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





信心,同时也对王静辉平时讲给他们听的有关防治瘟疫的知识有了自信心。
  由于王静辉曾告诉那些平民医馆的郎中:只要病人挺过了这腹泻、呕吐的关口,以后便是恢复性的治疗了,基本上算是脱离了生命危险。黑三身体状况的好转使得平民医馆中的郎中对于瘟疫已经没有最初的恐惧了,虽然时局还是非常严峻,医馆中的每个郎中和帮忙的人都忙得脚不着地,但心头总算是轻松了许多。最重要的是黑三身体好转的消息也对那些同在隔离区中的病人和家属心中也升起了希望。
  尤其是那些患者的家属,一开始的时候是哭着喊着要到隔离区去照顾自己的亲人,弄得王静辉好不狼狈,真是有些焦头烂额了,但他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从病人家属中选出手脚利索并且身体健康的人出来组成医护队,临时充当了护士的脚色,也大大缓解了医馆内人手不足的窘境。靠着王静辉在这里一年多以来平时所积累的人望,还有这个折中的法子,病人家属终于同意了这个办法。
  这支临时组成的「医护队」在接受了简单的培训后,加上王静辉分发给每个人的口罩等简单的防护用具,和他千叮咛万嘱咐的注意事项后,便进入了平民医馆的隔离治疗区。由于是病人家属所组成的医护队,他们照顾起病人可真是不含糊,比自己培养出来的郎中可尽心多了,不过为了防止被传染,王静辉和他手下的郎中不时的在提醒这这些「临时志愿者」要注意防备被传染。此时王静辉正在盘算是否要在瘟疫结束后,招募人员专门培训后做护理,组成一支正式的护士队伍了。
  在王静辉所带领的郎中和「家属护理队」没日没夜的努力下,病情开始好转和基本稳定下来脱离生命危险的瘟疫患者的人数越来越多。虽然进入平民医馆里的瘟疫患者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再活着走出隔离治疗区,每天都有禁军士兵将已经死亡的患者在病人家属那撕心裂肺的痛哭声中被拉走火化,但更多的是像黑三这样的患者病情正在好转,甚至是已经转移到隔离治疗区另外一栋房屋中进行观察,如果没有什么意外情况发生的话,他们就要准备出院了。
  王静辉在瘟疫开始出现到现在几乎吃住都在隔离治疗区,没日没夜的给患者诊治,还给「家属护理队」亲手示范如何照顾那些病人,这些患者家属原本是决定在自己家人好转出院后就退出来的,但看到他这么尽心尽力,脸色也是一天比一天差,都感动的主动要求留在这里。这也确实省去了王静辉很大的麻烦,毕竟经过几天的「实习」后,这支「家属护理队」的业务技能尽管在他的眼中离专业护士还差的很远,但也确实有些样子了,如果他们退居二线或是不干了,那本来就很忙碌的王静辉和那些郎中也只有自己来干这些事情,或者是再招募培训一批了。
  对于治愈瘟疫患者出院,王静辉对此非常重视,毕竟他还没有听说过其他的城区有瘟疫患者治愈出院的,其他城区的患者还都处在观察阶段,并且每天的死亡人数正在上升,甚至是有超过西城区的趋势。王静辉想把这次第一批治愈出院的人出院的事情大张旗鼓的办上一次,让正在饱受瘟疫肆虐的汴都城都能够看到在境况最为糟糕的西城区出现了奇迹。这确实是奇迹,第一批经过观察后出院的患者有二十三人,而从瘟疫发生到现在,平民医馆接收的瘟疫患者中死亡四十一人,这样的比例是王静辉做梦也没有想到的,虽然死亡人数也是很高,但在目前这个医疗手段贫乏的时代能取得这样的成果让他很欣慰了。
  不过这二十三个准备出院的患者也并不是完全康复,其中还有六七个只是看上去和正常人一样,其实按照现代医学观点,他们的观察时间非常短,病情还不能说是百分之百的康复。王静辉也是出于无奈才出此下策,现在随着隔离措施在全城展开,已经饱受非议,尽管有欧阳修的「不孝」、「不忠」理论在支持,但这还是让英宗赵曙等人感到所承受的压力非常大,甚至对王静辉所建议采取的措施已经产生了动摇。为了让朝野上下的反对派对隔离政策闭嘴,王静辉才做了这个「面子工程」,以便从效果上来支持隔离政策的继续有效的实施。
  王静辉为此专门写了一道策论,在禁军的帮助下,王静辉此时才得知汴都开封此次瘟疫到目前为止的基本情况:全城发现霍乱病例总共两千多例,其中西城区最多,共八百例,但新病例的增长趋势已经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增长速度呈现下滑现象。但其他三个城区则完全乱了逃,除了开始时发现的患者比较少外,两天就上升到三百人,五六天后总数便超过了西城区。不过最糟糕的便是其他三个城区的死亡率很高,他们那里还没有像平民医馆那里已经在瘟疫爆发前便做好了这个时代所能准备好的一切措施,更不用说不惜血本的在整个城区泼洒石灰消毒了,所有的郎中都忙做一团,药材急剧消耗,要不是宰辅韩琦在王静辉的奏章提示下进行城市防疫体系紧急建设,粗糙的训练了一批专门应对瘟疫的郎中,还囤积了大量的防疫物资的话,那他们早就崩溃了。
  就是这样,这些城区反对隔离政策的声音最大,并且那里也没有像王静辉的平民医馆这样有威望的医馆和药房,使得百姓对他们信心非常低,对禁军所采取的隔离措施甚至是抵制不合作态度,这也是瘟疫在这些卫生条件比较好的地区还能肆虐的重要原因。甚至东城区一家富商,家中有了霍乱患者居然隐瞒不报,也没有对水源和食物进行处理,在禁军发现时,已经使得家中有四分之三的家人仆役都患上了霍乱,并且有五人已经死亡的事情发生。
  王静辉根据所得到的准确数字写成了这道奏章,并且用自己所在的西城区与其他城区相比较,以证明他的建议对防治瘟疫及其扩散蔓延有着很好的效果,希望朝廷内部能够先放下传统道德的争论,尽力采取有效措施以渡过难关,并且把平民医馆明天就有二十三个治愈患者返家的消息也通报了上去,以增强奏章的说服力。
  奏章很快的便送到了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待的那间屋子里面,两个老家伙已经被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涝灾害和瘟疫给折磨的够呛,四只眼睛都变成了兔子眼。自从欧阳修搬出了那套「不忠」、「不孝」的理论给隔离政策开道后,城内的局势一天比一天严峻,除了瘟疫的人数在增加,朝堂上那些能够上朝的官员开始以「天命」来给英宗赵曙施加压力,搞得他们也跟着很被动。
  本来富弼是主张用「天命」这个子无须有的东西来限制皇权的,但他自己可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他可不信这次瘟疫和雨涝灾害是皇上的德政有亏,不过这次他可是尝到了厉害。英宗赵曙案头上的奏章高度急剧上升,里面不是大臣们想出抗灾的方法,却是各种指责的声音,尤其是出动禁军实行隔离措施,更是有损德政。
  英宗赵曙和韩琦、富弼等人围着那一桌子大臣们的奏章都是面面相觑:难道王静辉是错误的?这上天降下雨涝灾害和瘟疫难道真是惩罚自己德政有亏……正当他们还在对实行隔离政策是否是明智之举犹疑不定的时候,王静辉的这份奏章可真是解了他们的燃煤之急。
  就这样,王静辉的奏章以非常渠道在第一时间便摆在了大宋最高统治阶层人物的案头上,颍王赵顼一看奏章就知道是王静辉写的,因为上面大量使用了数字和详细的实例做对比,这正是王静辉所特有的风格。
  王静辉用西城区与其他城区鲜明的数字对比,强有力的证明了:瘟疫是可以得到控制的,而得了瘟疫的人也不见得就是要等死,更重要的是他还着重说明了隔离政策在防止瘟疫蔓延中的重大作用。在这份奏章的最后,王静辉再次以西城区执行隔离政策严明使得瘟疫在全城卫生最恶劣的城区传播速度反而要比其他三个城区要慢上很多,没有一家因为一人感染瘟疫而发生全家死绝的情况,这是其他三个城区所未有的!再次恳求圣上,为了城中百万百姓的性命,千万要坚定的将隔离措施执行下去!
  看完这份奏章,英宗赵曙这几天显得非常憔悴的脸庞上激动的泛起了红晕,不禁拍案叫绝大声赞好。然后立刻交换给宰辅韩琦,要求他用宰辅的文笔润色一下就当成韩琦的奏章,一会儿紫宸殿百官议事的时候对百官宣读。王静辉凡是能够在百官面前当中宣读的策论还是奏章都是先呈送上来后,交给颍王赵顼或者是宰辅韩琦润色加工后,再冠以他们的名头来对百官宣读,这也是王静辉与颍王赵顼达成的协议,因为这个才子一是文笔让人不是太好接受;二是他一个七品校正医书局编修,就这么把奏章呈送圣听,会给他招来麻烦的。
  由于王静辉为了能够使蜀国公主风风光光的嫁给他,所以他拒绝了颍王赵顼保荐他入朝为官的建议,但对于这次雨涝灾害,他无论如何也不会袖手旁观的,同时也是为了给英宗父子留下个好印象,所以才给颍王赵顼写了这么多策论,同时也希望能够用自己心中所学的东西来逐步影响这个时代,至于能到什么程度,那就要看老天的意思了。
  不过这是王静辉头一次非常希望大宋能够在经历这次灾害的同时,能够积累一些对抗灾害侵袭的经验,从而形成一种制度,尤其是在瘟疫爆发的时候,能够接受隔离这种有悖于传统道德的措施,为此他可是在底下做了不少的工作,最近这几份奏章完全是一改他往日「成与不成都与我无关」的态度,从强硬到乞求,几乎是什么招都想遍了。其实在他心中也不相信大宋的统治高层能在这一次灾害中就能有这么大的转变,但王静辉心中还是抱着很大的期望,而且他现在最大的优势便是时间,他有耐心等下去,最终来改变这一切。
  紫宸殿上,英宗赵曙高坐在龙椅上,殿下百官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列两边,而司礼太监正在御案前手中拿着宰辅韩琦写的奏章一字一字的念着,随着司礼太监嘴中把念的奏章,百官中各自的表情也都开始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或喜或忧,表情不一,倒是英宗赵曙和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的神情肃穆,怎么也从他们脸上读不出任何信息。 
 
 
 
  
第六十六章 互援
 
  宰辅韩琦的这份根据王静辉呈上来写成的奏章并不是很长,但其中将王静辉奏章中的数字一个不拉的全部都引用过来,有了这些数字,再加上他看过王静辉不少策论,也多少开始受到王静辉的影响,学会用数字来作为重要的论据而非以前多是用推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与否了。
  司礼太监很快便把这份韩琦的奏章念完了,殿上群臣都默不作声,听了宰辅韩琦的奏章中的内容,他们很快便清楚了韩琦和他背后的英宗赵曙的意图了:进一步的加强隔离措施。清楚归清楚,但现在的局势就是这样,连条件最差,医疗水平最低的西城区在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后,瘟疫居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是每个人都能从韩琦的奏章中读出来的,事实也是如此。
  殿中群臣虽然没有交头接耳的讨论韩琦的奏章,但都在心中开始默算到底是站在哪一边:支持隔离的显而易见就是支持皇帝和宰辅、枢密使,在这个时候支持他们会对自己的政治前途有着莫大的好处;反对隔离的重要原因便是隔离有悖于传统道德观念,这种观念是是深深扎根在他们心中的,就连韩琦等人莫不如是,要不是如果真的发生大灾,自己的政治前途也会随之完蛋,韩琦等人也不会这样坚持执行隔离措施,这也是王静辉看中了这一点,每次提出新的防疫抗灾措施的时候,都有意无意的点拨他们一下,使得韩琦等人被王静辉绑在了同一条船上,虽然彼此的目的和初衷都不同,但行事的过程都是一致的。
  不过宰辅韩琦在这份王静辉新写来的奏章上看到的是赤裸裸的威胁:如果再不立刻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不管你是否是为高权重,所有的生命在瘟疫面前都如草芥一般。宰辅韩琦也有意识的把这个观点继承了下来,写到他的奏章中,这也是打击那些反对隔离措施的大臣们最有分量的攻击。
  在韩琦的奏章中最有亮色的内容便是王静辉的平民医馆明天将会有二十三名瘟疫患者治愈出院,这个消息也是有力驳斥了瘟疫是天降责罚,不可治愈的论调。英宗赵曙此时在紫宸殿上在韩琦和富弼等一干支持隔离政策的大臣帮腔下,大力称赞了一番平民医馆在这次防治瘟疫当中所起的作用,这也是王静辉第一次在朝堂上被英宗所赞许。
  虽然朝堂上英宗赵曙并没有让大臣们辩论隔离政策孰优孰劣,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