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称职的兽医
灰琢康?到5倍,每年都会给我带来数以千万计的利润。
当然了,这都是后话,此时香烟产业刚刚开始,真正见到效益还要到秋天大面积种植的烟草收获,但不管怎么说,烟草让我解决了一些富户大户的土地问题,其他的地主少了这些大户作主心骨,在我的威逼利诱下也纷纷出让地产,整个淮北地区的农民基本上都分得了自己的土地,粮食生产开始逐渐提到议事日程。
从前辽东以及朝鲜由于地广人稀,所以粮食的生产基本上能够满足自己,可是随着移民的不断增多,为我增添了不少负担,好在仗着钱多从安南,闽粤以及江浙等地收购了不少的粮食,但是随着明朝经济和政治危机的不断恶化,这种收购的成本也变得越来高昂了。
1630年松江地区发生了严重旱灾,米价由1628年的每斗120钱,上升到了如今的每斗300钱,浙江北部地区,每石米由原来值银一两,上升到银四两。这种情况一方面是连续的自然灾害使得北方缺粮,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朝鲜由南方收购粮食也间接的提高了粮价,农民并没有因此受益,在米价上扬的同时其他商品价格却出现了下降趋势。这样,与较早出现的通货膨胀形成对比,中国似乎又随着由囤积、歉收和投机活动导致了生活必需品价格的急剧上升,出现了普遍的通货紧缩。
这种情况都是我这个兽医所面临的难题,这还不算,根据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研究,自然状况将在随后80年里继续恶化,这大约相当于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的“路易十四的小冰河时代”初期。这一时期中国将会遭受更为严重的干旱和低温的袭击,致使北方农作物生长季节比正常年景缩短两星期。黄淮平原地区将遭遇大旱之年,长江中游和淮水流域的河流在冬季将会全部封冻,这一点已经得到了验证,从打我到这个时代开始,直觉上冬季在不断延长,气温也在不断下降。
也难怪明朝将会灭亡,天灾、人祸接种而至,再加上老祖宗没有留下好家底,百姓没有办法存活,也只能造反了,最糟糕的是饥荒与瘟疫,尤其是与天花,有着流行病学意义上的关联。整个中国大地将会遭受历史上最大的劫难,人口的减少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如何应对这些即将发生的事情绝对是比占地盘更重要的头等大事。
“江南不易大乱,稳固现有区域,逐步蚕食”是我制定的既定方针,以制度的优越性来吸引四方来投,这才是根本的,占领淮北,主要是为了切断崇祯的经济命脉,同时也是建立一个示范区。所以我将大量的经历投入到淮北地区的重建上,两个甲种兵团以及一个乙种兵团开入淮北,给那些蠢蠢欲动的人敲响了警钟,同时开始整编地方武装,平抑物价。
在朝鲜和辽东实行的军事管制制度,并没有给这些地方带来动荡,辽东一直以来实行的就是半军事化管理,而朝鲜由于鸣风纯朴,再加上体系已经趋近完善,百姓的财产并没有受到损害,所以虽然商人有些意见但是随着一系列开发中原的计划的推出,这种不满也渐渐的平息了。
与此同时身在北京的崇祯皇帝却如坐针毡,徐州的被攻陷导致漕银的运输不得不再次更改路线这一次则必须从安徽、河南绕远,但是同样面临我的抢劫行径。
“皇上,臣从辽东带来的军队已经有两个月没有发粮饷了,驻扎在城外的军队已经开始出现逃兵现象,再这样下去恐怕军心不稳。”孙承宗这些天来不是一次两次的来催要军饷了,对于这个固执的老头崇祯心中已经咒骂了无数遍,但是这时也只有孙承宗能弹压得主关宁铁骑。
当年自己得以顺利铲除阉党,就得益于这支部队,事情不过才四五年,对于关宁铁骑的作战能力至今崇祯还记忆犹新,这也是他既倚重这支部队又惧怕这支部队的原因,作为袁崇焕的旧部,他们曾因为自己将袁崇焕下狱掉头不顾北京的安危,更曾向自己发出过大逆不道的警告,未来的战场上一旦再遇到袁崇焕,这支部队是否倒戈都不一定。但是整个京师重地再无可用之兵,自己也只得依靠关宁铁骑,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心里下,是否给他们发饷也成了崇祯内心挣扎的矛盾。
“孙爱卿,朕如今也是捉襟见肘啊,你看看这么多的人张口吃饭,徐州又被李匪攻陷,漕银接济不上朕也没有办法啊!再等等吧,一定会有的。”崇祯觉得自己好像欠了别人钱一样,面子上大为过意不去,他现在就是能拖就拖,一旦危机了再拨点银子缓解一下,拖到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吧。
“皇上,这内宫豢养如此多的宦官和宫女开销自然大,若是皇上能缩减内宫的开支,遣散一些没用的宦官,士兵们的军饷也就发得下来了。”孙承宗在来时可是作了调查,别看军队的饷银没发,宦官们的银子可是一分不少,留着这些不男不女没用的家伙干什么,几乎是所有正直的大臣都看着这些宦官不顺眼,削减的提议奏章也不是一次两次的递交了,但是都被崇祯压了下来。
内廷宦官数量的增加,主要是明初皇帝总想利用亲信宦官去控制外朝的结果,现在宦官几乎已经成了一种为了生存而存在的热门职业,许多穷苦的青年男子为求职而将自己阉割。正德年间,朝廷不得不拨出北京南郊的南苑,来安置3500名已经成为宦官,但无具体职位的阉人。1621年,天启皇帝下令招录3000多名宦官,竟有2万阉人前来申请,有些男青年将自己阉割是为了逃避兵役。
崇祯也不想这样,他兄长给他留下最为丰厚的遗产就是这些宦官了,由于长期的自闭,他越来越倚重这些宦官,让他削减宦官,简直是挖他的心头肉。崇祯心中对这个自己哥哥的老师再次咒骂了一千遍,然后装做愁眉苦脸的样子说道:
“朕也不想这样啊,你看朕这不正打算将这些宦官编制成军,增强京师的防御么,这些人可都是忠心耿耿。”
孙承宗牛脾气上来可不管那些,当初自己顶了那么大的压力,耗费了无数的心血才将这支部队保留下来,如今皇帝竟然为了宦官从士兵嘴里抢食,他如何肯干。
“皇上,您这话还是和士兵们说吧,我苦口婆心的已经劝了无数遍,再这样下去臣实在是弹压不住了,一旦出了乱子臣也只能以死向皇上尽忠了。”
威胁,这简直就是威胁,崇祯心中已经恼怒不已,脸上更是勃然变色,孙承宗则是怡然不惧,大不了老骨头一把交待在这里,反正自己的儿女已经留在山海关托付给袁崇焕,他定然会妥善照顾的,自己不过是为大明朝尽最后一份绵薄之力罢了。事情几乎已经无法改变,自己不是不知道,现在是能拖一天是一天。
君臣两人就这样相持了半天,崇祯才不得不缓和下口气,放软道:
“好了,孙爱卿你暂且回去吧,这些天我一定筹些银子,暂时把这个难关过去,洪承筹的大军已经向山西移动,用不了多久就会反攻山东,漕运一旦顺畅,我一两银子也不会少了将士们的。”
听了这话,孙承宗才算满意,起身告了个罪返回军营,他前脚一走,后脚崇祯已经破口大骂,骂了一阵,心中的怒气渐消,又为答应孙承宗的银子犯起愁来。这银子看来是不能不给了,人家已经来逼宫了,真出了乱子自己的皇位是否能保都成问题,关宁铁骑可是一帮凶悍无比的家伙,自己还是别惹那个没趣了,有时候崇祯自己甚至想就这样撂挑子,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了,自己这个皇帝当真做得索然无味。
崇祯皇帝被逼得没有办法,只有将主意打在他哥哥留下的宝库上了,这本来是他准备以应不时之需的,现在只能拿出来救救急了,于是崇祯传唤了宝库的守门人要其打开宝库,守门人被传唤后,却一再推脱说找不到启门的钥匙。没有钥匙也不行,崇祯已经急红了眼,不得不用暴力,最后,巨大的宝库还是被打开了,只见室内空空如也,唯有一只小红箱,盛着几张早已褪色的收条。
第七卷 血色中原 第十三章 惊人之举
崇祯空有一座金碧辉煌的紫禁城,既不能吃也不能用。处置了守库的人,银子也并未追回,只能到处凑钱平息北京城外关宁铁骑的积怨,以防兵变。那边洪承筹也是等米下炊,北京尚且缺钱,西北这连年兵祸,灾荒不断的地方就更是挖不出多少银子,于是洪承筹奏请崇祯不经兵部和户部直接由四川、湖北等地调拨军饷和粮草。
崇祯思量再三,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漕银来回周折其间损失必大,但是如此一旦放权各地官员必纷纷效仿,中央王朝再无威严,若是不放,军心不稳,半壁河山危急。最后崇祯还是一咬牙,宣布仅西北的洪承筹可以调拨湖北、四川的粮饷和税银,统筹剿匪适宜,其余各地不得效仿,一律将税银通过陆路运抵京师。
这时是人人自危,有了洪承筹做榜样,各地的官员也不甘落后,都以道路不太平为由,不上缴或者是少上交税银,有的更干脆直接撒谎税银中途被劫没,谁让这样的事经常发生,根本就分辨不出真假来呢。
崇祯这时根本就是怎么在宫廷中咒骂也无济于事,皇命已经很难传出京城,即使是传出也很难到达各地官员手中,就算到达了,这些官员们更是阴奉阳诿,自己哪里还是皇帝,简直就要成了光杆司令。各地的官员当然也不是都存心如此,实在是对中央政府失望之极,如今天下大乱谁还不人人自保呢。
却说以数万之众屯据谷城的张献忠,有了洪承筹的榜样,自然是趁机以明朝不能按士兵数额发饷为由,四处打劫地主豪绅和设卡收税,开辟饷源。这当然要引起官员们的强烈反对,纷纷起而抨击,朝中对“招抚”张献忠提出异议的人也逐渐增多。湖广巡抚余应桂致书熊文灿,反复论说不宜优容献忠,招抚失策,张献忠得知后煽动军队,使得士兵激愤不安。而张献忠则与谋士潘独鳌、徐以显等日夜研究孙吴兵法,研制三眼枪、狼牙棒、埋伏连弩等武器,用团营、方阵、左右营等操法训练军队,准备再度起事。
张献忠秘密布置部下在荆襄一带散布流言,挑拨湖广士绅和明朝调来镇压起义的滇兵之间的不和,湖广士绅果然奏请撤除滇兵副将龙在田的骑兵。
这时,河南和江北地区遭受严重旱蝗灾害的饥民大批逃亡到汉水流域,张献忠遂趁机收聚饥民,扩大队伍。这年五月六日,张献忠在谷城再次起事,与明军展开战斗。
张献忠的军队经过一年多的休养生息,再加上训练,战力不俗,不但杀死谷城知县阮之钿和巡按御史林铭球,更拆毁城垣,劫库纵囚。明监军道张大经和马廷宝、徐起祚等被迫投降,离开谷城时,张献忠在墙上留书,说明他再度起事的原委,并把曾经接受他贿赂的官员姓名和受贿数额详列于后,给明朝的官员们以沉重的打击!
得到消息的崇祯皇帝大为震怒,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初因为收受张献忠贿赂的熊文灿在得知张献忠再起时比谁都心慌,尤其是自己收受贿赂的事情被曝光后,心中惶恐不安,希望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所以立即调集左良玉和罗岱领兵追逐。张献忠大军埋伏在房县以西的罗猴山中,派出一支队伍佯败撤退,引诱明军入山,伏兵四起围攻,明官兵一万多人全部溃散。罗岱被生擒,左良玉丢盔弃甲,伏鞍而逃,是役明兵军用物资和左良玉的印信、军符等,全为张献忠部缴获。
张献忠起兵后,崇祯曾逮捕孙传庭下狱,罗猴山惨败后,崇祯帝又下令逮熊文灿下狱,随后处死,左良玉降三级,随军带罪立功,改派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督师,总督以下并听节制,再次展开对张献忠的大规模围剿。
得到消息的李自成也趁机采取了一些列的军事行动,和张献忠遥相呼应,率军入川,如同进了牛魔王的肚子,好不折腾了一番。至此西南、西北、东北均已不再受崇祯控制,大明朝又一次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一队轻骑越过满目疮痍,惨败不堪的北方平原,进入河南再转向安徽,这些人行色匆匆且小心谨慎,其中最为醒目的就是一个只有十二三岁的少年,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大明朝的太子朱慈烺。
“太子殿下,咱们休息一下吧,已经进入安徽境内了,不用多日就可抵达南京。”说话的是他的老师项煜,一旁的李明睿也点了点头,他们这把老骨头在北京城内养尊处优惯了,如何禁得起这样的颠簸。
“父皇派我到江南催要漕银,总督江南事宜,所以一日不到江南,这休息二字就不要再提,要知道京师此刻危难重重都等着这银子安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