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秀公主 作者:繁朵(纵横2012.8.1完结)






说完,取起几上茶水一饮而尽,李十七娘也只好站起身来,顺势告退。

元秀命郭旁相送,待人走了,采绿摇头道:“河北真是太无礼了!魏州的贺六好端端的缠上了阿家,闹得满城风雨,最近谣言才止息下去不说,这幽州李家的十七娘也忒不讲理,虽然听说她与贺六早有婚约,但却是贺六纠缠着阿家的,她这样跑到长安,甚至追到别院来代贺六向阿家辞行究竟是什么意思?难不成阿家对贺六有过好脸色吗?”

旁边采蓝却扑哧一笑,道:“奴倒觉得这李十七娘很有意思。”

元秀轻笑道:“确实有意思。”

“她有什么意思?”采绿性。子直,只觉得今日被李十七娘钻了个空子,又听她提起贺六,心里便有了几分不快,只是见元秀虽然听到贺六正在别院外求见后立刻端茶送客,但也看不出愠色,也吃不准元秀的心意,发泄了一番后,这会却糊涂起来。

“那贺夷简的性情咱们多少也能猜出几分了。”元秀微笑着道,“此人极为自负,傲慢恣意,这个李十七娘,据说是贺之方非常中意的儿媳,她还是幽州节度使爱女,与贺夷简门当户对,瞧她容貌也是极出色的,便是没有贺夷简,也不至于嫁不到如意郎君,居然肯为了贺夷简千里迢迢追到了关中来,这样也还罢了,她居然还能把贺夷简弄走,如何没有意思?”

采绿想了一想,疑惑道:“阿家怎么知道贺六真的要走?奴却觉得这李十七娘是在撒谎——她才告诉阿家,说贺六要离开长安,因病不能亲自来辞行,接着贺六就在别院外求见,倒像是这李十七娘算计了贺六,贺六所以来晚一步一样。”

“你这话说的也没错。”元秀淡笑着道,“不过呢,长安从前传着谣言,但本宫对贺六究竟是个什么意思,你们还不清楚吗?贺六要离开长安,来不来与本宫辞行,本宫难道很在乎么?这李十七娘不惜算计贺六也要亲自跑一趟,这是为什么?”

采绿道:“奴等虽然知道,可外人并不知道,李十七娘若只听了长安谣言,又见贺家郎君对阿家的上心,想要亲眼看一眼阿家也是应有之理吧?”

元秀摇了摇头:“若是平时,倒是没什么,可你们想一想,咱们这回上山来,除了陪大娘避暑,还为了什么?”

采蓝和采绿对望一眼,有些明白了:“任秋之案!”

“迷神阁那件案子疑点重重,连皇家都被卷了进去,河北三镇也脱不开嫌疑,原本,贺夷简并贺怀年久滞长安已经引人注意,如今李衡家的女郎居然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跑了过来,三镇之中,倒与两镇节度使的亲生骨肉碰上了此案,你们说长安这潭水,岂不是要更混了?”

“阿家这么说,奴却愚笨,还是不明阿家之意。”采绿沉思片刻,认真的道,“阿家的意思是,李十七娘在这时候亲自来山中拜会阿家,是为了表明任秋之案与河北无关吗?但阿家为什么要相信她?”

元秀拿扇子点了点下颔,杏眼微眯,道:“她不用本宫相信她——任秋之案,本宫插话的地方也不大,孟光仪经手的案子,就是叫五哥去做手脚怕五哥也要头疼,这些子忠臣直臣,一旦迂起来,那是比什么都执拗!”她指了指别院大门方向,“李十七娘亲自过来,说了方才那几句话,无非就是借着此行,向长安表明她悄然前来关中,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儿女私情,任秋之案,只是恰好碰上,说到底,她不是要本宫信她助她,她到别院来,只要本宫肯见她,就是如了她的愿了!”

采绿眼珠转了一转:“这别院里可没什么人认识她……”

“那些禁军呢?”元秀还没说话,采蓝却嗤笑道,“绿娘傻了,咱们对赵郡李家的女郎们不熟悉,禁军里面有世家子可是认识她们的,方才郭旁请人过来奉茶时,若有个认识她们的禁军问了问,也不至于弄错了。”

说到这里,采蓝向元秀欠了欠身,“郭旁代阿家送客差不多也快回来了,阿家是在这里处置了他再回后面吗?”

正说着,外面郭旁一脸苦色的走了进来,耷拉着脑袋行礼请罪,元秀在这段时间已经转了几个念头,此刻便温言道:“不过是巧合,这样巧的事情究竟不多,此事也不用深究了。”

“多谢贵主,只是仆实在太过疏忽,幸亏那女郎虽然与绿园的主人同姓,也是臣下之女,并非歹人,否则仆何以对圣人交代,纵然死于法场,又如何去见泉下旧主?”郭旁懊恼的道。

“说起来绿园与紫阁别院同在紫阁峰,李家人难道不常过来住吗?你在别院中这些年居然也不认识她们家的女郎们?”元秀疑惑的问道。

郭旁被采蓝示意起身答话,他先谢了恩,垂手禀告道:“回贵主,是这么回事——原本这紫阁峰上因可远眺高冠瀑布,加上风景出俗,乃是圭峰山中风物翘楚之地,从本朝初年的时候就有许多人陆续在此建有别院。”

元秀点一点头,示意他继续说,只听郭旁道,“后来到了怀宗皇帝时,当时敝主……哦,是郭家因太皇太后的缘故极为兴盛,郭家家主想为膝下女郎建别院陪嫁时,也看中了圭峰山这一带,只是贵主请想,从本朝初年至今,加上本朝何等繁华,长安乃是帝都,朱门绮户不知凡几,圭峰山诸峰早已是别院连绵……”

“那为何如今整座峰上只有四座别院,还是加上紫阁别院?”元秀吃惊的问道。

“当时郭家家主打算将别院都建在圭峰山诸峰之中,这样将来诸位女郎及郎君即使成家,避暑时也能便于往来联络。”郭旁先说了一句,复回答她,苦笑着道,“郭家家主这个打算不知道怎的传了出去,那时候太皇太后还在,贵主想来也知道……不必郭家出手,自有人帮着将圭尖峰上的别院迁走,空出地方来了。”

元秀皱起眉,郭旁说的太皇太后,乃郭家之女,怀宗皇帝的祖母,其寿极高,历七帝,至怀宗一朝末年才离世。这位太皇太后据说性情与薛娘子差不多,都是典型的梦唐女郎,泼辣大胆,对郭家一向照拂——她虽然是怀宗皇帝祖母,但怀宗皇帝却非其子所出,与之并无血缘,加上怀宗皇帝的亲生祖母当时还在世,因此哪怕怀宗皇帝素喜修道,对这个祖母也不是很尊敬,只是当时宦官专政,王太清只手遮天,却对郭太皇太后十分尊敬,因此郭家声名赫赫,一时之间,在关中风头几乎将几家传自春秋的望族都压了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就是郭守看中了一座圭峰山,自有人为了献媚会帮着腾出来。

只是……所谓盛极必衰,何况圭峰山单是出名的就有紫阁、大顶、凌云、罗汉诸峰,并高冠峪、车厢潭等诸景,皆为前朝及本朝骚人墨客吟哦之地,哪怕是皇家也不曾单独据下,历年以来,这一段山脉中该有多少巨贾贵胄、乡野村夫居住,为了一家而尽逐,难道一点都不怕为此招祸?

仿佛看出了元秀的心思,郭旁解释道:“腾出空地的只有紫阁、大顶、凌云这三峰,至于山谷并峰下,因郭家家主本就打算要为避暑而建,所以那些地方都没动。贵主也看到了,终南山中除了宗圣宫那几座山峰外,其余的地方山路都颇为崎岖,在平地上建一座别院倒还罢了,要运送木材上山搭建别院,寻常人家却是做不到的,所以峰上避暑的别院,其实也不是很多,听说郭家当时有那个打算,惧怕太皇太后并王太清之势,许多人都私下悄悄搬走,或者低价转售——大顶峰那边,如今属于郭家五娘子的一座别院,里面的管事仆也认识,那别院因原主建得精巧,索性买了下来。”

圭峰山这般风景秀丽,但峰上适宜建宅的地方也就那么几个,哪怕有人捷足先登,若是家势不够,或者中途衰落,也难免被人所趁,虽然不及郭家这样一口气揽下了几座峰,但后来者占了先到者的故宅,这样的事情也不新鲜。

而那些可以长久在峰上占据产业的,当然是如五姓七望的世家了,这样的人家哪怕某一支衰落了,往往也会落入崛起或者正得势的一支里去,终究不至于改姓。

元秀蹙着眉尖,道:“你说了这么多,与你对李家女郎不熟悉却有什么关系?”

郭旁苦笑:“不瞒贵主——当初因郭四公子看中了紫阁峰的风景,要在这里亲自选址搭建别院,因此无意购买,所以除了如今的另外三座别院,其他的全被郭家买下并拆除,免得碍眼,那时候王太清权势熏天,即使卢、崔、李三家,也对其敬而远之,所以听家父言,从那时候起,这三家虽然在紫阁峰上有别院,但避暑时却往往去其他地方,到本朝后才开始住过来,大约因有前事的缘故,即使那三家的主人偶然过来住,与咱们紫阁别院也不常往来,便是山路上偶然遇见了,也皆不理睬的。”

——足见当初郭家得罪人之深!

元秀一头雾水,喃喃道:“听大娘谈起郭家,本宫可不觉得外祖父是专横跋扈之人呀?”


元秀公主
正文 第一百七十三章 余达
'更新时间' 2012…05…17 22:49:56 '字数' 3390

长安,大明宫,紫宸殿。

鱼烃卷起袖管,露出雪白的中衣,仔细的研着墨。

此刻殿中只有他一人伺候,连他一直以来刻意栽培的鱼安源都被打发出去守门。

丰淳坐在御案之后,身姿挺拔,神色不动的看着手上的奏章,写奏章的人正在殿下,丰淳特在他进殿时赐了座,孟光仪今日穿戴郑重,三品以上官员才可穿的绯红圆领官袍,头顶乌纱幞头,脚登朝靴,腰上金玉带,佩鱼袋,执象笏,手里端着鱼安源方才呈上的茶水,却没有喝的意思。

等了半晌,丰淳终于看完了奏章,而鱼烃也研好了一钵浓墨,松香与冰片的气息从墨中冉冉升起,丰淳拈过一支紫毫,蘸上墨汁,轻轻的在一方小笺上写了三个字,不待干涸就折起,命鱼烃送下去。

孟光仪忙放下茶碗,起身双手接过,待看过笺上之字,脸色微变,抬头道:“陛下也以为是……”

“从卿奏章中所言,应是如此。”丰淳神态虽然平静,但亲近如鱼烃不难察觉到他这种平静下隐藏的怒意,从表面看,丰淳慢条斯理的轻敲着案面,缓缓道,“孟卿,你打算如何结此案?”

“杀人偿命。”孟光仪的回答很是简略。

丰淳并不意外他的话,但面上却露出了深思之色,许久,忽然道:“听说张明珠之子曾在数日前私下拜访过你,可与此事有关?”

“回陛下,臣的妻弟确实为此事来寻臣,不过,他并非为了打探消息或者为任秋说情,却是为了此案所涉及的迷神阁中一名管事。”孟光仪将小笺收入袖中,拱手正色道,“陛下不问,稍后臣也要将此事禀告的。”

丰淳唔了一声:“张明珠为人洁身自好,其子怎会为了一个勾栏贱籍中人,特特寻你?”

“陛下不知,那管事在案发之日其实并未见过任秋,臣拘他下监,其实是为了另一案。”孟光仪皱眉道,“正好撞上了任秋这件案子,臣因为先前之案一直寻不出他的把柄,所以才借故拿了他下狱。却不想,有人为了替任秋脱罪,打算从这管事身上下手,瞒着微臣几番动刑,只是迷神阁也算神通广大,此事微臣都是后来方知,他们居然不久后就请到了臣的妻弟来求情。”

“另一案?”丰淳面露诧色,“这迷神阁倒是有趣,区区一个管事,卷入任秋之案不说,居然另有案底在身?有孟卿主持京畿廿三县,他居然还敢继续停留在长安,这管事倒是有胆色!”

听出丰淳语气中的戏谑,孟光仪有些尴尬道:“陛下不知还记得两年前金城县令被杀之事?”

京兆尹领京畿廿三县,金城是其中一县,两年前,金城县令余达忽然身死,因死时身上看不出来伤痕,只当是暴病,哪知家人为他更衣毕,移入棺中时,才发现胸口被血渍所污——原来余达真正的死因,却是胸前被人以极利极薄的锋刃刺透!因伤口过于细密,一直等到了更衣入棺时,血方流出!

金城县在京畿之中,离长安极近,加上当时丰淳继位不久,为了不至于造成惶恐以及让丰淳面上无光,孟光仪以密折向丰淳禀告后,将此案列为机密,悄悄查访。

此案因为发生在丰淳刚继位的时候,当时丰淳还为凶手的出手之快而感到震惊,这两年来他虽然政务繁忙,却还记得,惊讶道:“此案何时有的线索?”

孟光仪惭愧道:“微臣愚钝,说是线索,其实也不定,否则臣早就将那叫孟破野的管事抓入京兆府仔细盘问,又何必等到任秋之案借他人之手逼供?”

顿了一顿,孟光仪复道:“余达死后,因他周围并无武功高强之人,臣便从其仇人入手,这余达本是山南人氏,乃是宪宗皇帝时进士,虽然不在三甲之内,但也是两榜出身,只是此人面貌不算端正,虽然写得一手锦绣文章,但身言书判四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