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重生] 空明传烽录 作者:公子易(历史)
好容易与霍政分手,桓震跟着一个杂役往自己的临时住处去,忽然觉得口中又腥又咸,伸手一抹,居然满手都是鲜血,想是方才强自压抑心情,不知不觉之间牙齿咬破了嘴唇,幸好他胡须久不曾修剪,十分浓密,不然非得给霍政瞧出了破绽不可。
东厂之中自然不会有客房,霍政是将他自己的房间腾了出来,换上一份新铺盖,给桓震住了。这一夜辗转反侧,全然不曾好睡,好容易捱到次日天色发亮,便爬了起来,到狱中去看颜佩柔。
颜佩柔乃是重犯,虽然得了桓震的吩咐暂停拷讯,也移到了较为洁净的囚室之中,可是身上仍然戴着死囚重枷,夜间无法躺卧,只能靠在墙壁上睡觉。桓震进去的时候,只见她正坐在那里打盹,当下蹲下身子,瞧着她苍白的面孔,一时间心中固有千言万语,却是半个字也不敢出口,身后站着的东厂密探,可不是闹着玩的。正要起身,颜佩柔忽然醒了过来,乍见一张人脸贴在自己面前,不由得大吃一惊,继而认出那脸原来是桓震的,当即转惊为怒,呸地一声,一大口唾沫喷在桓震脸上。
桓震心中暗自苦笑,顺手抹去了唾沫,道:“本官也不同你废话,现下暂不拷讯,想必你也知道为何罢?只望你好生想上一想,还是供了的好。”颜佩柔转过头去,默不做声,许久方道:“那指使我的,便是你这兵部主事桓大人了。”桓震叹道:“何必执迷不悟?”回头对一个东厂狱卒道:“这几日须得严加看管,如有大夫进来治疗,要时时在旁监视。”那狱卒躬身应诺。
桓震看看实在没有机会与颜佩柔单独交谈,当下死了这条心,自行回房去闷坐苦思,要想一个法子将她救出来。然而东厂这等地方岂是想出便能出得的?直想到太阳落山,所想出的法子不是容易败露,就是没有人能实施,总之是一筹莫展。一面肚子却又咕噜噜叫了起来,想想一日不曾露面,恐怕霍政会起疑心,当即出门去寻他。
刚出得房门,只见远远走来几对杂役,两人抬着一具尸体,都用草席胡乱卷了。桓震心中明白,那便是在狱中拷死的囚犯了,心中暗叹东厂监狱黑暗无比,当真吃人不吐骨头。忽然灵机一动,疾步上前,拦住一个杂役,装作若无其事的问道:“这些尸首,却要怎么处置?”那杂役瞧他一眼,见他身穿六品官服,不敢怠慢,恭恭敬敬地答道:“只是胡乱丢在城外荒郊,任凭野狗啃食。”桓震心中狂喜,冲那杂役笑了一笑,拔步便去。
次日他推说回魏忠贤处禀报进展,然而从魏府出来,却又去了春华楼,一路上时时留意身后,确认实在无人吊梢,这才照着老法子给傅山发了见面的信号。这一次傅山来得却快,两人见面之后,桓震才完全明白当日究竟是怎么回事。原来傅山本已经安排了一个刺客,却是连威逼带利诱,逼迫阮大铖给他送了进去,后面的事情一如桓震所料,那阮大铖两面骑墙,暗地里给掉了包。至于如何竟会掉成了颜佩柔,颜佩柔又为何要去行刺,两人却都猜测不出。
当下桓震便将自己的想法对傅山说了。傅山听罢,沉吟半晌,这才道:“虽然听来可行,但终究还是险。”瞧着桓震,神色之间仿佛是在问他,为了颜佩柔,值得冒这个险么?万一失败,不光以往努力付诸东流,连自己性命也要一起陪了进去。桓震反瞧着他,重重点了点头。傅山轻叹一声,算是默认了桓震的提议。
嗣后一连数日,桓震都不提审颜佩柔,每天只是在东厂之中闲逛,有时寻些杂役胡乱谈天。霍政依他吩咐给颜佩柔请医调治,却不敢随意请外面的医生,特意到太医院去叫了个医士来,诊治时候还要亲自在旁眼睁睁地盯着,唯恐有半点差错。几天拖延下来,颜佩柔的伤势好了大半,霍政也渐渐等不及起来。似桓震这等延挨,却要何时才能问出口供?当下又去催促桓震问案。
桓震却做出一副不感兴趣的样子,只叫他自己酌办。霍政心道这人嘴巴说得好听,其实还不是一样不动刑罚便拿不到口供,多半是先前话说得满了,此刻拉不下脸来用刑,又推给了自己。
他正乐得如此,当下自去审问,将颜佩柔提将出来,拶子夹棍,好一顿暴打,直打得奄奄一息,仍是没有半句供词。他恼羞成怒之下,喝令将她上了立枷,丢在院中。
然而过不多久,狱卒便来报说,颜佩柔已经没了气。这一下霍政可是大大吃惊,囚犯果然给他拷打致死,万一桓震当真兑现前日所说之话,将一应黑锅都推在他的头上,那可如何是好?心烦意乱之下,也懒得管颜佩柔的尸首如何处置,狱卒连连请问,他只把手一挥,叫照常丢弃了事。
卷一 顺流逆流 六十三回
桓震这边却好了局,只消对魏忠贤推说霍政不从自己命令,执意重刑拷打以至囚犯毙命便可,魏忠贤叫人到东厂那边核对之下,果然当日桓震并没一同过堂,于是也就并不疑心其中有鬼,反觉桓震能料事在先,对他倒多了一分看重。唯一的线索既然断了,这起没头行刺案自然也就只能不了了之。过没几日,除却因此倒了大楣的霍政,以及成了惊弓之鸟,再不轻易抛头露面的魏忠贤之外,大家也就渐渐忘记了曾经有过这么一个刺客。
经此一节,桓震在魏忠贤心目中的地位已经如同一只忠狗了。主子对于能咬的狼狗,向来是要喂饱了的,何况他也已经收到刘应坤的战报,说桓震在宁远一役中格毙了一个虏酋,那时魏党虽然势大,但当真能打仗的人物倒还着实不多。召见之时问起,桓震又是毫不居功,将一应功劳全都堆在魏忠贤头上,老太监一喜之下,当即叫兵部给他升官。兵部众官一番评议,将他提升为正五品职方郎中,加总兵衔,以坐营官领四卫营。
那四卫营却是明末极著名的一个烂摊子,原本是永乐时候,以迤北逃回军卒供养马役,给粮授室,号曰勇士。后多以进马者充,而听御马监官提调,名隶羽林而身不隶。后来宣德年间,督以太监,别营开操,称为禁军。极盛的时候,曾经有接近五万人,横行辇下,无所畏惧。到了明末,兵事废弛,营中军卒相冒,隐射、占役、冒粮诸弊不可稽考。前些日子有个巡视御史高弘图,上了一本奏折,请照三大营例,分弓弩、短兵、火器,将四卫营加以训练整顿。折子上到兵部,便给压了下来,兵部那些大老也知道四卫营是一块难啃骨头,恰好魏忠贤发话要提升桓震,便有几个眼红他升得快的,出了主意要他去管四卫营。名为升官,暗地里却是摔了一个大包袱给他去背。
桓震却并不晓得这些,听说终于可以亲手带兵,而且还是真正的京营,与武学那群孩子不同,也与宁远战事带别人的兵不同,心中只是高兴,即日在兵部办了手续,便兴致勃勃地要去营中视察。哪知一查之下,大失所望,兵员缺额极为严重,官勇三千六百四十七,仅及其半;官旗七千二百四十,才四千六百余;马一千四十三,则无一至者。他一面听着军中书记滔滔不绝地絮絮叨叨,一面愣愣地望着堆在面前像座小山一般的的簿册,不由得苦笑不已。
所谓无兵不成军,首要之事还是补充兵员。好在他手里是捧着整顿四卫营圣旨的,当下缮了一个奏折上去,要求从在京武官子弟当中选拔人才加入四卫营。奏折上去数日,批复下来,道是“故额定五千三百三十人。万历八年清稽,已浮其数,且此营本非为备边设者”,便是不准募兵了。这也是无可如何之事,只好便在眼下的六千多人身上做文章了。然而就是这六千多人,平时几乎毫无训练,战斗力也是其差无比,突然之间要他练这么一支兵,真是谈何容易!
正在老虎吃天,没处下口之际,忽然想起一个人来,想来此人目前应当在京师的某个角落呆着,正在那里赋闲。这人便是孙元化了。桓震所以知道他,还是因为袁崇焕。孙元化一度曾在袁崇焕军前赞画,去年宁远大捷之后便还朝任职,但是因为得罪了阉党,终于在今年二月给安了一个“冠带闲住”的处分。此人是个天主教徒,不仅善于制造火炮,而且通晓西洋军事,给袁崇焕誉为“识慧两精”。这样的人才,自然不能白白放过,从前手里无兵,那是没话可说;现下既然带了兵,若能将他弄到自己军中,那又何止于万人敌而已?只是这么一个赋闲在家,有冠带无品级,有身份没职权的小官,一时之间却没处寻去。
然而俗话道雁过留声,只要这个人还是存在,那就决然没有寻不到他的道理。桓震动用一切手段,终于两天之后给他打听到了孙元化暂居的寓所。他却并不当即前去拜访,而是认认真真地写了几道几何问题,都是有名的难题,叫人送了过去。他知道孙元化是一个数学家,对几何学研究颇深,著有《几何用法》、《几何体论》两本书,是以要先引起他的兴趣。【至于是什么题……各位饶了我罢,我都几年没碰过几何了……】
果然那送信之人回来说道,孙元化拆信一看之下,便着上了迷,一头钻进书房去算了起来,信差等了半天,也没等得到回信,只好回来复命。桓震暗笑鱼儿已经上勾,次日便亲自前去拜访。名刺投进去不过片刻,孙元化便叫人出来相请。
寒暄几句,孙元化便迫不及待地问起一个难题的解法。桓震的几何知识自然比他高出不知多少倍,满口滔滔不绝,对答如流。两人从早晨直谈到天黑,孙元化固然是陶醉其中,忘记了吃饭,桓震也只好陪着他挨饿。然而饿也饿得有价值,一天下来,孙元化对于桓震的几何造诣,已经是佩服得有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口口声声定要留他住下,还说要介绍他认识自己的老师徐光启。
桓震这一下可是大喜,徐光启可是个了不得的自然科学家,连“几何”这个名词,以及“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锐角”、“钝角”、“相似”之类术语,都是从他手里确立下来的。不光如此,他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对于军事科学、农学、天文、地理几乎无一没有研究,抛开别的不说,桓震也是十分佩服这位明代的科学先行者。据孙元化说,徐光启已经在天启五年的时候给魏忠贤党智铤参劾,落职闲住,现下在他的老家上海。
他听到这一节,心里一动,孙元化看样子还不知道自己与魏忠贤的关系,大概是因为此前自己在官场中的地位还不是怎么重要。可是纸里包不住火,就算自己并不刻意宣扬,这件事终究也会传播出去的,不如自行说了出来,他不屑也罢,毫不在意也罢,只是听天由命好了。
孙元化得知,果然很是意外,意外之后,神色之间便有些淡淡的,不像以前那般热情,桓震起身告辞,他也不再极力挽留,方才留宿的说话更是再没提起。桓震心中暗叹,仍是厚着脸皮对他说了现下奉旨整顿四卫营,希望他以白衣身份来自己军前帮忙,跟着便匆匆告辞,狼狈逃去。
他本意以为孙元化是不可能应承他的了,不想过得几日,孙元化竟然递了名刺回拜。交谈之间,两人都有意回避桓震是魏忠贤干曾孙子这个事实,孙元化更隐约透露,自己有意答应桓震的请求。桓震大出意料之外,怔了好一阵子,才能确定自己并非做梦。然而孙元化怎的忽然转了态度,却着实叫人猜想不透。犹豫片刻,当下直言请教。
原来却是拜了袁崇焕所赐。袁孙两人私交甚好,就是在孙元化回京之后,也一直互有通信。此次宁锦大捷,袁崇焕给孙元化写了封信,谈论红夷炮的问题,中间约略提到一句,有个建虏的大贝勒,是给一个叫做桓震的兵部主事打死。桓震来访当时孙元化并不曾留意,后来忽然想起袁崇焕信中提过此人,翻出当日信件一瞧,这才对上了号。
孙元化本来不是东林一党,并没那种阉党之中人人皆是恶棍的极端道德主义,况且他信奉的乃是天主教,平日耳中灌满了“七十个七次”,【——笔者注,宗徒之长的伯多禄曾问耶稣:“主啊!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该宽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吗?”耶稣对他说:“我不对你说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个七次。”这是教人要善于宽恕别人。我一度对宗教比较有兴趣,以后可能还会写到天主教中的人物。至于桓震最后会不会信教……我也不知道。】虽然阉党在政治上迫害于他,他却从来没想过要报复。何况桓震还是得了袁崇焕称赞的人物,想必不会差到哪里去。再则此人几何造诣既然如此之高,说不定也能接受自己其他的一些军事主张。左思右想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