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公主传 作者:岚月夜(晋江vip2013-01-14完结,青梅竹马、温馨)
娜耍芤湎Э粗刈约阂恍O衷诳蠢矗吃械募嘎驶故潜冉系偷模彩〉乃衬崭愀鍪裁幢茉械姆椒ㄓ帜懿槐蝗酥馈?br />
锦佩开始喝药的时候,杜澈才知道她看了御医,锦佩自己不愿解释,是阿娟把来龙去脉跟杜澈说的,杜澈一时觉得自己实在粗心,倒老实了几天,晚上没有作乱。
宇文达和白显那边一时半会没有消息,太子妃那里倒是效率很高,没过几天,就打发了人送了个雕版师傅到锦佩府里。锦佩正在府里闲的有点发霉,那本《秭归记》已经看完了,她又回头去翻以前从李曜那里抢来的一些书,听说雕版师傅来了,十分高兴,叫人领到厅里等着,换了衣服亲自去见。
那雕版师傅还晕乎着呢,他是个老老实实的匠人,手艺好,选进了弘文馆专门去印书,工钱又高,待遇也好,已经觉得是天大的福气。谁知昨天,刊书局的头头把他叫了去,跟他说知道他一向老实肯干,如今有个好机会,嘉宁公主那里要请个雕版师傅过去,头头推荐了他,一会就有人带他去公主府,嘱咐他注意礼仪。
他都吓傻了,去公主府见公主?他一个小小的匠人,这是几辈子积来的福分?等到他被引到公主府待客的小厅,听见人说“公主来了,快磕头”的时候,他都想回家去看看祖坟是不是冒青烟了。
锦佩叫了起,打量这个看起来大约三四十岁的一脸朴实的男子,一身粗布衣裳,黑黑的短须遮了半张脸,站在那似乎有点抖。她就和声问:“师傅贵姓?”
那个师傅还在抖,带他进来的正是宇文达,见状就轻轻推了他一下:“公主问你话呢。”
“啊?嗯,是,小人姓张。”
“张师傅不要怕,坐,上茶。”锦佩吩咐,又对宇文达说:“你也坐。”
待两人坐下了,锦佩先对宇文达说:“这是我跟弘文馆借来的雕版师傅,你要帮我好好招待,在前院找个院子,先预备下张师傅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再在府里的下人里寻几个手脚灵巧的,都安排到那个院子里。”
再对张师傅说:“张师傅需要什么东西只管跟家令说,他会一一置办妥当的。”
然后就让宇文达先带张师傅过去,她本来想问问具体情况的,但看他那么紧张,就想等等再说,也不急在这一时半刻。
这天杜澈下班回来,却对锦佩说:“二哥二嫂要回常熟老家去了,明天家里要给他们践行,你明天能过去么?”
锦佩一愣:“好端端的,怎么要回老家去?”
“祖父祖母年事已高,早前阖家进京,就是二哥和三哥留在老家陪伴尽孝的。二哥成亲后,祖父就打发他进京来,是不想他一直留在老家,眼界狭窄,也是想让他们在爹娘身边尽尽孝。可是年前三哥三嫂也进了京,祖父祖母身边无人照料,大伙都不放心,二哥早就想回去尽孝的,只是先时为了等我们成婚,如今,京里无事了,他们就打算启程回去。”
只怕当初要他们进京不只是开拓眼界和尽孝,也是为了仕途着想吧,就问:“二哥不打算出仕吗?”
杜澈点头:“二哥在祖父身边侍奉的时日最久,受祖父影响很深,他只想效仿祖父,教书育人。”他不愿意在锦佩面前提起家里人本来对二哥的安排和考虑,实际上就像锦佩猜的那样,家里还是想二哥出仕的,但一则近来杜家人已经够风光引人瞩目了,二来二哥这个人真的是对仕途毫无兴趣,依他自己就愿意在书院呆着。但和锦佩说这些,他心里总觉得好像会让锦佩觉得他们家对她有所求似的,他不喜欢这样。
第42章 做实验
杜家老二杜澄娶得是祖母的侄孙女萧氏,是在老家成的婚,成婚后才进京来的。锦佩之前对这对夫妇没什么了解,认亲的时候,忙前忙后的是黄氏,还是婚后那次宴客,才和萧氏聊了几句。
说起来,锦佩很有些同情黄氏,两个妯娌,一个是祖母的侄孙女,一个是公主,虽为长嫂,却不能摆长嫂的架势。而且,据说自她两个堂妹那件事之后,婆婆对她也冷淡了起来,如今那两个姑娘在京里找不到婆家,还是在老家给找的人家,才嫁了。她就只有谨慎度日的份。
“那明日等你回来,咱们同去吧。你也不早说,咱们该好好备一份礼带给祖父祖母的。”
杜澈笑了笑:“我也是混忘了,不过,阿娘那里早就替我们备下了东西,再略略添点就是了。”
锦佩白了他一眼:“那怎么能一样,我们自己好好预备才是我们的心意,这事情怎好麻烦阿姑。”不管怎样,她是晚辈,这种事情上是不能失礼的。就叫人去找芍香,要从库里找些适合送老人的东西出来。
杜澈其实早几天想和锦佩说的,但那次锦佩突然的情绪低落之后,又开始寻御医看病吃药,他就真的把这事给忘了,今天要不是老娘找他,还没想起来呢。而且在他看来,公主府里的东西都是皇帝给的,是媳妇的嫁妆,实在也不能算是他的东西,孝敬祖父母,家里给准备也是应该的,锦佩要添点东西算是锦上添花,不添也并不失礼。
但锦佩这样重视,立时要去库房找东西,他又觉得很高兴,无论如何,妻子在乎自己的长辈,总是好事。他也就心里美滋滋的跟着去看热闹,锦佩挑了两匹适合老年人用的上好衣料,毛皮那边用不到。问了杜澈,杜怀远夫妇都笃信佛教,又挑了一座玉观音像,觉得还不够,打发菊影去元华那里看看有没有上好的药材,要点回来。她开府时日短,家底毕竟还浅呢。
杜澈拦也拦不住,只得由着锦佩。锦佩又给老二两口子选了点东西做程仪才算完。
元华收拾了一大包各色滋补药材过来,她身边的人跟着一起送过来,跟锦佩回话说:“公主叫婢子回四公主,若是不够,只管再打发人去取。”
锦佩看着那一包东西傻眼:“哪要得了这么多?这些都用不完,你回去告诉阿姐,说我改日去看她。”
挑了两盒装了,和之前选好的东西放在一处。第二天杜澈回来之后,两人一起回了杜府。
杜云升兄弟俩还没回家,其他人又是一起迎了出来,锦佩只得再三说:“阿姑、二婶以后千万不可如此,我是小辈,怎能当得起,一家人相处,不论这些虚礼。总是这样,我倒不敢来了。”
杜澈兄弟们自去说话,锦佩进了后院。坐定了后跟顾氏说话:“……先头我也不知道这事,没什么准备,临时在库房里寻了几样东西,托二伯二嫂带给祖父祖母,就当是我的一点心意。”叫人把东西交给了顾氏身边的人。
顾氏点了点头:“五郎这孩子也是粗心,早该跟公主说的,难为公主有心,阿翁阿姑一定很欢喜。”说了一会话,打发黄氏去看厨房准备的如何了,又让萧氏把东西先收好,锦佩又把要给他们夫妇的程仪拿出来一并给萧氏带走,萧氏道了谢,也就退下了。
二房女眷们迎了锦佩之后就回去了,所以这会就剩了锦佩婆媳两个人。顾氏先把伺候的人遣散,只留了两个心腹,又叫拿了张单子出来,给锦佩看:“我原先想着你们新婚,事务繁多,就先替你们准备了一些,你看看。”
锦佩接了过来,见多是一些文房四宝各类书籍什么的,也有一些京城特产,倒没什么贵重东西。她这才想起来,还有个长嫂一房在,她备的东西有点贵重了。杜泽他们又没有分家,这种日常孝敬,恐怕也不会拿什么太贵重的东西来,现在会不会显得她压了长房一头啊?转念一想,他们是新婚,第一次给长辈送礼,何况她又是公主,礼薄了,只怕还会有人说她不重视婆家,就这样吧。
就对顾氏说:“阿姑辛苦了,倒要为我们操心,阿姑比我知道祖父祖母的心思,这些东西想来都是二位长辈喜欢的,多谢阿姑。”
顾氏看锦佩没有拿公主的架子,对她也恭敬有礼,心里很高兴:“一家人何必这么客气。听五郎说,公主在吃药调理身子,不知看的是哪一位御医。”
“是方御医。”
“唔,听说方御医是妇科圣手,方子吃着还好?”
“才吃了几日,如今也没觉出什么。”
顾氏就说:“也是,总要吃一段日子,才能觉出好坏来。”又说:“我这里也有一张调经补血的方子,是早年我吃过的,觉着还好,不然你拿回去给御医看看,有无助益。”说着叫人去找。
锦佩是真没想到杜澈跟他娘把这事都说了,这时只能道谢收了。其实是顾氏因为老二要启程,把杜澈叫来问他锦佩来不来送行,又顺便问他在公主府过的怎么样,没办法,尚主不像是娶媳妇,倒像是嫁了个儿子出去,想儿子了只能派人去找。杜澈无意中说锦佩在喝药,顾氏自然追问,就知道了这事。
两人说了会私房话,就有人来禀告两位郎君回来了,黄氏和萧氏也联袂而来,黄氏说都已经准备好了,请阿姑和公主移步。
杜家是男女分席的,男人们在外间厅堂,女人们则在里间,隔了帘幕。这次七娘没有回来,婆家不放心,但吕女婿却来了,也带了些给两位老人的东西来。
其实要嘱咐儿子媳妇好好孝顺老人的话,已经都说的差不多了,因此席上只说些路上的注意事项,锦佩这辈子没出过远门,倒听的津津有味。萧氏生了一儿一女,都不太大,又说了些路上照顾孩子的事情。萧氏见锦佩爱听路途上的事,就把当初来京的时候的一些事讲给她听,又说起老家的景致:“……那边不似京城,就是风也是和软的,花儿的种类也多,开的时间也长,只是到了冬天却有些湿冷。”萧氏从小在江南长大,骨子里还是更喜欢在南方生活。
再说起食物:“在南边常吃稻米,比粟米软香,刚到京里的时候真是吃不惯。”
锦佩就问:“可是稻米产量不高,怎地京里这边都少有的?”
“产量还是不错的,只是相隔极远,路上实在太难运了,运到京里倒折损了大半,时日又长,新米也成了陈米,实在是划不来。况这边的人还是多爱吃面食。”
锦佩刚才就疑惑,听他们说路上行程的时候,基本都是走陆路,她就奇怪,现在这时候不正是适合坐船吗?而且运粮食什么的,不也都是走运河么?琢磨了半天,京杭大运河是隋炀帝修的,难道,现在这里还没有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以前从没关注过这个,对政事什么的,也没留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么,国计民生什么的,都没放在心上,反正是皇帝老爹和太子老兄的工作。她整日里也只听说如今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神马的,对细节还真没在意过。
回到公主府,坐下来就问杜澈:“刚在席上听阿姑和嫂子们说起路上行程,要走两三个月,而且多是走陆路。”
“嗯,差不多,这还是如今正是好时节,路上好走。”
“不是有运河么?怎地不走水路?”
“运河各地都修的一段一段的,还有好多已经难以行船,即便能行船,坐船的话,坐不多久又要换车,不如一直走陆路。”
她又问了问都有哪些地方修了运河,记在心里。改天还又找了宇文达来问。心里有了谱之后,在东宫吴氏生的太子第三子的洗三之日去东宫道贺,偷了个空,跑去跟太子单独聊了几句。
这几日宇文达已经把张师傅需要的东西都置办妥当,锦佩叫他找的人也都找齐了,一起带来给锦佩看,宇文达一共找了五个人,两个年龄大一些,另外三个都是十几岁的。宇文达一一介绍,两个年龄大一些的,一个是木工出身,另一个更好一些,以前做过雕版师傅的学徒,那三个小点的都是心灵手巧的,其中一个还识字。
府里的下人有很多是犯了事的罪臣之后或是原先罪臣府里的下人,一般识字的都是罪臣亲眷。锦佩对这几个人也没有异议,只叫他们跟着张师傅好好学习,过一段时间,若有学得好的,就可拜张师傅为师,真正的来学习雕版印刷术。
叫其他人先回去,单独留下宇文达:“叫你查的那事,查的怎么样了?”
宇文达愁眉苦脸:“臣想了很多法子,托了很多关系,都不知道这位甄虚先生到底是谁,他的书都是在善友书肆开卖的,只有书肆的掌柜认得此人,可他是善友的摇钱树,那掌柜自然不肯说出他是谁。”就因为这事没办成,所以张师傅的事情他花了大力气去办。
锦佩皱眉思索半晌,一时没有法子,就说:“那这事你先放放,先盯着张师傅那边,再好好观察这五个人的品性。另外,这几个人你再去探查探查,还是一样,不要大张旗鼓,要悄悄的访察。”说着把一张字条给了宇文达。
宇文达拿到手里一看,很想擦擦额头的汗,是几个近几年流行的传奇故事的作者名字,一般署在书上的,都不是什么真名,自然是不愿让人知道本人身份的,实在难找。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