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





  颍王赵顼点点头,说道:「以前改之你写给本王的信件,存在着诸多疑惑,现在经你一说便是清楚了许多,真是不虚此行!」
  王静辉笑着说道:「颍王殿下过誉了,在下不过是刚刚开始治理地方,以前也没有什么经验,比起介甫先生,在下相差的实在是太远了,还望介甫先生今后多多指教!」相互吹捧是中国人的老传统了,就是在宋朝的人际交往中也是遵循这样的原则,估计除了少数类似王雳那样眼睛长在头顶的读书人之外,都是要谦虚一下的,王静辉也不能免俗。
  眼看下午的宝贵时光被这两个不速之客给浪费了一半的时间,王静辉心里自然是不满的很,慢慢的闲聊了几句,还是颍王赵顼比较识趣,知道王静辉有些不耐烦了,更主要的便是这个驸马只有一个月的假,要是多占了驸马夫妇相处的时间,估计王静辉以后这里就没有什么东西了,急忙找了个借口拉王安石告辞了。王安石倒是有些意犹未尽,但颍王赵顼提出告辞,他也不好改口,便和赵顼一起告辞了。回到颍王府邸后,王安石还有些不满,但颍王赵顼告诉他其中原委后,王安石也不禁莞尔。
  王静辉送走了颍王赵顼和王安石之后,便哼着小调回到后花园来找蜀国公主,毕竟能够「修理」王安石的机会可是不多啊!不过他乐极生悲,当他回到后花园的时候,不巧的便是侍女告诉他蜀国公主已经睡熟了,他也唯有坐在床边,拿过侍女手中的团扇给正在熟睡当中的妻子轻轻的摇扇……
  晚上和李管事、徐老他们一起吃饭聚首当然不必再提,最吸引王静辉地便是他们带来地造纸工匠。徐老知道王静辉时间非常紧,又要陪老婆。所以便实现请人将作坊中造纸的流程画成图画带了来。再加上几名工匠在一旁详细解说,王静辉很快便明白了这个时代地造纸技术是什么样子的了。
  不过知道归知道。王静辉以前又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就算知道了其中的过程,要谈及改进有谈何容易?不过听过介绍后,王静辉便提出了今后他名下产业关于造纸的任务:扩建造纸作坊。进行流水线式作业,不断地到造纸发达的江浙和川蜀地区去寻找经验丰富的造纸师傅,颁下巨额赏格,以刺激造纸工匠开动脑筋和双手,给他们以最宽松的环境来改进造纸技术。
  现在王静辉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东西,而这东西又是自己必须的时候,那就是投钱、到处挖墙角搜罗人才。王静辉相信宋朝人的聪明才智,这个时代创造了太多的奇迹,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科技高峰都是在这个时代诞生的,既然宋朝人有这个实力。他只需要掏钱和集中最优秀地人才在一起集体攻关,等着拿成果就可以了,好在王静辉现在最不缺乏的便是钱财,他现在正愁得的是如何把自己的财富投向何方。
  经过这几年的宋朝生活,王静辉也知道虽然他比这个时代的的多了千年的见识,但问题是他也不是超人,有很多东西他虽然知道是什么样子,有什么功能。但他并非对所有地东西都很了解,在科技上他现在更倾向于投资开发,尽力去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作为平台,让这个时代的科技人才得以大展宏图。
  王静辉突然想到后世的高新科技,现在的生产力当然没有办法来实现后世那些高技术产业,但却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看看自己名下的产业。除了开粮店、兼并土地之外,自己产业地百分之九十都是新的发明来创造的,他可以将自己的事迹慢慢的宣扬出去,在自己这个榜样面前,又有巨额利润的吸引,新的发明创造会源源不断的诞生出来,甚至是自己出资联合有实力的商家进行联合科技攻关来开发新产品!
  王静辉的心中越想越高兴:大宋有庞大的手工业基础,结合新的发明产品便是恐怖的生产力,结合自己正在进行的海外贸易和走私贸易,这些生产力便会变成白花花的银子。以前没有人能够意识到其中的前景,但自己作为一个后世之人,这样浅显的道理简直犹如常识一般。现在大宋财政面临的紧张局势,自己在「开源」上下大功夫去解决,在他的眼中变得更加容易解决,这也是为了日后解决「节源」问题争取时间和创造更好的环境。虽然这条路上有很多问题还有待解决,但他知道正确的方向,这便省去了无数探索的时间和精力,只要给他一段平稳的环境来解决问题,那历史将会发生更大的改变。
  随后的几天中,王静辉几乎退掉了所有的宴请和聚会,除了见少数几个人外,他几乎都守在蜀国公主的身旁,还有遵从他的意思从平民医馆调来几个最为出色的接生婆。现在经过一年多的积累,平民医馆的接生婆自成功的为颍王妃生下一个男孩儿后,在汴都开封高官富商圈子里面名声大噪,都知道平民医馆的这支接生婆队伍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母子平安,纷纷出高价来雇用。
  现在蜀国公主怀孕还不到六个月,还不到护理时间,但王静辉关心则乱,生怕自己的妻子出什么意外,所以便趁自己在汴都这段时间,先安排两个接生婆跟在蜀国公主身旁,自己亲自对她们进行一些医务护理方面的培训,免得到时候出现什么意外的情况。
  平民医馆现在交给胡全汉来掌管,有充足的财力支持,平民医馆还是按照王静辉当初设想的那样在运行,不过规模大上了许多,又开了家分店,但却没有走出贫民区。虽然王静辉已经不在这里坐堂了,但胡全汉继承了王静辉的医术,尤其是他的外科手术技术非常高超。按照王静辉的意思,虽然平民医馆不会开到富人区冲击同行的生意,但医术却是必须发扬光大的,所以胡全汉手下不仅有平民医馆的后备医生在跟着他学习,一些汴都称得上字号的医馆也派遣人员跟他学习外科手术技术,他也算是杏林中有数的人了。现在听到王静辉的召唤后,自然不敢怠慢,亲自挑选了两名技术高的接生婆送到驸马府来护理蜀国公主的日常起居。 
 
 
 
  
第一百四十四章 最后的宁静
 
  平民医馆的接生婆都是经过医馆内的坐堂郎中培训过的,还有王静辉的教材作为参考辅导,胡全汉送来的这两个人都在四十岁左右,正是手脚利索的年龄,单看她们的举动王静辉便知道她们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护士了。
  平民医馆护士的培养工作早在两年前大灾结束之后,王静辉便开始张罗实行了,不过考虑到这个时代的风俗,所招收进来的护士大都在四十岁左右,再年轻的便是他受收养的女孤儿。这些护士的收入也不低,至少作为一个中年妇女的收入可以供三口之家买米之用,这样的收入在贫民区来说就算是非常高的了。平民医馆凭借着在平民区良好的声望和薪酬待遇,居然奇迹般的招收了很高质量的护士——她们都能够识字,这在女性普遍没有接受教育的时代是令人非常惊奇的。
  开始的时候刘账房和胡全汉不明白东家为什么要招收女人,而且还是最好识字的女人进医馆,没有想到按照王静辉编写的护士守则培训过后,先期培养的接生婆都成为汴都各位权贵所追捧,而守家的护士则帮了医馆郎中的大忙,有她们在安抚病人和在住院部帮忙,郎中们的工作强度可降低了不少。识字的女护士培训要远比那些接生婆要省事多了,很快便可以进入状态,这让所有人对王静辉的眼光很是钦佩。
  而且平民医馆和枢密院的合作也在紧锣密鼓的展开,年初地时候王静辉和参谋总长郭逵就讨论过建立战场急救机构,以便让大宋将士能够在负伤后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存军队连续作战地战斗力。挽救那些有着丰富战斗经验士兵的生命。
  王静辉这个脱胎后世的军医制度得到了郭逵的支持。在这个时代军中地郎中数量极少,最多也就是负责主要领兵大将的救治。根本就顾忌不到普通的士兵,而战场上士兵负伤后除了靠自己外,最多也就是粗略的包扎便生死由天了。在没有抗生素的时代,几乎是负伤便要命。一场战斗下来死亡率极高,王静辉没有办法在这个时代制造青霉素,但依靠现在的水平也能够大量减少士兵减员状况,这得到了郭逵的赞赏。
  平民医馆已经开始用王静辉专门编写的医学教材开始培训军中医护人员,而且更早些时候枢密院便开始大量采购济民制药的中成药。大宋虽然财政紧张,但军费还是非常宽裕的,因此军队成为平民医馆和济民制药最大地客户和伙伴,两相加起来居然能够保证平民医馆的正常运转不用每个月都要上千贯的资金投入了,这倒是让医馆上下都松了口气。
  在王静辉的不断扩充的计划当中,以后平民医馆的项目还有很多。这里都变成他的医学人才培养基地了,等华英书院的医科学生完成学业后,大部分进入平民医馆也是理所当然地事情,到时候医学人才紧张的状况将会大大缓解。至于人才的流向,王静辉估计一旦和枢密院的合作全面展开,那医学人才自然是多多益善,根本就是不够用——想想大宋一百五十万的常备军,这中间需要多少郎中护士才能够填满医疗保障机构?!还有刚刚开始建设的医疗应急保障机构。这又需要多少人?!
  想到这里,王静辉地嘴角微微的上翘:科举制度毕竟只是少部分人得意,大部分的读书人都是终身贫困,这也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要是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医学机构的革新,不仅可以使大宋的医疗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还可以顺道给众多没有门路的贫寒士子找份饭碗。这些「转行」的读书人虽然是士林阶层的最底层,但他们众多的嘴汇集的声音也是不可忽视的,自己给他们找了饭碗,在感情上说自然是偏向自己这一边,到时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王静辉给厢军找饭碗,从而妥善的裁减了大批厢军,这使得朝中上下都为之侧目,深受老丈人的器重,甚至顶住了御史的层层加码的弹章压力来支持他;但王静辉身为驸马宗室的身份终究是行事不便,而且以后官场上是没有多大作为了,仅仅依靠英宗赵曙和以后皇位的继承者颍王赵顼,从旁施加影响还是不够的。王安石的名气大,王静辉便谋求迅速发展自己在士林当中声望的办法,最实惠和最有效的办法便是给大量的中低层士子谋求生存的饭碗,这才是王道,而且也是自己最擅长的。
  要想改变历史不仅仅是需要在政治上的,科技水平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大宋发达的手工业基础面前,只有不断的依靠科技手段来开辟销路发展交通,才可以使商品在全国乃至整个东方文明圈内加速流转……变成帝国的财政收入。读书人固然深受那些儒家经典的熏陶,但无论如何也是抵不住肚子的诱惑,「以利诱之」一向是王静辉手中百试不爽的利器。
  让读书人有自己的经济基础,这样也有助于帮助他们自己保持独立的人格,不用依附于皇权和各种势力,让宋朝有名的「士大夫气节」更好的发扬光大,虽然有时候这种看似有些迂腐的「气节」会阻碍王静辉策略的实施,但在限制皇权和官员滥用权力方面,这也是一把锋利的剑!
  帮助士子你获得经济基础,便是保持他们自身人格。中国历史上,每到一个皇朝的后期,最先衰落的便是士林阶层,如果整个士人阶层便的开始唯利是图起来,那这个王朝离覆灭也就不远了。就算是以「敢说真话」标榜的宋朝士人阶层,在王朝覆灭的前期,也只是有几个敢说话的真君子,大部分都沦为追名逐利地无耻之徒。王静辉希望自己能够改变这一糟糕地状况。给他们建立独立的经济基础,然后在提供给他们锋利地武器——报纸。王静辉心目中的士林阶层最理想的状况便是其组成部分倾向于后世知识分子基层那样。里面不止是有大文豪,还要有医生、数学家、工程师等等,不过这都需要时间,至少在他的心中有一个目标。剩下地便是默默的去做,等待改变。
  依照王静辉现在的身份,他现在想优哉的和蜀国公主安静的享受这个假期那是不肯能的事情,各路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他都觉得这里已经不是他的家而是菜市场。王静辉无奈之下便高挂免战牌,几乎什么人都不见,倒是颍王赵顼不吃他这一套,和王安石几次来到驸马府,好在频率不是很快,否则王静辉就要考虑搬家了。
  颍王赵顼和王安石来访的次数比较多。但王静辉和王安石见面谈论事情的时候,相处地还算是比较融洽,不过王静辉越来越领教到这位历史上出名的「拗相公」的那股执著的味道,不过他多采用退避的方式来缓解两个人之间的分歧,毕竟这只是私下的交流,没有必要搞的刀光剑影,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