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重生] 空明传烽录 作者:公子易(历史)
开一条通路。当时战局,后金铁骑虽然横扫京畿大地,可是自从袁崇焕下狱、祖大寿东奔之后,昌黎、永平、迁安、蓟州一线已经由辽兵把守得严严实实,辽兵不比腹里的明军,早在先汗在位时候就教人十分头疼,何况自从桓震、袁崇焕任职辽东,更是不但枪炮犀利,纪律也日渐严明,俨然一支常胜之师。前者复掠广义,虽说当中有范文程故意诱敌的成分在,可是明军居然打下了女真人的城池,这也显而易见,辽兵已经是今非昔比了。
棋看三步,正当八旗子弟在中原肆无忌惮之时,范文程已经在琢磨大军的退路了。原路退出长城恐怕是不成的了,要东向打开山海关,也没那么容易。良乡大军一动,蓟州辽兵必然很快收到消息,闻风堵截追击,倘若己方不能速战速决,歼灭昌黎一带的少数守军,任其与蓟州援军汇合,那要突破这条防线就殊为不易。良乡到昌黎的路程,几乎是蓟州到昌黎的三倍,就算明军反应再慢,恐怕也能赶上。如何抢夺这个时间,成了范文程心中的一条难题。
黄杰的出现,替他解决了这个难题。当日他借口捉住了奸细,却故意放黄杰逃走,在黄杰离去之前,密密嘱咐他道女真大军将要北袭通州,叫他设法将桓震的兵力尽量东调,以利行事。范文程心中清楚,那黄杰本是汉人,前者因为无法自处才来投降,此刻给自己如此对待,多半也冷了心肠,回去之后必会将所知后金的“计划”和盘托出。以他这等降而复叛的将领,哪里还能受桓震信任?桓震听黄杰声称将取通州,必会想到这是诱敌之计,目地便是教他以为永平危险,调兵去援,却要趁虚攻取通蓟。如此一来明军主力必然西移守备通州,叫他与莽古尔泰在通州打得不可开交,自己这边就好出一轻旅,袭取永平、昌黎了。
莽古尔泰攻不下通州,原在范文程逆料之中,可没成想这蛮汉几番受挫之后,竟然昏了脑袋跑去攻打京师,这一来他的整个战略布局,可就全数打乱了。京师守军虽然脓包,可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攻得下来。莽古尔泰若是在通州与明军相持,自己这里尚可装作不见;现下他在京师城下打得热火朝天,大军倘若不发援兵,不论对正蓝旗的大小贝勒额真,还是对自己这里数万将士,都十分说不过去。范文程心里清楚,自己身为汉臣,虽然深得大汗的信任,却也因此招来了不少嫉妒,女真族人之中如莽古尔泰一般将他恨入骨髓,时刻等着抓他小辫子的并不在少数。若是任由正蓝旗在京师溃灭,不论对谁都没法子交代。
然而要援,又不知从何援起。除却莽古尔泰所领正蓝旗外,余下各旗之中挑选出的万余精锐已经给自己遣去急攻昌黎,今早接了回报,说是昨日已经同守军交上了火,敌人似乎是有大炮,一时没能打得下来,未知目下战况如何。倘若不能一攻而下,给援军赶了去,形成久战局面,那就颇费手脚。好在明京危急,通蓟守军决不能置若罔闻,怎么也要发兵救上一救,好歹也算个牵制。想了许久,范文程便向皇太极进言,大军直迫京师,一则救援正蓝旗,二则先前数番求和书信明皇均未理会,此刻正好迫他签一个城下之盟。
皇太极自然言听计从,一声令下,五六万大军拔营起行,浩浩荡荡地杀奔京城去讫。
当晚桓震收到京师告急,马世龙写来辞意极其谦卑的一封书信,内中大赞桓震、祖大寿等人赤心为国,转弯抹角地要他们不计前嫌,念在同为大明臣子,速速回救京师。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是给足了辽东将领面子,倘若再不答应,不免就要与这位新任的经略结下冤仇。这且不说,京师被兵而为人臣者置若不顾,遍天下也没这样的道理。祖大寿与何可纲对视一眼,均觉此番是非回去不可了。只是以崇祯皇帝的行径,又有谁能保证他不会如对待督帅一般对待自己?两个人心中都是忐忑不安。
桓震提起信纸,抖了一抖,笑道:“两位总兵以为该当如何应对?”祖大寿睁圆了眼睛,并不作声,何可纲却道:“救亦不是,不救亦不是。”桓震接口问道:“何以见得?”何可纲叹道:“百里心中尽知,何必却来问我?”顿了一顿,还是解释道:“马大人以经略之尊位而对我等如此低声下气,想必京师已经到了紧要关头。此刻再使意气,不但京师有破城之虞,更将上起陛下下至百官的整个朝廷得罪尽了。辽东许多物资都要腹里供给,现下咱们虽然为了督帅的性命暂时违逆朝廷,可是倘若当真决裂,往后又该如何立足?此其一也。倘若任由虏兵占据京师,我通蓟辽便给包裹在中间,成了无局之局,以后再不可守,此其二也。”说着叹了口气,黯然道:“若是督帅知道我们为他一人而致京师惨被兵祸,哪怕死了也都不能安乐。他一心要做忠臣,我们又岂能令他无颜去见大明的列祖列宗?此其三也。有这三条,可纲以为,京师非救不可。”
祖大寿听得连连点头,桓震大笑道:“何总兵高义亮节,所持皆是正理,桓某焉敢异议?此事就此决定了。”话头一转,道:“只是咱们共有两个炮营,一个已经调去守卫永平、昌黎,方才战报,后金大军约一万人,已经在攻打昌黎。正如前者推断,范文程明里声称攻打通州,那是故意叫我识破他的浅显计谋,诱使我等错以为他要将我军主力牵制在永平一线,实际却是去取通州;我若当真作这般想,将大军调去守卫通州,那就是中了他的诡计。好在他却不知黄杰乃是我们的内线,此次可谓千钧一发。只可惜好容易埋下的一个内间也就此作废了。”回身在地图上指着永平一带,道:“此二地不但是虏兵东归之途,更是咱们辽东部队在中原期间运送枪药给养的咽喉要地,决不可失。倘若敌人再行增兵,我们的守军不见得能够坚守。以我之见,还是再分些兵过去的妥当。”
祖大寿点头称是,沉吟道:“炮营到得京师恐别有用处,不宜再分。何况炮车行军不快,还是遣一支火枪队去的妥当。”桓震拍手道:“震也是此意。但不知何人为将方妥?”何可纲一怔,旋道:“此地军士多是百里部下,百里自然是去不得的。”瞧着祖大寿道:“至于我与复宇……”祖大寿不知他是何意,尚未来得及答话,便听桓震道:“震心中却有一个人选,不知可去得否。”说着冲门外唤道:“进来罢!”房门应声而开,外面站着一人,长身赪面,虽只做寻常士卒打扮,眉宇间却自然透出一股威风凛凛。祖、何两人定睛瞧时,却是当年宁远闹饷之时坐御下不严,给袁崇焕削职回卫的左良玉。
桓震笑道:“昆山可听见方才我二人说些甚么?”左良玉摇头道:“小人不敢偷听。”桓震哈哈大笑,道:“昆山何必骗我?我素知你虽然身在行伍,却始终胸怀谋略,岂能不处处留意?”左良玉一时不知如何答话,桓震已经扯着他进来,关好房门,道:“我知以你才能,担当此任正是大材小用。但你须知当年袁军门将你罢黜,倘没些许战功,终不好为你复职。此番昌黎战事虽然要紧,却并不难守。你只坚壁不出,日子长了,虏兵自退。哪怕昌黎有甚闪失,只要保得永平安稳,也算你大功一件。”
左良玉听了桓震一番说话,原本僵硬的神色渐渐化开,一拍胸膛,大声道:“良玉虽说大字不识得一个,可要说起打仗杀贼,却不甘心落在人后。这两年来可憋坏了俺,正好去寻满鞑子发泄一番。”桓震又说几句慰勉话儿,见祖、何两人也无异议,便叫他点五千兵火速开拔不提。
'历史真是令人感慨,桓震发现左良玉的才能而提拔他,但倘若他知道后来左良玉的兵军纪败坏以至于“淫污之状不可言”,他现在还会给左良玉这个机会吗?又或者在不同的历史之中,压根就不会出现那支类同“群盗”的左氏部队?另,左良玉史载是个文盲,我努力寻找替他取昆山这个字的人但未找到。有待知者赐教。'
卷三 环佩相将侍禁庐 一百二十八回
送左良玉出门离去,三人又商讨一番起兵援京诸般事宜,最后定议由何可纲率领本部人马留守通州,以防虏兵转移攻势;桓震与祖大寿趁夜拔营起行,分兵两路赶赴京师。这两路军一路由桓震带领,取道运河北岸直向西行;一路由祖大寿带领,从北绕行,经西山抢占卢沟桥,切断鞑子兵西面的退路。两人约定,除夕之夜务必要在京城之下共度,这才握手而别。临去之时,祖大寿更将两个外甥三凤三桂一并交托给了桓震。吴三凤原就是炮营之中的一个游击,吴三桂却是新中武举,受了父亲吴襄之命,随在舅父身边历练的。
那吴襄虽与祖氏有袍带之亲,无奈自家家世并不显赫,父子都是由武举出身的,眼下也只是做到了一个杂号总兵官。正因如此,才要几个儿子都去结交豪门,多历战阵,好将他吴家的根扎得深些。祖大寿心想将来鞑子退去之后,若是自己上表为甥儿请功,不免招人物议,不如现下便让他随在桓震帐下听命,到叙论功绩之时,与桓震求一个人情,还怕他不肯应承么?是以话儿说得也甚恳切。
桓震自然明白他心中所想,没口子地答应下来,一面斜眼瞥着吴三桂不住发笑。吴三桂只道桓总兵欣赏自己人品,也就更加挺起胸膛,做出一副气宇轩昂的模样儿来。待得祖大寿点兵离去,已是过了两三个时辰,桓震这一头也就预备起行。他心中却另有一番打算,并不想傻乎乎地迎上去硬碰鞑子兵锋,只令枪阵据马在前,炮营随后,三军缓缓行去,黑夜中走不到十几里地,便喝令扎营,待敌情探明再行。
这一停下来,旁人尚犹自可,吴三桂却面露不愉之色,一个人牵马走了开去,似乎若有所思。桓震一一瞧在眼里,交代副总兵左辅统金国奇整理三军,却独个儿走过去一拍三桂肩膊,笑道:“贤弟可是心有所思?”吴三桂见上司来同自己讲话,连忙躬身行礼,道:“世叔大人安好。”桓震心中暗自冷笑,他比吴三桂只大得十岁,吴三桂如此自降身份,那自然是存心拍他马屁了。面上却不能露出蔑视之意,连忙谦让道:“岂敢岂敢,桓某向以尊长事令舅父,吴兄不弃,但与桓某兄弟相称可也。”吴三桂哈哈一笑,道:“如此小弟僭越了。”
桓震也不多话,只问他方才若有所思,可是想到了甚么。吴三桂先是推诿不肯明言,后来桓震摆出脸子,他才一脸神秘兮兮地道:“京师危在旦夕,桓兄行军却如此谨慎,真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颇有大将风度,小弟十分佩服。”
桓震心下一紧,莫非自己的心思竟给他瞧了出来不成?连带想到祖大寿,何以巴巴地竟将两个外甥塞在自己麾下,难不成是终究对自己信任不过,派来监视的么?
存了这一层提防,言语之间便不敢有分毫大意。何况这吴三桂还是后世知名的大汉奸、卖国贼,虽然此刻年方十八,可是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桓震心中早有了成见,瞧他之时自然蒙了一层颜色。思忖片刻,这才若无其事地答道:“不敢,不敢。只是我辽东家底尽在于此,炮营虽然犀利,却须仰赖步军守护。倘有半分闪失,桓某怎对得起诸位将军多年的心血。”
吴三桂连道:“是,是,是。桓兄虑事周详,小弟自愧不及。”桓震冷眼瞧他神情,竟是半分也不曾将自己说话放在心上,左右也明白这等谎言骗不得人,索性不再与他多缠,撇开话题道:“我意欲遣三百军士往西打探敌情,不知贤弟可敢去否?”吴三桂一怔,旋即满口应承,拍起胸脯来。桓震双掌一击,笑道:“果然英雄出在少年,待到叙功之日,必为贤弟大书一笔。”说罢点五十马军,二百五十步军,令吴三桂带着去了。
颜佩柔一直扮作亲兵随在桓震身边,瞧着吴三桂远去的背影,忽然发问道:“我瞧这人少年英豪,又是祖总兵的亲外甥,将来必有成就。怎么你对他却是这等不阴不阳,似乎有意不愿给他机会出头一般?”桓震苦笑摇头,心道这叫我如何对你说?难道告诉你若干年后此人将要冲冠一怒为红颜么?
抬头望望东方天际,自言自语道:“天快亮了。”回头大声唤道:“黄杰!”黄杰应声奔来,躬身行了一礼。桓震略一点头算是还过了礼,和颜悦色的道:“这几日来可好?有没有军士不知好歹,说你是反复小人?”黄杰脑袋一低,轻声道:“并不曾有。”桓震心中微微叹息,拍着他肩头道:“那又何必瞒我?我知道你受了些委屈,此刻暂且隐忍,早晚要给你平复名声。”黄杰语声颤抖,应了声“是?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