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工之回到清朝
来才能开堂审问自己的娘舅,刘铭传装出一付不情愿的样子,勉强答应下来。
当天下午,沈家姐妹便派人给上海的老娘报了喜讯,还到大牢里去看了下自己的娘舅罗严,请他宽心,一切有他们姐妹担着,有了沈家姐妹的出面,罗严在牢里过得还真滋润,顿顿好酒好菜,住的也宽敞干净,罗严也不断地向其他人吹嘘,自己的事不是就可以得到解决。
三天很快过去了,杨一和手下也赶到了杭州城,杨一也不着急和刘铭传会面,而是写了封信让人送给刘铭传,让他开堂审理罗严和唐建慧。
刘铭传收到杨一的信件,第二天一早就把罗严和唐建慧提上了大堂,这就要审问他们所犯下的事情,沈家姐妹早就在刘铭传周围步下了探子,刘铭传开堂的事情在第一时间传到了沈家姐妹的耳朵了,两人一边骂刘铭传不厚道,一边赶紧赶到衙门,她们到要看看,刘铭传是怎么样审问自家的娘舅。
杭州城里到处贴满了告示,总督刘铭传大人要在杭州知府衙门开堂审问罗严和唐建慧,号召市民们都来观看,王子犯法和庶民同罪,被审的一个是当今权势最大的杨一大人的亲戚,一个是现任杭州知府,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大事,这样的热闹百姓们当然是要看的,还没升堂,这衙门口早就连围满了围观的百姓,杨一也一早就穿了普通人的衣服,混到人群里,打算看看事情到底是朝哪方面发展,看看沈家姐妹会闹出什么事情来。
面对衙门口的人群,沈家姐妹也有些慌了,沈家姐妹见刘铭传弄出这么大的动静,知道刘铭传今天是不打算善了啦,人群里闪过一道熟悉的身影,沈家姐妹张望了一下,就没再看见了,心慌意乱的沈清霜也担心自己的娘舅,一时也没想起来那人是谁,也就算了。沈清霜心里想着不管怎么样,只要能拖到杨一回来,事情就应该有缓转的余地,沈家姐妹在众目睽睽之下,也不好责问刘铭传为什么不按照事先说好的,等杨一回来再审问的事情,只好坐在一边,看刘铭传审理这个案子。
审问开始,罗严和唐建慧早就窜通过口供,一口咬定他们没有对阜康钱庄做什么手脚,刘铭传也是有备而来,一件件证据被呈上公堂,在抄家过程中,阜康钱庄的账本,罗严家里的账本,还有唐建慧家里抄出的大批银两,还有许多人证,都能证明罗严与唐建慧有罪,事情的发展令沈家姐妹感到措手不及,这大堂之上,本来就没有说话的余地,要不是刘铭传给面子,她们连坐在一边旁听的资格都没有。
在证据面前,也不由得罗严和唐建慧不认罪,刘铭传当场宣布,定两人的死罪,不日处决。
看着事态的发展越来越对自己的娘舅不利,沈家姐妹再也坐不住了,沈清霜也没有了往日的从容,站起来哆嗦着问刘铭传:“刘大人,你这些证据是哪里来的,都是你一手炮制,用来陷害好人的,我问你,是谁让你开堂审问的,你不是答应我们,等杨大人回来再审问的吗?现在你就审问,我问你,是谁让你这么做的?
刘铭传正要回答沈清霜的责问,门处传来一个沈清霜熟悉的声音:“是我让他这么做的。”沈清霜定眼一看,一个头带斗笠的汉子站在人群里说话,大堂上在审案子,下边的百姓都不敢说话,所以这个汉子一说话就显得格外醒目,这正是沈清霜刚才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汉子分开人群,慢慢地来到堂上,缓缓地摘下了斗笠,众士兵一见此人,立刻都猛得立正敬礼,沈清霜和沈蝶衣早就猜出来,这人正是她们的丈夫杨一。“大人好”在刘铭传的带领下,众兵将纷纷行礼问好,杨一也微笑地给众人回礼,围观的百姓没想到传说中的杨一杨大人刚才就和他们一样站在外面听审,一个个都兴奋得跌倒在地,口呼“草民等杨大人请安了。”估计今天晚上这茶余饭后的话题就是他们和杨一大人一起听审的事情了,N多年后,这些当年在杭州知府衙门门口听审的百姓还得意地对他们的后人说:“想当年,我们和本朝的中兴名臣杨一杨大人曾经一起在杭州衙门外听审……”
杨一的突然出现,让沈家姐妹彻底明白了,这一切都是杨一的安排,两人怨恨地看着杨一,等待着杨一给他们一个交代。
这时候衙门外的百姓的声音已经变成了欢呼,百姓们都呼喊着道:“杨大人,您是青天大老爷啊。”最后欢呼声演变成统一的口号:“杨青天啊!”
杨一做了个手势,示意众人安静,等众人平静下来,这才走到罗严和唐建慧的面前道:“你们认罪吗?”这时候罗严和唐建慧早就瘫软如泥一般,知道自己是在劫难逃了,哪里还有什么心思去狡辩,都捣蒜般地磕头求饶,杨一叹了口气,回头看了看沈家姐妹哀怨的目光,这才说道:“杭州知府唐建慧,奸商罗严,为一已之私利,私相授受,罗织罪名,害人性命,谋人家产,罪不可恕,知府唐建慧,知法犯法,假公济私判处死刑,三日后问斩,奸商罗严”杨一说到这里的时候停顿了一下,看了看沈家姐妹紧张的眼神,心里不由叹气,这才继续说到:“罗严,念你在杭州为军队筹集粮草,也算为朝廷立功的份上,死罪可免,但活罪难逃,今发配你到新疆伊犁,今生不得返回中原。”
杨一总算把话说完了,沈家姐妹的一颗心也放下了许多,杨一还是给了他们的面子的,毕竟没有杀自己的娘舅,这也算给了沈家的一个交待吧?
一直以来,杨一也对今后如何处理与沈家的关系感到了为难,今天总算是给了答案,杨一把目光投到了沈清霜的脸上,静静地看着这个好强的女人,两人无声地对视了一会后,沈清霜低下了高傲的头颅,杨一的意思沈清霜明白,沈清霜不是要试探杨一的底线吗?现在杨一已经给出明确的答复,那就是沈家的人不管怎么闹腾,只要不是造反,都可以不杀,但对闹腾的人杨一也清楚地给出警告,那就是让他远远地滚蛋,有多远滚多远,这就是杨一的底线。
轰动全城的审问就这样落下了帷幕,杨一宣布把阜康钱庄归还给原来东家的后人,三天后,菜市口一刀砍下了唐建慧的脑袋,沈家娘舅罗严也踏上了西去的路途,送别自己的娘舅后,沈家姐妹也回到了上海,继续做他们的杨夫人,只是在她们的心里已经留下了隔阂,对于这样的结果,沈清霜也算勉强能够接受,毕竟杨一的做法并没有伤及沈家的筋骨,只是沈蝶衣从杭州杨一突然出现后就一直默默不语,表现得有点失常,回到上海后也还是继续保持沉默,也不知道她心里在想些什么?
经此一事,沈家和杨一的亲密关系也达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沈家的其他子弟再做起事情来也多了几分小心,没有了以前的飞扬跋扈,杨一也基本达到了目的。
接下来的事情很多,至今还盘踞在武昌的石达开,江浙一带工厂的内迁动员,都等着杨一处理,还有一件事情是杨一没有料到的,那就是那天在听审的人群里,还在一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也在场,就在杨一处理完沈家事情的几天后,这位人物终于登门拜访,杨一又一位得力助手终于登场亮相,这位人物不是别人,正是来自湖南的左宗棠是也,左宗棠在这段时间一直都在江浙一带考察杨一推行的新经济政策,在考察了众多地方后,这位历史名臣终于为杨一的举措所感动,也找到了一条富国强兵的可行之路。
第三部 第二章 左宗棠
早在石达开被逼向新军投降之时,左宗棠就离开了湖南,开始了他考察江浙新政的旅途。一路走来,进入左宗棠眼睛里的是连年的战乱留下的破败。湖南如此,江西如此,沿途到处可见荒芜的农田和只剩下残垣断壁的村落。湖南是不必说了,湖南左宗棠再了解不过了,江西境内就连鹰潭、上饶这样的交通枢纽都十室九空,少见人烟,鹰潭城内见的最多的是新军士兵,普通百姓少的可怜,仔细打听才知道,百姓们都跑道浙江去避难了,一路辛苦跋涉,左宗棠终于进入浙江境内,沿途一直在听说浙江好,百姓逃到浙江基本不会被饿死,身体好的没准还能捞上个活干干,养活一家几口子还凑合,左宗棠一直迷惑,浙江在新政之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自己得好好了解清楚。
左宗棠进入浙江时以近年底,按道理应该回家去和老婆孩子过上一个团圆年了,可才高志大,一心寻求救国、报国之路的左宗棠没有回去,而是选择了继续他的考察,留在了浙江。
进入浙江后,给左宗棠最初的印象就是农民精神状态,在浙江境内一路缓缓行来,左宗棠听到的都是轻徭役,减赋税这些话,农民从新政中得到了巨大的好处,没事就夸杨一,说杨一的好处,浙南土地少,剩余劳动力较多,这在湖南许多地方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可左宗棠在浙江听说的是无数精壮的劳动力涌入城市里的工厂做工,据说收入比种田还强许多,中国历来以农业为本,是个农业大国,解决农民的吃饭工作问题就解决了国家一大半的问题,太平天国为什么会造反,造反了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响应,说白了就是百姓没活路了,左宗棠博学多才,学贯古今,他清楚的知道,历史任何朝代被颠覆,其起因都是农民问题没解决好,在农村左宗棠还发现了一些身份奇特的人,和些人被当地农民称为工作组,他们在农村是杨一委派下来监督和执行新政的代表,这些人虽说是官府派下来的,但在百姓中口碑很好,都说他们从不骚谣百姓,不占不拿百姓好处,平时在百姓家吃点家常饭菜也是要给钱的,左宗棠不明白,杨一是怎么训练出这些人的?杨一是靠什么来保证这些人的廉洁。
新政给浙江经济带来的好处是眼见的,农民虽说还算不上富足,但也没有发现极度贫困,挣扎在生死边缘的情况,这和江西湖南境内的饿桴千里,百姓凄苦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应该说一直在杨一治下的江浙两地,其经济状况的良好程度是全国其他省份没办法比的,在湖南,这全国其他地方,农民往往被沉重的地租和税赋压的喘不过气来,而在浙江,左宗棠发现农民的地租低的可怜,每年只要拿出三成但是收获就能应付完地租和税赋,问及地主们怎么能同意如此低的地租,老百姓总是骄傲的告诉他“不低怎么行,杨大人的规矩定在那呢。”左宗棠又问:“那地主不得闹翻天了?”回答同样让他吃惊“他们闹什么?开心不得了呢,杨大人让他们进城办工厂,头三年免交一切税赋,听说钱庄还有优惠的贷款政策?”左宗棠就纳闷了,这些泥腿子怎么知道这么多,看起来都怎么都不象有文化的人,后来在村口地茶馆发现每天都有一个老夫子在那给大家念一种叫“报纸”的东西,上面什么新鲜事都有。
衢州,左宗棠在浙江省内遇见的第一个城市,城市不大,但其位于连接江西的官道之上,战略地位和交通地位显要,这衢州,左宗棠见到了传说中的机器作坊,轰鸣的机器高速的运转,织出来的布又好又快,这比起以前左宗棠看见的农家手工织布的效率不知道高了多少倍,不仅如此,还其他各种机器作坊也是左宗棠感到新鲜的,比如碾米之类的机器就让左宗棠感到很希奇。
越往浙江深处走,给左宗棠带来的惊喜就跟多,工厂越盖越大,道路越修越好,好不断的能看见许多红毛发绿眼睛的洋人在城市中出现,还有许多学校,教书的老师不是一般私塾里的夫子,教的也不是孔孟文章,学校的规模很大,上课的都是些洋人,据说教的都是西方的什么“科学”,学校里的学生还学洋人的什么鸟语,好奇的左宗棠向旁人打听:“这些孩子学这些东西能有用吗?”结果遭到别人鄙视的目光和不懈的回答“怎么能没用?没用我们杨大人能办这样的学校吗?不用说,你是外乡来的,我不怪你,你去打听打听,这学校里出来的孩子哪一个不是早就被附近工厂里预定好的了?普通人家的父母都盼着孩子能进这样的学校呢?只可惜进这样的学校难啊,还要考试,我们家三娃子靠了两年才考上的。”说着那回答的人得意的挺了挺胸部,好像坐在学校里上课的是他本人一般。
终于来到杭州,这个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城市,在新政的作用下焕发出更年轻的光彩,整齐的街道,繁华的市面,涌动的人潮,这在其他地方左宗棠是根本不敢想像的,更令左宗棠奇怪的是,杨一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政令,那就是在杭州城六十里地内,严禁开办工厂,西湖周边一百里内除了不能办工厂,还禁止砍伐树木,这是什么政令?左宗棠私下打听才知道,杨一把这叫什么保护西?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