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





  大宋治平四年十月,由三司使韩绛牵头组建大宋国家紧急状况应急中心成立了,紧接着便是下放了新任命的五十多位检察提举奔赴大宋各地,来检查各地常平仓的储备情况,按照王静辉奏章上的赈灾款项地比例来进行封存部分资金。严禁地方政府对这笔赈灾储备钱粮挪作他用。这些封存地固定数量赈灾所用的粮食。会在固定年份进行更新,淘汰陈粮。或是在市场上出售,或是用来酿酒等用处。
  王静辉在楚州当然对此做好了准备,他早就接到了老丈人地手谕,对此他也是欣喜异常:各地常平仓赈灾钱粮以这么一个机构给固定下来后。以后谁要是再打这笔钱粮的注意可就难了,第一个便会遭到三司使的反对,恐怕最大的反对还是来自于那些还没有得到安置地官员。这也是王静辉在多次考虑后才想到的,大宋的这些冗官他是没有什么好办法,如果贸然裁汰,那就是得罪了整个文人阶层,自己离完蛋也就不远了,能够给这些多余的官员找到位置,他们也会感谢王静辉,这些人自然成为因为王静辉的政策而受益的人。到时候他们自然会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群人的力量还很小,但也会慢慢的壮大。
  王静辉现在越来越感到王安石的力量和声望了,不仅是刚刚和自己有联系地三司使韩绛就不用说了,单是从颍王赵顼、司马光、欧阳修、韩琦的来信中,王安石的名字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但令他比较放心的是自己的老丈人英宗赵曙似乎对王安石并不是很感冒,自王安石被提拔到翰林学士后。他的升迁之路就暂时关闭了,好几个月还是待在翰林学士的位置上,而不是像原本历史中那样,几乎是以火箭速度升任到参知政事,韩琦告老辞相后便迅速填补了韩琦所留下来地权力真空,升职为执政位。
  从赵顼的来信中。王静辉知道现在的王安石似乎和赵顼的来往日渐频繁,这多半是拜韩绛所赐,有他在赵顼的耳边吹风,就是赵顼不想见王安石也难。不过赵顼现在还处于观望之中,王安石的学说和观点固然能够吸引这位年轻气盛地储君,但相比之下自己的妹夫王静辉更是神奇无比,而且至少已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流入国库,缓解了大宋财政的现状。
  王静辉也把握到了赵顼目前的状况,他当然不能坐视王安石把自己寄托在赵顼身上的希望给磨灭掉,只要是颍王赵顼的来信中说「安石先生认为如何如何」,他便以此为中心展开讨论,并不是要把王安石的观点全部驳倒,而是采用推演论的方法来给他解释其中的利弊,借此来消除王安石对赵顼的影响。
  从王安石和赵顼的来往当中,王静辉也可以感到王安石对英宗赵曙的不满,毕竟在提拔他任翰林学士后,王安石的声望虽高,但韩琦、富弼、欧阳修、吴奎、张方平等人的资历要比他强得多,英宗赵曙也不可能像历史上的神宗那样为了提拔王安石,而把所有朝廷中枢大臣都给清洗了个遍,况且他的手下除了有稳重守旧派的韩琦和司马光等人外,还有在楚州正在寻找出路的驸马王静辉。
  在英宗赵曙的眼中王静辉虽然年轻,但驸马稳重且足智多谋,方法多而且有效,当真是个难得一见的人才,所以他也并不着急把王安石提拔上来施展他的才能。英宗赵曙希望王安石能够在翰林学士的位置上能够多待上一段时间,等韩琦、富弼、欧阳修、吴奎等老一阀朝廷重臣隐退后,再把他提上执政位,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英宗赵曙对待王安石的安排,王静辉只要略微一思量便能想到三分,毕竟宋朝的皇帝还是非常开明的,忌讳也是历朝历代皇帝中最少的,他们并不忌讳朝廷重臣提出立储和为子孙培养宰相的建议。所以对于王静辉来说一是必须保证英宗赵曙那个垃圾身体的健康;另外便是抓紧时间,继续给大宋财政开辟新的活路,以缓解财政压力。
  初冬的十月,楚州的天气虽然也开始慢慢的变得寒冷起来,但王静辉刚刚收获了晚稻的丰收后,楚州的商业远远比他刚来楚州的时候要繁荣多了。楚州的街头店铺客栈林立,当初借贷给厢军开客栈和酒楼的资金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除了资金得到了回笼外,还掌握这客栈等产业相当大的股份。还有正在价格飞涨地地产。要是现在全部出手地话,兴国银行赚上两三倍的利润是绝对没有问题地。
  主持兴国银行的李管事再一次见识到了王静辉的赚钱手段。虽然在主营业务青苗贷款上的收益并不是很大,但在给商业上地贷款却斩获颇丰,现在正是金鸡下蛋的时候,他自然舍不得将这些正在疯狂增值的产业卖出去。光是年底分红已经让所有的投资人的脸笑开了花,徐氏作为大股东当然是收获让人眼红,而那些当初没有加入兴国银行的富商嫉妒的捶胸顿足:兴国银行的产业如果出售的话,大股东可以有优先购买权和享受优惠价格的福利。这里面除了王静辉和徐氏地股份可以达到这个要求外,其他的六家投资者各自所占的比例太小,除非绑在一起,否则是享受不到这个福利的。
  王静辉和李管事在碰头会议上经过仔细商量后,决定扩股来吸纳更多的资金进入兴国银行。而兴国银行这半年来的运行效果也使得王静辉改变了初衷:农业和商业都要成为兴国银行的主业。用商业贷款的盈利来支持农业贷款地推行,商业地产和农业地产有了流通渠道,不怕亏钱。
  王静辉扩充兴国银行的规模。也是希望把楚州所有有实力的大商户和富贵人家一网打尽,形成一个新的利益团体——楚州商团。王静辉和徐氏现在都是大宋富甲一方的人物,就算扩充股本后,他们仍然能够掌握超过三分之二的股份,兴国银行地操纵权还是掌握在他们两家的手里。王静辉现在可以算是和徐氏有着深厚的互助背景,是徐氏最可靠的保护人,徐氏自然会全力支持王静辉在政治上的发展。
  当初王静辉创建兴国银行最主要的作用便是为青苗法服务,但楚州这里被他弄得水旱不惧。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楚州的农业贷款收益虽然称不上差劲,但与等量的商业贷款相比,那差距可就不是一点半点了。
  为了让兴国银行在楚州不至于本末倒置,王静辉向英宗赵曙和朝中的那几个最重要的大臣开始写信了:希望能够将楚州的兴国银行的经营范围扩充到其他地区,来发展其他地区的农业和商业。在奏章中除了要求楚州兴国银行能够扩大经营范围外。王静辉甚至还向英宗赵曙兜售了一笔买卖:开展客栈买卖。
  此时的大宋客栈分布状况可不像王静辉在后世读武侠小说那样分布广泛,在出要城市周围还好些,几乎每天都能够碰到可以打尖歇脚的客栈,只要一远离城市,客栈的数目大为减少,几乎走上两天你都看不到一个茶棚,更别说客栈了。王静辉来楚州的时候是走得水路,所以没有住客栈的机会,但听说如果要是走陆路的话,大多数都要寄宿在沿途的寺庙和道观,甚至干脆就在野外安营扎寨,风吹雨打,令出门在外的旅人苦不堪言。
  王静辉希望能够依托大宋运力最繁重的几条主干道,沿途开设客栈,款项由兴国银行来贷款,朝廷只要出让土地和厢兵即可,并且在赋税上能够给予一定的优惠,在利润分成上采取四六分帐的原则,即兴国银行占六成,朝廷占四成。大宋商业贸易繁荣,在主干道上来开客栈,盈利自然是可以预见的,并且在客栈工作的厢兵可以携带一定的武器,来负责客栈的安全,以保证客栈不被各路匪盗所骚扰。这样除了能够消化一批厢兵外,在税收和利润分成上,朝廷也可以有不小的斩获。
  这是一项庞大的商业计划,王静辉粗略的计算了一下,选择了最有把握的三条陆路主干道,恐怕也需要将近新建五十座客栈,因为是试运行,所以客栈的居住条件也不用太好,只要能够满足来往客商和旅人住宿的需要即可,但就是这样的客栈计划也需要至少一万五千贯的支持,好在在王静辉的眼中,这些钱不算多,成与不成对他往后的计划都没有什么大的妨碍。
  不过在李管事的眼中,这项客栈的买卖的盈利预期肯定是稳赚的,根本不用担心,但是和皇帝老子一起做生意,这可是他从来没有敢想过的,生意人能够跟皇帝一起合伙做生意,真是不知道这项生意对于自己来说是荣耀呢?还是定时炸弹?不过好在王静辉是英宗赵曙的女婿,资金的安全性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就是各路「扒皮鬼」来客栈打秋风的时候,也要多少来掂量掂量自己是不是够格。 
 
 
 
  
第一百一十章 蚁穴
 
  李管事在心中略一计算,这笔买卖还是非常有赚头的,至少短时间内收回成本还是可以预期,另外便是投资额在他眼中已经是个小数字,但利润却很高,值得自己向前奋力一搏。在等待汴都开封回复的这段日子里面,王静辉嘱咐李管事操纵兴国银行,分别派出各类考察人员,收集各种资料来制定客栈的行动方案。不管怎么样,王静辉都会去做这件事,老丈人赵曙不肯入伙的话,凭借着他驸马的名头,又有哪个不开眼的官员敢到自己的地头上来打秋风,不过赵曙如果能够入伙一起来做买卖的话,那自然是最佳选择。时间内收回成本还是可以预期,另外便是投资额在他眼中已经是个小数字,但利润却很高,值得自己向前奋力一搏。在等待汴都开封回复的这段日子里面,王静辉嘱咐李管事操纵兴国银行,分别派出各类考察人员,收集各种资料来制定客栈的行动方案。不管怎么样,王静辉都会去做这件事,老丈人赵曙不肯入伙的话,凭借着他驸马的名头,又有哪个不开眼的官员敢到自己的地头上来打秋风,不过赵曙如果能够入伙一起来做买卖的话,那自然是最佳选择。
  不过可能是因为王静辉提出拉英宗赵曙一起「入伙」做买卖这个主意太过前卫,等了好几天,王静辉也没有接到老丈人的手诏,不过颍王赵顼和司马光则是写了封信过来,赵顼的信比较平和,只是问起这件事王静辉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司马光的信中似乎语气颇为不善,他认为王静辉此举颇有与民争利之嫌。
  原本王静辉推进这件事的时候,也只是想给兴国银行富裕的资金找到投资缺口而已,但总投资在他的眼中经过演算后比预料的要小的许多,所以便掉头想裁汰厢兵,五十家客栈至少能够支持一千名厢兵的饭碗。看到司马光的来信后,王静辉知道他必须找个正大光明的理由来解释这件事,不然可能会失去一些与司马光持相同看法的大臣的支持。
  可以裁汰更多地厢兵,这可以算是一个正大光明地理由,但仔细思量后。这样做确实有与民争利之嫌。所以这个理由还不够分量。王静辉一想起这个「与民争利」的口号,就头痛不已:自从娶了蜀国公主为妻后。自己地身份也不是个普通人,想怎么扩充自己的产业就怎么干了,这里面就是「与民争利」,搞不好会受到御史弹劾的。不过即便是御史也不会轻易来找自己的麻烦。虽然王陶前段日子和韩琦闹地不可开交,但他也没有敢说王静辉一句坏话——驸马就是大宋会下金蛋的鸡,朝中官员都知道财政拿不出钱了,但驸马送给英宗赵曙镜子的制作方法后,本来对「年终奖」不抱有什么希望的大臣,居然在年底领到了这份钱,不到万不得已,驸马是不能得罪的。
  王静辉想到后世国有企业在国家产业中的地位后,打算尝试用经济理论来阐述他现在所遇到的问题。经济理论并非他所长,但要想想在这个时代。自己的经济理论恐怕是最强的人了,只要能够把生意披上一个符合圣人之道的「华美外衣」,相信就能够披荆斩棘,让所有地反对者都闭上嘴巴。
  王静辉把自己关在书房中半天,全力思考怎么来解决这个「外衣」问题,但脑子就像一团浆糊一样没有什么头绪。毕竟中国历史上都是采用抑商手段,商人的地位排在最后,宋朝虽然对商业采取放任态度。但千百年来人们所形成的观念是牢不可破的,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对商人阶层可以说是一种病态的鄙视:士大夫阶层没有自己的产业,很少能够独立的,大多数文人都要依附于强权来生存,宋朝的士林风气虽然是最好地,但也难免掉进这个坑中;与士大夫阶层对立的便是商人阶层。他们社会地位低下,但偏偏有着士大夫没有的经济独立能力。
  王静辉心中甚至不无恶意的想到:「呵呵,也许是出于嫉妒,才使得读书人和商人对对方的缺点极为鄙视,不过真是不知道外人怎么来看我这个大商人外加状元郎呢?读书人有骨气是件好事,但他们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