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





凵柘碌乃澜帷?br />   英宗赵曙听后身体有一丝振动,脸色有些微红,但他还是非常期待用平稳的语气问道:「韩公可是非常看重驸马啊!不知韩公对这封信有何高见?」
  宰辅韩琦心中也是对王静辉没有底,但还是说道:「老臣观此书信中驸马所述,这次他只是解决了两百名厢军中的老弱病残人员的生计,便想到当初驸马离京时所言。以老臣对驸马的认识。驸马从来不做没有把握地事情。去做事地时候必有充分的准备。这次驸马虽然解决厢兵地数目对于全国军队总数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但也正见证他在实现当初所言。所以老臣斗胆猜测驸马心中肯定是有些想法,以驸马心中之才学,也许能够为圣上分此忧愁,不过是因为条件不成熟不肯拿出来!」
  虽然韩琦给出的答案显然让英宗赵曙不是很满意。但赵曙还是笑着对韩琦说道:「韩公,你这样说也是颇有道理,你看咱们在这里设个局,朕给驸马下道手谕,让他献上策论看他到底有没有解决厢军的办法,朕这里有一条犀带,曾是旧邸遗存,就用来做这个彩头了。韩公以为如何?」英宗赵顼拿出来当作彩头的犀带可是有来头地,这还是他被仁宗皇帝收养在宫中当皇太子的时候得到的,价值三十万贯。这条犀带韩琦也是知道的。宰辅韩琦心中对王静辉也是十分期待,所以君臣二人便在这琼林苑中定下了这个彩头。
  楚州知州府,王静辉打开英宗赵曙给他亲笔手谕,除了开头半段褒奖他在楚州任上兴修水利的话外,便直截了当的让他写一份关于裁减厢军的策论。王静辉当然不知道这份手谕背后还有赵曙和韩琦的赌约在里面,但这份手谕实在是让他有些为难:现在还不是他抛出厢军解决方案的时候,本来他只打算在这里实验一下积累点经验,等回到汴都开封后再抛出比较成熟的方案。自己在皇帝地身边也好随时准备修正,现在就把底牌亮出来,这让他心中如何放心的下?
  不过有英宗赵曙的手谕,如果王静辉在此时还藏着掖着,难免让老丈人看不起自己,所以他还是绞尽脑汁的写了一份策论。他把实行风险最小的邮政系统写了上去,顺便也提出让厢军转行做筑路兵和农垦兵的想法,不过他还是在策论中对英宗赵曙说道,这些想法还很不成熟,如果贸然实行,一旦失败会给帝国造成一些不小的麻烦,所以请求慎重考虑。
  四天后,英宗赵曙在福宁殿中心情非常愉快的便把那条作为彩头地犀带赏赐给了宰辅韩琦,一条价值三十万贯的犀带可以供一万厢军一年的兵饷,虽然昂贵但在赵曙的眼中,这条珍贵的犀带与王静辉的策论相比简直是不值一提:若是能够解决厢军地出路,哪怕不能给朝廷盈利,只要他们自己能够养活自己,那节约下来的军费足以让不堪重负的大宋财政喘上一口气。
  不过英宗赵曙看过策论后也注意到策论中王静辉的警醒之言,所以才耐住性子先不实施,而是派人再去楚州走一趟,这次是拿着英宗赵曙的圣旨去的,要求王静辉尽快赶到汴都开封进宫面圣!
  接到这份圣旨,王静辉先是通知了蜀国公主,让她收拾一下准备和他一起北上去汴都。现在已经进入了腊月了,王静辉想让蜀国公主随他去汴都后,让她在那里过春节,蜀国公主身为皇室,温婉贤良,王静辉知道她是第一次离开亲人随自己到汴都以外的地方来生活,生怕她因为思念亲人而感到寂寞,所以这次去汴都见自己的老丈人,顺便也把蜀国公主带上让她和家人团聚过春节。
  第二件事便是让人现行会汴都给徐氏报信,让他们准备几件新奇玩艺,到时等他和蜀国公主回到汴都后,好把这些东西带进皇宫,用来搞好后宫关系,这可是王静辉一直都很注意的事情。尤其现在后宫的老大是曹太后,还有二号人物自己的丈母娘高皇后,这两个人在历史上可是非常有名的皇后和太后,高皇后甚至有「女中尧舜」的美名,而曹太后更是现在赵宋宗室中说一不二的人物,和她们搞好关系对于王静辉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第二天王静辉和蜀国公主便坐船北上了,楚州的政事交由他的副手通判薛向之来代理,现在也没有什么事情,也就是平时一些例行的公务,相信薛向之一定办得妥贴。一路乘船离开楚州后。王静辉的心中虽然已经想到老丈人召见自己地原因。他也曾经过细致地思考准备了应对的策略,没有公事地繁忙。自己也是难得的轻松的几天,便在路上陪自己的娇妻来赏雪作词,或是和她下棋聊天,这船上地几日让他过的好不自在。真希望能够晚些到达汴都。
  虽然王静辉这几天在船上的生活过的十分惬意,但美好的时光总是让人感到流失的太快。四天后,王静辉和蜀国公主便到达汴都开封的驸马府,由于舟车劳顿,蜀国公主便先去休息了,而王静辉则是让管家王福捎信给徐氏,说自己已经到了。
  没过多久,徐氏的李管事便登门拜访了,双方寒暄了一阵后,李管事便将按照王静辉提前捎来信件准备送给后宫的礼物拿出来让他过目。徐氏本身就是汴都开封闻名百年的珠宝首饰店。再加上王静辉把玻璃地制作方法交给他们来打理,随着双方利益越来越纠缠在一起,王静辉既然提前给信说要让他们来准备礼物送给后宫的人,徐氏自然不会对此马虎,立刻挑选工匠进行赶制他所需要的礼物。
  名贵的珠宝首饰在短短的两三天里自然是做不出来,但徐氏有很多压店的精品货色,所能赶制的小礼物便是围绕玻璃制品所精心准备的。李管事这次带来地东西自然是精品,除了几件徐氏珠宝压店的精品珠宝首饰外。就是那些临时赶工的玻璃制品也是精美异常,徐氏现在已经将自己所擅长的珠宝加工手艺和玻璃制品柔和在一起,再也不是王静辉想象中的那些简单的玻璃制品了,把这几件玻璃制品就是放到二十一世纪,那价值也是不菲,他真是不明白徐氏是在这样落后地条件下是怎么制作出如此精美的玻璃制品的。
  王静辉说道:「珍泉兄。这次真是感谢你和徐老的细心安排了,我也是前几天刚刚接到圣命入宫面圣的,真是没有想到你们能够准备出如此精美的礼品,真是难为你们了,这笔帐就算在玻璃作坊分红当中,你回去后代我感谢徐老了!」
  李管事并不在乎这些礼物的价值,自从和王静辉合作后,玻璃制品在徐氏的手里犹如攻坚利器,用来开发市场那是无往不利,生意比之两年前扩大了不知道多少倍,连辽国的南京都有徐氏的分号,在大宋分店自然是遍天下了。最让李管事放心的便是王静辉不是贪婪之人,和他合作没有被吞并的危险,甚至对于双方而言,徐氏几乎是在全盘接手王静辉那庞大家产的管理权,这让双方都获得了极大的信任感,这次准备礼物虽然有些费神,连辽国那边的货都受到了影响,但有王静辉这两句感谢的话后,李管事心中也是得意非凡。
  小李慎也随王静辉一起回到了汴都,王静辉向李管事详细介绍了李慎最近学业情况,然后夸奖了一番:毕竟李慎是他手下的天才儿童,这样学生恐怕到哪个老师手上都是钟爱非常,他王静辉也是一样。
  李管事也对王静辉细心照顾自己儿子的学业和生活表示非常的感谢,毕竟王静辉现在在读书人圈子里面的人脉广泛,苏家父子三人可不是谁都能够得到其细心指点的,而正是由于攀上了王静辉这颗大树,才会给李慎以接近这些当代大家的机会,对此李管事也不禁为自己当年的决定而感到自得。王静辉让李慎随李管事回徐氏,等到过年后便随蜀国公主一起乘船南下,回到自己的身边。李管事听后也是非常高兴的把李慎带走,好让徐老也跟着高兴高兴。
  大宋治平三年腊月初十,英宗赵曙和韩琦、富弼等人在福宁殿里开始了对王静辉新一轮的疲劳轰炸,王静辉在殿上对答入流,这就是面圣的好处了,他可以不必在乎策论的篇幅,详细阐述了他对厢军的未来出路问题的一些想法。尽管这些想法有很多还不成熟,但英宗赵曙等人可以感觉的到:困扰朝中群臣的厢兵问题,似乎在王静辉这里好象并不是什么问题,这让他们心中感到非常兴奋。
  既然把王静辉招来了,英宗赵曙他们就必须从他的嘴里掏出点什么东西来,这种急躁的情绪让王静辉感到有些不满意,但仔细一想到现在宋朝所面临的财政危机,便理解了赵曙等人迫切降低朝廷支出的想法。大宋目前的三大弊政:冗官、冗兵、冗费,其中冗费是前两者派生出来的,冗官问题是个刺猬,虽然想急于解决,但这个问题就是连英宗本人也不敢轻易下手,怕招来无尽的骂名。冗兵问题则是王静辉心中已经有了大致的初步想法了,如果能够解决或者减轻冗兵问题,那解决三大弊政问题也就算完成一半了。 
 
 
 
  
第九十二章 邮政
 
  能够摆脱财政危机,这对于大宋高层来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面对老丈人和义父的提问,王静辉陷入了沉思:这实在是有些太急躁了,这么早就动厢军,使用后世那些做法直接嫁接过来能行吗?
  王静辉心中不能确定,他不知道如果这样做是不是对大宋有好处,毕竟历史上王安石便是好心办错事的典型,有这样的「榜样」这让他很犹豫,说道:「圣上,臣刚才提出的一些方法也只是在臣心中凭空杜撰出来的,没有经过实际的检验,如果贸然实施恐怕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还请圣上和各位大臣三思!」
  英宗赵曙笑着说道:「驸马过于谨慎了!朕和韩公等人都看过你的策论,他们可都是非常欣赏你的策论呢!」
  王静辉见老丈人的心意已决,心中也是有些颇感无奈:也许正是历史上大宋现在的财政危局才迫使神宗赵顼在遇到王安石后才毅然启用他的缘故吧。虽然不能改变事实,但既然是由他提出来的方案,王静辉认为自己有义务来控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他对英宗赵曙说道:「圣上志向高远,臣所不及也,但所谓事有轻重缓急,即便是一个好的主意,如果仓促施行可能也会带来比较坏的效果。臣所写的策论中的几种方法,经过仔细思量后,认为应该先建立厢兵的邮政网络最为妥当,风险最小,还请圣上明察!」
  枢密使富弼在一旁问道:「何谓邮政网络?」
  王静辉请英宗赵曙给他一张大宋的全国地图,赵曙拆迁宦官取来地图后展开摆好。他用手指着地图说道:「邮政网络是现在最容易建成。而且还可以容纳很多厢兵的一个方法。大宋现在最繁荣富庶地地方基本上是沿长江从成都府到扬州。与从杭州到汴都地运河相交汇,我大宋繁荣之地基本上都沿河分布。臣的设想是这样地:在各州的厢军中挑选出一部分人来专门负责传递官府公文和百姓家书或是负责传递重量很小的包围。由老弱的厢军来负责分类装车,然后由少部分精壮地厢兵来负责运送。这只是第一步,如果这两条沿河的邮政线路运行的不错的话,圣上和众位大臣还可以继续推广。将这个模式推广到全国,到时候所有的邮政线路将会像蜘蛛网一样把大宋境内所有的县城甚至是乡村都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真正的邮政网络!现在我大宋传递信件多是靠私人传递或是行脚商人来顺路捎带,官府则是差遣百姓来传递,这样既费时有费力,由厢军分流出一部分人专门来做这件事,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厢军的生计问题,还可以给我大宋百姓提供便利,甚至可以还可能会盈利。邮政网络是臣想的最多地方法,牵扯的州府虽然多。但人数要少,更有利于朝廷控制,其难度远比臣的其他方法要低很多。大宋可以先在这次小规模的改制当中积累经验,如果成功了,可以增强其他大臣的信心,这样也有利于以后进行更大的改制!请圣上及各位大人三思!」
  福宁殿中所有人听完王静辉的话后,都陷入了一片沉思:驸马的办法确实不错,毕竟停留在纸面上地东西。看着是不错,不过谁也不敢说等真正实行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麻烦。虽然这个邮政系统所能解决的厢军数目与其总数相比还是很少,但却是王静辉策论中几个方案中最切实可行的,最容易成功的一个。想到王静辉刚才话中所描述地那个深入大宋境内每个县城和乡村的邮政网络,要是真的能够建立起来,仔细一算恐怕所需厢军人数恐怕不下十万。这可就是每年变相为朝廷省去了六十万贯的军费,这还不包括十万厢军的补给、后勤管理、赏赐、转运、损耗……最主要的是这些「转业」安置的厢军按照王静辉的说法儿其中有八成是不具备战斗力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