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的崛起
呢?什么是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什么是我们自己要做的?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蒙田(MicheldeMontaigne) 不合时宜的论调 一位在几周前刚开除了数百名员工的董事长(他称之为“组织重整”),在一次“重整”后的庆祝活动中高谈阔论:“女士们、先生们,在这艰难的时刻,谢谢你们支持公司的做法,我对此及你们以往所取得的成绩而感到欣慰。”难道每个人都对裁员满意吗?没有人敢于表达自己的异议吗?我想反问这位董事长:“公司可曾真的重视过员工?”在过去的几年中(也许在未来几年可能也是如此),成千上万的工薪阶层失业,而企业都以“大局为重”作为借口,逃避良心的谴责。但是反过来讲,你能期望没有安全感的员工认同企业吗? 过去,企业用“面包”和“鞭子”来管理员工,现在则变成了唤起员工心灵的感动。显然,由于经济条件的恶化,管理基层用意识形态的控制取代了量化的估算,然后再辅以领袖的模范事迹,作为管理员工的手段。因此,管理阶层的最高指挥原则就是:让员工百分之百的认同企业、产品、业务和愿景规划。 对于“认同”的呼吁是不合时宜的。认同的前提是稳定的组织形态,三十年如一日,而处于目前的环境,企业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对员工来说,企业已不再是人生计划的安全保障,也不再是终身从事的事业的温床。目前接近退休的那一代人,对企业的认同度最高。不过,在目睹了父辈们深受认同之害后,你还能要求年轻的一代也步其后尘吗? 现代企业为了减少员工的复杂费用,放弃了长期的雇佣关系,采取松散的工作方式和关系。随时变更工作地点、按日计酬、短暂合作、讲究实际、按时购买的服务等等,所有这些年轻人所熟悉的方式,只不过是为了让利益最大化。面对全球化的压力,企业不再有任何道德的顾忌。不过,企业必须认清另一个事实:把员工当作赚钱工具的企业,自己也会被员工当作事业的工具。如果你只想得到利益,你就只能得到薪资。企业自己摧毁了认同的作用。 核心问题 当企业要求员工认同时,他们知道这对员工们来说是一种额外负担吗?他们不知道。对于一个15岁的孩子来说,他的房间里有罗纳尔多、麦当娜或施瓦辛格的照片,这不足为奇。但对于30岁的人来说呢?他们应当追求的是自我认同,而不是偶像认同,否则,他们就该去看心理医生了,临床心理学将其称之为“年龄退化”。30岁的人应该把全副精力放在事业上,但如果到了40岁,他除了工作之外一无所有,这也是一种灾难。工作就是生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无论你在企业中的地位多高,生活都是无价的,没有任何企业能付得起“买生活”的薪水。 最近几年,我怀着极大的兴趣学习网球,可惜总是学不好。我认识一些球友,每次他们都能把我“扫”出去—尽管他们从事网球的热情没我高。责任心和热情已经不再是成功的保证。 即使员工对企业高度认同,也不能保证企业利益会不断提高,所以,企业不再有兴趣提高员工的认同感。按照德文大词典的定义,认同就是“在情感上与他人一致,并接受他人的动机”,也就是说,认同必须排除自我。 认同就是自我否定。 认同模糊了“小我”,变成了“大我”。海德格尔(Heidegger)对“人”的分析是:“每个人都是其他人,没有人是自己。”每个人都丧失了自我,彻底融入到集体中。那些拥有自主和独立人格的人在认同面前,就像混乱的细菌一样。 在大我的保护下 从心理学角度看,认同是一种保护机制。寻找认同感的人,内心必定充满恐惧,想通过权力证明自己的存在,透过外界强化自我。而一旦外界崩溃或失去了权力,那他该怎么办?如果企业一方面要求员工独立思考,具有企业家精神,另一方面又强迫员工具有认同感,这真是件十分矛盾的事情。 要求认同,就是要求员工为公司牺牲自我。但是,当员工们发现自己的“榜样”不符合自己的愿望时,他们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这在父权制的企业中表现最为突出,1992年开始的裁员浪潮使很多员工心理崩溃,他们无法相信,自己一生为其做牛做马的公司会将自己解雇,就像个人生的大骗局一样。 在讲究认同感的企业里,如果你在工作之外还有其他兴趣爱好,你就会被视为不敬业;如果你为了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离开了公司,就会被视为背叛。认同文化要求的是只会点头的机器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却没有思想。此外,认同感还削弱了员工的责任心和个体性。如果我们真的想让公司充满活力与企业家精神,那么,企业就必须把员工当成独立自主的个体。企业内部合作的基础是人际关系,是公平的互动。只有这样,员工才会把工作看做是自己的义务。 你在哪里?我在哪里?我们之间交汇的点又在哪里? 自利引起创新 我们只为一个组织工作,那就是“自己”。而其他的组织或企业,想从我们的工作中得到利益,就必须符合个体的价值、目标和目的。让英特尔成为全球信息巨人的是它的前执行官安德鲁·葛洛夫(AndrewGrove),他常在很多场合对员工说:“你们不是英特尔的员工,而是在经营自己的事业。全球有数百万人在跟你们竞争,如果想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为你们的事业负责。”也就是说,我们“在”公司内工作,但不是“为”公司工作。我们很清楚,无论做什么,都是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会按照需求、道德观以及优先顺序,处理事情。只有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如果我尽力而为,就会对我最有利。 当你在年终聚会上感谢员工们一年来的成就时,你可以说你为他们的成绩感到骄傲。同时,你必须强调,员工们是在为自己做事,应该为自己的成果感到骄傲,千万不要让他们以为是在为你工作。当然,员工们同样也会感谢他们的领导,因为他在过去的一年中“领导有方”。其实这是没必要的:“如果我们做得很好的话,那是我们共同完成的。”健康的合作关系应该是:没有牺牲者、不强迫别人感谢自己、没有错误的因果推论、不超越个人的界限、不争功诿过。 对我来说,工作应该让自己觉得愉快,对自己有吸引力,最重要是能产生责任感。人们对工作的责任感越强,就越了解工作的重要性、自己的重要性以及他人的信任。很多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员工有创造力,但只有那些能点燃员工内心欲望的工作,才能让员工充满创造力。 作为一名主管,你应该让每一位员工都认真回答:“你们究竟在为谁工作?”那些回答“为主管”或“为公司”的人,是绝对不可能真正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也不可能有持续的工作动机。也许他忘了,这是他千挑百选才选中的工作,是他自己决定的道路。那么;他应该为谁工作呢?
第二篇 个体化企业第十二章以个人为中心的企业
解决严重危机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往往就是人们刻意逃避或阻力最大的那种方法。 —西班牙哲学家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JoseOrtegayGasset) 关于权力的想法 在商业社会里,最具影响力的一个词就是权力。很多综合性跨国公司的权力甚至比一个国家的权力还大,因为权力和经济关系密切,国家权力的大小也和其国力相对应。权力其实意味着控制,它和利益是不可分割的。权力的分配通常是不公平的,否则就不会有授权一说。 到底什么是权力呢?这就像是诸如“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事实”、“什么是人”之类的问题,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物理学家会说是“能量”,哲学家会说是“根源”,心理学家会说是“动态”。另外,关于权力还有很多名言:“金钱就是权力。”或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s)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我父亲在我上大学时经常勉励我:“信息就是力量。”最著名的是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Webers)的定义:“权力就是可以将自己的利益置于他人之上的能力。”毛泽东(MaoTse…dong)也曾给出一个论断:“枪杆子里出政权。” 权力贯穿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有两个人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权力结构。权力并没有固定的组织或结构,它会根据不同的情况、条件、阻碍和参与者不断地改变。它带着权威、控制、声望、影响、名声、魅力和否决权的面具,更重要的是,拥有权力的人通常不会公开权力游戏,而是以善意的企图来掩盖它的特征。就像阿克顿勋爵(Acton)经常说的那样:“权力都是罪恶的。”
权力不一定都是自上而下的,它存在于有行为能力的个体之间。在经济社会中,权力基本上是通过供求关系形成的。 那么在公司中,谁拥有权力呢?老板、主管、系统还是员工?一般来讲,我们会认为等级高的人是拥有权力的强者,而员工是没有权力的弱者。然而这个模型能适应现在的社会吗?资本家就是权力的拥有者吗?能开除员工的人就拥有权力吗?能行使自己意志的人就拥有权力吗? 金头脑才是赚钱的保证 在旧工业时代,比如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中,企业和市场、员工、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界限是很明显的,公司的职务也相当固定:全职、长期保证、职位保障,还有条理分明的等级制度。在这种僵化的制度中,员工的绩效很难提高,组织的地位高于一切。等级制度下的公司内部组织是扁平的,由等级来判断市场机会,凡是不符合组织标准者,都不视为赚钱的机会。他们也从不关心顾客的需求,更别提顾客至上了,事实上是组织至上。 在产品量化生产的时代,标准化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领导技术等等这些都还行得通。然而,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由于自身的限制,传统的控制和分析系统的地位开始动摇。原材料、机器、能源、土地和资金逐渐失去了自身的意义,而旧的经济理论也不能和变动的情况相匹配。没有人知道,究竟什么样的规则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人们才刚刚能描绘出它的轮廓而已。 企业不再是定位明确的经济单位;人们也不再认为工作是长期、稳定、全职的;职业前途不再受等级制度的局限;消费也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不再限于用固定的价格购买标准化的产品;人们对于精神上的追求要远远高于物质上的追求;企业的快速反应比例行公事重要;中间商逐渐消失,直接采购成为主流。什么事都有可能,比如世界上任何角落的一个16岁男孩,他可能会成为你的竞争对手。中间路线、精确的计划、辛苦的工作这些因素,已经不再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如今的商场上,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想法。从专利、产品设计、电影、图书、电脑程式到网页,无一不是想法的组合。仅仅完成职务上的要求,已经不再是成功的标志,有创造性地完成,才能说明问题。公司的成功也不是显示在公司的账户上,而是公司所拥有高级人才的多寡。公司明天的成功,是建立在今天有创造力员工的储备上。创造力、信用和独特性是保障成功的三大要素。 人才之争 “我们今天必须解雇500人。”董事长在员工大会上惋惜地说。然而,他的神情依然充满自信,没有丝毫惋惜的样子。接着,为了表示民主,他留下一段时间让员工们自由提问。台下一个早就按捺不住的员工走到台上,对着麦克风问:“他们是谁?”满脸狐疑的董事长问:“你说什么?我不明白你的意思。”那个人接着说:“您说,今天必须开除500名对公司利益无助的员工,所以我想知道他们的名字。您能把他们的名字念出来吗?”全场鸦雀无声…… 经济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稀缺资源的交换过程。所以经济上的权力问题,也可以说是稀缺性问题。什么是稀缺资源?资本?不是。人力?优秀的人才是一种稀缺资源。想法?毫无疑问,这肯定是。 以往,企业的价值来自于资本、设备和厂房,这些东西是可以占有的。但是现代企业的价值却在于人力资源,这是无法占有的,它只存在于员工的大脑。如果一个芯片工程师跳槽了,他就会把他的“谋生工具”直接带到竞争对手那里。英特尔的前CEO葛洛夫说:“我们必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