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工之回到清朝
给自己点上。
“老人家,今年这庄稼长得不错啊。”
“托福,托福,这几年年景都不错,去年倒是大旱,多亏了知县大人,早些年就带着大家伙修沟渠,把水引到这地头,今年老天爷帮忙,风调雨顺的,估计年底能有个好收成。”老汉吸了口烟,眯着眼睛得意地看着田里的庄稼。
“老爷子,您说的知县是不是通县马大人啊?”
“是啊,他可是个好官,据说还留过洋,喝过洋墨水勒。”老头为本地有这样一位好官自豪的笑起来。
通县知县马权,这个人杨一是知道的。多年了把各个年龄段的青年才俊送到海外留学的举措,如今总算是见到效果了,马权是第一批出去的,回来的时候杨一见过他们,有印象。
这时候沈清霜站出马车,朝杨一招手,杨一知道在催自己上路了,便对那老汉道:“大爷,打扰了,我得走了。”说着便跑到马车上。
“爷,这路上热的紧,我们是妇道人家,不好下来,还是先到通州再说吧?”杨一点点头,冲赵子平挥了挥手,马车启动朝通州而去,这一次偶然的谈话,杨一记住了马权。
这一趟出门,杨一除了两女眷,还带了赵子平和三个侍卫,人多了目标大,杨一也不愿意太招摇。一路南下,渐渐的出了河北,进入山东地界,也许是由于时间不着急,杨一就这么慢悠悠的朝南而去。过了黄河进入河南,沿途就开始出现另一付景象了,较之河北山东,河南明显看起来要冷清许多,一路的房子看起来也要破旧许多,而且都还是土坯做的。不过田里的庄稼看起来还长得不错,河南之苦,杨一还是有数的,河南一带,黄河数次决口,民间元气大伤,恢复起来要慢上许多,这些年政策上优惠虽然也多,不过看里还是比别的地方要苦,就连道路也不如其他地方,大部分路段都还是石子铺的,颠簸的厉害,只是到了开封这样的大城市,才难得见到水泥道路。
一路过来,杨一见到最多的莫过于修建铁路的现场,几乎每走一段就能看见远处有民工在铁路工地上干活,看来这铁路解决了很多劳动力的问题,民间虽清苦,但并不乱,可见河南一带的官员工作还是有成效的。进入江苏,一切似乎又是另一番景象,江苏是杨一的老窝之一。各种基础良好,江苏巡抚许名是杨一的老朋友,当初杨一也曾几次想把许名弄到北京,许名拒绝道:“北京那地方没多大意思,我这热闹怕冷,你就让我在南方呆着,我帮你看好这一省之地。”
进入江苏,沿途就经常能看见工厂了,路边还不时能看见高高的烟囱,马路上车马也多了起来,道路状况也良好。杨一的心情也好起来,可是没过多久,杨一的脸又沉了下来。
原来杨一发现,这一路过来,留着辫子的人还是很多,原本以为进入江苏会好一些,没想到江苏也一样,留着长辫子的人还是大有人在。当初下达剪辫子的政令,还都是以自愿为原则,此事虽小,但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要想改变以前遗留的一些弊病,道路还很漫长。一个念头在杨一的心中更加清晰了。此念一生,杨一也没多少兴趣在路上耽搁了,催着赵子平他们赶紧前进,目标南京。
杨一心中所想者,那就是弄几个地方,基本按照西方的社会模式办,辫子也由官方出面,强行剪去,还有妇女解放的问题,女人至今还缠脚,也得弄出个突破口来,让女性走出家门,走进学堂,并在这些地方实行强制的义务教育,杨一决定,这些地方叫特区,尽管这个名词来自未来,不过杨一觉得很适用。
杨一到达南京,时候已近三伏,南京不愧是火炉,热的难受。见到许名的时候,双方不免寒暄一番,叙说别情。很快杨一就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并电告张键,照这个意思弄出个方案来。
从目前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全盘西民化民间阻力太大,也不显现实,弄不好就是个四不像,还不如集中精力,先弄出几个点来,慢慢形成一个面,然后慢慢扩大,渐渐遍布全国。
上海,宁波,杭州,苏州,厦门,广州,成为了第一批特区,筹备工作也很快展开。对于特区,杨一也抱有极大的热情,特区的许多概念,杨一还是承袭了历史上中国改革的办法。免税五年,不论男女都实行强制的十年义务教育,妇女禁止缠足,兴办大学,不过现在的特区和历史上的特区还是有很多区别的,一个是社会主义的特区,一个是封建王国的特区。
此举一出,全国又是一片惊呼声,反对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封建社会的女人,不能算一个完全的人,她们以法律的形式被约束成男人的附属品,自由民主对她们来说是如此的遥不可及,杨一决心打破坚冰,并以特区为突破后,全面改变这个国家。尽管这些年来,中国变化很大,但杨一觉得,变化还不够。
任何一项新鲜事物的出现,在中国要被接受,其难度比起西方,那要大的所了。外国的东西,到了中国没有不走样的。钱钟书的这句话,也从一个角度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无奈。漫长的封建社会造成的众多顽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可又必须改变。
就在全国的反对声中,杨一却得到了来自海外的支持。
说是海外的支持,其实还是国内的支持,杨一搞特区的决心不改,朝廷地方上的大臣都有反对者,但更多数的还是在观望,毕竟杨一手握大权。一些大臣见苦劝无效,便想起远在欧洲的曾国藩,一通电报打到普鲁士,曾国藩正带着代表团在参观普鲁士的企业。眼下的普鲁士虽然也算个强国,但还只能算个小强国,现在正憋着劲跟奥地利和法国叫板。俾斯麦上台后,更是以铁腕治国,国内疯狂发展军备,国外也需要盟友的支持,这时候中国送上门来,那当然是要欢迎的,如今的中国虽然还算落后,但怎么说也打败了英法俄三国的入侵,而且胜的漂亮,一仗打下来,英法俄三国损兵折将不说,还得赔银子,如今的中国已经隐隐有世界军事大国的样子了。和中国联盟符合普鲁士帝国的利益,再说中国弄出的机枪和迫击炮也的确好用,双方从军火买卖开始合作,到如今也走向了多元化的合作了,说普鲁士是中国在欧洲最亲密的合作伙伴,一点也不过分。
曾国藩杂欧洲之行给了他极大的震动,欧洲人高速发展的经济,让这位历史上的“同治中兴”的名臣感慨不已,对杨一的了解又加深了许多,很多事情已经由以前的不理解到理解,不赞成到支持。曾国藩的变化国内那帮人怎么知道,原本指望曾国藩能反对杨一,谁知道杨一曾国藩看了电报后怒道:“一群蠢犊。”并立刻回电,代表整个代表团表示对杨一的支持。
电文回到中国,第二天就被《中国时报》部分引用,并发表评论。“吾观国之现状,再观西洋之进步。我中华如不变革,则二十年后必将重演鸦片之祸。”中国时报引用上述文字,又主编王韬主笔,发表名为《为什么要变的》评论。全文全面对比了东西方的思想科技的差距,列举了一个又一个例子,王韬锋利明快的笔锋,把个评论写地花团锦簇,刀刀见血。作为国内最早最大的报纸,中国时报的影响力之大。当时无双。时有欲了解中国之现状。请看《中国时报》欲了解世界之事,请看《中国时报》只说。
《中国时报》在王韬的带领下,成为了杨一变革的喉舌,新思想的阵地。
有了曾国藩的支持,国内反对声也小了许多,虽然时常还有民间老朽捶胸顿足的反对,大以不足为患。杨一为表示态度,决定常留上海,监督上海特区政策的执行情况。
关于特区地种种改革,恐怕遭到反对声最强烈的就数妇女解放了。妇女解放要有尺度,女人是很难弄的,不解放吧看不下去。太解放了要造反,象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那样来解放妇女,别说现在的大老爷们不答应,就连杨一自己也不答应。所以要把握一个尺度问题,杨一在制定女权解放条例的时候也颇费了一番脑筋。想了半天,杨一总算想出几条,妇女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妇女有婚姻自主的权利,妇女有工作的权利。说实话,这些条款弄出来,杨一也不知道有多少能兑现的上,毕竟这是个女人地位极度低下的年代,以上的几条也算对女性的初步解放吧?不过想去二十一世纪那写解放过头地妇女,杨一心里还多少有些凉凉的。就象昨天晚上,沈清霜笑着说到:“老爷您要解放妇女,那就说我们也能修了您了?”杨一听了心中暗叫:”我靠,这么快就解放到自己头上了。“
1862年9月,上海在杨一的大力扶持下,上海作为第一个特区正式全面启动,而上海特区的第一任最高行政长官,杨一决定让马权来担任。
以上海为圆心,周围的青浦、嘉定两县合并为上海特区。为了保证特区改革的顺利进行,杨一不但批给大量基础建设的基金,还亲自出面,扫清各衙门的阻碍。
近水楼台先得月,沈家靠着沈清霜的小道消息,闻风而动,就在别人还在观望的时候,沈家已经开始在上海大肆购买地皮,兴建厂房。其实说白了就是沈家带头支持特区建设,有沈家的带头,江浙一带的工商界人士也跟着上,上海工商业本就发达,如今更吸引了其他地方资金流入。12月,普鲁士海外贸易总公司率先登陆上海(其实就是霍夫曼那个同学的皮包公司,如今靠倒卖化妆品发财了,倒腾起国际贸易了)。成为第一家投资上海的欧洲公司。元旦刚过,斯密斯联合犹太人基金会,进驻上海,投资兴办企业,1862年的春节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受不了啦,眼看买卖都让别人做了,这还了得,也一头扎进上海,不过这次运来的不是鸦片了,饿是英国的工业产品。在上海英国产品是免税的,可是要想出上海嘛,还是要交税的,毕竟现在中国民族工业还很落后,该保护的还是要保护的。
1862年12月,广州特区也正式启动,1863年3月,厦门,宁波,杭州,苏州先后宣布成为特区。
闪还的冬天温和而湿润,走在不再熟悉的大街上,杨一多有感慨。“丽人”化妆品专卖店的招牌看起来已经有些老旧,想着初到上海的时光,杨一不禁哑然而笑。如今“丽人”集团还是杨一名下的产业,可是杨一早就不再过问“丽人”集团生意上的事情了,自己究竟有多少身家,杨一还得去问问沈清霜才知道。前段时间好象沈清霜向杨一提起过“丽人”集团的事情,好像有增加了几个分支企业,什么卷烟厂,印染厂之类的,沈家姐妹做生意的本事的确不错,如果杨一知道现在自己名下有十八个工厂,全国有两百家店铺的时候,不知道会做何感想。
自打这特区开张,马权这新任长官的确能干。把所有事情都处理地井井有条。马权做这特区长官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让杨一调一批海外归来的学子配合他的工作,杨一答应了,有了这些人的配合,马权做起事情来可以说是得心应手,杨一这特区总设计师倒成了最清闲的人,眼看就到十二月了,杨一在上海也呆了不少时间了,北京的张键至少打了一百封电报催杨一回去,杨一也觉得是该回去了。
两个女人现在正忙着在家里收拾东西准备上路。杨一无聊之余便带上赵子平,偷跑出来闲逛。
专卖店的招牌依旧,可店铺已经扩大翻新了,比起以前规模大了许多,买东西的人进进出出地,显得分外热闹。杨一站在店门口,想起往事,眼前似乎又出现自己在店里咬这日笔杆子算帐地时光。记得开张的第一天,霍小玉他们三姐妹站在门口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想着过去,杨一不由迈开脚步要进专卖店,门口的门卫上来伸手拦住杨一和赵子平道:“两位爷,你们可不能进去。”
杨一听的一愣,这话怎么说的?自己的店自己还进不得了?身后的赵子平见杨一眉头微皱,忙上前怒道:“你这小子,我们怎么就进不得。难道我们进去买东西也不行吗?”赵子平这一发怒,门口的门卫立刻点头哈腰的笑着解释道:“爷,我不是想难为你们,你看看这告示牌。”说着指了指门边的一块木牌。木牌上写着四个大字“男士止步”。杨一不由笑了,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当初这招还是自己想出来的,主要是为了方便女人们来这买情趣内衣,并且那这做噱头,吸引了不少女人光顾,看来今天是别想进去了。
“妈的,这是什么破规矩?使哪个家伙定的,开店做买卖还不让人进去,老子非进不可你还能把我怎么了?”赵子平才不吃这一套,只要杨一想进,他才不管那么多。
杨一听到好笑,看赵子平这架势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