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重生] 空明传烽录 作者:公子易(历史)
在司礼监做个最底层的无品太监。说是无品,可是能进司礼监,那是一般太监想也想不到的好事,虽然掌印、秉笔轮不到他,可是替天子传檄也甚威风。陆义每每想到自己能有今日,全赖当初桓震救拔他离开魏忠贤身边,否则必定给当作魏党打杀了,因此对桓震很是感激,久别重逢之下,絮絮叨叨地说个不了。
桓震却没心思同他闲话家常,单刀直入地问道:“陛下近日可曾说过甚么奇怪言语?”陆义摇头道:“小人虽然在司礼监,可是只不过是一个传旨黄门,连陛下的面也是见不到的,哪能得闻天音?”沉吟道:“只是……只是前些日听年长的公公们传说,陛下近来每日都要发怒,或是鞭打奴才,或是摔砸什物,每日用膳不过数筷,容色十分憔悴。”桓震点点头,这些都在他意料之中,他想知道的也并不是这些。又追问道:“那么可曾听说甚么人入宫召见么?”
陆义疑惑摇头,道:“除了前几日袁大人进宫,旋即被逮,后来满大人又进宫参见过一次,再也没有大臣被召了。”桓震想起昨日傅山所说,崇祯已经连续两日停朝,钱龙锡等人入宫求见,也吃了闭门羹。当此时局混乱之际,皇帝居然停朝,不见大臣,他究竟在想些甚么?此刻却又叫申甫的仓卒之军出守,既然申甫收到了促战令,想必城外的满桂也难免于此,难道鞑子兵已经从南面回军了么?桓震不敢过于轻信自己凭借历史知识作出的判断,虽然明知皇太极回军攻打京师是必然之事,倘不如此,他大兵进犯便没甚么意思;可是时势变换,总是难以揣测,更何况是皇太极那种用兵诡谲之人!
桓震所猜的并没有错误,皇太极此刻已到黄村,确乎已经准备从良乡经卢沟再犯北京了。这几日来,鞑子兵采取的是抢了就跑的战略,一路大掠高丽庄、弘仁桥,片刻也不停留,顺着卢沟河一路烧杀,这日来到黄村,便听说袁崇焕下狱,祖大寿回辽的消息。皇太极计谋得逞,自然大喜过望,一面便挥师直迫良乡。
卷三 环佩相将侍禁庐 一百一十三回
再说明京之中,祖大寿离京次日,崇祯皇帝才接到了满桂奏报,这一下可吓破了这位青年皇帝的胆子,他虽然刚愎自用,却也知道京城要靠精兵来守的道理,祖大寿这一走,不单带走了守城的主力,更可能就此谋反,与鞑子里应外合,破了山海关。山海关一失,京师便赤裸裸地暴露在敌锋之下,自己这个皇帝的脑袋,也长不稳当了。
他自然不能任由祖大寿回辽去,一面下诏指斥袁崇焕的滔天罪状,一面极力褒扬祖大寿等人,说是两者有别,绝不株连,一面调集援军兵马,以满桂主守京城四门,申甫守柳林,原先袁崇焕分派开去驻守昌平的尤世威部、守三河的侯世禄部,守大兴的麻登云部,也给他尽数调集回北京,团团拱卫京师。一面却又急令尚在通州的孙承宗移驻山海关,更切旨说辽东军马是朕集天下财力培养训练而成,又是孙承宗的旧日部曲,要他速速设法将祖大寿追回。
孙承宗尽管对他处置袁崇焕多有怨怼,却也不能抗拒圣旨,当即动身赶赴山海关,便叫自己当年在辽东的老部下石柱国,飞马追赶祖大寿。祖大寿令后军陈火枪弩箭以待,石柱国不敢靠近,只得返京复命。一来一回,已经又耽搁了一日。
自从袁崇焕下狱以来,崇祯的案头便堆起了一座奏折的小山,弹劾首辅钱龙锡、次辅韩爌的有之,替袁崇焕鸣冤叫屈,说情开脱,甚至愿以自己官职换他性命的有之,说朝廷之中出现了一个袁党,应该深挖大办的也有之。韩爌、钱龙锡又连连上疏自辩,崇祯皇帝给这些奏折弄得头昏脑胀,一气之下真想将这些人尽数削官去职,赶回家去,免得招自己烦心。然而他分明又不能那么做,鞑子大兵打来,将一个袁崇焕抓了起来震动已经够大的了,再要罢免几个阁臣,朝廷之中必定一片混乱。可是朝臣纷纷嚷嚷,实在让崇祯皇帝忍无可忍,所以他索性将那些叫骂互殴的奏折丢在一旁暂不理会,反正总有秋后算帐的一天。在他看来,就算没有这帮无能的臣子,自己也能将国家大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就算鞑子大兵压境,凭着自己的雄才大略,靠着大明历代祖宗庇佑,也必定能化险为夷。
看着看着,忽然一本奏折跳入他的眼帘:那是成基命的上疏,却不是替自己开脱,而是帮他出主意的。疏中说道,袁崇焕在辽东部曲之中广有积威,不如叫狱中的袁崇焕给祖大寿修书一封,借着袁祖之间的私交,来阻止祖大寿谋反。
这真是不可忍受!刚刚将袁崇焕逮入了镇抚司大牢,现下又要叫他写信劝说祖大寿,那不是意味着自己这个皇帝,始终都还是要靠着袁崇焕才能做得稳当么?这么一来皇帝的威严何存,他朱由检的颜面何存?身为大明天子的他,绝不能容许自己做出这种有辱君威的事情来,甚至于胆敢提出这种建议的成基命,也是其心可诛,罪无可恕!祖大寿刚刚走了两天,朝廷里便一片混乱,似乎没了辽东的那帮武夫,大明朝便要完了一样。他朱由检却偏偏不信这个邪!
崇祯皇帝在心里这么一遍一遍地对自己说着,愈说愈是大声,也愈来愈没有底气。他心中分明清楚,现下的大明,倘若没有了祖大寿这一支精兵,以及辽东即将赶来的七万援军,那是决不可能战胜鞑子的。而现在能够劝得祖大寿回头的,也只有袁崇焕了。可是要他承认这么一个事实,无异于叫他向自己的敌人低头,他的自尊心不容许他那样做。
再说就算自己肯向袁崇焕低头,袁崇焕又能乐意给他写这一封信么?他可是给自己亲手打上了叛国的罪名的!左思右想之下,崇祯皇帝咬牙决定,下一道口谕,叫袁崇焕戴罪立功,写信招祖大寿回来驻守北京。
这些羞辱,早晚都要你加倍偿还!崇祯的手握着朱笔,略略颤抖地写下“袁崇焕”三个字。
口谕传到狱中,袁崇焕果然不奉。前去传旨的太监回来说道,袁崇焕推说自己既被夺职下狱,就不是甚么督师,只是一介草民。一介草民的命令,他祖大寿为甚么非听从不可?写了也不会有甚么用处,所以索性不写也罢。崇祯心里明白,这蛮子分明是在同自己赌气。一个大臣,一个朱姓家奴,竟然敢同他堂堂天子赌气!
朱由检心中的怒火再也压抑不住,霍然站了起来,猛地伸手掀翻了面前的御案,案上奏折稀里哗啦掉了满地。他伸足猛踢,踢得纸片纷飞,如蝴蝶一般飘飘扬扬地落在他的肩头之上。
发泄过一阵之后,也就慢慢冷静下来。头脑一旦清醒,便意识到每耽搁一日,祖大寿便离京城愈远,自己也就愈是危险。喝令太监扶起御案,崇祯皇帝又拟了一道圣旨,叫内阁全体
大学士与九卿一同去狱中劝说袁崇焕,务要叫他应允写信。拟完了拿起来读一遍,想想不妥,又团成一团丢在地下,大声叫太监传诸阁臣及九卿觐见。皇帝的圣旨是要存入档案的,倘若给后世子孙知道他为了区区一个祖大寿,竟然如此低声下气地求一个叛国之将,甚至连内阁九卿都给用上了,那时自己的颜面何存?【——注,九卿是六部尚书及通政使司的通政使,都察院左都御使,大理寺卿九人。】
钱龙锡等人奉诏入宫,听了皇帝说明,都是暗暗叹息。唯有兵部正堂梁廷栋心下暗自得意,以袁崇焕的倔强性格,怀恨皇帝无故将他下狱,必定不会轻易奉旨写信。到时候他身上可就又多了一条抗旨不遵的大不敬罪名,袁崇焕啊袁崇焕,不是我梁廷栋执意不肯放过你,谁叫你一个人孤守辽东,显得我们这些高坐兵部的尚书侍郎,一个个都是些贪生怕死之辈呢?出头的椽子先烂,连这等道理也不懂,还想在朝里做官么?
这一次劝说自然也是无效,袁崇焕一口咬定,倘若陛下有诏书要他写信,他自然奉旨,阁臣们回来禀报,崇祯仍是不肯低头,只是再三催促大臣们再去劝说,务要劝得他应承为止。众大臣明知这是皇帝顾全自己面子的荒唐之举,可是也毫无办法。退了下来,一众人等约定明早再去。
梁廷栋回到兵部,余大成已经在那里候着他多时了。一见此人,梁尚书的头不由得便痛了起来。自从袁崇焕被逮,这个余大成几乎日日缠着自己辩驳,说来说去无非是替袁崇焕开脱,这等话他早听得腻了。当下不耐烦道:“余郎中可有公务?若没有,本官还有要紧事做,请恕不能奉陪。”说着拂袖便走。
余大成一把拦住,恭恭敬敬的问道:“方此大战之际,大人不在兵部办事,却要到哪里去?主官不在,倘若衙门有事,该寻何人作主?还请大人明示。”梁廷栋无限恼火,哼了一声,不理不睬地仍是要走。蓦然想起,此人如此竭力为袁崇焕说话,想必与他私交匪浅,不如便叫他充当说客。这种人甚是好骗,只要挟以君国大义,便没甚么事情办不到的了。
果然余大成听说如此这般,当即领命,一面请得了圣旨,一面便携了兵部盖印公文,前往镇抚司去见袁崇焕。袁崇焕见了他,似乎很是高兴,不住打听京城防务,听说皇帝将诸路援军尽皆集聚京师,不由得以拳击壁,大呼糟糕不已。他原本分兵把守三河等地,就是要互为犄角,免得给鞑子大军一举击破。一支兵派出去骚扰敌人后方,所得的效果远比正面迎敌大上数倍,何况是尤世威、侯世禄那等战力不佳的部队,倘若给鞑子铁骑直接对上,那还不如刀切豆腐一般,任凭宰割?当下一再叮嘱余大成,定要上奏皇帝陈明此节。余大成见他沦落至斯仍是念着军国大事,不由得一阵心酸,明知纵然苦谏崇祯也不会听得进去,也只得权且应承下来,始终不忍再让袁崇焕失望。
袁崇焕何尝不知余大成的心思,苦笑几声,更不再提此事。余大成说起给祖大寿写信,袁崇焕仍是一口拒绝,更大有赶他走的意思。余大成无法,只得暂且告辞。临出门前,袁崇焕忽然扯住他衣袖,低声问道:“桓震现今何在?叫他来见我,不可给旁人知道。”余大成一怔,不知他有甚么要紧事情定要面见桓震,况且镇抚司狱也不是寻常人说进便能进来的,一时犹豫,并未便答。袁崇焕见他神色似乎不愿,又道:“容我见他,方肯考虑写信之事。”余大成默然良久,点头道:“我去设法。”
他回去见了梁廷栋,并不提起袁崇焕主动要见桓震,只说现下袁氏旧部只有桓震一个在城里,令他前去劝说,或能收效也未可知。梁廷栋狐疑半晌,似乎觉得并没甚么危险,又或是有恃无恐,竟应了下来。袁崇焕既是钦犯,要去见他也必得皇帝批准方可,只是余大成既已请过了圣旨,便带一个桓震进去也不是甚么大不了的事情。
余大成欣喜不已,当即去寻桓震。到得他家中,却是大门紧闭,空无一人,这才想起昨日曾听他说过要去面见申甫,现下想必仍在那和尚营中。当下一路追到武学来,恰好赶上桓震正要离去,将他堵在了半路之上。
桓震听说袁崇焕指名要见自己,心中如同打翻了一个五味瓶一般,不知是甚么滋味。仰天叹了口气,反问道:“我若说不愿去呢?”余大成愕然道:“何出此言?”桓震摇头道:“没甚么。我随你去便是。”余大成满腹狐疑,也不好出口相询,一路闷闷地带着他进了镇抚司狱。
进得大牢,只觉一股霉烂气味扑鼻而来,数九寒天,狱中并无火炉,只冷得沁入骨髓。想到袁崇焕就在这等地方受苦受难,心中着实不是滋味。
袁崇焕关在最里面一间,一丝阳光也照不进去,油灯的火苗灼灼跳动,在牢房一角投射下一片昏黄的光。他原本盘膝而坐,倚着墙壁闭目打盹,听到门上锁链声响,睁开眼来,见到桓震进来,脸色就是一变,叹了口气,对余大成道:“余大人,烦你在外稍候片刻,我们有几句话说。说完之后,崇焕当奉命作书,不令余大人空手而回。”余大成依言走了出去,顺便塞给那狱卒一些银子,拉着他出去喝酒谈天了。
袁崇焕直等到四下无人,这才望着桓震道:“百里,今日之事,崇焕无颜见你。”
卷三 环佩相将侍禁庐 一百一十四回
自从两人反目以来十数日,桓震这还是首次同袁崇焕对面讲话。不知甚么缘故,十日来对他所作所为的怀疑、怨恨、失望、不解,就因为这一句话尽数崩解,消失得无影无踪。瞧着袁崇焕数日间骤然班白了许多的两鬓,桓震慢慢地跪了下来,冲着他端端正正地叩了三个头,挺起腰来,长舒一口气,道:“这三个头,是代中华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