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称职的兽医
老百姓听信了谣言,说袁崇焕不肯出战,别有用心。许多人说皇太极是他引来的,目的在“胁和”,使皇帝不得不接受他一向所主张的和议。于是居然有人在城头向城下的袁崇焕部将抛掷石头,骂他们是“汉奸兵”,石头砸死了好几名兵士,这些人没有死在敌军的刀下居然死在自己同胞的乱石下了。当然我的密探所散播的谣言远比这个温和多了,他们试图灌输一种思想给人们,就是袁崇焕之所按兵不动不光是是等待山海关的援兵,也是在等朝鲜的李开阳。
这种盲目的群众心理,实在是很可怕的,尤其是被备有用心的人利用时,所获得的效果更是惊人,这在近代的群众心理学书籍中常有提到。第一次宁远大战,八旗猛攻,眼见城破在即,百姓就大骂袁崇焕害人,八旗退后,便即大哭拜谢。据动物学家的调查报告,合群的动物(如老鼠)在遇到危难时,往往会撕杀同类,或许是出于同一心理,不要不信啊,我可是兽医,这种现象确实经常发生,一个笼子里的白鼠经常互相攻击,有时甚至将同类吃的毛皮不剩。
局势就这样僵持起来,崇祯皇帝的命令袁崇焕想着招的拖延,而八旗在城外不断的祸害,闹得不亦乐乎。别看这么热闹,可是皇太极的日子却不好受。已经好多天了,北京城愣是没有什么动静,袁崇焕按兵不动,而居探子回报,自己的后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明军,他如何能不焦急,皇太极如此折腾就是为了把袁崇焕引出京城范围,寻机在野外聚歼,可是袁崇焕不上当,只是派游骑不断的骚扰他。
就在这时历史开了一次大玩笑,简直是惊人的吻合,四处劫掠的八旗居然抓回了两个太监。这两个太监是明官派在城外负责养马的,一个叫杨春,一个叫王成德。见到这两人皇太极忽然心生一计,他老子努尔哈赤据说靠了半部《三国演义》就打下了辽东,事实证明不是这样的,为此事我曾经当面求教过努尔哈赤,可是老子不靠这个儿子不等于不知道《三国演义》,皇太极不单知道《三国演义》,而且还是个三国迷,对《三国演义》里的每一个故事都耳闻能详。
于是一出“群英会蒋干中计”精彩上场。对于这两个小太监皇太极似乎是高度重视,居然派了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范文成、巴克甚、达海等人监守,这当然不是没有缘由的了。高、鲍、范三人是投降女真的汉人。
这天晚上,内帐里鲍承先当先翁生翁气的对范文成说道:
“范先生,我真是不明白,明明我军占有优势,又是节节胜利,不过是在城外吃了一点小亏,为何大汗就要撤军呢?”他这么一说立刻引来了高鸿中等人附和。
“小声一些,外帐还有两个俘虏呢,别让人听见,这是机密!”范文成神神秘秘的说道。
“咳,先生怕的是什么,这两个太监是大汗特意命人抓来的,盛京缺少太监,回去了正好让他们伺候大妃,省得大汗老是不放心!量他们也跑不了,要是跑了,我一人一马就能将他们追到,到时一人一下,咔嚓,咔嚓的都剁个稀巴烂。”说着众人哈哈大笑。外帐的两个被俘的太监一听到于他们有关,马上支起了耳朵,这大帐也是有些年头了,漏了很多窟窿,隔着帐布声音清晰可闻。
“谁说要这两个太监回盛京的,你们那里知道,这两个太监是……”说着范文成的声音小了起来,只隐约听见祭旗、杀牲什么的,两个太监于女真人的习俗并不知道,还以为要拿他们开刀呢。这时只听鲍承先说道:
“原来是这样啊,我说为这两个小太监大汗为何如此紧张,派我们几个来看守,这俩人也够倒霉的,活不了几天了!”一听这话两个太监面面相对,脸色具是煞白,心中狂跳。
这时又听另外一个声音说道:“那范先生,你还没有告诉我们,为何大汗一直不再进军呢,放着这样好的机会,岂不是可惜了么?”
范文成显然是个文人,说话声音不大,可是仔细听还能听出个轮廓来,只听得他说道:
“这次撤兵,并不是我们打了败仗,那是大汗的妙计。你不见到么?大汗单独骑了马逼近敌人,敌人军中有两名军官过来,参见大汗,商量了好久,那两名军官就回去了。大汗和袁督师已有密约,大事不久就可成功。这事不光有袁督师参与,还有朝鲜的李开阳呢,大家商量要三分天下呢!”
第四卷 披荆斩棘 第二十五章 群英会蒋干中计(二)
却说范文成话音一落,两个太监面面相觑,这未免过于惊世骇俗,两人一时间无法接受,堂堂的袁督师竟然会通敌卖国,任谁也不敢相信,可是范文成接下来的话却也叫二人逐渐相信了。
只听另一个声音再次响起:“不会吧,老汗王归天与袁崇焕有莫大的关系,大汗怎么能和他谋划呢,这不会是袁崇焕的缓兵之计吧?”这也正是两个小太监的疑问,世人都知努尔哈赤是在宁远中炮受伤最后不治而死的,说袁崇焕和皇太极一起谋划,这正是最大的疑点。
“你们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老汗王是伤在宁远,可是后来伤早就好了,难道你们没听说老汗王之死李开阳有最大的嫌疑么?告诉你们吧,千万不要外传,大汗已经查明李开阳才是汗王之死的罪魁祸首,试问以他的医术汗王怎么会突然不明不白的归天呢,要知道李开阳正是最后给汗王看病的人,而且汗王一直在服用他制的伟哥。”范文成故作神秘的说道。
“什么,原来是这样!”范文成一席话在场众人均是大骇,鲍承先等自然是装作骇人听闻,而两个小太监才是真的闻所未闻女真的这等莘密。
“那大汗为何还要和李开阳一起谋划呢?”皇太极这个反间计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再加上有范文成从中润色,让人听得不能不信。
“李开阳,他是什么东西,也配和大汗谋划!”范文成不屑的说道,一提道我他声音有些不受控制的升高了,让两个小太监听的十分清晰。
“告诉你们吧,大汗真正敬重的是袁崇焕这样的英雄,李开阳不过是个小人,就懂得阴谋诡计,大汗此举不过是引诱他上岸,试问李开阳有朝鲜水军,假如他不登岸,我们也耐他不何,此人最是重利,又野心极大,只有许以重利方能诱其登陆,到那时袁督师和大汗已经将崇祯皇帝抓获,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李开阳还不是手到擒来。如此一来整个天下还不是袁督师和大汗说了算,告诉你们吧,早在关外的时候袁督师就和大汗商就量好了,此计得手后就和当初大宋朝一样画江而治,我大金国也不贪心,有了长江以北便足够了。”范文成一席话说的合情合理,丝丝入扣,此时已经不容的人不信。内帐的众人无不叹服皇太极的英明神武,一时间歌功颂德的话说了一箩筐,随后也不知是谁建议,这漫漫长夜若是没有酒如何度过,于是没多久帐内就传来了吆五喝六的行酒声,肉香四溢,众人居然真的喝了起来,而且气氛还蛮浓厚的。
两个小太监你看我,我看你的,一时不知所措,一方面是听到了如此秘闻心中惊骇,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即将面临的命运而忐忑不安,直到后半夜,来来往往送酒端菜的人终于停了,内帐的呼喝声也逐渐平息,敢情是众人不胜酒力,一个个都爬倒了,不一会就鼾声大作。
两个太监互相对视了一眼,均明白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与其在这里坐着等死还不如冒险一搏,于是开始了自己的逃生计划。由于没把二人当回事,所以只是捆了手臂,俩小太监互相口脚并用解脱了绳索,趁着夜色没命的奔逃。两人的逃逸出奇的顺利,这自然是受到了皇太极的关照,只是在快要接近明军阵地的时候后面才有追兵响起。
看来女真人还是发现了,俩人恨不得爹娘多生一条腿,玩命的向前跑,边跑边大声喊“救命”,惊动了明军,这时跑在最后叫做王成德的太监一个不留神跌倒在地,再想爬起来已经迟了,追兵的箭如同飞蝗一样射来,转眼间就变成了刺猬。跑在前面的杨春受到了刺激,绝对是以百米世界纪录的速度在作最后的冲刺,这时天色已经渐明,明军看清了杨春的服饰知道是自己人连忙放箭还击,这才保住了杨春的性命,可是追兵兀自不善罢甘休,又进行了好几轮冲击,见实在无效,才怏怏的丢下十数具尸体撤退。
杨春此刻惊魂未定,嘴里只喊着要见皇帝,这座大营正是满桂统领的,见敌军如此“重视”此人,连忙上报给满桂,杨春口口声声有重要军情要面见皇帝,满桂见他是太监的服饰,此刻正值两军交战。料是紧急军情不敢怠慢,以最快的时间将杨春送到了崇祯的面前,于是崇祯皇帝就成了最先惊悉这个天大的要颠覆他大明王朝阴谋的人。
当天早朝,崇祯召袁崇焕和祖太寿进宫,结果问不了几句,就喝令将袁崇焕逮捕,囚入御牢,罪名是阴谋叛国,在崇祯眼里不管这事是真是假,还是先抓起来再说,这样才稳妥,否则自己不就成了汉献帝,袁崇焕也就成了曹操。要知道曹操一开始也是忠于大汉朝的,可最后权势高了,自然耐不住诱惑,谁能保他袁崇焕就是大大的忠臣,而不是曹操呢?宁可枉杀一万,不可错过一人成了崇祯此刻坚贞不渝的信念,任何人都不可动摇,任何人都不可信任。
其实和历史不同的是关于我毒杀努尔哈赤的谣言,这时崇祯也有所耳闻,这就排除了袁崇焕和皇太极杀父之仇的嫌疑,也使得崇祯越发的认为自己和那个可恶的李开阳才是这场阴谋最后的受害者,偏巧这时另一个消息传到了北京,我带着无数艘大船在塘沽登陆,这无疑让已经乱的一锅粥一样的明朝朝廷乱得更是无以复加了。同时也间接的证实了杨春所言非虚,皇太极和我现在已经是事同水火,我此时在塘沽登陆,用意不言而明,那肯定是也参与了这项阴谋,自认为自己英明神武的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罪名更是确信无疑。没想到我间接的帮了皇太极,这事皇太极也是惊骇非常,骗局中我的出现不过是为了让这个骗局的可信度更加高一些,可没想带到我真的出现了,皇太极此时不知道是高兴呢,还是忧愁呢,我李开阳一来准没好事。
再说祖大寿眼见之下,吓得手足无措,六神无主的出北京城后又等了三天,见袁崇焕始终没有获释。崇祯派太监向城外的关宁铁骑宣读圣旨,说袁崇焕谋叛,只罪一人,与众将士无涉。这时崇祯皇帝还天真的人为这些士兵还是忠于他这个皇帝的,又或许也知道这些人必须安抚,否则会出大乱子,所以才幼稚的派人来宣旨。总之圣旨是到了,可是结果却让崇祯大跌眼镜,众兵将在城下嚎啕大哭,祖大寿与何可纲惊怒交集,立即带了部队回锦州去,正在兼程南下赴援的关宁主力部队,在途中得悉主帅无罪被捕,北京城中皇帝和百姓都说他们是“汉奸兵”,当然也就掉头而回。
中国历史上甚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但敌军兵临城下而将城防总司令下狱,却是第一次发生。
却说崇祯见祖大寿带领精兵走了,不理北京的防务,这一下可急起来了,忙派了内阁全体大学士与九卿到狱中,要袁崇焕写信招祖大寿回来。袁崇焕也是倔脾气上来再加上心中不服,死活就是不肯写,他对众人说:“皇上如有诏书,要我写信,我当然奉旨。再说,我本来是督师,祖大寿听我命令。现今我是监狱里的犯人,就算写了信,祖大寿也不会重视。”实际上袁崇焕就是想让皇帝低头认错,这如何了得,皇帝是什么,那可是英明神武龙的子孙,是天子,天子会有错么,有错也得错下去啊。
于是可爱而迂腐并且执拗的崇祯始终不肯低头,此时他脑中也闪现出《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的一幕,要知道崇祯皇帝自幼就爱看史书,这故事他如何不知道,难道自己也中计了,崇祯皇帝反复不断的问自己,但是皇太极所编造的剧情太过合理了,再加上我无意中的配合,使得这个反间计看不出一点破绽来。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无数次的否推翻了自己的想法,最后变得坚定起来,也不派人去找袁崇焕召回祖大寿了。
历史上最终袁崇焕还是写了信去召回祖大寿的,那是在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的劝说下才同意的,当时余大成劝袁崇焕说:“你的忠心和大功,天下皆知。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终须以国家为重。”袁崇焕想到了“以国家为重”五字,于是克制了自己的倔强脾气,写了一封极诚恳的信,要祖大寿回兵防守北京。可惜,现在就是袁崇焕想写信也写不了了,因为?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