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重生] 空明传烽录 作者:公子易(历史)
两人谁也不言不语,在黑暗之中策马急行。一时间只听得九千骑兵的三万六千只马蹄,一起扣击地面,声音从四面八方汇集起来,如同擂鼓一般打在桓震心头。
卷二 国之干城 九十回
皇太极挥军下平谷,过三河,直奔顺义。探马报说,前面百里之处有明军驻扎,似乎便是大同总兵满桂的勤王之师。兵多又能怎样,明军再多,只要不是袁蛮子的兵,在八旗面前还不是不堪一击。皇太极没怎么多想,下令留岳讬一旗奇袭满桂,不消恋战,只不让他在自己侧翼碍手碍脚便可。
他自己则是亲率主力七八万大军南下,沿途之上遇到些许抵抗,都给轻易击溃。皇太极一面行军,一面默默盘算,父汗生前往明京朝见三次,每一次都是津津乐道于明朝的物阜人丰。虽然先汗终于不曾越过宁远半步,可是如今他的儿子,却带着他未完成的雄心壮志,来到他生前向往的明朝近畿,怎能不叫人欣喜若狂呢!他沉浸在对自己万世功业的梦想之中,几乎都已经忘记了死对头袁崇焕,想来那蛮子此刻正给阿敏缠在蓟州罢?
可没想到,袁崇焕竟然赶到了大军前头,早两天前已经在北京城下严阵以待了。收到快马急报,皇太极不由得大吃一惊,约略估计脚程,竟是与自己一同从蓟州出发,两日两夜急行了三百里。他身经百战,虽然吃惊,却不慌乱,深知此刻打个胜仗安定军心才是最要紧的事情,况且大军远来,粮草都要补给,不占个地方暂且歇息不行。想了一想,吩咐避开城北驻守的三大营,绕道西边南下,直奔京师南二十里的南海子。这南海子是明朝皇帝的猎场,据说养有不少的好马,养马之地必定蓄有大批草料,这一来给养就不在话下了。
大军刚刚进占南海子,扎营正扎到一半,竟然中了明军伏击,倒像一早已经预备好在这里等待自己一般。先前皇太极还不当一回事,探马明明报说袁蛮子驻兵广渠门外,至多万把人,前来伏击自己的明军,定不会是袁崇焕的部队,多半是哪支不知死活的京营。那种豆腐兵才不会放在皇太极的眼里,当即喝令反击。
可是这支明军的战斗力,似乎不像自己想象得那么差,一阵混战过后,明军撤退而去,皇太极查点损伤,居然给杀伤了千余精兵。那可都是自己引以为豪的八旗子弟啊!
然而这倒还不是最要紧的,千余兵马之于数万大军,不过九牛一毛,伤不了甚么元气。叫人害怕的是,方才的明军多用火器,结阵也与关内军队不同,难道这是袁崇焕的部队?可是袁蛮子何以竟能料到自己驻兵南海子,预先埋下这一支伏兵?再仔细回想,仿佛大兵进占的时候,根本连半点抵抗也不曾遇到,当初还以为是南朝的脓包驻军望风而逃,此刻联系起来看,竟象是袁崇焕特意撤空了南海子准备伏击自己的。
想及此处,不由得毛骨悚然,袁崇焕真是一个了不得的强劲对手!他不敢迟疑,连忙叫人传令下去,且慢扎营,先将南海子整个搜寻一遍,务要确认再无潜伏的明军方可。直折腾扰乱到东方发明,这才安顿下来。刚在帐中坐定,便收到急报,说是在顺义吃了点小亏,延误了些许行程的大同总兵满桂,现下也已经抵达京师,就驻屯在德胜门外。此外,风闻陕西山西的勤王兵马也都快要到达,袁蛮子的关宁步兵、炮营,也都是过得一天便距离京城近得一分。本以为突破长城之后,便可以长驱南下,直捣明京,不料在遵化蓟州给袁蛮子缠扰了几日,如意算盘竟然全数打空。
现下的局势,自己的行动已经全在蛮子料中,多待一日便多了一分风险。为今之计,只有趁南朝军队尚未齐集,打蛇打七寸,或者还能挽回。苦思一番,下令分兵两路,北路由代善等人负责缠住满桂,将他与袁崇焕死死隔开;自己则亲率主力向东,要同袁蛮子决一死战。
屯兵广渠门外的袁督师,此时此刻也正独坐帐中,苦心筹划。数日之前,自己侥幸识破了皇太极的疑兵之计,甩开阿敏一军,绕道连日连夜的赶路,终于给他二日夜奔驰三百里,抢先虏兵两天赶到了北京城下。原以为既然赶在了头里,圣上定会叫自己负责城池防御,凭着自己在宁远多次的固守经验,北京城要支持到关宁援军赶来,并非甚么难事。
然而想起两日前的那次面圣,心中却好生不是滋味。圣上虽然仍是温语慰勉有加,可是神色之间却平白多了几分生疏客套,浑非当初平台召对时候的君臣坦诚相对了。觐见的两个多时辰之中,自己竟没能与圣上好好说几句话,更别提将战守方略一一禀明了。倒是一同蒙召的总兵满桂,圣上十句话之中,倒有六七句是对着他讲的,到后来满桂脱下衣服,露出以往百战留下的累累伤痕,更是叫天子感叹不已,百般赞叹。
自己自然不会去吃满桂的醋,何况他确乎也是一个能战的骁将,大明朝的干城,方今国家危难之际,正宜同心戮力,共抗外敌,自己又不是识不得大局,怎会在这等要紧关头去与他争宠。只是此时此刻,灭虏大计孔急,圣上对一介武夫身上的伤痕,似乎要比全盘的战守之计更加关心,不能不叫他有些许失望。
待到后来,自己以关宁骑兵连日赶路,人马劳顿,要求进城歇息助守,圣上竟然一口回绝了。再请驻屯外城,竟然也是不许,于是九千兵马只得挤在广渠门外,幸得路上赶得快,抢在鞑子头里两日,这才让疲劳的士兵得以休息,不然后果真是不敢设想。
面圣出来,见到自己的恩师韩爌韩阁老,这才明白天子何以忽然对自己转了脸色。原来自从宁远闹饷的那时候起,自己先后数次请拨内帑应急,陛下便已经开始不悦了,加上朝中又有一些兴风作浪的周延儒之流在旁边说三道四,自己的功也都变成了过,清理卒伍成了避战裁兵,恢复广义成了专擅攻伐,甚至于还有人屡屡参他私下贸易,勾结南洋。更要命的是,年中为了安抚皇太极而行的缓兵之计,暂且将虏酋请和的表文上奏朝廷,也成了他的一大罪状,弹劾的奏折摞起来足有几尺高,小则指责他将领在外擅权,大则索性给他栽上了一个里通外藩的罪名。所谓积毁销骨,一本本的弹劾折子读下来,任他天子再怎么信任自己,也免不了“一出国门,便成万里”了。
督师叹了口气,那天夜半行军之时,锦州总兵桓震同自己说的一番话,终于还是应验了。想起这个新进总兵来,不由得嘴角露出一丝微笑。自己手下可用之将,除却赵率教、何可纲、祖大寿,就是这个绰号桓胡子的桓震了。人叫他桓胡子,也不光因为他那一把大胡子,主要还是这个人做事不以常理,有些土匪的胡子习气。当初他在觉华岛主持铸炮,一反工部官员敷衍推诿的故事,亲自混在工匠中间,后来开办定辽书院,又是他一力主张只招收工匠子弟,害得自己对部下将领好生难以交待。而最叫他吃惊的是,这个桓胡子一些吓人的主意,往往都能收到奇效,比如与郑芝龙的军火贸易,虽然给自己招来了许多弹劾,可是一两年来辽东兵饷因此丰足,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这次回防京师,也多得他之力,且不说爱将赵率教是给他从鞑子围困之中救出来的,就是他一连数次料敌先机,估中了虏兵将会占南海子扎营,自己这才能预先安排了伏兵,将皇太极打了个措手不及。这一来可又争得了一两日时间,眼下这局势,时间就是性命,多一个时辰也是好的。虽然他弓马并不如何娴熟,射火枪也总是脱靶,不过自己可不也是文人从军么?像这些事情都可以慢慢学起,这年轻人是个可造之材,再在军中多历练个几年,怕不是如自己一般的一方大将。
摇摇头,袁崇焕轻叹一声,现在可不是胡思乱想这些的时候。满桂眼下正屯扎德胜门,他孤军远来,一连经历数战,士卒疲乏,需要补给。他的大同兵又不像自己带来的辽兵火器利害,倘若与鞑子正面遭遇,多半讨不了多大便宜去。他十分明白,为今之计,只有坚守不战,熬过了这十天半月,等待虏兵气竭,自己援军大至,才是上策。可是天子偏偏不让自己入城……唉,在这一马平川的广渠门外,叫他如何坚壁防御?
除此而外,北京城还有一处大大隐患,一直在他的心头盘桓不去。那就是驻屯城北安定门与德胜门之间的三大营了。这三大营名义上是天下的精锐,可是世人皆知营伍积弊深重,是没法子打仗的。更要命的是圣上旨意只说叫自己统领各路援军,三大营并非“援军”,却是京城驻防的部队,按说是自己管不着的。因此三大营的防地,面上看去十分稳固,实际却是北京城最大的一个破绽。
掀开帐子瞧瞧天色,袁崇焕大声叫过亲兵来,要他去传各营各协的将领。皇太极给自己袭扰一阵,必定想打个胜仗鼓舞士气,大约不久就会大举进攻。他不知三大营的底细,不见得便会轻易进犯,何况自己向来便是他的眼中钉,不拔出自己这一支驻军,他是不能放心攻打北京城的。先前已经遣人报知满桂,令他无论如何不得出战,只是坚守营垒,以弓弩射退鞑子便可。自己这边,士卒也都睡够吃饱,随时都可以迎敌。
卷二 国之干城 九十一回
桓震在自己营中,一面等待袁崇焕的将令,一面坐立不安,满腹心事。按理说照他的品级,崇祯不召见他是正常的,他也不能擅自离开防地,跑进城去求见皇帝。万一出点甚么事情,那可吃不了兜着走。数日前袁崇焕与满桂蒙旨召对,虽然没同他们几个总兵细述一切情形,可是从他阴郁的脸色上,一眼便能看出,历史并没发生变化。崇祯仍是对他起了疑心,仍是不准关宁援军入城。或者以后也还是要将他下狱,要将他剐死在街头。
自从两年半之前,他跟随满桂出关救援宁远,第一次见到了袁崇焕,心中就暗暗发誓,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旧事重演。可是两年半过去了,自己参与进去的历史似乎并没发生甚么大变化,崇祯与袁崇焕之间的裂隙仍是日复一日地扩大。有许多事情,明明知道就是导致袁崇焕被杀的原因,可是身处其境,却又非做不可,今时今日的桓震,终于明白袁崇焕那句话“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究竟是甚么意思。明知将来难免要受到皇帝猜疑,要中敌人的离间之计,却还是要去担任艰危,在旁人看来固是愚蠢不置,可是若不如此,他也就不配称袁崇焕了。
然而他却不能这么眼看着袁崇焕死后留名。数天来一直苦苦思索,究竟怎样才能保住他的性命功名,想来想去,只觉若有崇祯在,即便袁崇焕逃过了这一次大劫,以后还有第二次第三次,终究没个了局。这一次自己预知历史,或者有希望挽回,可是以后呢?
因为他的参与,许多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南海子给他提前撤空,那么皇太极便没有可能捉到那养马的两个太监了。虽然如此,他若想使反间计,仍会寻旁的法子。这一来就须得时时小心提防,自己一番好心,居然将事情弄得更加复杂,真是始料未及。
一时之间,忽然不知如何是好起来。难道就这么坐视事态一步步恶化么?独个儿在帐中转来转去,只觉得自己一人之力,实在没法子与整个朝廷、整个北京抗衡,全京师的人都要杀袁崇焕,他拿什么挽回?
一个亲兵掀开帐子进来,躬身道:“桓大人,督帅有请。”桓震心不在焉地应了一声,道:“我就去。”他走到袁崇焕帐外,刚要进去,就听里面祖大弼大声咆哮道:“这算甚么?咱们千里迢迢的赶来,浴血奋战许多日,怎地连城也入不得了么?”
桓震疾步进去,冲着袁崇焕行了个礼。袁崇焕见他来到,微微点了点头以示招呼,仍是瞧着祖大弼道:“大弼,陛下不许咱们入城,自然有他的道理。”祖大弼怒道:“甚么鸟道理!还不是听了几个小人的谗言,说督帅如何将在外不受君命了,普天之下像督帅这般赤心为国的,哪里寻第二个去!”袁崇焕脸色铁青,喝道:“不可口出这等不敬之言!”桓震却知道,尽管他口上如此说,心中却未始不是一般的想法。
袁崇焕扫视众将一眼,见赵率教、祖大寿大弼兄弟、何可纲、桓震、程本直等主要的武将谋士都已经聚齐,道:“好,都来齐了。”未曾开口,先轻叹一声,桓震心里一沉,忽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浮上心头。只见他神色凝重,慢慢说道:“今日本部院叫各位来,却是有一桩事情,要各位协力去办。”
众将连称不敢,赵率教躬身道:“军门将令,属下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