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





  王静辉站在桌前将红绫掀起,便听到旁边王安国说道:「改之,此《大宋农书》编纂完成,共计一百三十余卷,一千五百余篇,如此规模庞大的农书能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编纂完成几近乎奇迹!」
  王静辉听后点点头,他也是这么认为,想当年他开设商务印书馆所刊印的第一本书《太平御览》有千卷之多,不过好运也是太祖皇帝集合了大宋最优秀的文人全力毕其十余年之功才完成的,这还是直接引用了众多现成的典籍直接编入其中的结果。想象一百三十余卷的《大宋农书》只是参考了以前的少的可怜的典籍,剩下的几乎都是依靠三千多「农业专家」口述综合编纂而成,能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中完成,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王静辉拿起其中的一本,随便翻了翻,见到上面的文字都是以白话文写成,每隔几页便有好几幅图案作为标识说明,嘴角上露出了一丝笑容——这是他力争而来的,农书是为农业而服务,语言直白利于传诵,而有大量的配图则是使人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的内容。
  旁边地以一位绿袍官员说道:「此《大宋农书》在内容编纂上按照分门别类的方式,将畜牧、养殖、水稻、小麦等单独分编成单册专门介绍。」
  王静辉点点头说道:「当初在下建议各位如此安排的原因便是全套《大宋农书》若是出版购买,那价格一定很高,但是可以按照各自的需求购买单册,这样也可以有助于农书的推广,使各位的工作成果得到应有的作用!」
  周围的官员们大都是伎术官员,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王静辉在他们开始编写《大宋农书》地时候专门从楚州写信回来安排农书的整体编纂结构次序,他们能够参考编写的农书唯有北魏人贾思勰编著的《齐民要术》,本来也想依照《齐民要术》的结构来写的,不过碍于驸马地面子才如此安排,毕竟这部农书是由驸马王静辉来首先上书提倡的,价值编写农书地过程也是驸马来掏腰包并且安排了非常宽松的环境。
  「不以外行干涉内行」是王静辉的基本信条这一,毕竟自己不是个神仙,尽管有人说他是「生而知之」,但他知道这种评价不过是人们地恭维罢了。其实王静辉这次横加干涉农书的编写结构也是出于推广方便的缘故,他看过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虽然规模上没有办法和他现在所见到的《大宋农书》相比,但十卷九十余篇的书籍刊印出来的书籍也是厚厚的一摞,查找不便不说,就是购买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
  《大宋农书》不仅仅是王静辉拿出来要显摆地。更是要投入使用,要广泛传播以提高大宋的整体农业水平的,中看不中用是他一向所鄙视的。在综合考虑了一番后。王静辉写信给负责编写《大宋农书》的书局官员,要求他们在编写的时候一是尽其完善,不要那里略叙于此」,而是尽量详细的解释,并且还配有大量的图例;二便是要求要将所有地内容「模块化」,这样的要求直接就导致了《大宋农书》各卷之间差异极大,专门论述水稻种植的《禾谱》卷可以达到十卷五六本的规模,而关于淡水养殖的《鱼谱》只有可怜的一卷一本,而且这一本的厚度也是非常薄的。
  这样各卷之间的规模差异曾经让参与整体编纂的伎术官员非常的不适应。真到现在全书完工,心中还存着这个疙瘩,所以才有刚才那名伎术官员隐讳的提出了不满,王静辉把心中的设想这个时候才解释给他们听,也不知道这样能够起到多大作用,但这些官员心中就是存下不满也不能够拿他怎么样。这样的结构安排完全就是为了方便推广普及,种水稻的只需要《禾谱》,买来《鱼谱》或是《马谱》等卷不说花费巨大,就是应用的时候也用不到。
  参与农书编写的伎术官员和「农业专家」只需要尽力把书写好写明白就可以了。至于推广还是王静辉的事情,不过现在他给出了当初如此做的原因,却让所有的人都茅塞顿开,尽管他们还并不是很明白其中的关节,但心中还是认为这样的编纂结构确实有利于推广——买书的人只需要其所需的,又不是专门做农学的通才,做通才的事情是他们这些伎术官员的事情。
  王静辉将手听农书放回到原位说道:「各位大人,随着海外贸易的兴旺发展,本官也安排了一些人专门在贸易船队上搜集所到海外诸国本地的一些大宋所未有的农作物品种的种子、植株和果实回来,可以预见将来在海外的农作物将会越来截止多的引种于大宋。这部农书到现在也只是暂时的,将来这些海外农作物引种后观其效果也将会编入农收中,这还需各位大人费心了!」
  「引种海外作物?!」所有在场的伎术官员心中都泛起了问号,不过随之也就明了了——大宋自仁宗时代为了解决旱灾问题大规模在江南引种了占城稻,虽说也是水稻,但说起来也是海外物种,到现在在大宋也不是长的好好的吗?皇帝的后园等园林中都广泛种植海外物种,其中也有些要大规模推广在大宋种植的,这也不在少数。
  王静辉命人将《大宋农书》小心装箱,将其放在自己的马车上带回了开封城,在书房中写了一道奏章便前往皇宫面圣。宫中的小黄门见到驸马后。安排好王静辉在花厅休息后立刻着人通报皇帝。尽管昨天驸马还来面圣,但对于驸马频繁出入宫禁,皇宫中地人都习以为常,朝中「一日入宫」、「三日觐见」这些规矩不适用在驸马身上——驸马是皇帝最得宠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驸马要求面圣必须尽快的传达,这是皇帝赵顼亲口说的,任何人也不敢怠慢。
  「圣上,臣特来报喜!」
  「呵呵,改之,喜从何来?!」皇帝赵顼也没有正二八经的换装帝袍,只是随意的一身便服坐在养阁中,这是皇帝的御书房所在地,尽管外面雪花飞舞寒气逼人。在这里还是温暖如春。
  「圣上,治平四年臣上书朝廷编纂《大宋农书》。时至今日已经近三年时光,到今日臣可以向圣上交差了,一百三十余卷的《大宋农书》已经全总编写完毕,商务印书馆已经做好准备,只等圣上一声令下便开始排版印刷发行!」
  皇帝赵顼地心情不错,今天早上他召见王安石专门讨论了新法——主要是讨论了市易法,并且告诉王安石驸马将会出面说服朝中大臣在近期将市易法放在西北试行。尽管这样的结局并不能够让王安石满足,但总比新法条文无休止的处于朝中大臣之间相互牵扯的好,本来在家中正准备写辞官奏章的王安石,准备暂时将那份辞官奏章束这高阁了。
  「哦!」皇帝赵顼显然对此并不感兴趣,他所关心的是军国大事、变法革新,小小一本农书在他看来不过是底下官员赖以进身地工具罢了,当然驸马并不稀罕官位,他实在是不能理解王静辉对农书有着如此关注:「爱卿辛苦!朕将厚赏所有参与编写农书的官员!」
  王静辉笑着说道:「这些参与农书编写地官员也正好赶了上好时候,钟表作坊已经开工了,头批所生产的钟表已经在月前售出,所获不菲,圣上可以从中抽调来重赏这些伎术官员!」
  「呵呵!」皇帝赵顼笑了笑,看看摆在养心阁中一角的自鸣钟——驸马摆弄出来地钟表几个月前便做出了原型,并且随后还制作了几座献入宫中,这东西用来计时确实方便准确的很,自己只要一抬头便可以看到现在是什么时辰,并且每隔半个时辰便会有铃响来示人,确实有意思的很。不过这钟表作坊所用的工匠可都是从皇宫中调用的,虽是能工,但这钟表制作繁杂,真正出产钟表还是在上个月,驸马以前曾信誓旦旦的要靠此来给大宋的伎术官员提高待遇,不知道能不能够办到,自己最近忙于政事,倒是把钟表的事情给忘记了。
  「钟表作坊已经开始运营了,这可真是够慢的!爱卿曾和朕说过要『以农产国』,这农书编纂完成,这些伎术官员理应厚赏,不知道这钟表作坊地钱是不是够用?!」皇帝赵顼笑着问道,在他眼中这钟表确实挺有意思,但能够赚多少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圣上可不用担心,现在朝廷花钱的地方众多,能够省去一分便是一分,这钟表作坊原是臣提议用来提高大宋伎术官员收入的,到现在生产出售自然可以满足,钟表作坊虽然在月前刚刚开始出售钟表,但获利还是挺多的,据臣前些日子问起的时候,徐氏回应说现在钟表已经出售完毕,获利在二十万贯左右,圣上可随意调拨!」王静辉嘴角微微翘起慢慢的说道。
  皇帝赵顼听后不禁倒吸了一口气,驸马赚钱的本事再次让他大吃一惊,不过更让皇帝赵顼心中直翻腾的是王静辉在伎术官员问题上地执著——钟表生意不过是刚刚才开始应能够有如此大的利润,但驸马却毫不犹豫的拿出来给伎术官员提高待遇:「改之为何如此看重伎术官员?!」
  王静辉肃容对皇帝赵顼说道:「臣本布衣,承蒙圣上不弃得以重用。臣的经历圣上是知道的,臣不过是靠了几个比较新奇的物件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玻璃器物和活字印刷机关发家致富、改良纺织机械和发明榨油机械用以裁汰厢军,后来的肥皂作坊用以吸纳各地失去土地的农民,这些事情看起来是十分困难的,但其核心不过是几件从来都没有过的新奇物事而已,我大宋人才济济,要想做出来也并非难事,但自古到今又有几人能够看重伎术官员的重要!?圣上,臣改良的火药配方提高了火器的威力,从而在两次宋夏冲突中发挥极大的作用,当未来的一天,在开封的城头上树立几十门火炮便可以轻松抵挡数万敌军之时,大宋又可以减少多少军费?!」 
 
 
 
  
第二百五十二章 摊牌
 
  皇帝赵顼沉默了,这些话王静辉今年没有少提,尤其是在和司马光打嘴仗的时候,看到报纸的那些文章,他也曾十分心动,不过一直生活在歧视伎术官员环境中的皇帝赵顼却从来没有关注过这些,以至于忽略了王静辉飞速崛起的根本——技术!
  「爱卿可否教朕,这技术于大宋现在面临的弊政有何益处?!」皇帝赵顼说道。
  「圣上,这个问题臣说不好,这些道理臣已经讲过很多遍了,尤其是臣去杭州的之前便和君实先生在报纸上辩论过,想想现在恐怕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记得了!」王静辉有些无奈的说道。
  听到王静辉如此说,皇帝赵顼脸上不禁一红,他当初应充王静辉不过是出于对驸马的宠信而已,即使是许下了诺言也是仅仅提高伎术官员的收入,但对其社会地位问题上,他还真没有什么切实的行动。
  「圣上,我大宋自太祖立朝百多年中不抑土地兼并,开始的时候并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百年积累下来时至今日便可以看出其弊端——大旦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
  「改之难道想要抑制土地兼并么?!」
  王静辉笑了笑说道:「圣上虽然宠信臣、爱惜臣,臣心中是非常明白的。昔日汉朝晃错建议要削藩,结果引来杀身之祸,其本意没有错。但行动的方法却是错误的,更加错误地是晃错欲陷袁盎于死地、置皇帝于危境,所在以晃错的悲惨结局从一开始便已经注定,这怨不得旁人!土地兼并是历朝历人所不能够避免的一大弊政之一,几乎所有的朝代对此都采用了抑制的方法,这就如同古时治水重堵一样;而太祖皇帝高瞻远瞩,虽然没有想出对此的应对之策。但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抑土地兼并,恰恰能够走出一条通路来,这便是取自大禹治水的疏导之策。臣若是建议对上采取抑制土地兼并地政策,恐怕政令未出汴都,臣就要身首异处以谢天下了!臣曾于圣上提过,王相变法将会改变整个大宋的利益分配,刚刚开始便遭到了朝中大臣的激烈反对,若是臣对土地下手。那招来的祸患可比王相大上千百倍,若是真的能够解决问题,臣即使舍去这颗头颅亦无可,但这不过是徒劳牺牲而已,于局势毫无益补,所以时至今日抑制土地兼并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此道不足取!」
  「改之,你说的倒是没有错,但朕却是糊涂了,难道现在土地兼并不是朝廷弊政之一吗?」皇帝赵顼疑惑的问道。
  「圣上心急了!臣还没有说完呢!其实对于土地问题解决的办法有两条路可走,一条便是朝廷征服更多的土地,不过现在看来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况且朝廷统治地疆域过于庞大,受限于落后的交通。地方不知中央,中央政令难以管制地方,弄不好会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稍有不慎便是大祸,所以征服更多的土地未必是一件好事!」王静辉笑着说道。
  皇帝赵顼点点头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