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重生] 空明传烽录 作者:公子易(历史)
椋魑恍θグ臁!?br />
众将连称不敢,赵率教躬身道:“军门将令,属下等自当一体遵奉。”袁崇焕道:“陛下不许大军进城驻扎,想必都知道了。”众人有的点了点头,有的默不做声,都是面露愤懑之色。袁崇焕叹道:“我知此事大家心中都是不平。然而咱们既然吃这一碗饭,便当为国出力,死而后已。陛下如何对待,咱们固然没话可说,下面的士兵还须得好生安抚,当此紧要关头,决不能出甚么乱子。”
祖大弼怒目圆睁,正要再辩,却给哥哥大寿一把拉住。赵率教是四总兵之中资历品级最高的一个,在关宁一系部队中,可说是地位仅次于袁崇焕的大将。这种时候,还是要等他先表态。他自然是唯袁崇焕马首是瞻,不加思索的道:“理当如此。”桓震却道:“论理确当如此。”两个人说的两句话,听起来十分相似,可是立场却全然不同。赵率教说的是,不论皇帝如何对待自己,给天子卖命那是理所当然之事;桓震的意思却是,道理上这是应该的,可是皇帝既然不照道理办事,自己也就无须遵奉甚么道理。
袁崇焕自然听明白了他的弦外之音,瞧他一眼,并不说破,仍是照旧分派各人驻防任务,一一安排已毕,众将纷纷离去,这才将桓震一个人留了下来。桓震不知他有甚么话单独同自己说,等了半晌,只不见他开口,正在按捺不住,将要出口询问之际,却听袁崇焕长叹一声,转过身来,望定了他,一字一句的道:“百里,今晚你我不分甚么军门总兵,两个人坦诚相对。”桓震心中一颤,不因不由地点了点头,只听他又道:“自从入关赴援以来,我瞧你总是心事重重,言语之间似乎总象有甚么话要说,可又总不愿说出。咱们既是同袍,有甚么事情该当一起分担才是。莫非觉得袁崇焕不足商以大事么?”
桓震一怔,这才明白这些日子以来自己举止失常已经到了何等地步,连袁崇焕也都瞧了出来。他心中踌躇,不知道该不该告诉他,能告诉他多少,一时间便不回答。袁崇焕摇摇头,正待再问,忽然营中号角四起,一名亲兵张皇失措的撞了进来,大声叫道:“虏兵踏营!”
袁崇焕却似胸有成竹,截口道:“传令诸将,各守本部,照事先议定,只将虏兵堵截在营外,便算大胜!”
这一来刚刚开始的谈话就不能继续下去,桓震匆匆赶回去率领自己部下防守,他面对的是虏兵左翼,大将乃是莽古尔泰。敌人来势十分凶猛,他不敢掉以轻心,先是排了火枪阵防御,几十次轮射下来,打退了虏兵数次冲锋,自己这边弹药消耗也十分厉害。看看时间过午,虏兵退后里余暂歇,他的火药也快要用尽了。
桓震正在前面亲自督战,副将马融急匆匆的奔过来,大声道:“总戎大人,现下的铅弹,只能支持再射四轮,四轮过后该当如何,请大人示下!”桓震咬牙道:“铅弹射尽便用弓弩,弩箭射尽便用长刀,总之今日就算大家拼了性命,也不能让虏兵过广渠门一步!”马融两眼血红,用力答应,一面大声吆喝着跑去了。
明军火药很快告罄,虏兵没了火枪阻挡,当即满山遍野的直冲过来。桓震指挥部下用强弓硬弩防御,可是弓弩毕竟不如火枪利害,一阵混战过后,虏兵又往前推进了不少。
桓震牙关咬得格格作响,瞪大眼睛瞧着前方战况。忽然间心中一动:怎么虏兵的左路,仿佛不愿作战一样,总是落在后面?有道是情急智生,当此危急关头,他的脑筋转得也格外快,当即大声唤过马融来,吩咐一番。马融得了令,一面召集部队,一面着人报知袁崇焕。
过了不久,虏兵又再发起冲锋。中路的阿巴泰部冲在最前,冒着飞矢奋勇突近,很快便与桓震所部短兵相接。近距离骑战明军本来不占便宜,阿巴泰眼见两军前锋交战,也是松了一口气,以为这次必胜无疑了。可没想到杀到半途,自己中军竟然大乱,袁蛮子的人马不要命似的满山遍野冲来,竟是硬生生地将自己一军冲为两截。
自己的两个儿子尚建和博洛都在后阵,给冲散了不知死活,前头的明军仿佛配合一般,也没命地杀来,阿巴泰再也无心应战,索性丢下大部不管,带着随身亲兵,掉头便向后跑。后面军士眼见主帅的大纛后退,以为本军败了,也都一哄而溃,右路的豪格本来已经冲至城下,见此情状,也跟在中路溃军后面向东北撤走。左路阿济格部原就行进缓慢,见到其余两路败走,自然也掉头后退。几支败兵相互拥挤践踏,给自己人马蹄踩死的,倒要赶上死在明军火枪下的了。
兵败如山倒,虏兵这一退,就直退了十余里,袁崇焕趁势挥军追击,直追到运河边上,看看虏军已经站稳脚跟,生怕敌将情急反扑,这才撤回本营。
然而满桂那边却打了一个败仗。倒不是满桂太差劲,又或代善格外善战,而是城头上驻守的三大营,见敌人杀来,满桂坚守不出,以为他心中怕了,当下发炮给他助威,可是一帮脓包炮手连瞄准也不会,几次三番的将炮弹打到了满桂营中,这一场败仗,可说是败在成事不足的三大营手中了。倒是苦了满桂,一面抵抗虏兵一波又一波的进攻,一面还要指挥士卒躲避城头误射的炮弹,两面夹攻之下,到战斗结束,五千骑估计剩不下一半了。
虏兵退去,袁崇焕顾不得裹扎自己身上所受的两处箭伤,匆匆召集诸将在自己帐中谋划。面对刚刚打了一个胜仗,喜上眉梢的手下大将,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侥幸得胜,比打败仗还要不好。”
在座诸将默然不语,督帅的话谁都听得明白,单靠运气固然能打胜仗,可是当然也能因为运气不好便打输了。今天这一仗,就是靠运气打胜的。袁崇焕十分清楚,若不是鞑子沉不住气,率尔进击,让桓震看出了破绽,自己全力攻击一点而奏功,又若是当阿巴泰部败退之时,另两路能不临阵慌乱,凭自己这点少得可怜的人马,就算士气再高,运气再好,终究也要三鼓而竭的。
鞑子所占的优势就是人多,自己手底下这些兵马,虽然都是关宁的精锐,可是双拳难敌四手,打得一仗,便要损耗一些兵力。预计步兵大队要十二月初三前后才能赶到,那时候自己兵权统一,才有决胜的希望。此刻的迎敌之策,唯有一字曰拖。拖得愈久,于自己愈是有利。
然而事情并没那么简单,自己这是在京师重地作战,万一虏兵破城而入,必定举国为之撼动。况且圣意孔急,一天不将鞑子逐出国门,自己就得面对皇帝的责难,这些都是愈拖愈难对付的。
虽然如此,此刻决战时机不到,他是决不会轻易动手的。再过半个来月,自己全盘部署完成,就可以叫皇太极来得去不得。到时再从关宁发兵奇袭沈阳,就算不能一举攻下,至少也叫建虏元气大伤,十几年不敢来犯。当此关键时候,最要紧的是万不能自乱阵脚。可是朝廷里那些跳梁弄臣,又有几个能明白自己的苦心呢?
卷二 国之干城 九十二回
北京城经历了白日的一场大战,鞑子兵一直冲到城下,险些便攻了进来,城里居民都是人心惶惶,原先热闹的市集,未等得太阳落山,便空荡荡的不见半个人影。路旁店铺也大多下了门板,只有少数几家胆子大的继续做着生意,然而也是门可罗雀。往日街间叫卖的小贩,一日之间统统消声匿迹了。
皇宫之中,也是一般的景象。自从傍晚工部尚书张凤翔张大人紧急觐见,皇帝在文华殿召对,与他交谈了一个多时辰,随后便脸色铁青,一叠连声地叫传首辅钱大人,阁老韩大人、成大人,兵部申大人,户部毕大人一起来见。几位大臣刚刚上罢午朝,有的直接回了自己府邸,有的仍在衙署办公,一听皇帝召见,都是匆匆忙忙地赶进宫来。
几个人居所远近不同,赶到的时间也不一样。钱龙锡来得最早,到了文华殿外,悄悄扯过一个值守太监,问道:“可知道陛下何事忽然传召?”那值守太监跪下叩了个头,道:“小人不知,不过今日陛下见过了工部张大人之后,仿佛很是生气,大人进去的时候还须多加小心。”钱龙锡心里一沉,点了点头,便叫他带自己进殿去。
又过片刻,其余人等也都赶来,就有太监去偏殿请了崇祯进来。崇祯快步走到御案后坐了下来,未语先怒,目光冷冷地扫过群臣,终于停留在首辅钱龙锡的脸上。
钱龙锡为官多年,早善于察言观色,看今日皇帝的神情,便知道他定是为了甚么事情正在发怒。当前的大事莫过于鞑子攻城,可是今日四方援军刚刚与虏兵大战,虽然满桂部有些伤亡,袁崇焕却是打了一个胜仗,功过相抵,按理说并不会招惹皇帝这般生气。
崇祯瞧了他几眼,问道:“钱龙锡,你是首辅,朕问你,眼下虏兵压城,城防工事可都预备妥当了?”钱龙锡想了一想,犹犹豫豫地答道:“天子圣恩浩荡,臣等敢不用命,士卒将领同心戮力……”他一句话说到一半,便听啪地一声巨响,石粉四溅,有几粒险些迸到他脸上,竟是崇祯将一个玉石镇纸,摔在了他的面前。
钱龙锡吓了一跳,连忙跪了下来、韩爌,成基命等人见状,也都一同跪下。崇祯喘了一口长气,怒道:“今日张凤翔给朕上本,说是前些日巡查城头,见三大营的许多士兵,连炮也识不得放,可是真的?”新任的兵部本官申用懋,见皇帝说到城防头上来,那是自己该当负责的事情,心想与其等着给皇帝质问,不如自己先来叩头认错,当下俯首道:“臣忝任兵部,疏于监察,罪该万死!”
崇祯冷笑一声,道:“万死?万死可赎么?今日德胜门外,不是那些无能的兵冲着满桂发炮,他又怎么会输?倘若我大明的火炮都如今日一般单打自己人,那还得了?”话头一转,道:“罢了,你方才上任,诸事不知,那也难怪。”申用懋大大松了口气,没想到皇帝居然还会安慰自己,心想下去之后定要好好整顿一番三大营,做出个样子来以报圣恩。
韩爌虽然位在钱龙锡之下,却是所有阁臣之中最老成持重的一个。见崇祯为了三大营不会打炮,发怒呵责堂堂首辅钱龙锡,心中虽然不敢有所不满,却也暗自叹息。候着皇帝又发过一阵脾气,脸色稍稍晴朗了半分,这才上前奏道:“臣启陛下,三大营积弊,犹如冰冻三尺,非一朝一夕可成。”崇祯听他这句话,不由得点了点头。他是一个敢于整顿开拓的皇帝,连把持朝政、权势薰天的大阉魏忠贤尚且不在话下,何况小小的营伍积弊?当下问道:“韩卿,依你之见,应当如何清理营伍,革除积弊?”
韩爌说这话的目的,却并非催着皇帝整顿京营。他也知道眼下的当务之急是鞑子入侵,绝不会有那种时间从容不迫地搞甚么整肃军纪。当下回奏道:“陛下,京营积弊,由来已久,就如黄河沉沙,积若干年而成,亦必要若干年方能清浚干净。眼下敌氛方炽,贸然着手势必引致军心动荡。事有轻重缓急,整顿一事,请陛下等待退敌之后再作打算。”
崇祯眉头一皱,斥道:“一个个都是说得好听,当真办事起来,全都成了空言邀宠之辈!”韩爌却不在意他如何叱骂自己,又待再辩,只听钱龙锡上前跪奏:“陛下明鉴万里。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无虎狼之师,如何能当得虎狼之敌?”这几句话却是顺着皇帝意思,句句投他所好,崇祯听了,脸色少和,却听钱龙锡又道:“只是三大营之中,裙带关系盘根错节,必须有一得力大臣,奉天子诏,持尚方剑,方有镇压之效。不知陛下心目中可有得当的人选?”
这一下却当真把崇祯给问住了。低头沉思,将满朝大臣一一想了个遍,只觉得文臣只懂拍马吹牛,武将单会吃饷要钱,稍稍有些本事的,自己却又信不过,这许多拿着国家俸禄的侍郎总兵们,竟没一个能为自己所用,不由得长声叹了口气。
恰好这时候一个小太监捧上茶来,放在御案一角。崇祯一怔,目不转睛地望着他,忽然想起一个人来,右手轻轻一拍桌子,道:“乾清宫太监邓希诏、王之心,公忠体国,甚得朕意,可堪大用。”
底下群臣听他一语,都是大惊失色,韩爌叩头触地,大呼不可,成基命、申用懋、毕自严目瞪口呆,钱龙锡却是脸色惨白,一言不发。在他本意,原是想借着人选为难崇祯,将三大营之事拖延过去,至少也等鞑子退去再作理会,哪知反而诱使崇祯重新信用起太监来,他也明白太监督军的害处,天启年间殷鉴不远,一时间只觉非得阻止皇帝不可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