还有甚么不可当面说的?”
黄宗羲也觉自己十分好笑,当下道:“那么学生放肆了。士子之中流言,说学生拙卷原本已经黜落,是大人力排众议,从落卷堆里重新拣出来的……”桓震挠了挠头,叹道:“怎么传得这样快?” 点头道:“既然你已经听说,我就不瞒你了。当日场中八位同考,没一个赞成将你重新取录,我拿着你的卷子去同徐老大人力争,从正午说到半夜,说得嘴也干了,好容易劝服了他。”瞧瞧黄宗羲,道:“你是奇怪我为何一定要取你么?实话说罢,我早听说过你余姚黄太冲的大名,一看那卷,便晓得出于你的笔下,是以刻意取中的。”说罢,哈哈一笑。黄宗羲不知他这话是真是假,只是疑惑不已。
却听桓震又道:“太冲第二场‘原富’卷中答道,欲天下安富而必废金银,何以见得?”黄宗羲不假思索的道:“无他,银力已竭而已。”桓震点点头,道:“从前银但用于征税,一入大内,再与民间无关,自然银力会慢慢枯竭。但是如今我欲振兴工商,只要商贸流通,银子自然周转,其力怎么会竭?”黄宗羲一怔,听他续道:“而且太冲说废金银,那么难道要天下商人辗转各地购买货物,都驮着铜钱去么?”这个问题确是黄宗羲不曾深思过的,一时间低头无语。
桓震叫人取了一叠纸来,道:“这是一本落卷的抄本,我特地带来,给太冲瞧瞧的。”黄宗羲依言接过,一目十行地看了,抬起头来道:“此论未免太过幼稚,他说当行钞法,每岁造钞数千万贯,则可得金数千万两,岂不知世间焉有点纸成金之理?所造既多,则金与土同价,而况以纸为金,市井贩夫岂肯为哉!”桓震问道:“若说钞法不可行,为何宋时又有称提钞之法呢?”黄宗羲张开了口,眼中神色先是有些迷茫,后来却如恍然大悟一般,缓缓道:“有本钱而已。”
桓震击掌道:“太冲果然聪明!每造一贯钞,即以一金入库,民之欲用钞者,必先将银输官,欲得银者,亦必还钞于官,如此则一钞等于一金,再无可疑。”黄宗羲颔首不已,露出十分钦服的表情。桓震笑道:“我有个朋友深谙此道,不过眼下他在辽东金州,往后有机会,我给你们引荐引荐。”
徐光启在那边唤道:“老夫这里如此热闹,百里怎好意思独自躲清静?”桓震一笑,对黄宗羲道:“咱们过去罢。嗯,我记得你指分了中书省,是员外郎么?”黄宗羲点头道:“大人知之甚详。”桓震拍拍他肩头,道:“明日到任之后,好好做事,有甚么不懂的,尽管来问我便是。”
众考生散去,徐光启却留了下来,问桓震道:“老夫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桓震不明其意,顺口道:“徐大人请说。”徐光启示意他坐下,道:“我朝自古以来,无朝官领外兵之例,百里是否……”桓震霍然明白,他是要削夺自己的兵权了。这怎么可能随便答应?且不说辽东十几万兵自己苦心经营了这么久,以自己目下的处境,若是一旦将兵权拱手交出,恐怕第一日交权,次日就要死于非命。可是正如徐光启所说,朝臣领外兵的确招人非议,而且两万多辽兵在京畿、通州一带驻扎已久,耗费粮食不在少数,附近居民已经略有怨言,一定得赶快想个办法解决。
当下笑道:“下官正想与大人商议此事。而今天下兵非不多,只得力之兵少耳,而得力之将更少。全国卫所之兵合三百余万,除西北些许之外,皆不能御寇定乱,全仗别设边兵任之。下官不知道养这些兵有甚么用处?卫所屯田,本相辅相成之制,不过眼下的情形大人也看见了,军伍销耗,耕者无人,屯粮不足,便加民粮,又加盐税,又加京运,至万历时竟有加征之说。长此下去,国力安得不竭?”
徐光启道:“那么可有良策治理之?”桓震一字一顿的道:“废除卫所,还田于民!”徐光启一惊,卫所屯田,是本朝太祖开国以来便遵行的制度,号称养兵百万,不耗百姓一粒米,可是时至如今,确如桓震所言,已经败坏不堪了。虽然如此,但他骤然提出要废卫所之制,那也太叫人惊讶,废卫所必除军籍,军籍一除,兵将从何而来?若说招募,国家财力远远不足支持,但以目下而言,九边之地虽然都有边兵,可是腹里仍须仰仗卫兵防守,说撤就撤,又没有新兵补充,不但令许多人失其职业,也大大不利地方安靖。话说回来,边兵都为督抚、总兵控制,安知他们不会心怀异志,挟兵叛乱?
不由得连连摇头,说了自己的担忧。最后一节却顾虑到桓震的身份,没敢出口。桓震道:“徐大人所虑甚是,但下官都有应对之法。如今天下卫所兵,虽有从征、归附、谪发种种不同名目,但要之都是以世籍取兵,一兵自成丁至七十,少说也要在军中服役五十年之久,不得复还为民。是天下之兵尽取于户也。”望了徐光启一眼,见他不表示反对,这才接下去道:“若是兵不取于户而取于口,设或天下共六千万口,以百口出一兵,可得兵六十万,以之防守腹里足矣。而九边战事繁多之地,可以优禄招募,就如戚继光募兵一般,严加训练。而兵粮则取之于户,今全国户有一千五百万上下,以腹里六十万,边兵六十万期之,不过十二户养一兵耳,何患而不成?往后没有甚么卫兵边兵之分,只有腹里九边,京畿地方,戍守之处不同,设或一行省之内,得兵二十万,则分为十班?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