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
降氖焙蚓涂梢源佣喔鼋嵌热タ创晃侍狻W匀皇栈褚彩瞧姆岬模 ?br /> 王静辉的话在赵顼地心中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但却也是大实话,这让赵顼对他的妹夫心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钦佩——好话人人都会说,但要是做起来便困难了!王静辉给自己办的报纸套上绳套也是为了自我保护,把鸡蛋全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暂时看起来风光的很,但难保以后不会蛋打鸡飞,尤其是王安石在历史上还成立过特务组织来防止不利言论,现在双方只是对峙而已,很快更大的暴风雨就会来临,他不得不做好先期准备。
欧阳修到了华英书院后,确实是极大地提高了书院的知名度——想当今天下的文豪苏家三父子、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几乎都是出自他的门下,这么一个人坐镇华英书院确实使书院变成了天下士子心中向往的圣地。
王静辉现在也没有什么职务缠身,生意上的事情都委托给徐氏去代为管理,到最后干脆自己赚的钱也懒得数了,等到用钱的时候直接朝徐氏伸手便是了。除了每天陪伴妻子和孩子之外,他每天就是读书或是到郊外的华英书院去走走看看。
华英书院中除了欧阳修之外,还有一批常驻的知名学者,如王安礼、周敦颐、程颐等人,这些都是后世看来宗师级别的人物,要不是程颢现在还在做泽州晋城令,「二程」早就被他聚齐了。不过没有关系,王静辉并不心急——王安石变法后程颢会向他靠拢,直至产生政见分歧被贬黜,到时候就是程颢进入华英书院的时候了。
王静辉想聚齐「朱程理学」的创始者,并不是对朱程理学有多大的好感,相反在后世他们的学说饱受诟病,甚至顶上了「使中国走向愚昧」的大帽子,他还没有这么偏激,在他看来这是对程氏兄弟和还没有出生的朱熹是不公平的。正如没有美国研发原子弹,核电厂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为人类造福一样,程氏兄弟只是思想先驱者,他们的学说不过是被统治者所利用罢了。
虽然这个比方不是很恰当,但王静辉想要影响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倒是真的,不过现在看来是比较困难的——程颐整天板个死面孔,面容严肃,让人很难亲近,就连王静辉也不愿意和他多打交道。他现在心中只期盼这程颢早点倒霉被罢黜,好到他这里来——据说程颢这个人还是比较开朗的,容易打交道。
蜀国长公主产后是由王静辉亲自开方调养身体的,身体恢复的很快,太皇太后非常想念她,所以身体恢复后便开始抱着他们的宝贝儿频繁的进出慈寿宫了,有时候两三天都不回来,这让王静辉对曹老太太颇有微词——这不是破坏人家家庭和睦嘛!不过他也想趁这段难得的清闲时光,好好整顿发展一下华英书院了,自书院成立后自己就没有下多少功夫,好在王安礼一直坐镇书院,平时苏家三父子也常来帮忙讲学,慢慢的汇集了人气。老这么麻烦人家让他很不好意思,现在该轮到他这个后台老板出面负责书院的发展了。
第一百六十八章 传警
自王静辉开始将华英书院投入使用后,这几年它的建设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具体负责此事的李管事和刘账房不明白王静辉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扩建书院,按照平常人的理解,现在书院的规模已经能够顶得上四五个书院了。最要命的便是书院建筑大量采用了水泥,几乎都是二三层的建筑,这么一折合起来,华英书院的规模可以抵得上七八个常规书院的规模。
书院建筑群太过庞大,以至于无法使用围墙,内部分为教学区、学生寄宿区、讲师居住区等等;书院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师资力量雄厚,当初王静辉刊印发行《梅雪》的时候,就曾经委托新成立的《梅雪》评审委员们都借助自身的影响力来召集当世博学之辈来书院讲学,甚至是像王安礼那样干脆常驻书院。
当时的评委成员加上后来的王安石,中间大部分人除了自己是士林中备受尊重的学者之外,自身也都是官员。他们结交广泛,和当世的名儒都有私交,王静辉的华英书院建立之初就打着扶助贫困学子的旗号,占领了道义的制高点,再加上《梅雪》月刊经过两年的积累,成为大宋学界最有名望的学刊,在上面发表文章的人也都很承情,所以只要是常年定居在汴都的士林名流几乎都到过书院来讲学。
王静辉家大业大,财政支持力度几乎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虽然这些来讲学的名流都是志愿到这里来的,但他还是制定了相应地报酬标准。按照常驻和客座等不同标准来付给名流相应地报酬。应当提到的是这个时代地文人还是非常有气节的:大多数来讲学的名流基本上都不要这些报酬。这也是因为他们对金钱淡薄的态度和他们本身就不缺钱地缘故。
华英书院现在看起来还算不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院,倒是更像一个惠善机构。在校有近六百多贫寒士子在学习,他们的食宿都是免费的,教师也是热心的名流来充任,固定教师和流动讲学的人各占一半。现在书院这个运转模式在外人眼中还是非常不错的。但在王静辉的眼中可实在不像个学校的样子,弄成今天这个样子也是他实在没有什么时间来亲自打理书院事务有很大的关系,对此他也无话可说。
不过现在王静辉已经有时间了,况且书院是他播撒火种地地方,在这里喊着「打倒孔夫子」这样的傻事他是不会干的,这也不切合实际,纵观后世那些历史悠久的世界名校,哪个不是教会创办的,基督教之于中古欧洲和儒家之于现在的宋朝都是一样的地位,是社会的基础。任何想动摇儒家根基地行为都是不自量力的,王静辉也没有这个「雄心壮志」。
「共产主义应当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具体情况应该具体分析、处理……」王静辉这段时间脑子里面老是回想起自己上大学的时候,马哲邓论老师的「谆谆教导」。「嗨!儒家理论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嘛!」他地嘴里嘟囓着。
王静辉尽管不是专门学历史和文学出身的,但由于中医的渊源和家教的影响,他对历史和古代的一些思想还是有个大致了解的。他也知道现在所处的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儒学最为繁荣的时代,流派众多、大师辈出、新说迭起、阵营庞大,对后世影响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按照他的理解。现在虽然儒家学派占绝对统治地位,但其内部学术思想分化严重,没有像后世统治者一样独尊「朱程理学」,而是正处在混战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儒家英雄」辈出的时代,他王静辉也想在这里面插上一脚,把这潭水搅得更混。要知道皇帝和大臣们平时讨论朝政的时候言必出孔子,开国相公赵普则是更干脆:半部论语治天下。
瞧瞧人家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人,他们那个不是在朝廷命官的前头还有个「经学大师」的名号?!王静辉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更大的支点,他那恐怖的记忆力使他在这几年里面遍读了几乎全部的学术经典,和众位大臣讨论国事的时候,在引经据典上即使面对司马光等人他一点儿也不落下风,所欠缺的不过是火候罢了。
王静辉需要学术上的名气,士林给他的评价是最长于诗词,策论次之,学术全无,他那个盗版苏轼的「寒暑派」虽然影响是有了,但追随和支持者太少了。在他看来这样的评价也倒是公允至极,但他不会这么就此甘心的,王安石借着推行变法的机会创立了自己的新学,而他的使命相比王安石更为沉重有意义——要把他所知道的现代科学知识融入到现有文化体系当中,他需要给所谓的「雕虫小技」找一个光明正大的名份,然而要取得上层意识上的突破,这一切都需要他成为像王安石、司马光那样的经学宗师才可以。
想要做经学大师,这谈何容易!司马光他们都是终其一生为之奋斗,专攻一门才有了自己的成就,王静辉想要按照他们的路子走也未必不可能,以后世千年的经验再配合他那恐怖的记忆力,希望是非常大的,不过他可没有这个时间等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到那个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重在掺和嘛!」王静辉想起自己在部队的时候,一举办什么活动,即便不是自己的所擅长的项目,大家都报名来当搅混水的角色,他现在就要当那个搅混水的人!
想当捣乱分子,就必须有个目标——正如恐怖分子要搞破坏一样,拉登大叔选择了美国世贸大厦来做目标,他王静辉的目标也不惶多让——「儒家五经」之一的《尚书》!后世的老中医大多都上过私塾,有着深厚地古文功底。王静辉地家族长辈也不例外。尤其他的爷爷还是个晚清地秀才,爷爷非常精通这些儒家经典。有时候也拿出来和一些长辈卖弄卖弄,虽然当时的王静辉对此不屑一顾,但还是在旁边听着他们的争论。
在以前的时空中王静辉没有学习过《尚书》,《尚书》是他来到这个时空后才下功夫读地。但他爷爷曾经告诉过他《尚书》有今古文之分,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尚书》也在遭难的行列里,直到西汉初期皇帝才下令朝廷选派得力人才朝那些硕果仅存的老儒生那里去学习《尚书》,那个主张削藩而死的晁错便是当时学习者之一。晁错他们整理出来《尚书》便是《今文尚书》,而《古文尚书》则是东晋人弄出来的,后世的考据学派就对《今古文尚书》的真伪引发过长达千年的争论,点燃导火索的便是「朱程理学」理学创始人之一的朱熹。
王静辉不齿朱熹地为人,但这并不妨碍他来盗版朱熹的成果。朱熹怀疑《古文尚书》是东晋人的伪作,这就给他指明了方向。而爷爷当初卖弄的那几句话便成为他具体的行动指南,他现在所要做的便是找出《古文尚书》是伪作的证据,不用多,他只需要开个头引发争论便足够了。
华英书院远比当时一些如横渠书院等老牌书院成立的时间短,但《梅雪》评委会成员地号召力却在当时来说是「超级豪华阵容」,简直就是「儒学梦之队」也不为过,来华英书院讲学或者常驻的学者名流也是很多。王静辉可以把《尚书》从头到尾一字不错的给背下来,但若是论理解那比欧阳修他们可差远了。他便在书院中找寻那些大儒们学习《尚书》,还利用看病复查的借口,到欧阳修的家里面向他讨教自己在学习《尚书》中所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古文尚书》,只要他不明白,就会找人刨根问底地问个清楚。可怜书院那些讲学的名流被他闹了个鸡飞狗跳,几乎招架不住,也只有欧阳修才能够稳如泰山的回答他每一个问题。
整整一个半月,王静辉过的就是这样研究《尚书》和陪伴妻儿的日子,也不理会朝堂之上的纷纷扰扰,这让新旧两派的大佬们惊异不已,连皇帝赵顼都在怀疑自己的妹夫是哪根筋搭错了,几次招入宫中面圣。中间虽然恰逢春节,但他还是过着同样的日子,不过就是作为驸马陪蜀国长公主进宫拜见了太皇太后等一干皇室成员。
在这一个多月中,朝中新旧两派之间的对峙也是越来越严重,参知政事唐介几次和王安石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结果可想而知:老唐介确实已经是老朽了,面临王安石出色的口才,结果给气病了,王静辉还专门到唐府去探望,给他治病调养。而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的距离也越拉越大,两人之间的友谊已经不能够遮盖他们在政见上的分歧——本来属于中立的司马光终于开始慢慢倒向了保守派的一边。
对于这一切,王静辉也都知道,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新旧两派代表不同的利益,这种关系到自身荣辱的事情,任谁都会倾尽全力去投入其中相互博弈,司情,谁也组织不了,就是王静辉再怎么做也是徒劳无功,况且这个过程是必然的。马光和王安石之间的疏远甚至是以后发展成决裂、势不两立,这都是必然的事
春节过后,王静辉还继续闷在家中研究《尚书》,一天一个太监传赵顼手谕让他速速进宫面圣。王静辉看到来传信的太监是时常收取他好处的林安,便在路上拿出十贯交钞塞到他手里问道:「林公公,不知道皇上这次叫我去是有什么紧急要事吗?」现在王静辉已经习惯在进宫前从太监的嘴中来打探皇帝的意图了,好提前做准备。
林安是个十七八岁的小太监,也多次来过驸马府通传皇帝手谕,对驸马的大方也十分感激,便说道:「驸马爷,今天圣上脾气有些不好,好象是跟西夏人有关。具体事情小的也不是很清楚!」
王静辉听后点点头。一阵默然:党项人现在还能够翻得起什么风浪?不是早就被打垮了吗?难道西夏的后族与皇族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