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枭雄
恢伲训谰褪撬?br /> 年轻人轻轻翻了一个跟斗,跃到杨元庆面前,笑嘻嘻行一礼,“小子沈光,特来从军,恳请杨将军收录!”
杨元庆打量一下他,年约十八九岁,长一张娃娃脸,身材不是很高,但两膀宽阔,显得格外有力。
“你就是肉飞仙?”杨元庆笑道,这是沈光的绰号。
这个年轻人正是沈光,沈秋娘的族侄,从小便跟父亲来到长安,因为他身手极为敏捷,又豪爽仗义,在长安很有名气,博得一个‘肉飞仙’的绰号,后被汉王杨谅看中,收到帐下,杨谅兵败后,沈光被牵连,为逃避抓捕,他躲到敦煌的叔父家中,这一躲就是四年。
沈光并不知道杨元庆和沈家的关系,他几个月前去西域游历,昨晚才回来,错过了募兵,沈光一心想从军建功立业,眼看隋军要走,他便再也忍不住,赶来投军。
他单膝跪下,抱拳道:“小子正是沈光!”
杨元庆点了点头,“虽然你曾在汉王手下做了军官,但在我这里,你就得从小卒做起,你可愿意?”
沈光暗暗一惊,杨元庆怎么会知道他在汉王手下做过,但此时他无法逃避,只得低下头道:“我愿意从一小卒做起。”
杨元庆向苏烈招招手,苏烈上前行礼,“参见将军!”
苏烈被杨元庆任命为斥候校尉,手下有三百人,杨元庆指了指沈光对他笑道:“此人就归你了,好好带他吧!”
苏烈不喜欢沈光的招摇,但此时他也没有办法,只得点头道:“卑职遵命!”
“好了!”
杨元庆回头令道:“大军收拾完毕,即刻出发!”
一刻钟后,三千敦煌军和两千张掖军,共计五千隋军整装完毕,浩浩荡荡向北而去。
……
伊吾国也就是今天的哈密地区,自古便是中原进入西域的桥头堡,早在汉朝时便在这里筑伊吾城,派兵驻守,西晋时,朝廷在这里设伊吾县,使伊吾地区正式纳入了中原朝廷的郡县编制,北朝中原大乱,伊吾县又渐渐失去了和朝廷的联系,被铁勒人所占,建立伊吾国。
北魏时期,中原朝廷开始逐渐恢复对西域控制,但由于柔然的压力,势力最终只到玉门关,无力再向西扩展。
这次隋朝出兵伊吾,不仅仅是要切断西突厥和吐谷浑的联系,同时也要重新恢复自汉朝以来,中央朝廷对西域的控制,这在历史上是极其重要的一步,正是隋朝打下的基础,唐朝才能继续拓展西域,使西域法理上属于中原,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版图。
大业四年六月初,正是大暑时节,一支五千人的隋军驻营在一片无边无际的戈壁滩上,戈壁滩上俨如烈火焚烧,一只鸡蛋放在地上,片刻便可烤熟,不断有士兵中暑倒下,短短三天,便已有两百余人被极度炎热夺取了生命。
尽管隋军昼伏夜行,但驻营也难当酷暑炎热,水在这时候已成为生命之源,在驻扎的营地旁便有一条小河,盛夏时节,河水没有干涸,依然有涓涓细流。
隋军在这里挖了一条沟渠,将河水引起大营内,冰凉的雪山融水成为隋军降暑至宝。
杨元庆秉承了祖父杨素的带军风格,在扎营行军上一丝不苟,尽管四周是数百里的戈壁滩,但长矛倒刺,蒺藜遍布,竖起了眺望塔,派出了巡哨兵,大营内旗号鲜明,五支军队整齐有序,马道人道分明,一切都布置得井井有条,就算只过一夜,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做到。
中军大帐内,杨元庆正和军官们开会,一共是五名偏将团主,裨将王威,长史李延年,李延年出身河西李氏大族,和李渊之祖冒认河西李氏不同,他是真正的李氏子弟,三十岁不到,原是敦煌郡都尉,还有行军司马薛万述,薛万述是薛世雄长子,也是一名武艺高强的骁将。
另外,斥候校尉苏烈作为独立营主官,也参加了会议。
在大帐正中,挂着一幅伊吾国地图,旁边站着一名中年男子,名叫萧远颂,是萧家商队头领,这次他率萧家商队与隋军通行,萧远颂同时也是隋军向导,他从二十岁起便往来于敦煌和伊吾,至今已经十五年,对伊吾地形了如指掌。
他用木杆指着地图对众人道:“我们旁边这条河叫罗漫河,发源于北方的折罗漫山,在春天时是一条大河,因夏季而干涸,再向前百余里便是柳谷水,也是发源于折罗漫山,但水量比我们这条河大,所以在柳谷水下游就有一座市镇,叫做柔远镇,有三百余户人家,是商旅往来的重要歇脚之地,镇上还有五百伊吾国驻军,有汉朝留下的烽火台,现在仍然被伊吾国军队利用,从柔远镇到伊吾城相距两百里,都是戈壁沙漠,中间筑有十座烽火台,每座烽火台有五名士兵,烽火台里有蓄水井……”
萧远颂用一种缓慢的语气介绍伊吾国的情况,大营内的军官们都听得专心致志,杨元庆却有点心事重重,他在想着启民的可汗的情况,当初双方约好六月初两军在贪漫河汇合,但到现在突厥人一点动静都没有,看样子他们是失约了。
等萧远颂介绍完,杨元庆便站起身对众人道:“或许突厥人是在半路上遇到了什么事,可能耽误了,但是我们已没有时间,圣上要求在中元节前听到捷报,这是他定下的期限,但从这里去京城报信最快也要一个月,而现在已经是六月初五,事实上我们只剩下十天的时间,十天内我们必须要拿下伊吾国,等不了突厥人。”
长史李延年长期在敦煌为将,对伊吾国军队也比较了解,他站起身道:“伊吾国是乌孙人建立的国度,但伊吾国中也生活着大量铁勒人,尤其是处月部人,他们散居伊吾国各地,和西突厥的关系极好,如果我们打下伊吾城,突厥人必然会很快得知,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劲敌不是伊吾国,而是西突厥,杨将军,我们兵力不足,不一定能顶得住西突厥人的反扑,我们要未雨绸缪,最好和契苾人取得联系,获得他们的援兵。”
王威也主张用契苾为援军,他也笑道:“我赞成李长史的想法,我们不能过于冒险,如果契苾肯出兵助我们,我们的后续之忧就会少得多,将军,可行的!”
杨元庆还是在沉默之中,没有答应众人的建议,良久,他缓缓道:“虽然从军事上看,是完全可行,但从朝廷大局上看却未必是好事,各位,请神容易送神难,一旦契苾人的势力北扩,我们再想建立伊吾郡,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这就是圣上为什么让启民可汗来联合作战的缘故,而不是让契苾人来联合作战。”
众人都沉默了,虽然杨元庆说得对,但五千军想顶住西突厥人的反扑,确实有点吃力,这时,杨元庆笑道:“我们至少有五千军队,不要束手束脚,把伊吾国拿下再说!”
……
柔远镇是一处由绿洲而生出的小镇,人口有三百余户,但驻军却有五百人,是伊吾城的门户,处月人通过汉朝时修建的烽火台来传递警报,所以要拿下柔远镇,首先必须要干掉烽火台。
在柔远镇以西约二十里的一座山丘上,便是第一座烽火台,用巨石垒成,高三丈,分为三层,下面是养马,中间住人,顶上便是烽火,烽火台内有五名伊吾国士兵。
伊吾国从北魏时建国,已经近百年了,这里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战争,对于这些烽火来说,预防荒原野狼群反而成了他们主要事情。
入夜,天空没有一片云,一轮圆月在这一望无际的大海里航行,独孤地撒下一地清冷的光辉,烽火台便沐浴在这片银色的月光中,异常的安静。
这时,几十名黑影迅速地靠近了烽火台,大多人都隐藏在百步内的几十块大石后,只有一名异常敏捷的身影迅速向烽火台靠近,他的身体紧贴在烽火台的石壁上,将一卷绳索猛地向上一抛,绳索准确地套在三层顶上的女墙垛口上,他就像一只轻敏的猿猴,攀住绳子迅速向上爬动,不远处,苏烈目光复杂地望着黑影,他不喜欢这个人,可是此人高超的轻功却又令他不得不佩服。
片刻,黑影翻进了烽火台顶上,把点烽火的锅和所有的柴草狼粪全部扔下烽火台,向这边挥了挥手,苏烈大喜,低声喝令道:“上!”
数十人一起向烽火台猛扑而去……
一个时辰后,当两座烽火台都被拿下的消息传到杨元庆耳中,杨元庆也下达了进攻的命令:“包围柔远镇,悉数歼灭敌军,一个人也不准放跑。”
五千隋军骑兵形成一个扇形,铺天盖地向两里外的柔远镇包围而去,马蹄声如雷,顷刻间便杀进了柔远小镇。
卷九 青海长云暗雪山 第七章 智取伊吾
乌孙人是一个极为古老的民族,一直生活在天山南北,北魏时曾和鲜卑人关系密切,但它屡受柔然人压迫,最终被迫退到葱岭以西,继而依然有一小部分乌孙人留下,伊吾国便是由一部分乌孙人所建的国度。
和其他西域各国一样,伊吾国内也同样是民族复杂,除了乌孙人外,还有铁勒处月部人,也就是后来的沙陀人,另外还有少部分契苾人和一些西突厥人,甚至还有几百户胡化的汉人,他们是原来伊吾县汉人的后代,住在伊吾城内,百年来和胡人通婚,语言和习俗已经胡化,除了相貌还稍稍有点汉人的特点,其余都完全不同了,在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到一点汉人的影子。
在这些错综复杂的民族中,以铁勒处月部的势力最大,他们占据了这一带最丰美的草场,蒲类海四周的草场都是被他们所占,而乌孙人则主要集中在伊吾城及其周围地区,他们建立了一支近六千人的军队。
伊吾国国王叫做默啜,今年约四十岁,身体长得颇为肥胖,有十几个妻妾,给他生了几十个儿女,尤其年长的三个儿子这几年争权夺利,各自抢夺地盘,将伊吾国上下弄得人心惶惶。
但国王默啜真正的烦恼却不是几个儿子的争权,而是外患,是西突厥对伊吾国的威胁和控制,在达头可汗死之前,整个西域都是在西突厥的控制之下,在达头死后,西突厥内部开始出现争权夺利,西域各国以及铁勒各部趁机脱离了西突厥的控制,惟独伊吾国却始终摆脱不了西突厥的掌控,这并不是乌孙人愿意做西突厥的奴才,而是因为强大的处月部人始终威胁着伊吾国的生存。
正是因为有西突厥的中间调停才使得处月部人不敢进攻伊吾国,而西突厥又利用处月部的强大压力使伊吾国不敢背叛。
这是一种令人痛苦的平衡,代价就是每年沉重的赋税,伊吾国每年国库收入的一半都要上缴给西突厥,为此,西突厥还特地设立了叫做吐屯的财政监督官长驻伊吾国,监督伊吾国的税赋上缴。
这种局面已经延续多年,从最初的反感到逐渐顺从,一直到现在的习以为常。
西突厥的残酷盘剥使伊吾国人普遍贫穷,城墙依旧是几百年前汉朝所筑,几百年岁月的侵蚀,使城墙变得低矮,塌方了几处也无力修缮。
城内一分为二,是截然两个不同的世界,西面是平民区,屋舍矮小破烂,房舍拥挤,污水遍地,满街的孩子们都是赤身奔跑,无衣可穿,伊吾国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
而东面则是少数贵族和商人们聚居之处,屋舍整齐,商铺密集,贩卖着来自敦煌的丝绸、瓷器、陶器以及各种日用品,街上贵族们衣着考究,红光满脸,他们大多妻妾成群,生活奢侈,他们享有免税特权,西突厥盘剥不到他们头上。
在中间大街的尽头是伊吾国王宫,也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国王默啜和他的几十个妻妾儿女便住在这里面。
这天下午,伊吾城内依然和平常一般热闹,隋军袭破柔远镇的消息没有传到这里,尽管天气异常炎热,但伊吾平民必须要为生存而忙碌,大街上熙熙攘攘,热闹喧天。
“商队进城了!”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城门,只见从城门处进来了一支庞大的商队,由二百余匹骆驼和上千马匹组成,满载着陶器、布匹等各种货物,为首的一匹马上,一名年轻的旗手将一面大旗高高举起,大旗上写着‘萧’字,这是来自敦煌的萧氏商队。
而后面几匹马上也有旗手举旗进城,大旗上分别写着‘谢’字和‘沈’字,这也是两家敦煌的大族,三大家族的商队联袂来到伊吾国,使伊吾城内沸腾了,商队两边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每个人的眼中的充满了热烈,那是对财富的渴望,孩子们赤脚跟着商队奔跑,快乐地叫喊着。
无数的商人闻讯赶来,准备抢夺货物,这时,大王子阿漫带领一队骑兵奔来,阿漫是主管伊吾国的贸易,敦煌的商队到来,也使他喜笑颜开,商队可以使国库多一笔收入,也可以使他在父亲面前宣扬政绩。
“大王子,来的是三支商队啊!”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