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华 作者:汉风雄烈(起点vip2012-06-11完结)
可是乾隆却顾不得这些了。詹殿擢,这可是詹殿擢啊,他当年南巡阅兵钦点出的将才,竟然如此来回报他,乾隆心中何止一个大怒。把詹殿擢剥皮抽筋,剁肉成粉糜的心都有了。
詹殿擢,福建平潭人,字鼎园,幼习骑射,及壮升浙江镇海营参将。曾在乾隆南巡阅温州镇兵之际(辖镇海营),以校练水操称旨,赏赐貂皮、绸缎。后即授温州镇总兵,历任九年,升浙江水师提督。
作为乾隆钦点之将,詹殿擢可以说往日都是简在帝心的。当然,现在就更加的‘简在帝心’了。
乾隆才不会考虑詹殿擢三人有什么苦衷,家乡亲族是个什么状况,他眼睛看到的只是三人现在都从逆从匪了。
两刻钟后急忙奉旨进宫来的一种清廷大臣们纷纷到场,然后从乾隆口中得知了这个令他们震惊的消息。
“此事恶劣之极,必须重责极处,以穆朝廷之威,彰朝廷之肃,明正天下,警告后人。”这是所有在场大臣们的一致意见,连和⒏3ぐ病⒘踯⒅飓暋⒍尽⒓拖暗群懿欢愿兜娜艘捕纪耆骋弧?br />
“朕欲再置贰臣传丙编,詹殿擢、李长庚、魏大斌以及那个陈阳都要悉数给朕记载于上,朕要让他们恶名远昭,污名青史,遗臭万年!”乾隆说话中怒目圆睁,双面脸颊颤抖不止,浑身上下也瑟瑟战栗,显然是怒不可遏到了极致。
“太上皇还请息怒,为这等小人气坏了身子,可是万万不值得的。”和Τ龀∪坝住<吻煺馐币不毓松窭矗约豪献涌墒嵌及耸吡耍坏么笃耍蝗坏幕芭率腔嶙劬鸵ァH绻凳钦D甏」ヒ簿凸チ耍裳巯氯赐蛲虿荒艿摹U飧鍪焙蛩粢磺瘫妫鎏煜露家杪伊恕W约壕褪撬忱诱屏舜笕ǎ惨谎强嗳兆印?br />
嘉庆,以及一众满族大臣、宗室王公在赶紧劝说着乾隆消气,而在这个当口被堵在了圈子外面的一众汉人大臣们互视了几眼,纷纷发现了对方眼中的唏嘘之色。
是啊,真真切切的唏嘘之色。曾几何时,本来江山稳固的大清朝竟然要再次搬出《贰臣传》来了,这又怎能让熟知内情的一众汉人大臣们不心生戚戚?
《贰臣传》——为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一年正式提出编纂的。分甲乙两编,收录了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一百五十七人。
经历了清初的动荡,满清到了乾隆时期,政权已经建立百多年,其统治已经非常巩固。在这种情况下,乾隆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缓和民族矛盾,瓦解汉民族意识,妄想达成满汉统一思想,在大力表彰忠臣(即在明末清初因抗清遇难的明朝官员)的同时,下令编纂了《贰度忠臣传》即《贰臣传》。
乾隆以忠君为标准,在上谕中把降清的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并指出:这些人“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从封建道德出发,实在是“大节有亏”。尽管这些人都为满清朝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子孙甚至还在朝中做官,但是以“忠君”的标准衡量,他们是不完美的,气节操守是有亏的。
乾隆做了婊子还想立牌坊,特意在御旨中指出,之所以出现贰臣,并不能一味责怪臣子不忠,明朝皇帝昏庸腐败,自覆宗室,也是出现贰臣的一大原因。引用他自己的原话来说,就是“所以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过,皆其君之过也”。
这些贰臣传上的人物降清以后,又分成了两种情况:一是对清朝赤胆忠心,积有功勋,二是毫无建树。因此,乾隆又要求对贰臣们区分对待,将前一种人编入甲编,后一种人编人乙编。这样作,就反映出了他的另一层潜意思,“朕”并没有忘掉立国时的功臣。
乾隆如此即坚持了‘忠君’的标准,把效忠清朝且立有大功的降官列入贰臣传,却又可以使这些人的后人感到乾隆的通情达理,从而减少了抵触情绪。而对那些对明清都不尽忠的降官列入乙编,就更加证明了编辑《贰臣传》的必要,容易与汉族知识分子阶级达到共识。
可以说贰臣传本是乾隆稳固自身统治的一种手段,可现在却被他拿出来了当做发泄恨意的载体,无形中贰臣传的地位就不知道下降了多少个阶层。而且还有自打自脸的嫌疑。上面不是说了,“所以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过,皆其君之过也”,这句话可不仅能用到前明皇室身上,转用到乾隆自己身上也是一样。
朝罢返家。时任户部汉尚书沈初便换了身便服,赶去了礼部尚书纪昀纪晓岚家。
沈初、纪昀,二人皆是饱学之士。纪晓岚后世的大名就不提,‘二张一王’铁三角可把他的名号响亮了全国。那沈初也是读书能目下数行,被称为异才的存在。
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二下江南,召试,赐举人,授内阁中书。二十八年,成一甲第二名进士,也就是榜眼,授编修。三十二年,直懋勤殿,合写经为皇太后祝釐。逾年,大考翰詹,以直内廷未与试,诏褒初学问优美,特晋一秩,擢侍讲。
后为祖母丁忧,迁右庶子。累擢礼部右侍郎,督福建学政。遭本生父忧,服阕,起兵部侍郎。寻以母病乞归终养。后起故官,督顺天学政,调江苏。任满回京,调吏部,又督江西学政。
学政是什么概念,那是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大员。在官场上绝对是清贵而且要有大才学,还有士林影响力。比之后世的教育局长、教育厅长来那高出的太多了。梁纲从湖北杀出,直到福建攻克,那么多学政全部自尽没一个肯投降的,气节上比之政府官员还是要好上一些的。沈初学识渊博,所以五次出任各省学政,还主乡试一次,后又历充四库全书馆、实录馆、三通馆副总裁,续编《石渠宝笈》、《秘殿珠林》,校勘《太学石经》。
与纪晓岚一样都是文才动天下的人,在满清朝廷的诸多王公大臣中,能力压过他一头的人也就是纪晓岚了。二人出身相同,同富才学,又是四库全书的老战友(纪晓岚是《四库全书》总纂官),所以私下交情相当的好。
此次进宫,乾隆皇帝雷霆大发,却并没有挨着礼部什么事。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纪晓岚的差事是最轻松的。可是没想到的是《贰臣传》丙编的差事乾隆没有交给三通馆,而是直接交给了纪晓岚手中。【三通馆——清代修书馆。】
作为朋友沈初当然要来看看了,而且他还有一肚子的话要跟纪晓岚讲。满清朝廷根固蒂深,虽然朝野上下贪污腐败成风,可到底没到民怨沸腾,改朝换代的地步,怎么一闹就生出了这般大事来?
湘黔的苗人闹事也就罢了,先天条件不足,终是成不了大患。四川、汉中、陕南的白莲教也是一样,获得不了士林和地主阶层的认可,虽能呈一时之强,可到底是触动不了王朝的根本。
然而江南的红巾军又是怎么一回事?
对于沈初的疑问,纪晓岚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红巾军打着复汉兴汉的旗号崛起,但是身作士林魁首的纪、沈二人又怎会不知,红巾军的这个口号根本就不可能激起广大百姓和士子文人的拥护。
一百五十年的经营,满清的根基和做法比之金元二朝来强的太多了。错非之前刚刚生过一场文字狱,红巾军怕是连现在仅有的这些读书人都没有,更别说是在各地方建府立衙了。
所以即便是红巾军一路势如破竹的拿下了南京,甚至是拿下了浙江,那时沈初、纪晓岚也依旧没把它真正的看重。以为就如当初的三藩之乱一样,一时的气候罢了。
可现在,红巾军在东南突然爆发,接着福建一破而下,还在连仅剩的水师都岌岌可危,这么一来就让整个大清朝都吃紧了。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逆首梁纲紧跟着就下了一道文书布告,宣布废除了之前红巾军严惩贪污腐败官员的措施,而该是只要情节不深重者,天良未丧尽者,一律可免死罪,入红巾军旗下效力。
对于沈初、纪晓岚这些满清大员,站在整个清王朝最高层次的重臣们来看,这第二波变化甚至比第一波来的都要暗潮汹涌。尤其是在这个时候,詹殿擢、李长庚、魏大斌三人引定海残兵弃械投降红巾军,更像是在给第二波来势,那个文书布告涨声势一样。
几番结合,红巾军就是堪忧之局啊!梁纲摇身一变就从吴三桂,变作了郑成功,红巾军气数更见悠长。
而且他要一直如此下去,不像郑成功那样有两次北伐之败,那么甚至都可能更进一步变成南北对立……而再往下衍变,就不是二人看想的了。
红巾军火器犀利,满清朝廷甚至都为此改变了‘国体’,京营的八旗子弟精锐汇集,全力组建新式火器营。
却是乾隆、嘉庆也晓得北京的八旗子弟烂到了骨子里了,除了少部分人还算可以外,绝大部分人早在康熙年间就上不得战场了。所以此次精锐汇集,大半都是从东北、热河抽调出来的披甲人。
这些人的生活环境远不如北京的八旗子弟舒逸,所以还保持着几分野性,也是现今满清朝廷最可信任的一批人。
但是,朝廷枪炮制造缓慢,想要武装训练出一支纯火器精兵,更需要时间。而这段时间内,抵抗、攻击红巾军的主力就是依旧大炮加冷兵器的绿营兵。
对于满清掌权者内心深处对汉人的不信任,沈初、纪晓岚这样的自认绝对忠诚于满清的汉人大臣们都暗自神伤,可是如果这样就能平定下各处叛乱,那么他们也认了。
但是眼下八旗精锐人数甚少,不依靠汉人武装,他们又如何能与红巾军抗衡?要知道枪炮可是红巾军赖以发家的本钱,梁纲手中的火器军队人数岂会少了去?而且不大力支援绿营兵,那么现在清红两军的对抗,绿营兵就始终都要处于劣势。如此一场场的胜利下来,红巾军的气候就会越发的做大……
这就像是一个无解的命题。满清朝廷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稳固,就只能全力武装八旗兵,而舍弃绝大多数的绿营兵。可现在与红巾军对抗的主力就是绿营兵,得不到满清朝廷全力的支援,绿营兵就只能趋于劣势,如此红巾军就会越发的做大,从而对满清朝廷又会造成最直接的影响。
而反之,满清朝廷开始供给枪炮给绿营兵。先不提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出现,单是说出现了,那么红巾军即便是得到了抑制,满清朝廷内的汉人武力也同时得到了大力发展。满弱汉强,同样威胁满清的统治……
“靖康……”半响纪晓岚口中嘣出了两个字来。
北宋靖康之变。那时的北宋朝廷也跟现在的满清差不多,官场腐败不堪,但王朝对内部的控制力却依旧有。甚至还击垮了百年来的西部最主要威胁——西夏。
其内部的方腊起义,与现在的白莲教起义是何等的相似?甚至两派叙一叙,都可以发现方腊的食菜教(摩尼教)跟白莲教的发源都有着很大的关联。然而就是这样的富华王朝,终是轻而易举的倒在了满人老祖先女真人的铁蹄下,为蒙古人的入主中原奠定下了最好的基础。
把北宋时的金人换做现在的红巾军,一种猜想猛的出现在沈、纪二人的心头,难道是‘报应?’
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什刹海,和府。
和庸谢氐郊遥硖锰玫囊侨菰诮肓四谑抑笏布涮砩狭思杆客欠稀匣实纳碜庸鞘窃嚼丛讲恍辛恕?br />
养心殿,乾隆被气得怒不可遏之后,下了朝就有太医上前诊脉。和绱艘桓龃厦鞯娜耍趸岵恢狼《运囊庖逅冢克栽谔皆豪镌缇吐裣铝讼摺?br />
给太上皇诊脉,无论是什么情况对宫外都该是一言不发永远埋在肚子里的,可是天下人少有不爱财之人,太医也是人,也抗拒不了白花花的银子,所以他前脚退出了养心殿,后脚就把乾隆的情况报给了和?br />
乾隆,真的是老了!
先前退位时,乾隆还一副炯炯有神的样子,传位大典时八十六岁的他不需靠人搀扶,独自迈着稳健的步伐一步步的登上太和殿的宝座。身子骨还颇是硬朗。可是仅仅一年的时间都不到,现在还短一个月呢,就销铄成如今这幅摸样,和荒懿桓械叫耐础?br />
只是他虽对乾隆忠心耿耿,但对嘉庆却没有了这份心意,早年他克扣过嘉庆的亲王俸禄不说,嘉庆老师朱珪时任广东巡抚,向朝廷上了封表示庆贺的奏章,和偷角∶媲案婀飓暤淖础:罄醇吻斓腔≌僦飓暬鼐未笱浚可惺椋吻煨词蚶鲜Ρ硎咀:亍:瞳|就又到乾隆那里告状,说嘉庆笼络人心,把太上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