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





  「啪!」的一声。王静辉将一枚白字放在棋盘上,对面坐着一身便装的皇帝赵顼不禁大皱眉头,在思索了半天之后用手抓起一把棋子放在棋盘上认输。最近皇帝赵顼非常的郁闷——无论这个时代任何一个棋手遇上王静辉都是一件非常郁闷的事情,不过皇帝赵顼还有更加郁闷的事情——宋夏之战。
  魏国公韩琦的札子已经到了汴都,西夏的强力增兵已经被大宋所证实,现在三十万党项兵在边境上对大宋施加压力,压力最重地便是保安军了,因为那里有十万由梁格嵬率领的精锐部队。皇帝赵顼对此感到非常忧虑。尽管魏国公韩琦对此一点儿也不担心,他怀疑大宋这次能不能顶得住,如果战局糜烂,他不介意打成消耗站,只要最后取得胜利便知足了。
  这次宋夏冲突从一开始王静辉便通盘掌握,皇帝赵顼此时第一个想到的人便是他了,看魏国公的札子。驸马把自己的书童都送到前线去了,这不禁让皇帝赵顼心中感到有些好笑——那几个书童他也知道,虽然也都是不错的人才,但这么几个人去西北又能够起多大作用呢?
  「圣上不用担心西北的军事,只需在汴都静观其变便可以了,相信以魏国公地能力,对付区区党项蛮人还用不着这么费劲!昔日夏主谅祚率二十万大军猛攻大顺城,连他自己都身死大顺城之下,现在是魏国公坐镇西北,陆诜掌管保安军,圣上还有什么担心的呢?」王静辉一边收拾棋子,一边对愁眉苦脸的赵顼笑着说道。
  「魏国公声望素隆,不过得密报闻西夏国相梁乙埋也在魏国公的对面,不是坐镇洪州便是嘉宁军司,朕不过是有些担心罢了!」
  「先不说当年的二十万大军变成了十万,当今的保安军可非昔日之大顺城可比,我大宋早就有所防备,就是今日西夏主将梁格嵬离夏主谅祚之才远矣!无论在兵员战备还是主帅上,我大宋皆是处处盖过党项蛮子,圣上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现在朝廷的抡才大典马上就要开始了,圣上不如把西北的事情先放一放关心一下为国选材的事情吧!」
  「爱卿说的好轻松,朕可没有你那好命可以四处逍遥,不过听说爱卿也有不少学生参加这次进士考?」皇帝赵顼打趣的说道。
  「臣有何资格敢妄称人师?!不过是发现了几个好苗子,尽臣之所能培养罢了,不过这中间也少不了苏子瞻三父子的功劳,当然还有欧阳永叔先生等在旁出力,但是这次大比能不能考上,这还要看他们是否真是胸中有才!」
  皇帝赵顼笑呵呵的端起一杯茶说道:「爱卿就不用再谦虚了,科举考试那边都准备的怎么样了?这段时间王相和司马相公都比较忙些,这些琐碎的事情都要你来办了!」
  「科举考试都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来赶赴考试的各地士子都已报名完毕,都在汴都的客栈住下了,若是贫困人家地学子。臣也嘱咐华英书院一率接收,保证没一个赶考的士子都没有什么后顾之忧!」王静辉笑着说道:「王相他们现在都住在中书省,随时应对西夏那边传来的消息,以便做出反应,臣和他们相比可是轻松多了!」
  皇帝赵顼听后点点头,问道:「爱卿对西北就这么有信心?」
  王静辉说道:「该做的臣子们都已经做了,自三年前谅祚身死大顺城。若不是那一战党项人伤了元气,加之内部后派和帝派争权夺利内耗严重,西夏早就想方设法来报复了,这次种谔诱降嵬名山得了绥州,只不过是诱发了这次新仇旧恨而已!不过这三年来大宋也没有闲着,没有巨大的对外军事开支。剩下的这笔钱用在天罚岛上,大量的火器除了补充禁军之外。十之八九都是用送到了西北前线,这么长时间积累下来也不是个小数目了,相比之下西北地城防只有比三年前更加强大,现在西夏不过二十万兵马压境,远比不上以前,臣所想魏国公坐镇西北当可有惊无险!」
  皇帝赵顼听后点点头,说道:「爱卿把手下的那几个书童送往西北魏国公帐下效力。算是爱卿有心了!」
  「他们几个虽然还是孩子,但经臣多年调教已得了臣三四分本事,现在朝廷有事,臣又不能离开汴都,所以只好派弟子来替臣出力了。臣在西北那边也有些产业,让他们过去代为打理,若魏国公有什么需要也可以及时配合!」
  皇帝赵顼知道驸马所说的不过是场面上的话而已,他从韩琦的来信中已经得知驸马除了把几个弟子送去西北效力之外。同时还送去了很多郎中、工匠来保障西北的战事,还捐献了大量地粮草银钱作为补充,不说别的,那五千匹战马就帮了韩琦不少地忙。这些功劳都被驸马一言轻松带过,这份举重若轻的本事让皇帝赵顼心中也是非常折服,换做其他人恐怕早就忙不迭的请功了。
  「爱卿在西北做的事情,朕不会忘记、更不会亏待了爱卿!」皇帝赵顼知道现在多说些什么也不管用。王静辉什么都不缺,又不爱当官,所以他琢磨着等西北安定下来后,在那里划出一片土地赏给驸马。
  「多谢圣上,不过圣上还是不用为臣而分心了,臣所捐献的不过是些瓶瓶罐罐和西夏贸易所得,算起来也不值什么钱,不过就是臣名下的产业可以生产,让臣占了便宜罢了!现在朝廷在西北有事,正是用钱用物之时,臣正好捐出来算是为民做些好事了!」
  皇帝赵顼听后笑了笑:「驸马求财有道连朕都要跟在你这个妹夫身边沾光,不过这终究是你个人之财物,朝廷不会亏待你的!」赵顼知道王静辉名下地产业都是极为赚钱的产业,商务印书馆简直就比朝廷的铸币作坊还能赚钱,那玻璃作坊利润更是惊人,若是运到皇宫中的作坊里镀上银做成玻璃镜子,仅仅一块便有万贯之价,端的是天降横财。
  「爱卿的学识是天下人所共知的,朕想你教出来的学生也不会差到那里去。朕就破例一回,若是你地学生没有考中,朕也会赏赐他们一个同进士出身,根据他们自身所学给他们一个差事干!」皇帝赵顼这段日子老是担心西北有什么变故,今天王静辉三言两语便化解了他大部分的顾虑,也是难得的高兴,索性就大方的许诺给驸马,这确实是天大的赏赐。
  王静辉站起来躬身向皇帝赵顼说道:「谢圣上龙恩,但这样的赏赐臣断不敢受!圣上此为定会招来御史和群臣的反对,图自给圣上增添烦恼,但凡此例一开可给后来者所效仿,以后也是朝廷中地一大隐患!再者臣也相信苏家三父子、欧阳永叔先生、司马君实先生等人教导有方,若是这些孩子还不能在考场上凭借自己的本事来取得功名那也是没有什么说的,若是圣上赐给他们功名,恐怕只会令几位先生面皮上难堪!臣万万不能受此恩宠!」
  终宋一代,科举考试取士治国不计其数,而皇帝赐下的同进士出身的官员更是多如牛毛,正是因为进士出身的官员都是靠自己的真本事考出来的,所以对同进士出身的官员心生轻视。王静辉虽然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但却不希望以这种方式来取得功名,这样以后也会使他们遇到很多麻烦,况且他相信李慎等人会在这次大比中会大放光芒,师生两人都是状元出身,那将是士林中的一段佳话! 
 
 
 
  
第一百九十八章 扫兴而归
 
  皇帝赵顼一听王静辉居然拒绝了自己的赏赐,心中一愣,但随即就反应过来——自己实在是太过孟浪了些,御史的那些折子到还好办,想那几个参加考试的学子都是王静辉、欧阳修等人一手教出来的,若论学问参加这么一次考试实在是把握大的很,自己这个赏赐反而在欧阳修等人眼里倒是在嘲笑他们无能一样。
  皇帝赵顼笑着说道:「爱卿真是思虑周到,朕也很想看看你的学生当中有没有像爱卿一般的人才,能够考场夺第!」
  王静辉笑着说道:「我大宋人杰地灵,士林中人才辈出,想要考场夺魁简直是难如登天,这些学生不要丢脸臣已经心满意足了!不过圣上,所谓术业有专攻,朝廷应该不拘一格的来选拔人才为国家社稷所用才行!」
  「爱卿又有何高论?」
  「圣上,这次介甫先生上书废除经帖墨义和诗赋的考试,按照情理上说乃是善策,不过是太过急躁了点,但在臣心中却以为以策论取士为国选材也并非是上上之举!」
  皇帝赵顼知道王静辉又要向他进言了,驸马进言总是很有前瞻性的,就是刚才他所说的罢经帖墨义考试,重策论选才,在他的印象中也是王静辉几年以前便提出来的,王安石此次提出来在他心中已无新意。
  此时听驸马所言即便是实现了太祖太宗皇帝时以策论选才地方式。也未必是最好地。心中对此也是新鲜的很,连忙催促道有何新的建议。
  「圣上,无论采取哪种选才方式,读书人所重视的科目也是大同小异,策论之基础正是经帖墨义,想来读书人若是想通过科举考试进身朝堂,那翻来覆去看的便是只有基本儒家经典罢了,不过光是知道儒家经典还是不够的!如经济等科目,为政者不可不知,若是连朝廷的账本都看不出什么问题。那治下岂不成了一笔糊涂帐?!臣以为朝廷还要设立一些除儒家经典之外的学科以招收培养专门的特殊人才。这些人进可以为国效力,退可以凭自己一身所学安身立命。臣已经在华英书院中设立了一些学科,教授会计、术数、物理等科目,这些科目可能在人眼中算不得什么,但治国安邦却离不开这些专门的人才去做事,正所谓有统筹全局者,也有专攻做事地人才,哪一样都不可少!」
  皇帝赵顼笑着说道:「爱卿地心意朕已明了。不过若是让读书人去学习这些来考状元,恐怕会生出非议,就是王相和司马相公也未必赞成!朕和爱卿相交非短,朕还是太子的时候,便听爱卿之言去翻看三司中的账目,果然对朝廷社稷有所新的认识,通过三司的账目,朕才知道举大宋一国岁入多少。量出多少,朝廷的财政收入都来自何方用到什么地方去了。单单就是朕也要学习这些东西,当然朕也希望底下这些做臣子的也知道,当知爱卿所言非虚!」
  王静辉听皇帝赵顼说道他当太子的时候去三司翻账目地事情,便又回想起几年前那个乔装打扮的兄妹二人和自己辩论的事情,一晃几年都过去了,赵顼和他都成了父亲。真是时光如梭。
  「圣上,这术数之学就是孔圣人也赞同的,再者说来朝廷社稷需要的不同种类的人才,读书人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将来也好为朝廷效力。……圣上可以试想一下,若是有人精通水利,朝中可以选拔此人为官,那受惠地百姓将会是一地;若是有人精通机关制造,发明出来的机关小则可以为商用,大则为武器则可以保家卫国,若是能够制造出比现有火药威力更大的爆炸物,圣上,那此人便是国之瑰宝了!」
  「爱卿能言善辩,朕可说不过你,这样吧,等改日爱卿写个详细些的札子,朕也好和中书商议。」皇帝赵顼笑呵呵的说道。
  「圣上,此事臣也知道是急不得的,所以臣在华英书院先做培养,至于能不能把这些科目列为考试之科目,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看到其中地好处的,短时间之内肯定是不可能的。想那恢复以策论取士还要三次科举考试,前后十年,把这些科目列为考试之中,所遇到的困难更大,臣愿意慢慢去等待,慢慢去让人接受!」
  听了王静辉的话后,连皇帝赵顼都不禁动容:这份忍耐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具备的,至少他旁边的王安石无论如何在这方面是赶不上驸马的。「爱卿能善体朕意,也真是难为你了,不过正如爱卿常说的那样,并非是所有的人都能够看到好处,有些事情终归是需要朕与爱卿慢慢去做的!……」
  在告辞皇帝赵顼之后,王静辉下午的时间早就被安排好和蜀国长公主一起渡过了。现在虽然他是考官之一,而做主的王安石和司马光整天住在中书省中,双眼时刻关注着西北的动向,心思早就没有放在科举考试上面了,倒是他成了主管科举考试的官员,下面同样忙活此事的官员都以驸马马首是瞻。
  不过好在王静辉连同徐氏和他们的生意伙伴纷纷出钱出力,利用各种关系来安置前来赴考的各地学子,这倒是省去了他的大部分工作,剩下的工作都明确的分配给每个底下办事的官员,反倒是他这个临时做主的正主轻松的很。不过这次科举考试也是士林中学子感到考前最为轻松的一次,至少在生活费用不菲的汴都,那些相对比较贫穷的学子都有专门的地方居住。这让他们感到非常满足。
  今天难得蜀国长公主不用去宫里陪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