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重生] 空明传烽录 作者:公子易(历史)
道嫌陛下给哥哥升官不够大么?”桓震摇头道:“莫要乱说。皇上亲自下诏给我恢复名誉,还升我做右佥都御史,我还有甚么不知足的?”
其实在他心中,倒确是有一个疑窦,久久不能解开。那便是阮大铖了。傅山究竟为甚么要将那件事情委托给阮大铖去办?魏忠贤倒台之后,阮大铖便成了刺杀阉贼的英雄,给升了官。桓震去访过他两次,旁敲侧击地套话,可是阮大铖很是滑头,说来说去,仍是从前在狱中所供的那一套。问他颜佩柔行刺的缘故,他只推说自己是从街头买来的一个贫女,此外一概不知。颜佩柔从狱中出来之后,很快便给傅山安排送回苏州,桓震并没机会与她道别,也无缘当面询问。这一个大疑团,一直塞在他的心里。
傅山笑道:“官总是愈大愈好的。”桓震打个呵欠,沉吟不语,愣了一回,道:“青竹,方才你问我有甚么心事,那也没甚不可对人说的。我上任以来已经接近一月,虽然陛下叫我参与韩爌主持的协定逆案,可是我从来不发一辞,不参一人,你知道为了甚么?”傅山眼下在礼部做个从五品主事,按照职权来说并不参与此事,但京中传言却也是听到了一些的,迟疑片刻,并不立即回答。
桓震微微一笑,道:“莫非你也道我恋着旧情,是以不肯严办么?”傅山倒不曾相信那些谣言,可是若非如此,又怎么解释桓震的消极怠工?其他人可是唯恐不能将阉党中人个个剥皮拆骨,像他这般不问不参,那与附逆也没什么区别了。望定了桓震,目光之中满是疑惑之色。
桓震轻叹一声,道:“本朝嘉靖年间,严嵩逆案,你可知最后是以甚么入罪?”傅山这却是知道的,随口答道:“通倭谋反啊。”桓震点头道:“正是。世宗肃皇帝生平痛恨倭寇,因此徐阶参劾严嵩,便说他通倭。其实究竟通是不通,那只有严嵩自己和徐阶才知道了。”傅山愕然,低头思索片刻,忽道:“大哥是担心有人学徐阶?”
桓震嗯了一声,道:“眼下陛下痛恨魏党,有甚于世宗皇帝痛恨倭寇。若是我与哪个大臣素有私憾,又或者想借此为自己的进身之阶,只要诬陷他附阉便万事大吉,如此一来朝廷还有宁日么?”其实他还有一句话不曾说出,东林本性就是党同伐异,就算不是阉党,只要反对他们的政治主张,那也非给打成阉党不可。只是现下东林还没重新掌权,那也不必这么早说了出来。
傅山认真品味桓震所说,愈想愈觉甚有道理,忽然道:“首辅韩大人是个持论中正的君子,大哥何不同他谈谈?”桓震也早有此意,他知道历史上韩爌是主张将阉党案规模缩小化的,因此也曾到韩爌府上拜访过数次,只是每回都不知如何开口才好。
傅山笑道:“那有甚么难?大哥心中如何想,那便如何说好了。”桓震恍然,凭韩爌这种宦海打滚几十年的老油条,自己耍甚么花招他看不出来?倒还不如实话实说,或者还能得他赞同也不一定。
他无心再与傅山谈天,匆匆起身告辞,回到自己暂租的宅院,预备了一份薄礼,无非只是书画之类,略为意思而已,赶到韩爌府上去拜见。名刺投进去,不久便有回复,说韩大人身体不适,挡驾。桓震很是郁闷,韩爌早晨还好好上朝,怎的晚上忽然病了起来?分明是有意避见了。只得灰溜溜的回到家中,想来想去,也不知他究竟为何不肯见自己。独坐很是无聊,去访傅山,却也出去了。
忽然记起孙元化来,自从自己离开了四卫营,他也就重新过起闲居生活,不知现下如何,倒想去看一看他。他的性子是想到便做,当下也不带随从,独个儿出了门,到孙元化的旧居去。
果然孙元化还不曾睡,见到桓震,很是高兴的样子,从匣中摸出一堆算题来,定要他帮着参详。桓震却是心不在焉,屡屡算错。过得不久,孙元化却也瞧了出来,将算盘一推,问道:“桓大人可是有心事?”桓震摇头道:“又不是在衙门里,甚么大人不大人的。若是瞧得起桓震,叫一声百里便可。”孙元化与他相处日久,知道他的脾气,当下笑道:“好罢。那么百里,你究竟在那里烦恼甚么?”桓震叹了口气,便将逆案愈来愈大,自己的担心,以及今日求见韩爌给他挡驾的经过说了出来。
孙元化沉吟道:“百里说的也是有理。只是阉党势力,在朝中久已盘根错节,若不彻底清除干净,又怎么能一劳永逸?”桓震冷笑道:“一劳永逸?阉党去后,便是东林把持朝政,一般的党同伐异,排斥外人,又有甚么不一样了?无非是一群独夫,换了另一群独夫而已。”孙元化一怔,没想到他竟然这么评论当时士大夫心中地位甚高的东林,虽然他并非东林一党,但一时之间也有些难以接受。
桓震瞧他脸色不善,心中明白这时代的人原也不可能与自己有相同观点的,也不再多谈,问道:“初阳先生,阉党既除,大约不久皇上便会下旨给你开复。你往后有何打算?”孙元化想了一想,道:“老夫平生,唯好火器兵学,若能再蒙起用,仍愿赴辽东在元素帐下为一赞画,于愿足矣。”转念一想,叹道:“可惜元素也已经去职还乡。”桓震听得他说“火器”,猛然又记起大炮的事情来,当下道:“是了,震前次从满总兵赴援辽东,曾亲眼见过红夷大炮的神威,果然名不虚传。”辽东的红夷炮,本是军中自己仿制,孙元化与有功焉,听得桓震称赞,不由得心里很是欣慰,捋须微笑不语。
桓震话头一转,却道:“然而先生可曾想过,我能从红夷学造红夷炮法,难道建虏便不能?现下咱们能够固守城池,那是因为红夷大炮占了便宜;倘若有一日建虏也造出红夷炮来,那时城上城下互相轰击,先生以为尚有几分胜算?”
卷二 国之干城 六十九回
孙元化精研火器运用之法,哪用得着桓震如此细说?细想之下,果然觉得一旦造炮的法子流入女真,那可真是后患无穷,不由得便开始考虑如何对工匠、炮兵严加管理,做好保密工作。桓震听得他在那里自言自语,谋划如何给皇帝上奏折,忍不住暗暗叹息,这就是古代的小农意识!自己家有了先进的技术,不是考虑怎么不断改进,始终保持先进性,而是一门心思放在不让邻居学去这些技术上。可是防哪里防得住?满清最后不也照样有了大炮么?保密固然是不可少的,然而自己不断进步,不断超过人家,这才是永远先进的不二法门。
他心中这么想,忍不住便对着孙元化谈了出来。哪知不谈还好,一谈之下倒引出了孙元化的满腹牢骚。原来明代官方对火器的研究基本是持封闭态度,政府把火器秘密化和神明化,一方面严禁私自传授制炮术,另一方面授予大炮各种官职,如大将军、二将军等等,并且派官员祭祀。兵部武库司的官员不见得都是火器专家,真正有经验的工匠却不能参与火炮的研制,孙元化自己也是处处掣肘,十分无奈。
而且当时的火器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天主教传教士那里得到,这些人为了显示洋炮的威力,以吸引统治者的注意,更为了维持天主教的影响力,视铳尺等提高火炮发射精度的配件为秘学,往往在其著述中的一些关键之处诸如如铳尺刻划用法之类,有意含混不详。火炮的瞄准技术,主要靠师徒间的口耳相传,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他自己便是天主教徒,与传教士往来之时,深深感觉到技术不如人的无奈,听得桓震提起,便将心中郁闷一总倒了出来。桓震从没听过这些事情,给他的情绪感染,也不由得一起拍桌叹息。孙元化长叹道:“老夫真想将胸中所学,能教会多少人,便教会多少人,多一个学会,咱们大明可不就多一个造火炮的人才么?”
桓震心中一动,脱口道:“假若异日有人创立一个专门培养炮匠、炮手的武学,先生可愿意来么?”孙元化一怔,旋即笑道:“那决无可能。”桓震不再说话,心中却存下了这么一个念头。
又谈一阵,看看夜深,桓震便起身辞去。回到家中,赫然发现韩爌竟然在这里等了自己两个多时辰,已经等得靠在椅子上睡着了。他心中大大不安,考虑了一下,不知是该叫醒他,还是由得他睡?想了一想,还是轻轻拍拍他肩头,叫道:“韩大人?”
韩爌一惊而醒,见桓震俯身站在自己面前,抬手想揉眼睛,却又放了下来,笑道:“百里你可回来了,真等杀老夫了。”桓震连忙行礼告罪,说自己出门访友,忘了时辰。韩爌摇头道:“那也没甚么。”看看四周,并没别人在,这才说道:“日间你来老夫家中之时,老夫不是托病不见么?”桓震一愣,不知如何回答,却听他又道:“其实老夫并没甚病。所以不能见你,是因为家中有一个人。”桓震大奇,顺口问道:“不敢请问,是……”
韩爌颔首示意桓震也坐了下来,低声说道:“是陛下身边的徐应元徐公公。”桓震惊得叫了出来,韩爌摇手要他噤声,续道:“你道他来何事?”说着从怀中取出一张纸来,放在桓震面前,道:“老夫知道你是奉了上命屈身事敌,那很了不起。现下要你瞧瞧,这名单上的,究竟有几个当真是魏忠贤的得力爪牙,左膀右臂?”
桓震疑疑惑惑的打开名单,只见上面写着一长串的名字,略数一数,少说也有三百来个,其中有些是自己听也不曾听过的,奇道:“这是甚么东西?”韩爌苦笑道:“这是陛下拟定的名单,要老夫尽数入作阉党。”桓震惊道:“那怎么行?这名单上面少说也有三百人,朝中哪个部门没有涉及,倘若真的人人革职查办,那是多大的一场风波?陛下怎么如此……”他本来想说“如此儿戏”,突然想到这么当着朝廷重臣说皇帝坏话,实在是大不敬,连忙吞了回去。
韩爌道:“百里,老夫也知你不愿扩大事态,自接手逆案起,便不曾见你参过哪个人一本,教你在奏折上签名你便签,签过之后再也不问,老夫说得可对?”桓震心事被他说破,不由得点了点头。韩爌又道:“今晚老夫特意前来访你,你知道为什么?”顿了一顿,双目直视桓震,很是诚恳的道:“你与陛下关系匪浅,策定大事,居功甚伟。陛下先将这名单送与我看,明日他当着众大臣之面宣布,便要我当场附和。”叹了口气,道:“与天子作对,原是死路一条,只是老夫却不能眼睁睁看着朝廷大乱。现下老夫想请你联名上奏,保这名单上三百二十二人中的二百六十四个。”
桓震倒不意外,反而觉得韩爌与自己想法相近,心里很是高兴,又有一种路逢知己的感觉,当下一口应了下来。韩爌当即从怀中又取了一本奏折出来,却是早就缮写好了的,上面已经有了几个人的名字,却是阁臣钱龙锡、李标和吏部尚书王永光。桓震毫不犹豫,提笔在末列写了自己名字,双手将奏折奉还韩爌,正色道:“不惜死者何独韩大人哉!”话头一转,道:“然则天子素来沈机独断,韩大人这一本奏折上去,恐怕救不得这二百六十四人,反倒要将自己也赔了进去。”
韩爌叹道:“那也无可奈何。老夫只知道此源开不得。这二百六十四人,都是老夫平日详查,确无真凭实据的。倘若今日二百六十四人无端获罪,他日便有两千六百四十个。”将奏折放回怀中,道:“明日面君,老夫当先婉言相谏。倘若陛下不肯纳言,那也只得将这奏折递上去了。”桓震心中明白,他说这话的意思是要告诉自己,万一明天皇帝降罪,在折子上签了名的都是倒霉的对象,自己自然也跑不了,这是要他早作准备了。当下点了点头,亲自送了韩爌出去,回到厅中呆呆坐了一回,想来想去,只觉全然无能为力,毛泽东要搞反右,连彭德怀都阻拦不住,何况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封建皇帝?只有浩然长叹而已。
果然次日早朝,崇祯便当众说出要定逆案之事,韩爌一力反对,坚持查无实状者不可臆处,旁引博征,滔滔不绝,搞得崇祯大大不悦。散朝之后,便召韩爌、钱龙锡、李标等阁臣至平台,叫他们照着自己给定的名单,当场拟定罪名。韩爌仍是据理力争,争到后来,实在无法可想,只得推说阁臣不习刑名,总之是不愿办理。崇祯心中不满,又召吏部尚书王永光,谁知王永光这时候正在给几个言官弹劾阴附阉党,昨夜也是在奏折上签了名字的,听得崇祯竟要他办理逆案,当下以吏部只习考功法,不习刑名推脱。一连两个都是如此,搞得崇祯又气又怒,但却无可奈何,只得又召刑部尚书乔允升、左都御史曹于汴会同阁臣定案。
?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