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2005
⒆诮躺枋⑹止すひ帐摇⑿∏荆ǜ浇璧ド砉ⅲ⑻峁┳孕谐岛偷缙砍档耐3党 8髯橥盼菩∏行睦唇ㄉ琛! ?br /> 组团中心:服务于300到500个家庭,中心应包含学前班、小学、业主之家、一个小超市、餐厅、老年人之家、游泳池、运动场、停车场及一定的公共空间。三级中心的设计增加了整个社区的向心力,为形成“社区感”确定了基础。其次,小区规划不但为居民设计了便于聚会交流的硬件设施,而且还为了丰富小区的人群,避免导致一些令人不快的“孤立”,小区特别强调“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阶层”的共存。
住区中人口构成的多样化。小区规划了不同档次的住宅,从独立式住宅到联排式住宅以及公寓,适合了不同阶层的购买力。并且规划中注意了绝对不将同等规模和档次的住宅集中在一起。Rouse公司总裁JimRouse先生宣称“哥伦比亚将是一个多种族社区——一座开放的新城,无论你是什么种族,你都可以根据你的口味在这里自由选择你喜欢的住宅,不会因为种族的不同而受到任何的影响和限制”。从理念一直到贯彻落实,Rouse公司都想了很多办法进行控制。他们监督所有分包开发商的住宅建设与住宅销售,既不允许两套相同的建筑并排建在一起,也不允许销售人员歧视地将黑人专门安排在一个区购房——在种族问题相当严重的美国20世纪60到70年代,这是很难得的。
为了融合各教派,Rouse公司实施了他的另一社会目标——多功能宗教中心。无论是天主教、犹太教、卫理会教派、路德教派、浸信会教派等等,都在联合宗教中心有单独的办公室、礼拜堂、共用大厅,加强了不同信仰人群的交流。这对于目前中国社区开发中强调封闭安全,划分出“白领、成功人士、高尚社区”的小圈子,以邻为壑的作法形成了巨大反差。因为只有人口结构的多样化,才会带来对住区设施需求的多样化。多样化与住区活力密不可分。
提倡社区建设的居民参与性。社区感的创造还要通过“参与”精神来实现。一开始,哥伦比亚城的规划为取得周围哈佛县居民的支持和理解,就建造了展览馆,举办了规模巨大的展览。由于新城开发时间跨度很大,每次新建项目都要通过已有居民的赞同,开发规划过程中,不断进行展览,听取群众意见,这些工作都使公众对该计划的热情一直很高——他们是在参与建设自己的家园!小城的规划者们还认为,居民们得不到有效的渠道传递他们的想法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他们不但设立了收集居民意见的业主之家、开发商办公室,还提供了礼堂让居民们召开会议,而这种作法在国内的住区开发中很少得到采纳与落实。
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生活
在哥伦比亚城建设中,开发商明确指出社区的惟一目标应该是提供一个氛围和机会,以利于人类更好地享受生活,并且“进行规划设计的起点就是人类本身”。哥伦比亚新城的“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生活”,努力建设“享受生活的花园小城”,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特点:
公共建筑群规划细致入微。这些主要体现在对公建的功能及使用上的一些常人不太注意的细小之处,他们发现餐厅的“美食”常常成为青少年进行社交和休闲消费的“起因”,所以就在组团中心的多功能楼边修建了“美食厅”;在游泳池中不但设计了成年人使用的深水区、儿童使用的浅水区,还首创了供“小不点儿”们戏水的水上乐园;停车场建在学校和多功能楼附近,要进行保护儿童的特别设计,停车场的位置还要处于美食厅的下风向;距离学校最近的车位要预留给教师(因为他们常手里抱满书和作业本),此外停车场的设计还要满足孩子直接从停车位进入学校,而不必在停车场里徘徊;小区中心中的初高中餐厅应对外开放,这里就餐的学生会感到学校与社区融为一体;每个小区中心要有3至4位护士组成的急诊中心服务附近的街坊、幼儿园、学校等。同时担任小区和运动场的急救工作……
在一些设计中,他们还听取了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建议,加强设计的合理性。比如:在老年人之家的设计中,规划组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为老年人提供足够的机会来提高他们的自尊和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希望老人能够在照看小孩、社会福利、引导休闲等方面实现自我。所以要根据安全性、人体工程学等方面对老人之家进行特殊设计,以利于老人从事休闲和公益活动;并在规划上考虑与活动场、中心广场、小区门诊之间的关系。在住区设施规划中最大程度地安排丰富的休闲生活,“在这里休闲不是消遣,而是美好生活的象征”。
第四部分 建筑视野第38节 哥伦比亚新城之梦(2)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共建筑的设计中,新城的开发商组织了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建筑方案讨论,以帮助修正构思理念并使之具有操作性。如,新城在筹建日托中心时就请来了有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在她的帮助下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并且列出了相关的设备和必要设施。
教育为本。规划者探讨“城市在人的成长中的角色”问题,认为教育应在新城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教育氛围要在社区内随处可见,不能将教育仅限定在教室内,接受教育不应该是年轻人的专利。所以新城不但根据需要在组团、小区和城市一级配置了托幼、小学、初、高中和大学,而且特别强调了成人进行再教育的设施和课外教育设施。可以通过学校、医务室、福利办公室、礼堂、图书馆等开展家庭保健教育。为了提高图书馆的使用率,图书馆要交通便利,最好与礼堂在一起。初、高中最重要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们也是在社区的一种设施。中学的教室等设施可以作为社区成年人进行再教育的工具,而且,体育馆也要修建得足够大,并安装尽可能多的各种健身器材,以供居民们在课余时间来使用。另外,小区还设置了专门的社区学院,其功能为:职业培训、家庭生活教育、业务教育、社区交流,以及各种各样的社区服务训练。所以,哥伦比亚城能够提供大量的学习机会、实践机会以及进行公益服务的机会。社区大学还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如图书馆等,并与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互动,促进社区内的文化交流及社区规划的综合发展。
多样的交通规划。美国是以汽车文化著称的“车轮上的国家”,在哥伦比亚城规划中十分重视人行、自行车和车行交通的协调,并十分重视增加对人行的考虑。为了便于居民步行或骑自行车在组团里面活动,组团占地直径不应超过半英里。为了儿童安全上学、放学,在组团里不应建有内部车道。小区中心的各种设施到每一个组团的距离也不超过半英里。组团中心以及小区中心距居民的住宅距离很近,并且修筑了高标准的自行车道,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鼓励小区居民更多地使用自行车。因此,在组团中心和小区中心附近建设了足够大的自行车停车场。
在新城建设中,提倡依靠公共交通系统解决大区域的交通疏散问题。就像书中提到“我们如何保证孩子、老人、物业管理人员、女招待以及只有一辆汽车的家庭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不仅在哥伦比亚城总体规划中将小区中心、新城中心及社区服务设施结合公交整体设计,并且在初期规划时,开发商就请来了公共运输专业的人员共同讨论哥伦比亚公交系统的可实施方案,逐个落实了相关的细节问题,如公交路线、车队规模、行车时间、司机培训等问题。并且顺利地将公交系统的运营移交给了CA协会。虽然在后期的运营中,哥伦比亚城存在着公交体系承载能力略显不足的缺陷,但这种现象不是哥伦比亚新城特有的,美国所有的郊区开发项目中由于人口密度较低,因而没有足够的人口来支持各种公交体系。不过至少新城这样的大规模地产项目比起那些以无序混乱的方式进行的小项目要强,通过公交系统成功地解决了上班族的通勤问题,但对于非工作人员的日常出行交通,还是存在困难的。也许就像书中写到的“要维持公共汽车的运转,还必须要从CA协会、联邦政府获得大量的补贴才行”。郊区项目的公交配置在中国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是依靠公交解决居民疏散问题应该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尤其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更应如此。
动态设计,预留用地。新城要经过20年的开发才能初具规模,在进行规划时既要使新城开发之初具备必要的功能,又最好能预见到20年后新城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并且“我们不是让人们去适应我们创建的社区。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向居民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为实现这个目标,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要集约化利用土地,留出成片的可供将来发展的用地。
哥伦比亚城建设中在每一个社区的中心,均预留了一片未开发的土地,根据将来居民的喜好而进行开发。这样也可以向居民提供一个发挥各自兴趣的机会,增强“社区感”。
强烈的环境意识
环境涵括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哥伦比亚城的目标之一就是“保护并提高土地的质量”。IanMCHawg在他的著作《生态规划》里提出了“地理位置与周围环境分析”的观点,认为“土地开发计划起始于了解土地”。首先,规划者使用详细的境貌勘察图来确定需要保存的林区、灌木和单株。根据地面斜度划分为平地(0~10%),坡地(10~20%)和不适合建房的陡坡(>20%),山坡地林区作为公用空间或开发成低密度的单个家庭住宅或用于开发乡间别墅群;而平地则开发成中高密度住宅区。并且根据阳光分析,将学校操场、公园用地、高尔夫球场等需要尽快排除雨、云、露水的设施安排在朝阳的坡地上。
为了减少成本,规划者利用了河流走向布设排污管道。河流贯穿了哥伦比亚城的公用空间,规划中沿河流设置了人工湖,河流成为划分小区的绿色分界线。在生物学家的帮助下,他们共挖掘了3个人工湖以吸引野生动物。风景名胜、林区和山坡环绕的山谷以及长在河边的、田野里的灌木等都被标明在地图上,以便统一规划。最终形成的新城拥有5000英亩的田野和湖泊,占总用地的30%。
人文环境。Rouse公司想尽各种方法来保存这个地区的历史,因为他们在书中这样强调,“哥伦比亚城的开发商通过建设住宅、街道、人行道、购物设施、社区会所、学校、教堂、人工湖等来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但是有一种东西是开发商所不能提供的——那就是过去”。
在哥伦比亚城建设中,为延续历史的文脉使用的方法包括:使用哈佛县18世纪的地名,保留一些富有特色的乡村建筑,在现代化的街道体系中建设一些老式的乡村小路。他们研究了哈佛县、马里兰历史协会、巴尔的摩图书馆中的大量资料,也从诗歌、小说、传记等其他文学作品中摘录了大量名字,还有一部分名称是纪念那些为新城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有关历史和对美好生活的梦想被注入到10个小区、30多个组团、近千条街道以及公园、湖泊、建筑物名字上;在第二OaklandMills小区的中心设计利用了该处原有的两个谷仓和两个草仓,作为中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谷仓和草仓被修缮以供社区使用。这里的百货商店和小办公楼都设计成木制外墙,具有一种乡村色彩。
哥伦比亚城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异类”,因为它的奠基者们努力在设计理念与成本、利润之间取得均衡。哥伦比亚城之所以不易模仿,是因为它获得一定利润的同时实现了让普通收入的居民拥有超级社区的目标。哥伦比亚城一方面克制了对利润无止境的追求而具有某种程度的理想色彩:它努力控制住宅密度,建设了大量的公建设施,保留了大面积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在实现“合理的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Rouse公司也有几个措施可圈可点:
产品多样化。由于哥伦比城是一座小城大小的大规模住宅开发,在前期的市场论证中,一位观察家就分析道,在哥伦比亚,如果只有一种类型的住宅出售,就好像是一个乡村百货店只出售鸡蛋一样。哥伦比亚销售产品多种多样,包括贸易、产业、零售、办公、娱乐建筑以及城市生活所需的各种设施和住宅。住宅档次十分丰富,满足了各种收入阶层的需要。哥伦比亚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