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称职的兽医
萌艘饬喜坏降氖怯行┦亓晔勘谷恢鞫揖罚渌勘恼蕉芬庵疽膊磺浚靖檬峭教诘姆镅舯辉缁浪忱卣剂臁!?br /> 随后袁崇焕重新审问牢中囚犯,凡是被迫害者均被释放,更烧毁明“皇陵”和“龙兴寺”(对于这种行为,我十分不解,一向斯文的袁崇焕竟然也能作出这样出格的事情来,怎能不让人惊讶),扣押留守署正朱国相,是役共歼灭敌军两千多人,俘虏三千余人。随后他带领部队在凤阳附近又击溃了其他几股支援的明军,将凤阳周围的明军彻底肃清,然后堂而皇之的在凤阳整编起军队来。
不同于徐州的攻陷,凤阳失守,牵动了整个大明朝,崇祯皇帝得到消息后,逮捕并处死漕运御史兼凤阳巡抚杨一鹏,将巡按御史吴振缨遣戍,同时洪承筹和史可法均接到命令率军扑向凤阳,围剿这支大逆不道的叛军,身在南京的朱慈烺也派军向凤阳方向移动,看来凤阳这一击还真打在了大明朝的痛处。
攻陷凤阳就如同捅了马蜂窝一样,其他各地驻守的明军为了显示自己的忠诚,当然也不排除暗地里他们是为了搜刮所经过地方的财务物,纷纷派兵出击,小股部队就不算了,最为有名的是四大将军。
第一位是刘泽清,其人性情暴躁且有政治野心,曾任山东明军统帅,孙承宗任总督后以将帅不合的借口将他踢出山东,随后明军在河南围剿义军时他被派往商丘驻军,此时以剿匪的名义南下,从西南方向凤阳开来,一路劫掠。
第二位是江北的黄得功,与刘泽清相比,他的军纪较严。黄得功是辽东人,行武出身,自少从军于辽阳,并因战功而不断晋升,后在中原作战屡屡获胜,曾被任命为凤阳总兵。张献忠造反前被调到安徽中部,镇守庐州(合肥),会同史可法一同守卫长江防线,他从正南方向进攻。
第三位是刘良佐,此人原是北直隶的盗匪,后加入明军,曾与农民军罗汝才部交战,后派往南京驻军,这一次正是奉了朱慈烺的命令从东南方向进攻。
第四位就是高杰,在某些方面也是最能干的一位,此人原是
李自成的部将,曾与李自成之妾邢氏通奸,为逃避惩罚,他投降明朝,授游击之职,率所部人马作为孙传庭军的先锋曾与李自成交战。高杰的态度也同刘泽清一样变化无常,这一次他是千里救援,从陕西经山西在泽州劫掠之后不向凤阳开进,而是直杀向徐州。
为配合袁崇焕的作战计划,也为了将中原的形势彻底弄混,除了从辽东再调集3万的军队以外,还从山东争召了两万的预备役部队,使得山东境内的军队达到10万之数。
在袁崇焕攻陷凤阳之后,李岩回军宿州,以不到一万的军队彻底打通了从徐州至凤阳一线,为下一步迎击明军奠定了基础,大批的军事物资沿徐、宿线运往凤阳,与此同时我也带领另一支装备精良的甲种兵团攻至宿迁,从而形成徐州、宿州、凤阳、宿迁的一个菱形局面,互为依靠,抵御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明军。
公元1632年9月,袁崇焕率先和从六安赶奔增援的史可法部遭遇,战场在距离凤阳不远的怀远。史可法在潜山练兵,招募的乡勇不过八千余人,且尚未经过严格的训练,一路上史可法从所经之地搜罗不少地方武装,但是这些人都是乌合之众,良莠不齐,史可法也明白指望不上他们,可是壮个声势还是差不多的。
只可惜史可法虽然具有军事天赋,但是把毕竟作战经验还十分缺少,当初力保六安凭的是一股忠勇之气,再加上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让将士用命,更何况他当初的敌人是同样缺少军事训练的义军,这一回他碰上的是袁崇焕,就没有那么好运了。在袁崇焕面前他不过是一个个初出茅庐的小学生,而袁崇焕也不手软给史可法上了深刻的一堂课。
距离怀远不远的涂山很有名,相传大禹治水的时候就在涂山脚下开过会议,大禹的妻子涂山氏站在涂山上望着大禹治水的方向,等待夫君的归来,最后化为一块石头,被称为望夫石。涂山上至今还有一座禹王宫,其实恢宏,只可惜这里现在变成了袁崇焕的临时指挥部。
之所以选择在怀远阻击敌军,是因为这里地处涡河和淮河的交汇处,史可法为了确保行军安全采用顺河而下,夜里在岸边扎营,这样可以减少警戒的范围,虽然有益处但是同样也面临来自下游被偷袭的危险,所以史可法一路行军十分小心,每到一处安营必设置流动哨。
跟随袁崇焕出征的是他在辽东最新训练的甲种兵团,虽然没有满编只有一万人,但是这些临时拼凑的军队倒是没被放在眼里。袁崇焕并不打算用什么奇谋妙计对付史可法,在他眼力这个对手十分值得敬重,某种程度上史可法是他自己的缩影,所以袁崇焕打算用正正当当的手段让这个对手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部队。
史可法的军队在行至涂山脚下时已经有哨兵报告前方的山坡上发现敌军,人数不详,可是看样子战力不俗,听到这个报告史可法心中一振对方来的好快,自己原本是准备和黄得功的部队会合在一起进攻凤阳的,这样成功的机会还大一些,可是敌人却率先在半路上阻截自己,看样子不战是不行了。
“列队,作战!”史可法坐在马背上命令道。
“是!”他手底下以当初死守六安的那800士卒为班底,命令传达还是很快的,当史可法部列好队形向涂山进军时,远处号角声已经响起,对方的马队如同山洪暴发一样借着山势冲杀过来。
史可法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军队,速度如此之快,更让他大开眼界的是这支军队饱含着一种杀气,即使前面是同情铁壁他也能撞破一样的杀气,更是让敌人惧怕的杀气,这正是自己的军队所缺少的杀气。不光是他感觉到了,他手下的士兵也感觉到了,大地在振颤,士兵们的心脏也随之振颤,士气不断低落。
当身披精甲的骑士抵达自己面前的时候,史可法的防线一触即溃,弓箭和普通的刀剑对这些骑士根本不起作用,事实上是在骑士们还没有进入明军弓箭的射程时骑兵已经率先发难。甲种兵团配备的都是蒙古长弓,这种弓射程很远,而明军的装备参差不齐,射程更是无法一致,达不到有效的防御。第一轮箭雨下,不少明军士卒中箭倒地,一眨眼的功夫骑兵已经到了眼前,更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这些骑兵从腰间拔出火枪,一轮乱射,使得阵前再次增添了不少尸体,随后战马已经踏入史可法的阵地,骑士们抽出明晃晃的战刀,像切西瓜一样向马下的士砍去。头盔中根本看不清他们的面容,只有一双双冷峻的双眼,仿佛在他们面前的都已经是失去了生命的尸体一样。
“撤!”不等史可法命令,一线的军队已经掉头逃跑,他们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四处乱撞,很显然骑兵们并不急于夺取这些人的生命,他们的意图很明显,以雷霆万钧之势击溃阵前的敌人,然后驱赶他们冲毁明军列好的阵势。
浅显的道理,但是并不容易防御,假如换成了关宁铁骑,袁崇焕绝对不会这么打,可偏偏这不是关宁铁骑,除了敬重史可法这个人以外,袁崇焕并不怜惜那些明军,战场上未经训练的士兵就是炮灰。
战斗的结局几乎可以猜测,若不是袁崇焕手下留情,再加上史可法带来的那八百壮士,史可法能否全身而退和黄得功会合都是未知数。当史可法带着残兵败将仗和报偿人生第一次惨败的心酸遇见黄德功时,他整个人已经精神憔悴之极。
崇祯帝对史可法异常宽厚,这位皇帝素以暴躁著称,常一怒之下将战败的将领投入监狱,当得知史可法战败的消息后,他虽严词责备了史可法,但给了他立功赎罪的机会。于是,崇祯的宽宏自然会使史可法更加感恩戴德。但黄德功不是傻子,他出身于关外,深知辽东人的凶悍,更畏惧袁崇焕的威名所以龟缩在长丰举步不前,任史可法如何催促总是以粮草不足的理由搪塞他。
南路的明军至此暂无威胁,袁崇焕则腾出手来应付从南京开来的刘良佐部。众多赶来“剿匪”的部队,或许只有刘良佐部才算是装备精良,这支部队甚至拥有一支内河舰队,坏也就坏在这支舰队上。刘佐良刚出南京不久就得到了史可法部战败的消息,他立刻掉头回转,将自己的主力部队派上了战船,更从周边征集了不少的渔船充当运兵船,一路沿镇江、亮邮湖、洪泽湖入淮河想从水路上进攻凤阳。
结果被袁崇焕因地制宜截河筑坝,船队刚进入五河河口就被迎来的洪峰一路冲回洪泽湖,大半人马不是为了河虾就是葬身鱼腹,刘良佐本人因是旱鸭子也险些被淹死,等他再重整兵马时,袁崇焕的先头部队已经杀来,将南京部队一举击散。
如此一来五路赶来剿匪的军队只剩下刘泽清、高杰两部,洪承筹虽说是大军来袭可是从陕甘而来,速度如同蜗牛一样根本指望不上。刘泽清、高杰两部在淮北会合,人数达到五万之众,扬言要一举收复凤阳,但是他们却忘记了淮北正夹在徐州和凤阳之间。
从朝鲜调集的军队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立刻投入到了对淮北的进攻当中,袁崇焕也分出五千兵马直抄刘泽清、高杰两部后路,五万大军顷刻间被围困在淮北动弹不得。
“围点打援”是我和袁崇焕制定的下一步计划,凤阳战役已经达到了他最初的作战目的,历时近两个月调动了整个中原地区的明军主力,下一步要进行的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随着洪承筹部的缓慢推进淮海大战的雏形已经基本具备,这将是朝鲜联军目前所经历的最大规模的战役,徐州成为整个战役的指挥中心。
“问题是在南方,黄德功部并没有任何损失,而且在不断增兵,据报在长丰附近已经集结了明军近十万的部队,刘良佐部残余也向滁州一带运动,在这一代我军尚是空白,要是再派兵则我军军力过于分散,很有可能被敌军趁虚而入。”袁崇焕指着地图眉头紧锁,他刚刚从凤阳回来,连休息也为休息一下就来和我讨论目下的形势。
虽然我军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多次取得胜利,但是并没有歼灭敌人的主力,只是延缓了其进攻时间,现在徐州凤阳一代已经集结了明军近十五万的军队,并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我军除了要面对西侧之敌外,还要防备南方的敌人,兵力已经捉襟见肘。
当初设计凤阳战役时显然是没有正确的估计明军的反应,也轻视了其江南部队的数量,更没有想到洪承筹能从陕甘跳出来杀奔凤阳。因为有这些变数才导致了淮海形势的变化,应该说淮海一战虽然已经列入我们的作战计划,但是略显有些准备不足。
“元素兄说的是,这场仗要想不付出点代价就取胜恐怕有些困难,毕竟我们在徐州一线的部队只有五万,山东为我们立足的根本,不能不保,兵力不足成了我们的软肋。”我赞同道。
尽管前一阵子袁崇焕指挥部队连连取胜,打出了威风,打出了士气,也打响了他袁崇焕的名气,可是冷静下来,理智的看待问题不难发现,我们确实达到了当初的作战意图,牵动明军,可是这个任务完成的有些太好了,以至于好的过头了。
袁崇焕苦笑一声:“谈何容易,你再看这个!”说着将一张有些破旧的告示递到我的手里。
第七卷 血色中原 第十五章 战淮海(二)
“中都系四方之率,司马有九伐之经。义不共天,行将指日,克襄大举,实赖同仇……”
这是史可法经过仔细推敲而写的昭告四方的檄文,刚看了十数个字我就眉头大皱,要知道到了古代我也是恶补了一阵子,否则如何能跟上潮流,算起来我也是跨入知识分子的行列了。可这檄文中的什么四方之率,九伐之经,又是中都又是司马的,却弄得我如同文盲一样,大丢面子,鳌拜、苏克萨哈等人也是伸着脑袋过来,看也百看,他们更不如我,连句子都读不通。
见我看着这些文字忽而大摇其头,忽而咳声叹气,袁崇焕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而我身边的其他一些将领也都是大老粗,简单的文书认识,可这等深奥的古文就都傻了眼。袁崇焕嗔怪的白了我们这些人一眼,那意思好像是说,看吧,学习的重要性这时看出来了吧,没有知识如何带好军队,又如何打仗。
没办法谁叫咱没知识呢!这要搁到现在,我才不惧他呢,说不准他袁崇焕还得求我,可这时我不得不腼腆的冲他笑了一下,示意让他讲解一下。
大概是好久没有掉书袋了,袁崇焕一副儒雅俊朗的神态,背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