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





  驸马这一「挑衅」的举动可把江南士林得罪的不轻。刚刚开始运行起来地西湖学院也开始卷入其中,里面任教的大儒们不再亲自登门拜访,改由在报纸上打嘴仗,不过其旗帜是自然是反对王静辉办「女子学院」,让外人看来倒是更像「窝里反」,弄得王静辉有些哭笑不得。
  西湖学院的反戈一击确实让王静辉有些无奈——他办西湖学院,几乎集中了两浙路上能够数得上字号的大家,江南读书风气重,其中两浙路尤为甚之,可以说西湖学院刚刚开始运行,但里面的老师都是江南士林的精华,他在家门口就承担了莫大的心理压力。
  妻子浅予自然知道丈夫的心思,知道驸马办这所女子学院最大地动机便是为了调节自己的生活,心中尽管非常心动,但也知道这件事确实有些太出格了,便出言相劝,希望王静辉能够退让,办不办这所女子学院都是无所谓的,犯不着为此而得罪士林。
  王静辉听后却「嘿嘿」的笑道,安慰了自己的妻子后说道:「这点困难算什么?!若是连这点儿都做不到还能成为驸马?!」
  赵浅予和王静辉在一起生活这么久,虽然中间有很长的时间是分居两地,但却是非常了解自己丈夫的,知道王静辉心中的鬼心思太多,搞不好会弄得江南士林如文彦博在党项俘虏问题上一样下不来台,知道丈夫决定的事情是很难回头的,对此也是淡然一笑想看看丈夫有何下文。
  转天,在《大宋明镜报》江南版的副刊上,人们除了看到江南士林中一些名人写的反对文章之外,还看到了小王驸马的一篇文章——《百善孝为先》!西湖书院中的大儒们看到这篇文章后半天说不出话来——驸马从孝行的角度说明了父母都是应该孝顺敬爱的,不可能只孝顺父亲而不管母亲——为什么只有父亲能够接受教育而母亲却不能?!
  这篇文章是王静辉在开始筹建女子学院的时候便想到肯定会受士林的口诛笔伐,所以便炮制出这篇文章来反驳对手的。在宋朝是儒学最为昌盛的时代,但是儒家最是尊重孝行的,就是皇帝也不例外,在这个时代的政治圈子里面,无论是大宋也好,还是其敌国辽国和西夏都出现了令男人也都非常汗颜的杰出女政治家。
  王静辉正是利用了儒家最为尊崇的孝行而攻击另外一个弱点——对人性的歧视,任何一个士林中人都没有胆量来站出来,除非他敢说他不是。
  「这实在是有些胡闹了!」皇帝赵顼在皇宫中说道,不过他是笑着说这番话的,旁边也有大臣随侍,自然清楚皇帝并非是真的发怒。
  「驸马那个『西湖女子学院』招到生源了吗?!」皇帝赵顼随口问道。
  皇帝周围的人都知道这不是在问王安石和司马光等大臣的话,旁边地一名内侍躬身说道:「驸马在西湖边上建的这所女子书院也招到了不少人。都是杭州本地富商的女儿,不过……」
  「这驸马还真有本事,还真地让他建起女子书院了。你刚才话说了一半,不过什么?」皇帝赵顼笑呵呵的说道。
  那名内侍继续说道:「不过负责教这些女子的老师是蜀国长公主!」
  皇帝赵顼听后脸上的表情变得非常诡异,连刚刚端起茶杯准备喝口茶润润喉咙,结果也忘了喝,「这些御史实在也是太多事了!」
  此话一出,福宁殿中的几位大臣和内侍都强忍着笑意。要不是皇帝赵顼在场,他们早就笑破肚皮了。这个小王驸马宠爱蜀国长公主的事情在大宋统治高层内部早就不是秘密了,大家都很识趣地避免这个话题。
  免得皇家的脸面不好看。在他们看来王静辉之所以开办女子书院无非是怕公主寂寞。纯粹是人家两口子之间的事情,时间长了驸马还是要回到汴都地,那女子书院也就不了了之了,偏偏江南士林「眼拙」看不出此中门道,让驸马动了火假戏真做了,而且办女子书院地举动招起士林反对让那些日夜盼望升官的御史从中看到了机会。不知死活的上弹章,这不是拂了皇家的面子,皇帝怎能不会生气?!
  满朝大臣最得皇帝赵顼宠信的就数王安石和驸马了,司马光也能勉强算上一个,这三个人即便相互之间的政见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地特点——只有一个老婆,连个小妾都没有。王安石若不是因为儿子风流洒脱的缘故,恐怕也会和另外两人一样。家中也不会有一个歌妓,至于驸马家中那一队数量客观的公主侍女,谁都知道那是曹老太太硬塞进驸马府的。
  作为一个年轻人,驸马没有纵情声色犬马,这让皇室感到非常满意,知道内情的人也很佩服王静辉的专情,前几日上奏章说要修建湖堤来疏浚西湖,连名字都想好了——「公主堤」,这种事情都做了,办个女子书院来给公主解闷儿,那还算叫个事?!
  福宁殿中的几个参知政事想到这里都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摇摇头,他们都不明白这个王静辉是应该说他聪明好呢,还是个纯粹地傻瓜,不过所有人都认为驸马能够这样做是最好的。以驸马之才学,免得到时候生出更大的祸端。
  驸马和江南士林这场嘴仗开始的快,结束的更快,没有两三个回合,士林中就找不出反对的声音了,看了双方几篇经典的辩词之后,让人感觉到这更像是一场闹剧。不过不管怎么说,就算士林的意见再大,西湖女子书院还是闪亮登场了,蜀国长公主赵浅予便是这所书院的山长兼老师,当然还有「半个」老师红月——因为她还要照顾驸马夫妇的小郡君。
  有了老师自然会有学生,凭借着驸马的面子,杭州商人在第一时间便将自己的女儿送到了西湖女子书院,他们没有这么多忌讳,除了结交驸马之外,便是认为老师是当今皇帝的亲妹妹蜀国长公主,有这样的老师来教导自己的女儿,自然会变成大家闺秀,到时候出嫁的时候也是高人一等——一日为师,终身「为母」,自己的半个娘家便是蜀国长公主,有这样的来头,就算夫家在厉害,也没有什么好炫耀的了,自己的女儿嫁过去自然会少受气!
  在王静辉的眼中,自然心中很清楚这些把女儿送到书院中读书的杭州商人,不过他绝对没有想到有浅予当山长兼老师,还有这么一个好处,在李管事私下和他说了之后,差点儿没有被口中的茶水给呛着。
  「这样也好,反正女子书院总算是成立了!招收女工,让女性公开进入书院接受教育,自己能够做的也只有这些了,这也是能够让这个时代的社会所容忍的底线了,在往下闹下去,恐怕自己是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了!」王静辉心中默默的想到。
  想想理学的创始人程氏兄弟还时不时的到华英书院去讲课,而朱熹还不知道能不能「如约出生」,不过王静辉可以肯定的是,今天他所做的一些事情肯定能够稍稍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后几百年之后当历史学家来「翻老账」的时候,备不住自己还能够弄个什么「女权启蒙先锋」什么来当当…… 
 
 
 
  
第二百四十一章 持平
 
  王静辉虽然比较胆大妄为冒着风险来建立女子学院,但在管理上却丝毫不敢疏忽,若是其中爆出了什么丑闻,那自己可就彻底完蛋了。由于入学的人数较少,也就不到二十个,在女子书院的管理上,还是非常容易的。西湖女子书院从上到下,甚至连火夫都是女性。
  「当年我驻扎在山里面的时候,全团上下连耗子都是公的,没有想到在这个时代自己居然建立了女子书院,这下可到好全反过来了,上下连苍蝇都是母的了!」王静辉在心中自嘲的笑道。
  上午王静辉就去给医科学院的学生上课,而赵浅予则给女子学院的女生上课,下午的时候两人多半会在一起或是泛舟西湖,或是在家中下棋,这样的日子可真是令王静辉夫妇两人逍遥的很,不过皇帝赵顼的手谕很快便到了,是传给杭州知府李慎的——命李慎掌厢军正印为军州事,疏浚西湖的工作将会马上展开!
  伴随着皇帝诏书同来的是给驸马的信件——王安石上呈了农田水利法,而王静辉对兴修水利情有独钟,在楚州的时候大张旗鼓的兴修水利,在这个问题上皇帝赵顼希望能够听听驸马的意见。
  王静辉接到信后心中也是很奇怪——王安石所提出的农田水利法确实是良法,根本就没有必要来听自己的意见,到底这封稍微有些「手脚」的信想要传达什么意思呢?他不知道王安石上了农田水利法之后,就遭到了曾公亮和一些河北籍官员的强烈反对——农田水利法中规定「无论吏民,皆需同役……」这条极大的刺激了保守派官员的利益;而朝廷中唯一在声望和恩宠上不下于王安石地司马光也颇有微词,但还没有像曾公亮等人一般这么反对——兴修农田水利是要花钱地,更何况是在全国范围内?!朝廷财政虽然略有盈利。但还远未达到支撑如此工程的水平。而当王安石提出以广妌仓和常平仓为担保后,更是把本来在这个问题上保持中立态势的司马光给逼到了反对派一方,这嘴仗的官司到现在也没有定下来。
  皇帝赵顼本人是非常倾向王安石的,不过在王静辉地「持平」、「渐进」思想地影响下,他并没有强行通过王安石的农田水利法。而是想让一直热衷于修水利的王静辉来出面摆平这件事——朝廷最近几年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都是在驸马任楚州军州事的时候做下地。加之驸马在朝臣当中一直口碑不错,更重要的想的全面,有驸马来出面说话,那反对的声音将会小的许多。
  这段时间为了毫无心理负担的陪伴妻子。他让涅心将汴都开封关良所传来地信息都暂时封存了,朝中的动向对于他来说是比较模糊的,但他敢肯定的一点便是王安石失去了他的限制后,若是发动变法肯定会遭朝臣的一阵反对。当涅心将所有的封存的情报拿过来地时候,王静辉翻看后对现在王安石的处境有了大致的了解,司马光怕花钱。而北方籍官员出于自身的利益来反对变法。
  不过对于兴修农田水利,王静辉是绝对赞成的,毕竟不要说在这个时代水利工程对国家有着重要的影响,就是在千年以后的后世,中国也从来没有降低兴修水利的强度,水利工程的好坏对于一个农业国来说关乎国运,在这点上王静辉是绝对不含糊的。
  在通篇研究了王安石所提出来的农田水利法条文后,王静辉心中就知道这封回信该怎么写了——赞成农田水利法。但要挑它的毛病,避开北方籍贯的官员的利益问题,再写一封信给司马光,打消这个守财奴的保守想法。
  在王静辉的眼中,王安石的农田水利法有两个至关重要的软肋——缺乏大局统筹和资金来源问题。在农田水利法的条文中,光是泛泛的说要大举兴修水利,但小渠也是水利,运河河防也是水利,地方官员为了报功,肯定舍难取意,到处挖小渠,那对农业生产来说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只是一个变法条文中致命的软肋,官员为了迎合变法肯定用到处挖渠的方式来糊弄王安石和皇帝,这就是劳民伤财了。
  王静辉知道自己这封信肯定要在朝堂之上公开讨论的,便干脆用札子公文的形式来回信。一想到王安石那个倔老头儿的脾气和北方尤其是河北籍官员的势力,这札子的口气可是非常关键,他用非常肯定的语气夸奖农田水利法是良法,但在变法条文中缺乏大局统筹方面大做文章,不过札子的重点却是在批评王安石不应该把兴修水利资金的来源来动常平仓和广惠仓的主意。
  动用常平仓也就罢了,那是打仗的需要所积累的,但广惠仓可是自己一力建议朝廷建设国家应急系统的重要基石,若是让那些官员找到借口动用广惠仓到处乱花,,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拿什么来赈济灾民?!尤其是北方的一条路,再过两年那场罕见的大旱灾加蝗灾就要到了,在这种自然灾害下没有广妌仓要死多少无辜的百姓?!
  王静辉赞成农田水利法,但却留下了两个大窟窿给王安石,一方面来鼓励王安石推进变法,发挥他对旧有制度的破坏性,但还不能让他从中搅局,打广惠仓的主意是王静辉万万不能够容忍的。这两个窟窿也是自己讨好北方籍官员的,让他们用这两个缺点来攻击王安石,老王同志肯定会想办法来弥补这两个窟窿。
  不过王静辉也怕老王同志找不到钱来解决问题,到头来不是给反对者来个「征诛」便是摞担子辞职不干。他还是在奏章中出了一个主意——广妌仓万万不能够动,常平仓可以动用一定的限度不要超过五成,用这五成的钱去兴修可以产生大量淤田的水利工程,把这些淤田给卖掉来继续兴修水利形成良性循环。再者便是自己愿意以兴国银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