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重生] 空明传烽录 作者:公子易(历史)
赶到事发的地点,只见一群辽兵聚集在城下,扬着头与城上对骂,几个总兵都忙着弹压本部。一眼瞧见赵率教匆匆走过,顺手一把扯住,大声喝道:“这是怎么回事?本部院不是再三严令不得惹事么?”赵率教一张脸涨得通红,额角上青筋毕现,气喘吁吁地道:“今日一早,城上有些平民,辱骂咱们辽兵都是汉奸,督帅……他们说督帅不肯出战,别有用心。还说清兵是给督帅引来的,目的是在‘胁和’,逼迫皇上同虏酋和谈!”
袁崇焕心里一沉,赵率教这句话,无疑是对他说,面前是敌人,背后也是敌人!这城还怎么守?这城还有甚么必要去守?长叹一声,督师转过身去,沉声道:“叫咱们的兵士统统住口,退回自己营中。”祖大弼不知从何处冒了出来,大吼道:“俺把这些直娘贼!老子们流血流汗,拼死拼活,为的是谁?再这么下去,老子便不管他们死活,要回辽东去了!”
旁边的几个兵丁,听见祖大弼的大嗓门叫喊,似乎都是心有戚戚,跟着附和咒骂起来。袁崇焕皱眉喝道:“够了!”放缓声音,对赵、祖两人说道:“大丈夫所作所为务求无愧于心,眼前毁誉哪管得了那么多?照本部说的去办罢。”说着背了手,自群情激愤的官兵中间穿行而过,再也不发一语。
其实他的心里,又何尝不是愤愤不已。但是兵民之间愈是敌视,这城便愈是难守,这个道理,一般的士兵可以不懂,他身为督师,却不能不明白。况且这些小民也是家园被毁,甚至亲人遭难,一股怨气无从宣泄,以致有出口不逊之举,自己好歹也是朝廷大员,身上系着关宁部队乃至整个京城的安危存亡,怎么能跟他们一般见识?
倒是这几天来,鞑子大军盘踞南海子一隅,主力竟没有什么蠢动。就是每天只派出三五千人零股,在各镇营垒前耀武扬威的挑战。各将领遵照袁大人将令,坚壁不动,鞑子逼得太近时,才以强弓硬弩对付,否则就来个不理不睬。其中就只有大同满总兵心里不忿,几度想不顾一切开垒出击,但格于袁大人的森严将令,终是不敢,只在营中摔桌砸椅的叫骂。
鞑子的这种作法,当然最可能是想诱使我军开垒出战,然后以伏兵聚歼之。这已是老掉牙的把戏了,即使没有袁大人的将令,各镇也没那么容易上当。挑战不成的鞑子,往往在午刻一过,就呼啸而去,转往城外郊落烧杀掳掠。几天来,许多家园惨遭荼毒的劫后百姓,陆陆续续涌向城门,想进城避难。各门把守内监和将领,或是开门或是不开,全没个准,也难怪这些百姓走投无路,侥幸进了城的看着妻子儿女,丈夫父亲还困在城外,怎么能不急红了眼?
袁崇焕巡行各营各协,每至一处都要安抚一番,不知不觉间这一个下午就要过去了。屈指算一算,今天已经是十一月二十四日,再撑上个十天,援军就可以赶到了。十天……袁崇焕的心中充满了希望,又充满了不安。赵率教,祖大寿,桓震,何可纲,麻登云,孙祖寿,黑云龙,他一个个地默念着各部将领的名字,忽然仰天长叹一声:生死存亡,就系在你们手里了!
最后一处要巡查的地方,是在防线最北,桓震的营垒。走着走着,袁崇焕的步子迟疑了一下,他想起了那天两人给虏兵踏营打断了的一番谈话。不因不由地,耳边又回响起连夜行军的那天,两个人策马并骑,桓震对他所说的一句话来:“一出国门,便成万里”。
一出国门,便成万里!袁崇焕嘴角微动,挤出一丝苦笑。
卷二 国之干城 九十七回
北京城里,皇宫之中,十九岁的青年皇帝朱由检,又迎来了一个不眠之夜。
白天廷议的时候,户部毕自严、兵部申用懋两个人,又向自己伸手讨饷,说甚么再不发粮发饷,难免激变营伍,不可收拾。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自从登基以来,一有兵事,皇帝耳朵里总是灌满了这些。前两年宁远士兵闹事,袁蛮子上疏叫自己发内帑应急,算是开了一个好头,虽然当时给自己一口拒绝了,打那以后,但凡碰到国库力不能支的开销,定有几个大臣不识好歹地在自己面前罗罗嗦嗦,要他拿出私房钱来。
平心而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国家是自己的国家,子民是自己的子民,在国事上花自己的钱,原是理所应当的。他也并非不懂得这个道理,可是事到临头,眼看要将辛苦积攒起来的银钱撒将出去,每每便有些舍不得起来。少年时因为钱这个字吃了不少苦头,皇兄是个道地的穷鬼,连出宫就邸的时候,也不能给自己新建一所府邸,却将老惠王出京时留下的旧居修葺一番,叫他搬了进去,算是信王府。
朱由检至今还是清楚地记得,皇兄对他说知这件事情的时候,眼神里蕴满的那一片无奈。他以为国家是真的没有钱了,所以他谅解皇兄,虽然遗憾却并没丝毫怨言地搬进了皇兄给他准备的信王府去。可是直到当上了皇帝,他才知道,当年那根本不是皇兄的意思,却是魏忠贤在背后怂恿的。而魏忠贤的家财,又何止万贯!
一股仇恨与嫉妒的情绪,在他心中熊熊燃烧起来。他开始比魏忠贤、比他的爷爷万历皇帝都要变本加厉地囤积财富。他的生活十分简朴,宫殿里没有任何多余的陈设。然而看着那些属于自己一个人而不是属于这个国家的内帑,他的心里却能够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宁与满足。这是旁的事物不能给他的。
【——关于崇祯和他的私人财富,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主要的一种是说崇祯有钱而不拿出来,以至明朝灭亡了;另一种是说那些财富本是魏忠贤屯藏在皇宫里的,崇祯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更别提拿来救急了。这两种说法在网上都可找到,我就不再赘述。本书取的是前一种说法,因为我觉得这样更有利于表达崇祯的矛盾个性。】
可是那些不知好歹的大臣们,偏要来剥夺他快乐的源泉,这叫他怎能不恼火?就在今天,首辅钱龙锡、阁臣韩爌、成基命等人,连同几个御史、侍郎,居然异口同声地要求自己动用内帑给援军发饷……想到这里,他仿佛又看见了今日午朝的情景。
韩爌班白的脑袋触着地面,对自己声嘶力竭地大喊“国家存亡,在陛下一念之间”,那时候整个朝堂都震动了,从皇帝到大臣,谁也没有想到一向老成持重的韩阁老竟能说出这么激烈的话来,崇祯皇帝又惊又怒,难道韩爌的意思是说,倘若不照你们的意思拿出内帑来,大明朝便要亡国了么?!
崇祯满心怒火,但却碍着韩爌这三朝老臣的面子,不好出言呵责。他的目光在群臣中间逡巡一周,最后停留在礼部侍郎周延儒的脸上。上次袁崇焕请发内帑,不就是这个周延儒出来给自己解围的么?看来这一回也是非他不可了。
周延儒的性子何等警敏精乖,见皇帝并不回答韩爌所请,目光却落在自己身上,心中当即了如指掌。这种事情于他来说早已经司空见惯,浑若无事,当下出班奏道:“臣启陛下,拱卫京师原是军旅应为,倘若借此向陛下要钱,那不是如同仗势掯诈?为将领者不能约勒部下,却给士卒所迫向朝廷索饷,颜面何存!何况朝廷只是欠饷,又没减少士兵的饷银数目,他们这分明便是无理取闹。”这几句话却是说进了崇祯心里去,点了点头,正要开言,却听韩爌驳道:“周侍郎,你可知道大同、陕西的援军远道兼程而来,军需粮饷全都供应不上?既不发粮,又不发饷,难道要士兵饿着肚子打仗么?”瞧着周延儒冷笑道:“你又要来唱那罗雀掘鼠的调子不成?”
周延儒面上一红,所谓罗雀掘鼠,那是当年宁远兵哗之时,袁崇焕请发内帑,自己对崇祯皇帝说,军士要挟,不止为少饷,定是别有隐情;古人罗雀掘鼠,军心不变,何以袁崇焕就不能叫部下去捉老鼠吃?其实在他自己心中,未始不知这等言论实在荒谬已极,可是皇帝听了却大大高兴,从此对他青眼有加,也从此开始疑心袁崇焕为首的一班边将要挟朝廷。
硬着头皮道:“想那罗雀掘鼠的,无非也是凭着一颗忠贞之心,我大明天子圣明,德被四方,士卒自然用命,何必以厚禄收买?”他这句话着实毒辣,既然天子圣明,士卒就会饿着肚子用命,那么现下你韩爌说要发饷才能打仗,那可就是说天子不圣明了。一顶大帽子扣将下来,直气得韩爌脸色发白。
钱龙锡身为首辅,见两个人针锋相对起来,自然不能不出面解围。叩头奏道:“陛下明鉴,各地援军仓促毕集,军粮确是第一大事。户部粮食早已经调集一空,现下唯有发了饷银,叫各部自行在城中买粮。若不如此,也要请陛下速速定夺各营各协的汛地,好叫士兵有处就食。另外火药箭石也都要办理,不发内帑,实在无以支持。”
这个要求却不过分,按说速定汛地也不要崇祯花上半钱银子,内阁同兵部这些天来也上了好几道疏奏,他却总是拖延不批,那不是他不懂得这个道理,却是得了袁崇焕的教训,不敢再让任何一个将领坐大。在他心中,总以为连防地也不确定,将领便无法拥兵自重,可是却始终不曾想一想,他如此这般地对待替他卖命的将士,那些将士又当如何对他?
成基命、刘一燝、申用懋、毕自严等人也都随声附和,一时之间朝廷舆论,似乎全在韩钱一方。
温体仁偷眼看见皇帝的脸色愈来愈是铁青,他平日一直深憾钱龙锡,暗道这下机会来了,跳将出来说道:“首辅大人,内帑发与不发,还当听陛下圣裁。”
钱龙锡悚然一惊,自己对皇帝这么咄咄相逼,不论道理是不是在自己这边,可都是大大的无礼,倘若皇帝生气发怒,追究起来,那可难办。当下连叩了几个头,大声道:“唯愿陛下慎之又慎!”
崇祯板着面孔道:“朕意已决,不必再议。军饷不足,可着户部挪借,内帑之事,无须再提。”说罢,起身拂袖而去。
韩钱两人面面相觑,相互扶持着站了起来,同声而叹。四目对望,都是哑然无语。毕自严道:“几位大人,自严任职以来,从来不敢荒废国事,这次虏兵入寇,陛下忧劳国事,圣旨常常中夜数发。自严夜夜不敢安寝,幸托陛下洪福,不曾误得大事。”仰天叹了口气,道:“自严虚度六十二年光阴,至此也已经够了。”
韩爌听他这话,就是一惊,忙道:“景曾(毕自严的字)怎么忽然说这不祥之语?大家一般的身为臣子,国家有事,还要一起替陛下分忧才是。”一面说,禁不住便狠狠瞪了周延儒一眼。方才若不是这个江南小白脸,陛下何至于这般不听忠言,一意孤行!
周延儒也觉出韩爌的敌意来,讪讪笑了一笑,便要离去。刘一燝却将他拦住,厉声道:“尔这反复小人,媚上求宠、诋毁贤良,不死何待!”周延儒给他指着鼻子痛骂一番,脸上忽红忽白,张开了口一时说不出话来。刘一燝愈骂愈气,抢上一步,一把揪住周延儒朝服的前襟,只听啪啪两声脆响,竟是左右开弓,掴了他两个大耳光。
周延儒粉白的面颊上留了十个鲜红指印,瞧上去煞是可笑。韩爌、钱龙锡等人连忙上来劝解,生拉硬拽地将刘一燝与他分了开来。刘一燝还是意犹未尽,仍在那里大骂不休。周延儒低了脑袋,灰溜溜地出宫而去,一面咬牙切齿,暗誓非报此仇不可。
温体仁与周延儒本来交好,方才又是同一阵线的,见他受辱,自己脸上也是无光,也不与韩钱等人告辞,竟自悻悻的去了。
韩爌叹道:“朝中将无宁日了!”钱龙锡默然,愣了片刻,道:“据报稚绳明日便将抵京陛见,他是陛下特旨起用的,或者说话能得圣意,也未可知。”稚绳是孙承宗的字,他自天启年间给阉党排挤回家,一直闲住,直到鞑子犯边,京城危急之时,朝中大臣才想起这个当年经略辽东的孙榜眼来,纷纷要求召他还朝任用。崇祯便发了圣旨,开复他的原官,另加兵部尚书衔,令守通州。孙承宗得了诏旨,当即启程赴京,算来此时也该到了。韩爌点头道:“正是。爌要赶在稚绳面君之前同他先谈一谈,就此先行拜别。”说着微微躬身一揖,叫过轿子来,催着四名轿夫快步离去。
钱龙锡望着韩爌的轿子渐渐远去,叹道:“季晦(刘一燝字)为人,急公好义,然难免有时致憾于人,象云(韩爌字)老成持重,实在是首辅之才啊。”从前刘一燝当国的时候韩爌曾为他做次辅,两个人感情甚笃,今日钱龙锡代了刘一燝的位子,韩爌仍是次辅,但自己却远远赶不上刘一燝的持正敢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