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门道教
骊山女赶忙起身,急前去搀扶老人,让其于座上道:“老人家年纪偌大,怎的还到此等地方来?”
老妪答道:“在人间住不下去了,便到荒山野林等颜色老去。”
骊山女笑道:“老人家甚是说笑,都一把年纪了,怎还言容颜未去?”
老妪道:“世人都道年老即颜色尽去,其实不然,皮囊尚在,容颜即在,为时不晚。”
骊山女听得此言,心中忽然一动,问道:“欲再活百年也可吗?”
老妪微笑道:“姜太公七十还可封相,再活长久点有何不可能?”
骊山女再问:“老人家真言相教,恩德难忘。不知老人家从何来,欲往何处去啊?”
老妪道:“从云中来,到九霄去。”
骊山女也是玲珑人物,那灵根深种,一点即透,再一想这老妪来得蹊跷,当下就明白她乃有道修真,连忙跪拜道:“哎呀,原来是有道真仙,骊山眼拙了。骊山女拜见仙人,万望仙人怜悯我向道苦心,恳请收我为徒,授我真道,远离万丈红尘。”
这个老妪,正是云霄所变化。她看到骊山女的时候,便是喜欢,幸喜人间界竟还有如此灵性的人物,因此便化身点化于她。云霄见骊山女拜倒,忙搀扶起来,道:“你我却是没有师徒缘分,但毕竟我们相遇就是有缘,也不能让你一片修道真心白费。这有我道教玄清太上道法一书,可给你修炼,望你有所成就。”
骊山女本听到云霄说收弟子,心情灰冷,但听其后来一说,却是又转好起来。于是再次拜谢道:“多谢长者恩赐。”
是时,云霄显现本身,教授骊山女学道。那玄清道法博大精深,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领会的,即使以骊山女的资质也只是懂得皮毛而已,云霄还连连称她进步神速。云霄一时心猎,把那山岭用大神通聚起灵气,又设阵法建一洞府,以供临时用。在骊山女修道筑基有所成后,云霄就离开而去,骊山女很是舍不得,再三拜谢。
自此以后,骊山女便留在此处修炼,而她更是命名此山为骊山,自号骊山老母。而她受得云霄授道大恩,更是留在凡间界讲授玄清大法,使得玄清一门在凡间终于也传下了道派,才真正合盘古四清正名。一饮一啄,因果循环,果有天定。
再说云霄离开骊山女后,她还记得师命交代,于是向函谷关而去,在那等待老子分身李耳到来。中原之地,虽然比不上地仙界灵气充足,但比之其它地方却是一个好的修炼地方。若出了函谷关,便是荒夷之地,修炼人少之又少。云霄来到函谷关左近,在那山头寻一处地方安了个道观,日日讲道。
自云霄到来后,那道观立时兴盛起来,求福避祸、问吉求安、向道修行尽皆有之,可谓香火不绝。云霄立的是四清,拜的是四教,讲的是道教大法,劝人向善,修道了真,显神通而灵验。
当时百家争鸣,各种学术都有,先后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流传于世。那俗世中人未开灵光,不懂玄门神奇,也不知大道人生。因此,太上老君也下得凡来,以教化众生。云霄此时行那教化之事,功德无量,世人都称她为“慈悲元君云霄娘娘”。
第十四章 老子化胡
再说人教太清教主分身太上老君以人身显迹人间,做那周之守藏室史。孔子闻其贤名,遂远道而来,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他礼乐大伦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
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我听说,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我不富不贵,没有财来送你;只好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的人,其之所以遇难而导至于死,在于好讥讽他人的缺点;善辩而通达的人,其之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赞扬他人的短处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希望你能记住。”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孔丘一行人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道:“人的年华逝去就像这河水一样,不分昼夜!黄河的水奔腾不息,人的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听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于天地之间,乃与是天地一体的。天地,自然事物;人生,也是自然事物;人有幼、少、壮、老的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的交替,有什么感伤的?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我忧的乃是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因此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的感叹罢了。”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己运行,日月无人燃而自己发光,星辰无人列而自行运转,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所为,哪需劳人来为?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的道理、自然的法则。顺自然的道理而趋,遵自然的法则而行,国就会自治,人就会自正,哪需要津津于礼乐而提倡仁义啊?津津于礼乐而提倡仁义,则违背人的本性远了!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越远啊!”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你为什么不学水的大德呢?”孔丘道:“水有何德?”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啊: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那谁与它想着相比?此所以为上善啊。”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啊: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那谁与它想着相比?此所以为上善啊。”
孔丘复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的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老子此次下界最主要的目的却是化胡为佛,立小乘佛教,分佛门气运。老子为人教教主,其余的法家、名家、儒家、兵家等都是人教之中的各流派。老子无为,以玄门为准,用的元始阐教来教化众生。那佛教气运自截教败亡后,大获好处,却是有大兴之相。佛教兴乃是天数,但不利于人教教化,因此才有老子此次下凡之行。
老君骑着青牛打算出函谷关,向天竺而去。青牛板角之上挂着风火蒲团,其中压着多宝道人和诛仙阵图。多宝道人这些年被迫跟随在老子身边,倒是听了不少太清大法,与上清法门相结合,修为精进不少,也没了重回截教的心思,老老实实的呆在太上老君身边。
那函谷关守关官员关尹,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知道将有圣人到来。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这天午后,夕阳西斜,光华东射。关尹忽见关下稀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骑青牛而来。老者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简朴洁净。关尹仰天而叹道:“我生有幸。得见圣人!”于是三步并作两步,奔上前去,跪于青牛前拜道:“关尹叩见圣人”
老子见叩拜之人方脸、厚唇、长眉、端鼻,威严而不冷酷,柔慈而无媚态,早知与此人有些缘法,故意试探道:“关令大人叩拜贫贱老翁,非常之礼也!老夫不敢承当,不知有何见教?”关尹道:“老丈,圣人也!务求留宿关舍以指修行之途。”
老子又试道:“老夫有何神圣之处,受你如此厚爱?惭愧惭愧,羞杀老夫矣?”
关尹道:“关尹不才;好观天文略知变化。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见紫气浩荡,滚滚如龙,其长三万里。知来者至圣至尊,非通常之圣也;见紫气之首白云缭绕,知圣人白发,是老翁之状;见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知圣人乘青牛而来也。”
老子听罢,哈哈大笑:“过奖、过奖!”
关尹闻言大喜,叩头不迭。之后,关尹引老子至官舍,请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礼,恳求道:“老师乃当今大圣人也!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也。今汝将隐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难寻矣!何不将汝之圣智著为书?关尹虽浅陋,愿代先生传于後世,流芳千古,造福万代。”
老子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此乃人教教义之根本。
关尹大喜,跪下行礼道:“多谢师尊。”
老子道:“既拜我为师,便赐你名长眉吧。你不适合修炼我太清大法,只能学刚猛的法门,我那通天师弟性子刚烈,功法也比较奇特,倒是适合你。我也曾得其一些术法,创出一门剑修法门,可传于你。”老子随将修剑法门传授予长眉,又将护教大阵“两仪微尘阵”传授予他,并赐予八卦炉中重新炼制的“先天一气太清神符”作为镇压灵宝。
老子出了函谷关,对送行的长眉说道:“此处不是修行之所,你将我所著《道德经》传与世人之后,便去蜀中峨眉山修行。”老子正准备离去,却又停了下来,望向东方,微微一笑。长眉甚是奇怪,回头一看,只见远方行来一女子,如行云流水般看似慢实快,眨眼间就到了跟前。仔细一打量,好一个人间角色,端庄秀丽,明艳夺人,仙衣飘飘,不食人间烟火,却是云霄到来。
长眉暗道:“看她似从那近山而来,莫不成就是不久在山里立道观的‘慈悲元君云霄娘娘’?”原是长眉早慕大道,听得有人在山中立道观传道,早就想去求得真传,只是一直没寻得空闲而去罢了。
云霄对太上老君道:“师伯万安,此乃是老师叫我来等候师伯到来。”
老子道:“鸿蒙师弟却是好算计,既然如此,你且和我同行。”老子乃是圣人,虽然这个只是他的分身,自是明白黄清所谋何者。
佛教大兴,惧留孙入大乘佛教成了过去七佛之一拘留孙佛,而燃灯演佛教二十四诸天成竖三世过去燃灯佛上古佛。那普贤,文殊和慈航三人受接引所纳,经过不停的转世修行,尤其是慈航第一百世都转成女身了,终会成为小乘佛教菩萨。众位圣人都知道结果,却是都不去阻止。
老子化佛,本来是不利于西方大乘佛教之事,但接引与准提另有打算,也不加阻止。黄清是知道原因的,不过他也有所算计,最终只能看是谁人高明技高一筹罢了。当然老子化佛,除了分大乘佛教气运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却是为了以此立教功德演化圣器。
一路无言,到得天竺,老子把多宝投身入那王妃肚子里,王妃顿时生出一个孩子,名悉达多。不愧为天数所定之人,注定佛教将要大兴,这孩子一出生就与众不凡,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更因为从小精修佛法,怜世人生老病死、红尘多苦多难,长大后遂出家为僧,一日于菩提树下入定,顿悟寂灭,明了前身。
是时,老子和云霄现身与他相见。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