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工之回到清朝
曼这次回来,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霍夫曼已经是中国的国家人才发展委员会主任,级别相当于中国的一品大员。霍夫曼的这个头衔可不是假的,杨一给他发了聘书的,聘书上还盖上中国皇帝的玉玺,这无疑又大大提高了霍夫曼的身价。
霍夫曼这次回来的主要猎物是自己的同胞--奥托。1862年是奥托倒霉的一年,倾家荡产研制出来的内燃机被普鲁士专利局拒绝了他的申请,理由是可靠性不够,为了这个试验,奥托不但赔进了老婆本,就连老娘的棺材本都搭上了,结果是一场空欢喜。贫困交加的奥托真有点走投无路的感觉,而就在这个时候救星出现了,霍夫曼爵士出现了,在一家小酒馆里找到喝得烂醉的奥托,霍夫曼采用当年杨一收拾自己的招数,找了间最高档的旅馆,把奥托安顿下来,等奥托醒后,立刻表明身份,并拿出盖有中国皇帝玉玺的聘书。竭力邀请奥托去中国,并保证奥托在中国绝对能得到最好的待遇,并可以得到最好的试验环境,当然奥托要是想带老娘去中国,霍夫曼也代表中国政府欢迎。
对于霍夫曼的邀请,奥托虽然很感激,不过并没有答应,理由很简单,中国那个落后的地方,想找个人来一起研究都有难度,更别说能找到号的导师继续深造了。历史上奥托就是在得到德国著名机械学教授鲁芬的理论指导后才弄出内燃机的。
利诱不行,霍夫曼拿出一封书信,谁知道奥托看了信以后,立刻欢欣鼓舞,而且强烈要求立刻去中国,要见这位写信的老大。
霍夫曼就奇了怪啦,自己嘴皮都快说破了,还搭上旅馆钱,就差没去帮奥托弄个MM来了,这样都没能打动奥托,杨一却只靠一封信就搞定奥托,老大就是老大,不服气不行。霍夫曼哪里知道,杨一那信里写的全是关于内燃机方面的事情,很多问题都是一直困扰奥托多时的,这样一封信摆在奥托面前,奥托哪里能抗的住,现在是没有飞机,有飞机估计奥托得做飞机来中国。
工业革命的时代,发明家搞发明的初始目的不外有三:一是兴趣和爱好,这是一切发明的原动力;二是为名利;三嘛,那就是升华后的所谓造福人类的崇高理想了。不过这三点说起来总是有点假,谁敢保证瓦特做蒸气机是为了造福人类?一个工人家庭的孩子,饭都搞不到嘴巴里,搞发明纯粹是由于个人的兴趣,就好比爱迪生为了做试验,连婚礼都敢耽搁,直接放新娘的鸽子。
霍夫曼搞不定那些发明家,是由于没有掌握他们的心理,队这些人来说,一个个科技难关被攻克前是最有魅力的,其吸引力不亚于色狼面对没到手的马子,财迷面对没赚到的钞票,玩网游的面对上好的极品装备,女人面对漂亮的衣服。(顺便说一句,老断属于色狼那一款的,所以高衙内叫我色断。)
拿金钱美女都搞不住的,杨一一封信就OK,那是因为杨一占了先知的便宜,来自未来的杨一当然不一定就对各个领域的科技有多少造诣,但是杨一有当时最先进的理念和构想,比如奥托玩的是内燃机,还是烧煤气的,杨一在新建中就跟他提什么燃烧室,轴承,四冲程,总之是和奥托的研究沾边的,甚至可以说是在帮奥托开拓眼界,使奥托在迷茫的时候仿佛眼前看见了希望和光明,这怎么不让奥托兴奋,而且还提供试验的资金和设备,只不过小小的要求了一下分享发明后的专利,就冲杨一提出的这些具有纲领性的意见,奥托都会把专利让杨一来分享,更别说还提供一切方便了。队奥托而言,只要能搞发明试验,而且能得到高人的指点,在哪里不是搞?
同理,杨一用在奥托身上的办法,在其他人身上也一样有效果。问题既然找到了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接下来的日子,就是霍夫曼爵士需要不停的穿梭于欧洲各国,按照杨一的原的要求:“就算把腿跑断了,也要搞定这些人。”
“戴勒姆先生吗?我是霍夫曼爵士,很抱歉。我冒昧的登门拜访。”霍夫曼又开始瞄准下一个猎物。
“不客气。请问您又什么事吗?我现在很忙,我只能给您十分钟的时间。”科学家的时间宝贵啊,尽管戴勒姆还不是很有名,但是就他队时间观念的严格,就已经看出他具备出名的前提勒。对于霍夫曼这样的名人,戴勒姆并不感兴趣,理由很简单。霍夫曼和内燃机应该没有什么联系,所以戴勒姆说话的语气也不是那么客气,一付没什么正经事情就要关门放狗赶人的意思。
“是这样的,我这有一封信,来自中国的。您看完勒感兴趣我们再谈。:这回霍夫曼学乖勒,直接把杨一的信拿出来,免得自己浪费勒大量的口水,还不一定有效果。
戴勒姆先是一伙不解的接过新建,心理头一阵犯嘀咕,我在中国没亲戚朋友啊?怎么就有信来了呢?怀疑归怀疑。信还是要看的。
开始戴勒姆还是很随便的在看,可是看着看着就开始认真了,而且一边看,一边做思考状,等把信看完,十分钟早过去了。杨一的信让现在人看起来其实很简单,无非是提到法国人卢诺瓦发明点火栓后,煤气内燃机在工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是煤气做内燃机的燃料有着不可避免的危险,煤气是易爆物质,用来做燃料等于怀里抱了个不定时的炸弹,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而内燃机的发展已经是不可替代的潮流,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矛盾呢?拿就是采用新地燃料,新燃料是什么?来自未来的杨一不用思考就给出了答案,柴油和汽油。至于柴油机和汽油机的工作原理,那就更简单了,一个是压燃,一个是点燃,这些在现在都是常识的东西,可这些知识在1862年的时候,都是当时的科学难题啊。煤气内燃机的弊病戴勒姆知道的很清楚,怎么解决是一直困扰他的难题,杨一这封信等于给困在一间四面密封房间里的戴勒姆打开了一扇窗户。当然杨一在信件里也提供了一些设计上的构想,其实不能算构想,作为一个优秀的特工,驾驶技术是绝对要求一流的,修理发动机的活计也是熟练的不能再数来年了,真要让杨一去考一个修理工的话,估计八级都打不下来。
杨一还提到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比如如何解决压力的问题?高压油泵,高压输油管,喷油嘴,油箱,活塞,连杆什么的。
“我希望立刻能见到些这封信的先生,还有一个问题?些这封信的先生真的来自中国吗?”戴勒姆用怀疑和不确定的与其稳霍夫曼。
“呵呵,戴勒姆先生,你看看时间?”霍夫曼掏出怀表,看了看时间又看了看大门口,拿意思就是十分钟已经过去,是不是我也应该走了。
戴勒姆这才想起自己开始说的话,看到霍夫曼要走,戴勒姆就着急了,这怎么行,霍夫曼居然要在关键时刻闪人,这不是存心在掉戴勒姆的胃口吗?真要让霍夫曼走了,估计今天一天戴勒姆什么事也别做了,晚上估计也别睡了。
“对不起,霍夫曼爵士,我队我刚才的不礼貌表示道歉。现在我诚恳的希望您留下来,我们可以好好的谈一谈。”这一次戴勒姆语气中再也没有轻慢的成分,看的出来,戴勒姆是个正直而诚实的人,队自己的错误能及时给予纠正。
看到戴勒姆如此严肃的表情,霍夫曼见目的已经达到,就再也不敢端架子了,这些人在杨一眼里,那都是宝贝,是杨一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弄到中国去的,真要把他们惹毛了。杨一那就没办法交代。
“既然这样,那我们继续谈。”霍夫曼面带微笑,心里想的却是(小样,就你这样,还想逃出杨老大的五指山?)离开戴勒姆家地时候,霍夫曼是带着满意的笑容走的,虽然杨一挖自己国家的墙角看起来有点不厚道,不过现在也顾不上考虑这些了。老大交代的任务先完成要紧。就这样,又一个猎物落在杨一的魔爪。
还是在普鲁士,霍夫曼的手又伸向了才有机的发明家狄赛尔,老办法,先让他看信,然后再谈,结果还是轻松的手。紧接着霍夫曼马不停蹄的奔走于欧洲各国,比利时地化学家索尔维。法国化学家拜特洛等等。当然了诺贝尔先生就不必来了,黄色炸药这玩意杨一早就弄出来了,配方都是现成地,开玩笑。说到玩炸药,这个时代还有谁比的过杨一。总之在杨一投其所好的战术下,这些历史上的发明家们一个个先后中招,都认为中国出了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化学家,或者是其他的什么家。根本就没想过,这个人知道的可能知识一些简单的皮毛和原理。不过在他们看来,这些皮毛和原理,可能就是一项震惊世界的发明的来源。
当然杨一让他们来中国,未必是由于自己农不出来这些发明,知识第一不好占古人的便宜,第二嘛,这些人在中国总比在欧洲强吧,杨一不是超人,这些人的到来,可以把中国地科技水平提高很多的档次,而且还可以为中国培养出中国自己的人才,这些都是后话了。
为了中国的发展,杨一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机械、防治、冶金、化工等等。而霍夫曼在杨一信件的开道下,所到之处,当者披靡,连连得手。这时候霍夫曼队杨一地佩服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可以说是一种崇拜。
由于电报线路已经铺遍了中国主要城市,通过俄国再连到欧洲,杨一和霍夫曼之间的联系已经很方便了,霍夫曼不断的把好消息传回中国,杨一在不断的得到好消息后,也开始着手准备,为这些科学家们的到来准备号必须的场所和设备。
“中国国家科技中心”的招牌很快就挂了出来,总部设在上海,之所以放在上海,杨一有他的考虑,一是上海已经有华蘅芳和徐寿他们在那了,二是和杨一下一步的全国的发展战略紧密相关的。
光有人可不行,还得有设备,有原料。杨一一芬电报拍到欧洲,霍夫曼就开始疯狂得采购。要杨一拿出大笔现金来引进这些,杨一当然心痛,不过有买单得冤大头。英国和法国也为赔款得事情难过呢,白花花得现银,就这么拿出去怎么会不心疼。霍夫曼以中国政府驻欧洲得采购总办身份很快就被确定,任命得消息很快就下达了。拿着金牌令箭得霍夫曼,一到英法两国,就被捧为上宾,霍夫曼也不客气,走路都是横着走的。可以说中国急需大批得机器设备和原料,而这些东西,绝大多数中国自己还没办法生产,比如说防治矿山机械,化工原料和生产设备,冶金机械等等。虽然中国和英法两国签订得和约上说明有一部分赔款可以拿实物来抵偿,但是两国都想着最好都拿东西来抵偿呢?只要拿下中国政府得采购订单,估计赔款在今后得几年内都能捞回来。
俗话说,上杆子不是买卖。英法两国得这番表现,不好好利用就太对不起观众了,杨一当然也不会就这么便宜了这两个冤家,英国人既然不想出银子,又惦记着中国市场,而法国人就更别说了,面对普鲁士咄咄逼人得军事威胁,法国人如芒在背,两国得军备竞赛搞的是热火朝天,法国人也缺银子。
没说的,这时候不杀价,什么时候杀价。得到指令的霍夫曼当然不会手软,英法两国都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对普鲁士的压制也一直没有停止过,现在收拾这两家,也算是为祖国强大做出贡献吧,虽然这样说有点勉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加上英法两国这两个昔日的盟友为了各自的利益,在暗地里勾心斗角,霍夫曼趁机大捞便宜,把价钱杀的低低的,考虑到多少也有点赚的余地,还考虑到中国市场的巨大,英法两国也只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基本上全盘接受了杨一开出的价钱。杨一也没把事情作绝,多少也给两国留下了利润的空间,赔钱的买卖估计没人愿意做。
奔驰的火车把曾国藩他们送到了欧洲,体会到火车带来的速度,见识到火车的巨大动力,一向颇具远见的曾国藩也深深明白了杨一许多。使节团的第一站当然是普鲁士,作为为数不多与中国友好的欧洲国家,普鲁士当然是首要的访问目标。
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时候,可以说整个欧洲只有普鲁士一个国家会认为中国会胜利,道理很简单,迫击炮和马克沁机枪这样的武器都能弄出来的国家,其军事力量可想而知了。两国的有一也从开始的倒卖军火,逐渐发展成互相合作开发,比如铁甲战舰就是其中的合作项目之一,当然这个构想是由杨一提出的,只是中国没有条件,只好把这项目放到普鲁士来做,当然杨一也没少派留学生来参与这项计划。
一路走来,使节团总算见识到什么叫世界之大了,原本坐井观天的官员们,一路之上所到之处,无一不是前所未见的新鲜事,火车就不用说了,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