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工之回到清朝
州,无奈力不从心,盼朝廷早发援兵。臣等万里之外愿吾皇安泰,叩首。”
看罢奏折,咸丰原本苍白的脸色开始变的红润,人也从床上站了起来。
“危难之际,方见忠臣啊。”咸丰激动道:
第二部 第十一章 封疆大吏
“不是吧,明天过年啊,你要带人去打扬州?让兄弟们过个年再去打嘛。”许名极度的不理解杨一的决定,拼命的劝杨一放弃。
“不,我要打下扬州过年。”
“为什么要选今天?”
“因为我有大炮了。”杨一指了指聂士成从船上拆下来的几十门炮。
“算了,不管你了。”许名放弃了劝杨一打消念头的意思。
杨一带着部队出现在扬州城外的时候,扬州城门一如往常的平静,只是城门口没有了把门的官兵,也没有把门的太平军。太平军早在几天前就撤回了江南。扬州不攻而破,杨一很后悔,不是为自己没打上仗后悔,而是后悔自己带着大炮走的太慢,进到扬州天都黑了,耽误了吃年夜。早知道就不用自己亲自来的,留在泰州过年多好。
1854年的春节杨一过的实在不怎么样,不过心情还不错,扬州不战而获,对只能和士兵们一起吃大锅年夜饭的杨一来说也是一种安慰。不过话说回来,和兄弟们一起过年也不失为是一种不错的经历。
1854年对太平天国来说还算一个好年头,被困天津的北伐军也突围成功,南下后顺利渡过黄河,进入河南。江西湖北的西征也多次打败向荣的江南大营,太平天国以南京为中心,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此时的太平天国进入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
随着太平天国的兴盛、发展与壮大,清王朝统治陷入危机。作为其主要统治支柱的八旗兵和绿营兵,在强大的太平军面前,显得腐朽不堪,“文武以避贼为固然,士卒以逃死为长策。”面对这一现实,清朝最高经济者不得不将挽救危机的希望寄托在曾于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地方团练武装身上。咸丰二年七月,太平军进攻长沙,咸丰帝特命陈孚恩帮办江西团练防堵事宜;十二月,太平军进攻武昌前夕,复命湖南在籍侍郎曾国藩帮同办理湖南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咸丰三年正月、二月间,又于南北十省中先后任命四十多位在籍大官僚为督办团练大臣。咸丰四年正月初一日,曾国藩从湘乡赶到长沙,开始筹练湘军。他深悉绿营中普遍存在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兵、将腐朽,不堪一击的种种弊端,故所练湘军依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创“戚家军”为模式,以家族、乡土、师生关系为纽带,网罗了一批文人士子作为将领。所有勇壮皆由各营营官自行招募,只服从营官一人,各营编列番号,互不统属,直接受曾国藩指挥。其陆师每营五百人,下分四哨,第哨八队,火器刀矛各半;水师每营四百余人,配有快蟹、长龙、舢板等船二十一艘,后增至勇壮五百余人,船三十艘。整个湘军从上至下彩层层相依、各对其上级负责的办法,由曾国藩指定统领,统领自选营官,营官自哨官,哨官自选什长,从而开创近代军阀制度“兵为将有”之先河,成为清代兵制一大变革。曾国藩以封建纲常伦理思想武装湘军,各级军官主要从文士中选拔,以儒教治军,同时还特别重视新式火器的运用,从外洋购置大批枪炮,用以装备湘军。因此,这只新组建的军队战斗力较已往的八旗兵和绿营兵强出甚多。咸丰四年正月二十八日,湘军初步建成,计陆师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加上夫役、工匠等后备人员共一万七千余人(后逐渐扩大到十三万余人)。出征前,曾国藩发表《讨粤匪檄》,攻击太平天国崇奉洋教、杀人放火、荼毒生灵、毁坏纲常名教。湘军的成立,标志着太平军最大的对手的诞生。
历史和杨一开了个玩笑,有的时候轨迹正常,但有的时候又无端的脱离原有路线,也许是杨一的出现干扰了历史的频率吧。只是不知道,杨一的出现会不会干扰曾国藩成为历史上那个晚清的“中兴名臣”。
为表彰杨一的功绩,咸丰皇帝下旨升杨一为江苏巡抚,许名也混了个江苏按察使的差事,刘铭传、聂士成也提了个守备。过完年后,在庐州做的不开心的韦晓声也展转来到苏州,以杨一为中心的集团初具雏形。
二月,杨一向咸丰皇帝上奏,鉴于江南局势动荡,杨一提出了要稳定江南,先稳定民心的措施。为解决稳定民心的问题,杨一提出以扬州、苏州、上海、泰州四地为试点,朝廷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控制地租和利息的多少,希望一此来减轻百姓的负担,给江苏省一个休养生息的环境。
杨一的奏章遭到了大多官员的反对,但咸丰还是采纳了杨一的办法,决定先在江苏试试看效果怎么样?此举一出,顿时引起轩然大波,各地的士绅纷纷上门拜访,试图让杨一取消这个命令。
在一片吵闹声中,杨一开始了他对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改革。
杨一的改革刚刚开始就结束了。就在杨一努力去尝试去改变些什么的时候。原本就摇摆不定的咸丰,在朝野上下的反对声中,在批准改革才一个月后,便下旨让杨一停止强制降低租息的改革,并在圣旨中斥责了杨一。官员们见杨一被斥责,便有人弹劾杨一的做法是发贼的的那一套,还有人在民间散布消息,说杨一勾结太平天国要造反。要不是杨一和太平军数场血战,这咸丰皇帝对杨一的看法还真不好说。尽管咸丰也曾下密旨私下里安慰杨一,表示自己是绝对不会相信杨一会造反的,让杨一放心,他这个皇帝还是相信杨一的忠心的。通过这次的失败,杨一清醒的认识到,来到这个时代,把富国强兵的梦想寄托在皇帝的身上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兵败扬州的后逃到徐州的琪善没有受到太大的处罚,只是罚了两年的俸禄。成为了新的两江总督,继续做他江北大营的主将,继续做杨一的上司。杨一从琪善的安排上看到咸丰对自己的戒备。
杨一的改革是失败了,但短短一个月的改革过程中,杨一四处游走,鼓励工商,还是使得一部分人开始尝试着去兴办实业。
减租减息的失败,让杨一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想改变这个时代,就必须先拥有它,改革的失败坚定了杨一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也许有的朋友会认为,这么浅显的道理杨一应该早就明白的,不然还算什么优秀特工,不过我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特工只需要服从不需要懂政治。所以我就假定杨一在来到这个世界前是没学过政治的。至少没学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说了,连我自己都不相信了。)
目标方向既然确定,杨一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军行动,三月,刘铭传、聂士成奉命返回庐州,招募兵勇,当然刘铭传也还要把老婆大丫的一家老小都带来,毕竟现在是守备了。
除了庐州方面,在苏北杨一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征兵计划,杨一计划在苏北筹兵一万,预计刘铭传和聂士成能带回来一两千,加上原有部队,这样就可以成立一个整编师。
也是在三月,第一批幼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登上了开往普鲁士的商船,开始了异国求学的旅途。
想干大的就得有经济实力,杨一和沈家联手开办的大型纺织厂也破土动工,该厂沈家持股份60%,杨一占40%,这厂杨一是一分钱都不用出的,杨一负责设备的引进,技术人员的招募,地皮还有官场上的事情。
1854年,马鞍山的钢铁生产初具规模,每月都可以生产一定数量的优质钢材,极大的支持了杨一的军工生产,有了钢材的保证,火炮的研制生产也提上了日程。研制什么样的火炮,杨一考虑了很久后决定先携带轻便的迫击炮,经过也个多月的加紧研制,终于生产出口径为82毫米的迫击炮,并很快投入批量生产。
四月,太平军在湖南靖港与曾国藩的湘军打的热火朝天,结果曾国藩大败,急的当时就要投水自尽,幸好被手下拉住了,同样是在四月,太平军猛攻湘潭,可由于太平军主将林绍璋指挥不当,是役太平军前后水陆十战皆败,阵亡万余人,溃散亦以万计,船只被毁近两千艘。最后惨败而回,双方算打了个平手。
四月,英、美、法三国,以武力威胁清政府,开始第一次“修约”活动。
还是在四月,杨一的苏北征兵计划完成,招得兵员九千余,兵员有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军官的问题,杨一先以普鲁士教官为军官,带着新兵训练,然后从新兵中挑选表现优秀的士兵,开办了上海讲武堂,作为部队今后培养军官的摇篮。
五月初,英国公使包令与美国公使麦莲到昆山面见两江总督琪善,采取威逼利诱手段,再次提出修约要求,并扬言要到天津办理交涉。
这威逼嘛就是开着军舰来,至于这利诱嘛,两位公使一到上海就多次举办舞会,邀请怡良,杨一等官员参加。杨一对列强们的蛮横和霸道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只恨那琪善面对洋人的纠缠,只是采取逃避的办法,说什么对外事务应该由广东方面处理,不归自己管,而没有椐理力争反驳洋人。
洋人见琪善滑头,又知道杨一眼下是咸丰眼里的红人,便开始打上杨一的主意,多次邀请杨一参加宴会和舞会,都被杨一以种种理由拒绝。两位公使见杨一不理会他们的邀请,便主动找上门来。
五月端阳,杨一难得休息一天,正打算好好陪陪几位夫人,这一大清早门子就来禀报,英国公使携美国公使麦莲来访,正在客厅等着呢。杨一见他们居然找上了门,这中国人是最讲面子的,人家上门是客,多少要给点面子吧。尽管不情愿,杨一还是在客厅里会见了两位公使。还没到客厅,杨一就听见两个鬼子在用英语交谈。
“听说这位杨大人不好打交道,有情报说他是个清官。”
“呵呵呵,包令先生,你多滤了,我在中国就没有见过不爱银子的官员。”
“恩,你说的也对,中国人,在金钱面前是一向都没什么骨气的。”
“哈哈哈。”两人一阵放肆的笑声。
杨一听了,心里暗骂,该死的鬼子,今天要你们好看。想着杨一便来到客厅。
“两位公使久等,杨一来迟,恕罪,恕罪。”这客气话杨一还是要讲的。
“杨大人,你是威名我们都久仰了,你在上海、泰州的赫赫战功我们是早有耳闻的,这次来上海后一直想见到你,只是你一直没有给我们这个机会。这次登门拜访实在是唐突了。”包令一见到杨一就是一顶高帽子送过来,虽然是在说奉承话,但这两个洋鬼子的神态还是十分的居傲。旁边的翻译待包令说完后正打算翻译,被杨一摆摆手制止了。
“谢谢你的夸奖,但我希望从你那听到的是真心话。今天两位公使大人登门拜访,不知有何指教啊?”杨一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回话的时候,这两个洋鬼子都张大着嘴巴半天说不上话来。
“上帝啊,杨大人,你太让我吃惊了,你居然懂英语,噢!!你的口音是标准的伦敦剑桥口音,你难道去过剑桥吗?”包令用一种夸张的语气说话,表情也极为夸张。
包令说的没错,杨一是去过剑桥,不过不是在这个时代。
“既然杨大人懂英语,那实在是太好了,大家交流起来也方便多了。”也许是从杨一的话里听出杨一听到了他们刚才的谈话,麦连有一种被捉贼拿赃的尴尬,表情也没有原先的居傲了。
第二部 第十二章 国事家事
包令见杨一口气不善,也知道杨一刚才把他们说的话都听去了,不过包令是老牌的油条外交官,这脸皮上功夫练的还是很精纯的,略显尴尬后,马上就堆起笑脸道:
“杨大人真是这大清朝的人才啊,不但训练士兵,指挥作战是个好手,还懂英语,在下佩服啊,这次来拜访杨大人,主要目的还是想和大人交个朋友嘛。当然还有点小事情要请大人帮忙,不过大人你放心,这个忙不会让你白帮的。”
杨一听罢暗笑,洋鬼子看来还真打算收买自己。脸上依旧是礼貌性的微笑:“有事吗?有事几应该到衙门里谈嘛,我在家里不办公的。”杨一摆出一付要送客的架势。
“五千两,我们希望杨大人能上奏贵国的皇帝陛下,赞成修约。”麦连直接就开出价钱,然后冷冷的看着杨一的反应,眼光里尽是轻蔑。
杨一微微一笑:“两位好大的手笔啊,五千两,我一年的俸禄才多少?钱是好东西啊,不过中国有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来路不正的钱我可不敢要。”
也许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