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重生] 空明传烽录 作者:公子易(历史)
李经纬果然大急,连忙拦住,桓震道:“本官连日事忙,没空陪你扯淡。有话快说罢。你送那许多礼物来,不是送着好玩的罢?”李经纬笑道:“大人真是爽快人。既然如此,下官也就不绕圈子,下官的一个妾舅,因为些许小事给下在刑部狱中……”桓震摇手止住他话头,他任职御史,时常与刑部有事务往来,也知道刑部审理的案件都是大案重案,怎可能是什么小事?此人明显是求自己说情的,这个例他可不能开。
当下正色道:“桓某今日不曾来过此地,更加不曾与你说话。我家中那些礼物,明日自当遣人奉还。”说着推开李经纬,头也不回,径自出门。李经纬在身后叫道:“桓大人不听明因由,就要离去,怎知敝妾舅不是给冤枉入罪?”桓震心里一动,心想确乎如此,连四百多年后的时代,也有许多人无缘无故的给警察冤枉,甚至于丢了性命,自己什么时候也变得同那些蛮不讲理的警察一样了?
但是瞧这个李经纬的模样,他说的话实在叫人信不过去。勉勉强强地重行坐下,听他说完了整个故事。听完之后,却觉倘若他说的全是实情,那么这个李经纬非但不是甚么奸商,并且还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商业人才。
原来此人乃是一个世代盐商子弟,在山西是有名的富裕世家,一年之中,山西签发的盐引,倒有八成是在他家的。然而李家却不止于经营盐业,粮食药材、糖酒衣服都有涉足,经营范围东至河北,南到湖北,势力很是庞大。
李家有一条生财之道,便是将内地的消费品,运到边境去卖给北方的少数民族。这本来没有什么,明末对于恭顺的游牧民族,也是准许一定程度的边市贸易的,可是李家为了大批量贩卖潞绸,居然在潞安府一带开设作坊,雇佣农民为织工,按匹计酬。近年来山西天灾严重,农民靠种地往往不能谋生,于是便有一些抛弃了田产到李家作坊中做工的,既可养家活口,又可以规避徭役。随着李家作坊规模逐渐扩大,从潞绸发展到潞酒,当地的荒地就愈来愈多,更有些农民索性将地里粮食铲去,种了桑树,已经收下来的粮食,也都卖给酒坊,潞安府钱粮收入也就受到了严重影响。
于是上个月,潞安府作坊名义上的主持人,李经纬的妾舅,便以“引诱刁民,不务生产”的罪名给逮了起来。潞安府一审之下,居然审出他不光“引诱刁民”,还朝边境走私铁器食盐。这可是通番大罪,地方上不能处理,便将他解送进京。
李经纬的妾是个厉害人物,两场大闹之下,逼得他不得不跟着来北京设法营救。可是运气不好,京中官场刚刚经过一次大换血,李经纬原先的几条门路,都给崇祯皇帝断了。他没法可想,听那些罢官的魏党人物说,桓震是近来一个厉害角色,一手搞垮了魏忠贤,很得皇帝的信任,便想从他身上设法。
这些他自然不会对桓震明说,然而桓震毕竟也在官场中混了一段时间,听得他含糊其辞,心里早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情。心中却觉得这个李经纬颇有商业头脑,他所做的事情,同英国圈地运动刚刚开始的时候,又有什么两样?
然而若论起国法,他又确实犯了法,论起罪来并不冤枉。这种事情,到底不能帮他设法,当下摇了摇头,仍是要走。
李经纬却如蚂蟥一般叮住了不放,直跟在他后面,一路尾随到了家里。任是谁这般给人跟着都会不爽,桓震走到自己家门,回头看看尾巴仍然缀在身后,不由得大叹自己倒霉,怎地招惹上了这种厚面皮?不过商人倘若面皮不厚,也就不能发财了。
猛然站定步子,回身瞪着李经纬。李经纬收足不住,险些撞在他身上。好容易稳住了,讪笑道:“大人身手敏捷,下官不如,下官不如。”桓震又是好气,又是好笑,正色道:“你这等忙桓某帮不了,更加不敢帮。请你另寻别人去罢。”李经纬仍是笑眯眯地,却是一副不信桓震所说的神色,道:“桓大人敢是嫌下官诚意不够么?”所谓诚意,那便是桓震院子里堆的那些礼物了。
桓震听他这一说,才想起自己家里还有这一个大麻烦在,心想你跟来了倒也正好,当下将家里的厨娘仆人统统叫了出来,每人搬了一点,朝李经纬面前一堆,略一拱手,道:“烦劳李兄自己顾车拉回去罢。桓某还有事忙,不送了。”
李经纬瞠目结舌,嘴巴上不爱钱,可是两只手忙着往兜里塞钱的官员自己见得多了,像桓震这样把送进门的东西丢出来,这还是头一遭遇到。看来传统的金钱攻势,对这个御史是没有甚么用处的了。
狠了狠心,扯住桓震衣袖,跪了下来,哀求道:“桓大人想要什么,但凡下官能力所及,无不尽力筹办。”桓震十分不喜这一套,本想甩手便走,忽然脑袋里灵光一闪,两眼一瞬不瞬地瞧着李经纬,直瞧得他心里发毛,这才道:“好,我便应承替你设法,只是成与不成,却不能保证。然而我有一个条件,你答应下来,我才替你去办这事。”
李经纬见他前后态度迥异,一时间倒不敢随便开口了。桓震作势欲走,吓得他一叠连声地直叫答应。桓震暗暗发笑,一本正经地将他拉了起来,说道:“本官的条件很是简单,也并不要你眼下兑现。我要同你立一个君子协定,日后凭你守也罢,不守也罢。”李经纬愈加奇怪,问道:“请大人明示。”
桓震一字一句地道:“我要你将来在我要求之时,要求之地做我要你做的生意。”见李经纬一副不解的样子,又道:“收益自然归你,本官不同你去争。只要你缴纳国税便可。”李经纬低头思索,总觉对自己似乎并没甚么坏处,何况这么一来还能将自己的生意同官挂上钩,平时求也求不来,怎么会推辞?当下一口答应了。
以后的事情,桓震便一力替他打点,好在并非甚么通天大案,刑部卖他一个面子,大事化小,打回原县去了。李经纬自然感激不尽,又送来许多礼物,桓震却都一一拒收,只说叫他莫要忘了当日之约。
他因了这件事情,在京中多耽搁了几日,再不动身赶路,非得挨上一个申饬不可。当即收拾起行,不久便到了遵化。
卷二 国之干城 七十三回
虽然他重开遵化官冶的请求给驳回,可是那里毕竟曾经是一个大铁场,何况他在遵化曾经呆过一段时间,也想回去看看。恰好顺路,就在遵化停了下来。
他随队带着大量官银,自然不能不通知地方官加以保护。一年前遵化兵变时候的那个遵化县,早已经坐失察去职,现在这个是递补的。官员见面,无非是那一套,桓震虽然心烦,可是也拿他没法子,心想若不是顾虑银子安全,我才懒得理你。遵化县听说他曾经来过,言语之间处处同他套近乎。
问起遵化兵营的情况,自从耿如杞被逮进京,遵化兵备使的职位就一直空缺,兵营中大小事务仍是参将徐兆管理,兵备很是松弛。桓震想起耿如杞,不由得深为叹息。他现在的身份乃是文官,不能随意进入军营,否则倒真想去与孟豹叙叙旧。遵化县笑道:“那有甚么难?明日下官给徐兆行文,叫孟豹进城一趟就是了。”桓震正中下怀,也不推辞,又谈一回,便告辞去睡。
果然次日孟豹来见,一见桓震,不由得吃了一惊,他来时只听说御史大人召见自己,没想到竟是从前的桓师爷。劈头便问耿如杞近况,原来他只听说耿如杞削职还家,以后的事情就再不知道了。桓震黯然,心想难道告诉他耿如杞在自己面前抹了脖子?用几句话支吾过去,转言问他现下军中饷银可曾足额发放。孟豹听得此问,满脸愤激之色,狠狠瞪了遵化县一眼。桓震心中明白,在这个官场之中,贪污克扣是惯例,爱护士兵的才是怪人。
送走了孟豹,便问起遵化官矿的情形。遵化铁冶是在遵化西八十里,万历九年就已经封闭,后来有官员请求出租给民间重开,都给驳回。桓震这才明白,为何自己的奏折这么轻易就给驳了,原来早有先例。
但是他总想在自己手中掌握一个铁矿,因为明代官府向私人买铁,往往只给市价的六分之一至八分之一,这种无异杀鸡取卵的行为,桓震实在不怎么愿意做。可是以官员的身份自己跑去开矿,傻子也知道一定会给弹劾的了。
想来想去,决定还是先去官矿旧址考察一番再说。一看之下很是惊讶,冶铁设备诸如铁炉之类,保存依然完好,其深有一丈二尺,看来只要善加运用,生产能力应当不小。这么一个铁厂不开实在可惜,当下又写了一份急奏,叫人送回京去,就在遵化停留下来,等待回复。
过了十来天,等到了批复,照准。桓震十分惊讶,何以先前不准,第二次上奏便准了?很快收到傅山的信,这才知道,皇帝先前令陕西四抚分别条奏本省灾情,四个巡抚互相推诿,都说瞒灾不报是别人的责任,崇祯大怒,心想果然给桓震说中,恰好此时桓震请求准许民间经营遵化铁冶,从陕西招募饥民工作的奏折送到,他顺手便照准了。
桓震大喜,这事是工部该管,他一面给李经纬写信,叫他准备在遵化经营铁矿,并叮嘱矿工一定要从山西和陕西招募;所出之铁除了优先供应辽东,其余都由他自行贩卖。铁矿是那时候的盈利产业,一般人还不易有机会经营。李经纬得了这个机会,自然感激不尽。一面又致信傅山,请他在工部替李经纬疏通一番。他也不知以李经纬晋人的身份,能否在顺天开矿,只是抱着试试无妨的态度罢了。哪知道一试之下居然命中,两个多月之后,李经纬给他来了一封信,说已经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开工,请他前去主持开炉。然而那时候桓震正在辽东焦头烂额,哪里还顾得上他这不急之务。
袁崇焕早在今年七月间已经辞职,现下虽然有旨起复,却还没有到任,因此眼前辽东的主官乃是总督王之臣,驻地就在宁远。桓震知道他与袁崇焕曾经有过龃龉,况且不久以后袁崇焕便要再回辽东,无谓在这么短时间之中与他争执,是以见他的时候说话十分小心,并不过多颂扬袁崇焕的战功。
王之臣并没同他多谈,见过一面之后,便将他安排在觉华岛。觉华岛在宁远海外,距岸约有二十里,因为关外军粮靠海运接济,在觉华岛起卸最为方便,当时是关外屯聚粮草的重地。当天启六年,宁远战事之际,努尔哈赤久攻宁远不下,便令儿子皇太极偏师袭觉华岛。时值寒冬,海面结了厚冰,变成了陆地,广东兵所擅长的水战完全用不上,只得把车辆排起来当防御工事,以数千之水卒在冰上和数以万计的虏兵打陆战,结果全军覆没,岛上十余万石粮食尽被焚毁。这几千名广东海军,绝大多数在这一役中牺牲了。幸好后金兵不曾攻下宁远,也没有安心长期占据觉华岛,是以烧杀一番之后便即撤兵北去,然而经此一役,觉华岛防御工事也大不如前,王之臣将火器局安排在岛上,多半也有借此加强觉华岛防御力量的意思。
觉华岛上本有居民,自从那一战之后,大多被杀,幸存的也就在袁崇焕安排之下陆续迁回陆地,于是觉华岛就成了一个纯粹的军事基地,眼下驻有三个营的水军,船不满百只,负责的军官是都司佥书陈兆兰、诸葛佐。按照明代的军事体制,都司佥书比总兵官低了不止一级,因此陈兆兰、诸葛佐两人见桓震的时候,都要遵守下见上的礼节。
桓震也不去同他们玩甚么虚,规规矩矩地受礼回礼,分主次坐下,便问道:“二位将军,不知觉华岛上,哪里可供建设炮厂?”他这句话,等于是替坐在一旁的孙元化问的,那才是真正的专家。
陈兆兰想了一想,摊开地图,指给桓震看,一面道:“觉华岛有一主岛和三小岛,岛呈龙形,岛北三面临海,地势平坦,兼且靠近靺鞨港,是粮城的所在。”手指向西南移去,指着一处道:“此处名龙宫寺,原是宋朝就有了的,自从上次遭兵,寺里僧人也都内迁,现下是一座空寺。”
桓震看看地图,问孙元化道:“初阳先生以为如何?”【——孙元化眼下还没实际职务,只是在桓震军前赞画,因此桓震称他的字初阳。而孙元化年纪大过桓震许多,是以加先生二字。】孙元化却说要看过实地方知,当下由陈兆兰带着,一起到龙宫寺去。看过寺址,甚是满意,便将火器局的地址定在了这里,好在房屋就地皆有,只要略微修缮就可使用。
桓震安顿好了,便去同陈兆兰商议以水师运输炭铁的事情。据孙元化说,以煤炼出的铁发脆,不能用于造炮,不如白炭炼铁质量优良。?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