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





真的!
  「哦?!」文彦博不知为何稍微皱了一下眉头,这让对面的王静辉心中大为紧张,心中还想着是不是自己哪句话说得有问题,让这个文老头儿心中不爽。
  「宽夫先生有什么疑问?!」王静辉担心的问道。
  「没有什么,不过日前进宫蒙圣上召见的时候。圣上曾提及西南改土归流地事情,这也是驸马的建议吧?!」
  王静辉听后就心安多了。笑着说道:「这只是前几日和圣上问对地时候提及的,改土归流虽然是肯定要做的,但是这种事情万万不能着急,几年甚至是十几年都未必能够成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贸然行事只会让大宋陷入泥潭之中!」
  文彦博听后笑着点点头说道:「还好。驸马能够深明大义本使就放心了!圣上毕竟还是有些年轻,做事急躁了些,这就要驸马从旁多提醒了!」
  王静辉听后暗暗的把皇帝赵顼腹诽了一顿,笑着说道:「这是在下做臣子分内的职责,学生不会因私费公的。在学生看来圣上年轻有为励精图治,但是大宋这么大,国内各地地情况又这么复杂,这并非是一个人几条新的法令就可以解决大宋目前所存在的弊端的。学生一直认为大宋走向中兴之路非常漫长,一定要戒骄戒躁,所以学生反对任何有争于求成走近路的想法!」
  王静辉看到文彦博听到点点头表示同意,笑着说道:「至于宽夫先生所听闻臣建议西南改土归流的建议,学生以为这一定会成为现实,不过这也许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但是无论如何,大宋都要事先打下基础,虽然能够做的事情很少,但是现在种下的一颗种子待到十几年过后便可以成长为一棵大树,事先做些准备总是没有错地!」
  文彦博听后笑着拍拍手说道:「好一个未雨绸缪!驸马可真是后生可畏,人们都说大宋现今有三杰,王介甫、司马君实、苏子瞻,依某看来还要加上一杰——小王驸马!」
  王静辉拱了拱手笑着说道:「宽夫先生言过了!王相、司马相公乃持当今学界之牛耳,苏子瞻则是文章满天下,大家风范已成,前途自是不可限量,学生何德何能能够和这三位大贤比肩而论?!」
  文彦博摆摆手说道:「驸马对大宋的重要外人能知道多少?!圣上、朝廷重臣心中自然是有数的!在某看来驸马当得起这一『一杰』,况且驸马文章学问比之苏子瞻有过之而无不及,直追王介甫和司马君实,乃当今大宋俊杰之首,假以时日必为我大宋顶梁之才!」
  王静辉知道文彦博对苏轼现在的意见比较大,由于自己在历史上掺和了一脚,苏轼现还是跟在王安石的屁股后面为变法摇旗呐喊,时不时在报纸上刊登一些为保守派所不喜的文章。文彦博这一句话明显的在贬低苏轼,自己在士林中就文章学问上这一块的评价是远不如苏轼的,就传统标准来说,自己想要在这「大宋三杰」中占上一席之地,还远得很。不过以王静辉的心性自然是对这所谓的「大宋三杰」毫不在乎,自己今天做的事情远比争这「大宋几杰」的钟头重要的多,放在千年以后地后世,王安石、司马光和苏轼在世人眼中也就是个历史人物,其功绩和对人类的发展影响程度未必能够高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
  王静辉关于成立大宋特种兵部队的札子出人意料的将枢密院分成了两半,支持与反对的代表人物也是让皇帝赵顼大跌眼镜,文彦博和郭逵之间形成了一道明显地分水岭。各自都有自己强有力的支持者。论声势自然是文彦博占了上风,不过大宋枢密院是个特殊的地方——没有那个官员能够在这个位置上连续坐上十年的,这可和大宋宰相的官职有着很大的不同——至少韩琦就是十二年为宰相,一个枢密使的任职时间能够超过五年就是够骇人听闻了,一个文官控制地枢官院才是宋朝皇帝所需要的,不过任谁成为大宋军方地首座干上十年。那岂不是党羽遍布?!
  在王静辉的眼中,这枢密院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文彦博现在就是那个「流水的兵」,这也不能不让其在枢密院中的支持者心中有些犹豫。相对于文彦博,郭逵地势力就稳固多了,王静辉成立了大宋参谋部,前所未有的加强了武将枢密院的地位。尽管枢密院还是文官系统说了算,但也不能不说武将就全无发言权。王静辉琢磨了半天才领悟到——原来是这次自己搬起了石头砸自己的脚!
  「王改之这次是自找的!」王雱笑着说道。在他的眼中王静辉这次如果还是如同以往一这么坚持,那无疑是自己自掘坟墓——皇帝和朝廷大臣是绝对不愿意看到一个在军事上多有建树的驸马的!也许是王静辉在中兴大宋问题上的摇摆不定让王雱心中极为不爽,也许是因为作为一个同龄人,王静辉地成就远远超过自己,总之王雱心中不知不觉非常愿意看到王静辉吃憋受难的样子——「这就是一个靠裙带关系上位的弄臣!」——这是王雱心中给王静辉的评价,尽管这样的评价在他自己心中多少都有些牵强。
  「驸马这《成立特种兵部队札子》未必就是一无是处!」王安石在旁边皱着眉头说道。「在保安军之战中,朝中也有很多大臣质疑韩琦给无心两千骑兵是胡闹之举,就连郭逵这样的统军大将也认为不妥,但真是这两千骑兵搅得党项人后方乌烟瘴气,更有冰封居然一个人烧掉了嘉宁军司的粮仓,要知道这无心和冰封可都是驸马的书童!无心手听两千骑兵当初可都是由猎户组成,要是真的如驸马这份札子中所说的那样,让无心率领的这支骑兵换成特种兵部队,那效果恐怕就不会只有这么一点战功了!」
  「两军作战多则几十万人,少则十几万,就算特种兵部队再厉害,至多少几千人在战场上又能够起多大作用?!」
  「官渡之战曹操的兵力比袁绍少多了,不过就是趁机烧了袁军的粮仓,弄得袁军风声鹤唳最终惨败吗?可见这打仗不是人多人少,关键是要看能不能打对地方!」王安国和王静辉的接触可比他哥哥王安石要多了,他对于王静辉非常有好感,帮忙辩解道。
  王安石听后点点头说道:「事情往好里面想是不错的,不过郭逵所言也是正理。」他揉了揉眉头说道:「这本来是枢府内决的事情,郭逵和文彦博争执不下官司打到圣上面前,这孙固又将此事推到了中书省,双方都说得很好,但是谁是正确的呢?!」
  「谁不知道孙固和王改之是穿一条裤子!」王雱在心中暗骂道,不过郭逵立场这么坚定倒是出人意料,「难道郭逵和王改之之间出了什么问题?!」王雱在心中想到。
  郭逵和王静辉之间的友善这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并且兰台也有很多人曾经就此弹劾过驸马和郭逵。不过郭逵乃是太上皇上赵曙在位之时第一个提拔的武官,而王静辉更是出了名的油盐不进,这些弹章到了皇帝赵顼的手中便没有什么消息了。
  「怎么这世道要变了吗?」王雱心中想道:「很明显圣上已经对此非常关注了,到现在应该是更加倾向于驸马的建议了。」
  「干脆一人一半,先把部队建起来,按照驸马的札子训练出一批军队,到时候看效果怎样再做打算!」王安国慢慢的说道。 
 
 
 
  
第二百六十八章 预警
 
  王静辉不知道在董太师巷王安石家中的这场讨论,不过真的让王安国说中了,由于双方分歧比较大,建立特种兵部队的札子虽然没有被废除,但要想通过也是很困难。不过很快朝廷重臣的目光立刻被王安石给吸引过去了——在皇帝赵顼的强力支持下,王安石的青苗法和免役法终于获得了中书门下两省的通过,颂布在京畿路、京东两路、两浙路、淮南东路试行。
  对于王安石新法的试行,这对王静辉唯一的好处便是使僵持不下的特种兵部队成立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的开端——王安石本人和新法派官员是支持这个计划的,而在文彦博的支持下保守派官员也是支持,唯一反对的就是枢密副使郭逵和他参谋部了,到了这个时候以郭逵为首的反对力量就显得过于淡薄了,况且宋朝一直以来的「以文治武」的政治传统也帮了王静辉一把。不过正如王安国所说的那样,特种兵部队的规模不大,先成立有一千人组成的试验性质的军队,以观察其效果如何再决定下一步是裁撤这个军种还是大力发展这个军种。
  依靠王安石来转移视线达成自己的目标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不过这次令王静辉格外的别扭——王安石提出的青苗法条文与历史上的没有什么区别,主要还是在于王静辉在楚州改良青苗法的时候,楚州本是富庶之地,百姓对这样的变革并不需要,效果并不明显,所以王安石并没有采纳王静的改良青苗法条文。更重要的是启动青苗法是需要巨量的朝廷财政做支持的,朝廷财政虽然已经好转,但每年的盈余不过才刚刚达到八百万贯的水平,用这八百万贯来推行青苗法显然是不够地,唯一的办法清寒是用历史上的挪动常平仓来补救。
  眼见着明年的旱灾就要来袭。这个时候国家财政政策向新法转移,对王静辉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情!不过令他稍感安慰的是自己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大宋皇家海运南线利用船队在返回大宋的时候,已经根据他的需要大量收购粮食,并且高丽这两年丰收,从高丽也进口了不少粮食,所有的粮食都积极地向北方的胶县港口进入大宋,再通过驿道向河北诸路和西北转移,不过这其中的损耗和代价未免太高了些。
  历史上青苗法所引发的争议王静辉对此再清楚不过了。对此解决的方案莫过于将国家放贷变成商人放贷,完全市场调节的手段来进行,虽然他在楚州为此成立地大宋兴国银行,但现在他可不敢提出来——帝国的放贷庄家背后的大老板正是大地主、地方土豪,盘根错节之下终归是朝堂之上的各位大人,若使用国家手段强制压低利率,那可就犯了众怒了。王静辉剩下来的便只有等待,等待王安石的青苗法把这引起朝廷重臣给惹毛了。
  按照这个时代政治上的说法,王安石的青苗法便是「与民争利」,与民间地放贷机构争夺放贷利润,虽然王安石的定价也高达两三成,但与民间放贷机构普遍六七民的利息相比确实低了许多,所谓王安石的青苗法放贷越多,那传统放贷主的利益被侵犯的也就越多——当然这并不包括兴国银行在内。兴国银行的利息一直就是两到三成,而且兴国银行虽然办的比较热闹却从来不将放贷业务在河北诸路推广,大多都放在南方——帝国地官僚大多都出身北方,相比这下南方势力要弱得多,并且朝廷中的大佬默认了兴国银行和自己的势力范围,只要不捞过界就不会受到打击。
  王安石的青苗法必然会破坏这一平衡,青苗法是由国家力量推行的,他可不管你地盘上的地方势力,既得利益地势力受到冲击,那当然不会束手待毙,到那个时候王安石的麻烦也就来了,王静辉不是不想将兴国银行的低息贷款业务推进到北方,但是摄于那些传统势力的大力族,他可不想找这个麻烦。
  「两害权其轻重取其轻!」王静辉喝了一口茶对对面的李管事慢慢的说道:「北方的那些大家庭当然不会喜欢兴国银行深入到他们的地盘上去放贷,不过他们更不喜欢王安石的青苗法!」
  李管事笑着说道:「改之又想如何?不过北方土豪对兴国银行可是又爱又恨,想给联合我们,又怕我们地银行到他们的地盘上去放贷,防范十分严谨啊!」
  王静辉低头想了想说道:「这没有什么,等到王安石的青苗法在京东两路实施后,他们可以选择的余地也就不多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后来收拾残局的人!而且我也不准备让兴国银行进入河北这些传统土豪势力强硬的地区。」
  看到李管事在那里愣住了,王静辉笑着说道:「我们可以让这些土豪出血和我们一起共同组建银行!」
  「啊?!那他们肯把利息降下来吗?」
  「王安石的青苗法其中最重要的作用便是用来平抑现在帝国居高不下的借贷利息,这本是一件好事,不过王安石太看得起帝国官员的个人操守了。地方土豪向农民借贷的时候尽管利息高。但还贷的时候会念在同族的份上客气些,遇到灾年会主动降低借贷利率,但是帝国的下层官员那可真是……估计这两成的放贷利率到了农民手听时候也会变成高息,其中各种各样的手段都能够玩的出来,最后倒霉的是农民,背黑锅的是王介甫!」王静辉慢慢说道。
  李管事听后点点头,他经商多年,跑的地方也多,对于大宋底层官吏是十分清楚的,「不过这和我们成立银行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