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秀公主 作者:繁朵(纵横2012.8.1完结)
跃⑹矢韪臣尚械娜宋铮褪鞘芨感至郾还俾舻拇忧扒Ы鹬恚硭湮⒓背7钫偈萄纾煌囊捕际浅ぐ渤侵腥ü缶藜帧?br />
长安县令不敢怠慢,亲自带人赶到平康坊内,先将迷神阁围住,复闯入阁内,果然发现莺娘伏尸于室,其状凄惨,赤血飞溅四下,血腥之气连室中燃到一半的薰肌香都无法掩盖,而任秋手持利刃在旁,神色呆滞。将其锁拿到长安县衙,才盘问了几句,孟光仪便巡视到场,恰好看到了任秋当堂撒泼的一幕。
孟光仪不动声色的说完,昌阳公主率先冷笑道:“不知孟尹巡视至长安县衙时,是什么时辰?”
“约为午时正。”孟光仪道。
昌阳公主对丰淳欠了欠身:“求五哥让臣妹问下去。”
丰淳点了点头,昌阳公主复向孟光仪道:“如今不过申时三点,从午时到现在,区区一个多时辰,两个时辰不到,孟尹将此案的疑犯、死者并地点时辰弄清楚,倒也罢了,连任秋的身世并与莺娘交往始末、包括与其母的争执都一清二楚,甚至此刻还已经到了紫宸殿上!尝闻孟尹能干,如今看来能干二字尚不足以形容,岂止是能干?简直是能常人之所不能!”
元秀在旁由采蓝打着扇子悠然旁观,正想着孟光仪该怎么回答昌阳公主的指责时,却听他淡淡道:“这些都是任秋自己所言,臣不过是将他的话原样说出来罢了,以贵主所言,看来是此人在说谎了,贵主放心,臣定然会为他将这公堂之上口出诡诈之言的罪名记下来的!”
“你!”昌阳瞠目结舌,忍不住用力一拍身边小几,却恰好打翻了茶碗,她身后的修联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低声提醒道,“阿家!这里是紫宸殿!”
昌阳这才醒悟过来,赶紧向丰淳请罪:“臣妹失仪了!”
“孟卿,照你这么说,任秋可是承认莺娘是他所杀的了?”御座上丰淳不动声色的示意昌阳勿要担心,忽然问道。
原本以为孟光仪立刻就要点头,却不想他顿了一顿,才道:“回陛下,任秋并未承认。”
昌阳和元秀都是一呆,后者这才想起——孟光仪自始自终,所争取的都是把任秋留在他手上审判,并且不许皇室为其求情,却从来没说过,他认为任秋一定是凶手,也没说过,任秋承认了自己是凶手。
此人极为狡诈,他没有这么说,但却不时用诸如“命案”、“案犯”之类的措辞,让人以为此案已经是证据确凿!甚至连任秋自己都已伏法认罪,连昌阳公主都没觑出这点,只能从其他地方寻机突破。
却不想,此案根本就是疑点重重,想必孟光仪也是因此,才会故意误导,企图利用听者以为此案已经无可翻案,将审理之权弄到手……
好在丰淳究竟是宪宗皇帝一手教导出来的,孟光仪这手轻松瞒过了两位公主,却被他敏锐的抓了出来。
昌阳与元秀对望一眼,皆是露出得意之色。
只听孟光仪丝毫未见沮丧,紧接着拱手请求:“陛下,臣方才入殿之时,已将话说得明白——任秋此人,自称托体齐王,臣不知真假,敢请陛下圣裁!至于此案真相,臣明确此事究竟该由臣负责,还是交由宗正寺后,自当竭尽全力,报效吾皇!”
话题转了半天,还是被他扯回了刚开始的问题上——丰淳究竟会不会,为了这个私生侄儿,搭进皇室体面?
昌阳公主面上的得色瞬息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元秀公主
正文 第一百四十四章 幸灾乐祸
'更新时间' 2012…05…07 23:19:26 '字数' 2283
莺娘之死的消息,并未因孟光仪被拘在宫中就风平浪静,相反,长安望族的消息一向灵通,尤其此案还落在了长安上上下下,除了南阳张氏外,没有一个名门望族、甲第贵胄提起来不头疼、遇上了不牙疼的孟光仪手里——事实上,单是“孟光仪入宫谒见”这七个字,就足够大明宫的侍卫、侍者收好处收到手软。
原因无他,孟光仪以其在京兆尹七年之久的任职中,坚决秉承孟子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训导,让众多原本自恃家世或身份的人,充分认识到了如此七年下来,孟光仪在坊间的官声究竟好到了什么地步——京兆孟郎要抓的人,能是好人么?京兆孟郎所判的案,能是错案么?京兆孟郎若有不妥,能不是被那起子小人打击报复的么!!!
坊间极为坚定的相信着这点。
所谓千夫所指,无疾而终,越是自恃望族,自矜名门,越不能不在意坊间声誉。
当打听到此案被拘之人是任秋、乃齐王私生之子后,除了宗室和长孙家外,其他人家都暂时松了口气,继而,开始思索此事将引起的后果。
玢国公府。
杜青棠听罢杜观棋不带任何感情的叙述,眯起眼,思索半晌,才问下首的杜拂日:“你以为呢?”
“此案来意不善。”杜拂日正襟危坐,平静道,“今春少雨,入秋之后,关中本有饥荒之虞,却因端午之后连降甘霖,此刻补种,虽然较之春耕晚了多日,但却可一解秋收之窘迫——河北三镇不知得了何人提醒,提前挖好沟渠,引水灌溉,加上贺之方将独子派到长安,虽说是为了避劫,未必没有借机窥探李室虚实之意,若端午后没有雨水,秋日欠收,恐怕东北将蠢蠢欲动!”
杜青棠问的是莺娘之死,杜拂日回答的却是农事,甚至还扯到了河北,似乎迥然不及,但杜青棠却赞许的点了点头:“丰淳小儿虽然心胸狭碍了些,但到底跟着宪宗皇帝历练多年,这一点,他也想到了,所以他虽然将徐王以外的兄弟都打发去了州郡,但却也力阻嘉城公主出宫为女冠、又在出孝后主动提起了昌阳公主的婚事,显然是为了安抚与笼络这两位公主的同胞兄弟,以示皇室和睦,也是告诫河北,长安已有防范之意。”
“此案原本可大可小,死者不过是平康坊里一个官妓。”杜青棠顿了一顿,继续道,“只是最大嫌疑的案犯,却是齐王私生之子!偏巧事情还落到了孟光仪手里,以孟光仪的为人,只要确定任秋是凶手,除非丰淳小儿下旨撤了他京兆尹之职,赶出长安,否则但凡他有一口气,也非冲到紫宸殿去争出个子丑寅卯来不可!
“丰淳若是顺从了他的意思,按律判处任秋,那么与齐王、昌阳公主,乃至于杨太妃之间,必定产生罅隙!他若庇护侄子,固然能够得到这些人的感激,摆平孟光仪所要付出的代价且不去说……长安坊间会如何议论皇室,可想而知!何况宫中如今尚且有三位贵主到了选婿的年纪,这里面还有丰淳小儿最重视的胞妹元秀,因平津公主之事皇室才丢过一次脸,丰淳小儿为此重罚平津,不但撤了她的长公主之衔,甚至还将其女承仪郡主许给卢氏,让卢氏与平津公主之间也产生了矛盾……这个任秋只不过是齐王的一个私生之子,安能与平津公主相比?
“无论如何选择,总而言之,皇室手足之间,必定留下嫌隙!”
杜青棠眼神锐利,淡笑着道:“而且,此刻长安坊间已经有了许多人在宣扬任秋身份,如此发展下去,就是查出任秋不是凶手,坊间也定然会认为,这是由于他是齐王私生长子,有人庇护,使他人代罪的缘故!毕竟,先入为主嘛!”
“阿郎不出手吗?”管家杜观棋袖手在旁,忽然问道。
杜青棠懒懒反问:“我为何要出手?朝廷俸禄养着上上下下那么多人,民脂民膏供奉着李室数百年……这些人不思尽己之任,莫非还要我一个解官归田之人来操心?真是滑稽!”
杜观棋鄙夷道:“既然如此,阿郎为何还要我打听这些事情?何不搬出靖安坊,去长安郊县守着田宅安然度日是正经,也免得每日里我忙着盘算各处田庄帐册、处置府中人事收支之余,还要给阿郎打探朝中坊间大大小小的事情!”
“你……”杜青棠正待反驳,却听杜拂日道:“叔父,此事发生在迷神阁。”
杜青棠顿时皱起了眉:“你是说也有可能不是河北那边所为,而是有人要针对迷神阁?”
“河北三镇相抱成团,名为唐臣,实如诸侯。”杜拂日缓缓道,“说他们对长安久有忌惮,这是有的,若说反叛,除非长安希望改变目前的状况,收河北三镇十七州重归长安,派遣州郡长官、赋税之权皆集于今上……他们确实会反叛,便如当年德宗皇帝时,因不忿魏博节度使之位侄以代叔,这才有后来的诸藩之乱。后来德宗皇帝下诏罪己,使此三镇自行专由,三镇因此上表称臣至今!我以为,长安不欲图三镇,三镇不会先反。毕竟河北虽据十七州之地,又与山南诸道交好,还拥有幽并古来多出游侠健儿之地,但梦唐疆域十道三百六十州,如今虽不比开国时候,区区三镇妄图颠覆李室,未免太过痴心枉想!”
“迷神阁中其他人不清楚,但阁主秋十六娘毫无疑问是探丸郎中人,探丸郎从西汉时起,流传至今,其势不可小觑,何况他们在长安,有燕九怀坐镇!此外,秋十六娘与那燕寄北之间,恐怕也有些纠葛,否则当初断然无可能那么容易收服燕九怀!”杜青棠有点遗憾的咂了咂嘴,这让杜观棋想起,当初燕寄北前脚才离开了长安,后脚杜青棠就琢磨着要把燕九怀弄到手,可惜去晚了一步,被燕寄北委托照拂燕九怀的秋十六娘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先把人骗到了手,随着燕九怀后来声名鹊起,甚至以常探红丸、出手必杀,私下里得了一个赤丸魁首的称号,杜青棠每每想起来都觉得万分惋惜。
——也因此,他越发觉得燕寄北当初将燕九怀托付给秋十六娘而不是自己,是对自己人品的极大不信任。
这种行为,毫无疑问的深刻的伤害了前任杜相的心灵,此刻杜青棠的心情忽然好了起来:“若任秋一案归根到底是为了对付秋十六娘,明知其为探丸郎中人,还敢出手,迷神阁这次的麻烦,看来不一般啊……哈哈!”
他兴高采烈,“却不知道秋十六娘打算怎么办?”
元秀公主
正文 第一百四十五章 醉绡楼
'更新时间' 2012…05…08 20:19:52 '字数' 4334
入了五月之后,珠镜殿上的帐幔便都换成了清凉的竹帘,窗下还挂着一串儿空竹,有风从太液池吹来,竹节相击,声音脆响沁耳,满殿飘着一股林竹清香,竟不需焚香,卢涣身着豆青圆领绉纱袍衫,头戴软巾,撩起衣袍下摆跨进殿中,顿觉一阵凉风习习而至,将殿外暑热冲得荡然无存。
转过了四折缠枝牡丹嵌云母屏风,迎面设了一张紫檀木雕祥云并飞鹤的矮榻,榻后放了一面三折绣屏,正是应季的池上芙蓉盛开之景。
元秀穿着杏子红底描金边撒绣芙蓉花诃子,下面一条粉绶银泥藕丝裙,外面披着薄如蝉翼的缥色纱衫,纱衫上面绣着指甲大小的一点一点梅红小花,腰上束着秋香色缎带,用玉勾,头上挽了垂练双髻,对簪一双点翠鎏金蝴蝶珠花,眉心贴着簇形花钿,面上未施脂粉,却带着新睡方起的慵色与自然而然的绯红。
两个小宫女拿着孔雀尾羽做的宫扇一左一右,正替她扇着,凉风过处,缥色纱衫不堪受力,随风欲舞间越发显得肌如脂凝、肤光胜雪。
卢涣不敢多看,忙躬身行礼:“下官参见贵主!”
“起来吧。”元秀懒洋洋的道,吩咐采绿,“搬个月牙凳来。”
卢涣谢过了恩方坐下,一名小宫女呈上来一只秘色杏花形贴金钿瓷碗,碗中盛了一抹玄铁之色,乌沉沉的一片波光潋滟,其中却传出酸甜之味,却一盏乌梅饮。
“卢家令没随大姐去封邑?”元秀今天接到宫门处侍卫禀告,说平津公主府的家令求见时很是惊讶,卢涣乃是平津母家族人,又是当年平津下降建府时卢妃亲自为她选择的班底之一,这些年来替平津打点上下,从无疏漏,便是当初的郑敛、韦坦都对他的能干赞不绝口,因着郑蛮儿与卢却敌的赐婚,元秀以为平津去封邑避风头必然是要带上卢涣以与卢家往来沟通的,却没想到卢涣居然被留在了长安。
她不由暗忖是不是卢确之妻与平津说了什么,惹得平津对外祖家起了嫌隙,因此连卢涣都丢下了。
却见卢涣放下乌梅饮解释道:“回贵主的话,下官本应前去封邑服侍娘子,但娘子打算携郡主长居封邑,所以留了下官在长安打点,故而未随侍娘子左右。”
“哦,那你今日前来不知所为何事?”元秀自己也啜了口乌梅饮,好奇的问道。
“是这样的,本月十九,也就是后日乃是嘉城公主生辰,娘子与郡主皆不在长安,驸马又不知嘉城公主的喜好,下官拟了礼单,却不知道是否合嘉城公主心意,因此斗胆求见贵主,想请贵主帮拿个主意。”卢涣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封锦缎礼单来,恭敬的双手呈上。
元秀略一思忖,似笑非笑道:“六姐从前过寿,礼单难道不是你拟的?”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