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重生] 空明传烽录 作者:公子易(历史)
一人冷冰冰的道:“莫不是你怕死么?”虎子怒道:“胡说八道,小心老子撕烂你的嘴!”喘口大气,道:“莫说大勇是我的好朋友,就是素不相识,瞧着鞑子这般在咱们头上拉屎撒尿,也没人能忍。不过我却相信袁大人、桓巡抚定能替咱们出这口气。”众人七嘴八舌地参与进来,说甚么的都有。忽然间只听一个守备进来叫道:“都起床,紧急集合!”
众人立时闭了嘴,翻身爬起,聚在营前。
袁崇焕点齐三军,大声喝道:“东虏欺我太甚,屠戮我平民,残害我同袍,是可忍,孰不可忍!昨夜伏波军第一营下属把总崔大勇,夜巡之时不幸为虏兵所害,尸首就在众位面前!崇焕今誓师于此,不灭鞑贼,无以报国家!”桓震随着叫道:“誓要杀入辽阳,血祭英灵!”当先跨上一步,与黄得功两人抬起了一张停尸的灵床。袁崇焕与曹文诏也抬起另一张,以下参将、游击,两两成对,每人舆了一具尸首,同声大喝“杀入辽阳,血祭英灵!”随在袁崇焕与桓震身后,浩浩荡荡地开拔而去。
多尔衮还完全不知这桩事情,梦中闻听探马来报,说明军已经大举杀来,不由得大吃一惊,急忙吩咐闭了寨门抵御。可是此刻的明军士气高涨至于极点,以一万对五千,整整多了一倍,不多时就用震天雷烧着了营帐,迫得虏兵慌忙列阵出战。
野战明军本来不沾便宜,但这次桓震所出动的全是寻常战车前面加上铁蒺藜改装而成的蒺藜战车,士兵躲在车里放枪,一时间鞑子兵全然无法近前。多尔衮见势不妙,起了惧心,突围向北撤去。奔到鸭绿江畔,沿途遇上几小撮明军,都给杀得大败。多尔衮大喜过望,指着江面木桥笑道:“桓震真猪狗耳!若断此桥,我军死无葬身之地矣,彼偏不知,岂非上天佑我?”当下挥军过桥。
前锋走到桥中过半,忽然听得噼噼啪啪一阵木板断裂之声,那木桥自当中折为两截,数匹马掉进河里,拼命挣扎,终于还是沉了下去。多尔衮大惊,连忙勒众后退,木桥狭窄,一时间退避不及,人马自相践踏,立刻混乱起来。此时明军从后掩杀而来,仍是远远地停住了战车放枪。多尔衮大怒,心想与其坐以待毙,何不破釜沉舟?收拢起残卒来,策马冒着枪弹猛冲。
明军果然抵敌不住,推了战车逃去。多尔衮大喜,心想辽兵也只不过是花架子、纸老虎,自己这一战大胜之后,大汗必定另眼相待,当即挥军追了上去。可是没追多远,只听前锋战马一阵阵悲嘶,纷纷跌倒,骑士也都摔在地下。他大惊失色,急忙令三军停住,不多时前面跑回人来报说,明军撤去之时在地下撒了许多铁蕈、竹贮等物,铁蕈锥缀于马匹蹄下,取剔不出;竹贮其中纳毒,马匹蹄子受伤,立刻蹶倒,一骑或覆,前挨后触,百马皆覆。明军士兵却都穿了铁底鞋子,压根不惧踩到受伤,一见虏兵阵营混乱,却又推着战车杀将回来,在方才布下铁蕈等物的一条防线后面停了下来。多尔衮知道这一战是大大的败了,天色又黑,不敢再令士兵冲锋,只得挥军沿江东向,试图寻找下一处桥梁渡江。好在明军也不再追来,他逃离险境,清点人数,五千人竟折去了一半。
一面懊丧不已,一面派人飞马往辽阳去报知,岂知辽阳此刻亦在大大头痛,广宁祖大寿、金州金国奇一同发兵,出其不意,连下复盖二城,现下两方面正进逼海州卫。海州若失,辽阳危急,留守的代善不敢怠慢,急忙令阿巴泰率领一万大兵南下救援。彼处守将是自己的大儿子岳讬,他为人沉稳,颇有大将之风,加上广宁入明手中之后,一直以海州为重镇,兵粮都不缺乏,料想支持个十几日,是不成问题的。
何可纲的二程援军,只不过花了一天两夜时间就从皮岛赶到凤凰城下,与袁崇焕大部会合。凤凰城架不住明军三万多人合力猛攻,越三日而破,袁崇焕留下不能急行军的伤卒守城,大部队继续北上,连夺斜列站、通远堡,在连山关前与亲自率兵前来阻挡的代善交上了锋。
卷四 明谟谐弼襄一人 四十四回
袁崇焕见代善军势颇壮,不敢轻易进兵,便在连山关前停了下来,召集众人商议对策。俯身指着沙盘道:“我军若是突破了连山关,往后越过安平山,便可以直捣辽阳。刚刚斥候来报,说代善兵力约莫有一万五千多人,当中六七成是骑兵。咱们虽有三万余人,可是马只不过千余匹,就是连后面炮营的马一同算进去,也只有七千多而已。何况炮营还要后日才能到达,为今之计,是凭借战车先发起突袭,还是等待火炮运至,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诸将各抒己见,大多数赞同等候火炮前来,较为稳妥。左良玉却道:“众位大人,卑职有些浅见。”袁崇焕点头道:“说。”
左良玉取了竹枝,指着沙盘中平顶山方位,道:“平顶山在连山关东北不远,骑兵不善山战,尽人皆知,我军以步兵居多,况且新军训练之时,照桓大人安排的科目,每日都要爬山,若能引诱鞑子入山,胜算颇大。”桓震插口道:“但你怎样诱敌?一入平顶山,优劣立转,我们既然知道,代善想必也知道。”左良玉道:“这容易。我军只需撤离连山关,东向取草河堡、洒马吉堡,然后大举向平顶山进发,代善必以为我军意图绕过连山关,跨越平顶山北上。”桓震点头道:“有理。代善猜出我军动向,无非有三种选择:其一,按兵不动,死守连山关,可是这样我便可轻易从平顶山逸出,料想他不会这么做。其二,在平顶山外拦截我军,但他也不能料到我究竟从何处出山,除非他分散兵力,将整个平顶山围困起来。若真如此,突围而出当是易事。其三便是入山追击,我军就可以回头埋伏。”左良玉连连点头,面露得意之色。
桓震话头一转,道:“可是此计却也有三处大大的弊病,只消碰上一个,此战我军必败。”瞧了左良玉一眼,见他脸色发青,当下安慰地拍拍他肩头,道:“方才我虽然猜测代善困不住我大兵,可是万一被困,粮草运不上山,我要如何补给?而且平顶山山途非平,火炮入山比骑兵可难得多,若是在山中相持起来,我军并不占便宜。此弊之一也。再者,代善若分兵两路,一路在平顶山外监视我军动向,另一路径自南下抄我后路,则刚刚取得的通远堡、凤凰城诸地必然复失。此弊之二也。还有十分要紧的一点,秋雨随时可能大降,一旦下雨,火枪、火炮全等于废铁一般,我军必须速战速决才行。”
袁崇焕沉吟道:“那么难道同鞑子硬拼么?西走绕道也不可行,若给鞑子衔尾而追,形势大大的不妙。”新军游击毕千山忽道:“既如此,只要令鞑子不敢追来,也就是了。”他是何可纲的旧部,说过了这句话,不由得斜眼看了一眼旧日上司。何可纲瞧着沙盘沉思,拿一些竹签插来插去,蓦然道:“有了。”在海州南方塔山铺插上三支红色竹签,道:“金国奇、祖泽润、祖可法三个营在此。”又在海州西北牛庄插了四根红色竹签,道:“祖大寿四个营在此。”桓震点点头,取起一支黑色竹签,插在鞍山与海州之间,较靠近海州的地方,道:“昨日闻报,阿巴泰援军抵达鞍山,今日应该在这个方位。”
何可纲召集众人过来,指着从连山关向西南到海州的一条直线,道:“我若以疑兵一支,由此西行,代善必定以为我欲助攻海州。试问当此情形,要破我兵,最好的办法是甚么?”众人尽皆低头思索,左良玉忽然叫道:“封我后路,与阿巴泰两路夹击?”何可纲点头道:“左游击说得不错。若令代善以为我军倾力西行,留下的只不过是些许钳制兵力,他必置之不顾,举师而追。代善主力一去,我便可从此夺连山关。”
袁崇焕沉默不语地瞧着沙盘,背着手踱了两个圈子,犹豫道:“如此固好,但这一支疑兵若真给两面夹击,诸路兵都无力援救,必定全军覆没。”目光扫视众人,似乎在问:“谁愿担此任?”众将都知这是一个要冒生命危险的任务,可是既然从军打仗,就是把脑袋别在腰上了,人人争先要去。曹文诏的侄子曹变蛟忽道:“末将去最好。”瞧了叔父一眼,躬身道:“袁大人与桓大人是三军主帅,自然不可去。何大人统领新军,也去不得。曹、左、张、毕、鹿诸位游击,所部尽皆在此,只有末将所辖之营九成九在后程运输火炮,所以末将前去,最为妥当。”
曹变蛟在新军诸游击中是年纪最小、资历最浅的一个,自觉论功绩不如左良玉,论年资不如张正朝,论才能又不如凭借考试晋身的毕千山与鹿得胜,素日时常郁郁。再加上听了些无聊闲话,说他是因为叔父的关系,才能年纪轻轻便跻身人人羡慕的新军游击之列,心中早憋了一口气。此次新军八营全部与战,别人都可以带兵上前线,只有他的一个营负责运送火炮,这明摆着是说他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不肯委以重任。曹变蛟虽然年青,胆气却毫不逊于叔父,有一股“愈是瞧不起我,我愈要出人头地”的拗劲。是以一听何可纲说有这么一个带领疑兵的危险任务,立刻便挺身而出,毛遂自荐。
桓震注目凝视他良久,忽然对袁崇焕道:“下官以为可以。袁大人的意思呢?”袁崇焕踌躇片刻,终于也点了头,道:“既如此,你本部有多少兵丁在此?”曹文诏答道:“只有一百多人。”袁崇焕道:“我再抽拨与你四百人,总共算是五百。你有甚么法子,将这五百人佯装成三万大军?”曹变蛟心中砰砰直跳,道:“一人十纛,快马而行,马尾绑竹枝以障敌眼。”桓震道:“要做戏便做得像些,咱们今日起不住挑衅搦战,待三日之后忽然按兵不动,代善必定疑心。我再用减灶之法惑之,瞧他追是不追。就算不追,咱们也不损失甚么。”
当下定了方略,曹变蛟自去挑选强壮的士兵。
代善果然上钩,以为明军将移攻海州,立刻策兵向西追去,只留下半个旗在此监视。桓震漏夜发起进攻,架起了火炮猛轰一阵,后金兵不敌而走,明军取得连山关,向西北直抵辽阳。
东路军进展十分顺利,几乎没有遇到太大的阻碍,西路与中路却恰恰相反。祖大寿与金国奇会师海州之后,连围半个多月,始终不曾攻破,一则因为这两路的火炮比起东路来几乎少了一半,二来更由于海州原本就是一个兵粮称足的大城,守将岳讬又闭城不战,数日后阿巴泰的援兵赶了来,祖大寿为免给挤成夹心馅饼,只得先期后撤数十里,在三岔河畔驻扎下来。
阿巴泰兵至古城屯,却不继续南下,而是就在古城驻扎了下来,与海州互为犄角。古城屯是往辽阳去的必经之路,他在彼处屯驻大兵,这么一来祖大寿、金国奇就算想绕过海州城径攻辽阳,也不可能了。祖大寿复围海州,与金国奇数次攻打,都被守军挡了回来,火炮的炮弹不几日便用尽了,后程补给尚未赶到,一时间变成青黄不接的局面。祖大寿不服气,指挥士兵强攻,死伤十分惨重,只好退兵数里,围而不打,一时间双方僵持不下。
袁崇焕早已经接到了战报,可是却不能分兵相救。祖、金二部将辽阳四成以上的兵力吸引了过去,如果能在自己这边攻下辽阳之前始终拖住海州之兵的话,对于战局相当有利。待到辽阳城破以后,再南下复攻海州也还不迟。是以东路军全然不理西路的求援,挥军直逼辽阳。
代善起初中计西行,不过数日,接到连山关陷落的急报,便知道上了大当,急回军北上追赶,援救辽阳。袁崇焕早料及他会有此举,在后留下了一营殿后,统兵的是鹿得胜。
代善红了眼睛拼命行军,不过数日就与鹿得胜短兵相接。鹿得胜照桓震的吩咐,主要以竹炸炮、自犯炮、钢轮伏火柜、万阵地雷炮之类火器迎敌,第一日大获全胜,代善不敢再进,扎下营来。僵持两天,忽然天降大雨,地雷等物全不能用,代善觑得良机,挥军冲杀过来。鹿得胜只得召集士兵肉搏,双方互有死伤,可是代善毕竟有万人之众,明军却只不过一千一百人而已。眼看自己这边的士兵愈战愈少,后来连阵形也被冲散,以至于最后只剩下三百多人,分散在各处乱斗。
守备李澄通努力睁大被雨水迷住的眼睛,一面提刀飞舞,拨开四处乱飞的羽箭,一面向鹿得胜靠拢过来,叫道:“鹿大人,兄弟们不能再战了,是不是撤?”鹿得胜抹一把满脸的雨水,大胜吼道:“不许撤,就算战到最后一人,你我皆死,也要给老子撑下去!”话音未落,一箭不知从何处飞来,正钉在?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