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工之回到清朝
国有没有兴趣和我们联合开发。”杨一总算明白了,这家伙是来卖技术的。
杨一低头沉吟,正打算怎么才最大限度的多刮点好处呢,威尔逊倒先急了,杨一犹豫的表情让他害怕这笔买卖要坏事,赶紧又开了好处道:“我国还可以考虑帮贵国兴建一个最先进的造船厂,并帮着培训工人,提供必要的设备。”有一点威尔逊是没看错的,杨一做梦都想有一支扬威海上的舰队,可中国这点技术底子,别说造铁甲舰,连好一点的木制战列舰都造不出来。现在威尔逊把铁甲舰都送上门来了,杨一如何能不激动。杨一拼命的克制自己,让自己尽量的保持平静。
“您看,这技术加上这造船厂,就折合成一千五百万两银子好了。”这可是威尔逊费劲心机才算出来的账目,铁路上铁轨加修建,加技术人员,多少也能抵挡去三千万两,这里再去个一千五百万,估计英国就不用拿出几个银子老了,自己的谈判任务也算圆满完成了。
也许是由于太激动的缘故,杨一竟然忘记了讨价还价,马上就答应道:“这样啊,价钱上虽然有点高,不过看你们也很有诚意,今后大家还得合作的,勉强就这样吧。”
第一论谈判很快就告一段落了,三国代表和中国方面就赔款的金额和赔款的方式达成了初步的意向,并签署了备忘录。其实各方都心里有数,杨一开出的价码太高,各国政府是不可能完全接受的,杨一也很清楚这一点,不过既然是胜利者嘛,总得拿出点胜利者的派头。至于这和约能签成什么样,各方面到底能承受什么样的条件。这还得等到下一轮谈判再决定。
代表们也相继离开回国,向各自的主子汇报去了,欧洲实在太远,代表们一个来回就得去掉四个月,下一轮谈判还有的等。谈判暂停,杨一也没闲着,有线电报的线路的埋设,相关人员的培训,早在谈判之初就已经开始了前期的准备工作,现在正式的大规模启动了。杨一心目中的第一电报线路就是贯穿整个东北,然后连接北京的线路,这条线路是如今最急迫的,毕竟俄国人儿狼子野心,而且还与中国交界,双方随时都有可能因为谈判不成打起来。果然,杨一这边电报线路还只铺到沈阳,俄国人边境上就开始有动作了。
俄国,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沙皇尼古拉一世已经处于半暴走状态了,看着米海里琴科带回的备忘录,沙皇尼古拉一世立刻就想带着人马杀进中国去,原本以为,丢出个又冷又荒凉的阿拉斯加,就可以把一向胆小怕事的中国人的嘴巴堵上,阿拉斯加那地方,估计中国人也没办法呆的下去,过段时间再找个借口要回来,俄国是基本一点损失都没有。
万万没想到,中国人开出条件简直就是在要他的老命,克里米亚战争带来的伤痕还没有愈合,中国人又在伤口上撒了把盐,整个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损失了522万人,军费消耗8亿卢布,这对俄国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负担,落后的农奴制度已经不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克里米亚战争使沙皇地威望降低到前所未有的低谷,1859年开始。一些革命团体先后在俄国彼得堡及伦敦诞生。车尔尼雪夫斯基、赫尔岑等一批资产阶级革命的代表涌现,现在的俄国可以说是内困外焦。尼古拉一世也意识到改革的迫切性,本打算利用对中国地战争获取巨大地利益,来缓解国内的紧张局势。然后才开始俄国的政治军事改革,结果适得其反,中国人出乎意料的强大,甚至都没办法和以前地大清朝联系起来。
谈判是必须的,可这样的条件也是没办法接受的,沙皇和他的幕僚们经过一番讨论后,觉得有必要再赌一下,在两国边境制造点事情出来,好逼迫中国方面让步,他们就不相信。中国人敢不惜一切和俄国全面开战。
英国、法国,代表们带回来的消息是欢欣鼓舞的,初步的和平意向已经达成,战俘们很快就可以回家,在代表团付出一定的银子后,一些身份特殊地战俘得以先期回家。他们的出现让两国的国民放心不少,但国民们要求其他战俘回国家呼声却一点没有减弱。不过两国的民心还是得到了巨大的安抚。动荡地局面随着好消息的带来也得到了进一步地缓解。
同样,中国开除的条件,两国也一样没办法接受,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讨价还价,他们相信中国这也应该不是中国人的最底线。这一点他们没猜错,杨一漫天要价就是为了刁难一下各国,说到底杨一还真不敢把这几个国家逼急了,中国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和英法两国的外交正常还是很必要的,毕竟两国代表着现在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还有一点就是,两国政府从中国人对科技和技术方面的需求,看到了中国全面开放的希望,中国巨大的市场也不是他们舍得放弃的,既然用战争的方式没办法解决,那就用谈判的方式来解决,毕竟双方都有各自需要的东西。
就在英法代表回国汇报完毕,得到新一轮的指示后,代表团又要踏上回中国的旅途,这时候,一个接一个消息从中俄边境传来,上方在边境上都集结了重兵,大有大打出手的架势。两国代表立刻暂停了去中国的旅途,有好戏上演了,怎么能错过?中国跟俄国打一下的也正好能看到底谁厉害。
其实英法对俄国这个昔日克里米亚的手下败将一点都没信心,不过这种坐山观虎斗的好事怎么能放过,万一俄国能打赢呢,看戏归看戏,两国政府也没闲着,联合舰队开始频繁的在中国南海海域活动,俄国人要是打输了这还罢了,要是俄国人赢了,不好意思,还谈什么?趁火打劫都来不及呢。
英法两国没料到,沙皇尼古拉一世也没料到,中国军队居然先发制人,在俄国军队还没集结完毕的时候,居然又一次越过边境,这一次,中国军队根本不象上一次,他们不是来旅游的,这一次看来是不打算走了。
早在和谈前期,杨一就已经预见到俄国的反应,对于身边存在的这样一个大国,几百年来俄国人贪得无厌的扩张,使杨一清楚的看透了俄国的本质,这样的对手,不把它打的找不着北,他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俄国人为了这一次战争,原本撤走的二十万大军又开始集结在边境上,沙皇计划集中国内几乎所有的主力,三十万大军,作为第二梯队。现在中俄边境还是一片冰天雪地的情景,在沙皇看来,中国人不会主动进攻,这样的天气也不允许中国人主动进攻,这样的天气也不允许中国人主动进攻。可中国军队硬是顶着零下40度的严寒,大举越过边境,俄国军队猝不及防,一场灾难又降临了。
为了这场预计中的战争,中国方面从上一次战争结束后就已经开始秘密准备,这是俄英法三国都打破脑袋都想不到的。和俄国打一仗,在俄国的领土上打一仗,这是杨一做梦都想干的事情。李秀成的第一集团军,聂士成的整编补充的第四集团军,刘铭传第三集团军的大部分主力早就悄悄的集结在抚远一线,各种作战物资,雪地作战的雪橇等,经过四个多月的休战期已经准备妥当。就等俄国人给个借口。
果然,沙皇尼古拉一世很配合的给了个借口,边境上开始集结大军,整整二十万人。其实沙皇也只是做做样子,不做点样子出来吓唬吓唬中国人,在谈判桌上怎么好开口讲价钱,怎么好向全国人民交代?谁知道中国人属愣头青的,一看俄国军队集结,立刻就杀了过来,有心算无心,俄国军队才开始集结,各种作战准备还没有完全展开,就面临中国军队急风暴雨般的进攻,边境上又一次硝烟密布。
1861年的春天,阳历5月10日,三十万中国军队,鉴于俄国人频频在边境制造摩擦,打死打伤我边民无数,以正当防卫为借口,从抚远出发,一举越过边境,第二次远东战争爆发。
额尔古纳河河水缓缓东去,冰封的河面上一点也看不见冰面下涌动的河流,中国军队用雪撬拖着大炮,朝贝尔加湖挺进,也许在杨一的心目中,这一片当初康熙皇帝放弃的领土,也应该是中国的,现在也应该是要回来的时候了,还有1727年签订的《布连斯奇界约》也该是废除的时候了,中国人的地方,都得拿回来,贝尔加湖最好也能拿过来,看着部队越过边境的战报,杨一突然想起过去玩过的一个电脑游戏《大富翁》的里面有个叫糖糖的人物有那么一句台词“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想到这里,杨一突然笑了起来,这让在身边处理公务的张键出了身冷汗,每次杨一笑的如此诡秘,总是要有人倒霉的,谈判期间张键就多次看见杨一这样笑。
中国军队的突然进攻,一下就打乱了俄军的部署,昔日的屏障额尔古纳河现在已经是一马平川,中国用雪橇拉着上千门大炮,冲过边界,在俄军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一下就冲两翼对俄军形成了威胁,俄军仓促上阵,早有准备的中国军队,从俄军的两侧进行了强力突击,在上千门大炮的掩护下,俄军二十万大军陷入混乱。
原本是以进攻为目的的俄军,突然遭到沉重的打击,几乎还都在温暖的房间里睡觉的俄军,一夜醒来,就被隆隆的炮声淹没。遭到突然打击的俄军,一面组织抵抗,一面派人向莫斯科报信,等待下一步的指示。如果俄军在战争开始的初期就立刻放弃额尔古纳河沿线的阵地,大步后退,然后再伺机反击,这也许对中国军队来说是最不愿意看见的情形,俄国有广阔的疆域,有足够的战略纵深,深入敌后可不是杨一的打算。可俄军迟迟不退,而且一直滞留在额尔古纳河一线,这就给中国军队的合围创造了条件。也注定了沙皇俄国的又一次失败。
让人打了还不敢还手,这对沙皇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耻辱,也许这还是头一遭。被沙皇寄以厚望的远东军团并没有给尼古拉一世增加多少脸面,二十万人在一个月内就让人包了饺子,现在正被围困在额尔古纳河沿线,估计被消灭也都是迟早的事情了。
看到前线来的战报,尼古拉一世觉得天都要崩了,远东整整二十万大军,居然还对付不了中国军队,对付不了也就算了,还蠢的让人给围上了。一向精锐的哈萨克勇士如今怎么都变的如此不堪一击?这是尼古拉一世怎么也想不明白的事情。眼下其他部队还没来得及集结,看样子这次是要吃大亏。
发生在远东的这场战争,兵力对比是3:2,可火炮对比就差别大了,中国军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缴获了大量的英法军队的先进火炮,这次战斗出动的火炮就多达一千两百多门,而俄军在上一场战争中已经损失大批火炮,这季节又是冰天雪地的,运输不方便,这边境上的部队基本没有配备什么大口径火炮,就是一般的小口径火炮,数量也有限。至于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准备,那就更不用说了。俄国是临时集结,行动仓促,到了远东后由于季节地原因,也没有积极准备作战。而中国军队则是筹划已久,粮食弹药充足,部队士气高昂,全军上下都憋着劲要好好教训下俄国人。
中国军队造反的作战时机在俄国人看来是不合适的,现在冰冷的气候,对野外作战的士兵说是可怕的,可他们低估了中国人的勇气和决心。
俄国二十万人主要部署在涅耳琴斯科(尼布楚)。博尔贾,协塔三地,其中以赤塔为主要基地。屯兵十五万,博尔贾驻军三万, 涅耳琴斯科驻军两万。虽然俄军人数不少,但武器装备落后。基本还是使用滑膛枪只有少数部队装备了线膛枪,且部队士气经克里米亚和第一次远东战争的连续失败后,已经不复从前。
中国军队越过边界后,西线的聂士成部十万余人直扑博尔贾,将三万俄军团团围住,三百多门大炮不间断地轰击整整三天。俄军狼狈不堪,加之粮弹不足,士气低落,对中国军队的抵抗并不是很顽强。5月15日,刘铭传率本部十万人马。在黑龙江上游阻击从赤塔前往博尔贾的俄军援兵,经过三日激战,俄军增援部队四万余人,遭到毁灭性打击,一万五千多人成为俘虏。5月20日战争爆发后的第十天,博尔贾被攻破,弹尽粮绝的三万俄军军战死一万,降两万。5月21日,李秀成部秘密行军,突然出现在涅耳琴斯科城下,而刘铭传也率部逼近赤塔,赤塔援兵被刘铭传部牵制,不敢出动。李秀成集中炮火,猛轰涅耳琴斯科,俄军虽拼死抵抗,无奈寡不敌众,三日后城破,两万俄军仅有五千人做了俘虏,因为天气缘故,伤员不好处理,李秀成命令,不留伤员。
犹豫是整个赤塔俄军指挥官犯的最大错误,在没有接到上方命令时,他选择了困守待援的战术,他低估了中国军队的进攻力,5月25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