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2005
活浚秩贸趵凑У降哪阍诶洳欢∧康煽诖簟⒚婧於嘀螅睦锇底越芯肿於嵝囊恍ΑR恍χ剩沟追潘伞! ?br /> “大姐你天上住的是高楼大厦。”“我情愿跟你住着茅草房……”
“大姐你上方吃的是山珍海味。”“没有小女婿吃啥也不香……”
“大姐你天上的户口下方搁不下。”“我情愿跟着你把盲流当!”(《张四姐临凡》)
演员们咬字儿咬得也个色,儿话音很多,但和评剧或者北京方言的儿化音不同,北京话的儿化音让人感觉利落、脆亮、讨巧,二人转里的儿化音却总透着股戏谑劲儿。“可别累坏了你的身子儿”,这句唱词的感情色彩完全根据主语不同和演员的肢体表演而变化,当主语是“大妹子儿”,那就是一对小情人儿在打情骂俏;当主语换成某个宏大叙事的主角时,就完全成了一次让对方啥话也说不出来的“恶毒”嘲讽。满台的儿化音里晃荡着一副吊儿郎当、嘻皮笑脸的架势,没这架势怎么混江湖啊。江湖的口味就是二人转的风格。
演员逗是逗,你别看他粗口不停,满嘴段子,但有一点,二人转二人转,“万人围着二人转”,永远是这两人在台上互相玩笑取乐,把自己贡献给群众的搞笑事业,从不拿别人说事儿。偶有那些两个人互相挖苦得有点过头的情形,观众虽然还在笑,但总有那体贴敏感的看客,拍着手鼓掌却低了头:艺人不易啊,茶社里演,夜总会里演,桑拿房里演,炕上地头,牲口棚里,只要有观众两人就转起来。除了自己和搭档,没有任何资本,谁的眼色都得看,那就只好拿自己开涮。损己娱人算不上高尚,但互相开开心的同时,却让种种居高临下的“关怀”与“教化”,显得除了博人一笑之外什么都不值。“……你太累了,也该歇歇了。”“这歌唱得好是好,就是有点虚头八脑。我歇了你给钱呢,孩子他妈都下岗六年了!”
对那些大红大紫的名人,二人转演员表现出典型的民间气质,既不奉承攀亲,也不讽刺嘲笑,而是用最狠了一招:模仿,以假乱真的模仿,让你在惊讶、爆笑与丰富的联想中,感觉釜底抽薪的肆意和把日子颠倒过来活的痛快。在长期被指责为低俗的表演中,似乎隐有真正的大幽默。
东北话里有一句口头禅叫“没正形儿”,用来形容二人转演员正合适。这群活宝一遇到正经表演就绷不住劲儿,让他们做一场鼓舞人心的报告,非得事先吃两片“伟哥”不可,不然讲两句就疲软,总忍不住插科打诨的。台下要是掌声热烈,台上保准绝活不断,所以你看的时候别介意演员怎么总是跟观众讨彩,即兴类演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演员与观众不分家,气氛出来了演出越发地好看,所谓“人来疯”是也。
用二人转演员自己的话说,要演就要尽情尽兴,将“随意性”推到大狂大美的地步。“要爱就爱他个死去活来,要思就思他个神魂颠倒,要醉就醉他个天昏地暗,要折腾就折腾出个戏来,折腾出满堂喝彩!”在以全球化为口号的城市生活对西方世界的模仿秀中,大喜大悲、大收大放、充满乡野气的二人转能不能被写进戏剧史,能否被主流社会承认,实在也没有哪个东北人有精神头儿去劳这个神。
作为纯粹农村民间戏曲的二人转,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工业化、城市化轰轰烈烈的今天,不但没有式微,反而进城了。几乎在进城的第一天就和街头的工人文化打得火热,这本身就颇具意味。二人转在21世纪的沈阳仿佛成了隐藏在铁西区废弃的厂房之间、艳粉街上某扇门后,再也丢弃不掉的一座秘密花园,在里面可以肆无忌惮地释放情感,发泄郁闷,打骂玩闹,且乐今宵。
看完了现场,连喊带跳的估计你又饿了,翟家驴肉城这么晚早关门了,咱去“大青花”消夜去,要不就进“一手店”,一人戴一副塑料手套啃酱脊骨喝扎啤。“白加啤,出问题”,别怕,我有醒酒的秘诀,沈阳人民都知道,晚上要是喝高了第二天一早直奔西塔冷面店,3块钱一碗原汤冷面下去,保证又是一个社会主义新人。
回北京,又想二人转了,咋办?这病我给你治,去酒吧追“二手玫瑰”乐队的现场看。“二手玫瑰”是最时尚的二人转,崔健他们管它叫摇滚。你不信?咱先不说主唱就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儿,你听这唢呐声里像针尖儿一样咬你耳朵的词儿:“混到了北京我混没了牵挂,混乱了生活我混长了头发,究竟是什么让我无法自拔呀,是不是我拔出来真的就软了。”没错吧,冲这浪劲儿就能看出它的二人转出身。
这乐队的风格用俩字儿就能形容:恶劣。“我们的生活它还在开,往哪开?往红楼梦里开。我们的爱情它还在开,往哪开?往高潮里开。我们的青春它还在开,往哪开?往枯萎里开。我们的理想它还在开,往哪开?往西游记里开。”这种恶劣也已经上升到了恶毒的艺术高度,在众人为开屏的孔雀叫好的时候,他总是拉人转到孔雀背后去瞅两眼。至少和二人转一样,这些歌唱时刻提醒听众,那些自命高于生活的东西常常有一条形而下的命根子儿。
什么?你到沈阳看过二人转了,觉得那真是太俗啦?是啊,我没说不俗啊,总结全文大意如下:谁愿意看谁看去,中途退场你有这个自由,但别事事地说什么要提倡高雅艺术,急着净化市场,砸人饭碗,你没瞧见还有那么些人苦哈哈乐呵呵地坐在场子里看得美吗?
我能向你证明的只是——沈阳让人舒服着呢,街上有人转来转去,台上有人转前转后;绝对不会有人强迫你高雅到把小腰抻坏了。在我此刻的回忆里,这所城市只顾忙着生活,从不鼓励高于生活。
第八部分 物质生活第73节 八点半,交友酒吧
黄铁鹰
西安皇城酒店附近有几个酒吧,不知什么原因大部分生意都很冷清,服务员比客人多。我泡酒吧的原则是:客人少的店绝不去。因为到酒吧是找热闹来了,没人怎么找热闹?另外,酒吧的灯光都较暗,如果人再少,总觉得像“黑店”。因此,一晚上连闯了3间店,都是一进门就给吓出来了。惟独在东大街上靠近鼓楼处,有一间叫“八点半交友酒吧”生意很好,客人进进出出,显得很热闹。可是一看这个酒吧的名,又有点不敢进了。什么叫交友酒吧?难道进去一定要交友?不交友就不能喝酒?进去喝酒就能交到朋友?有这等好事?是不是挂着羊头卖狗肉?
我以前的职业经常出差,国内国外没少泡酒吧。全世界人泡酒吧的心理都差不多:解闷。在酒吧里有两种方式可以解闷:找人聊天;看别人聊天。酒吧里的表演往往是聋子的耳朵——可有可无。在酒吧里能交上朋友是解闷的最高境界,发展为一夜情的是解闷的极品,导致结婚的则是极品中的极品。2004年5月结婚的丹麦王子同他澳洲塔斯马尼亚的新娘,就是在悉尼的酒吧解闷时相遇的。因此,除了酒鬼,大多数泡酒吧的人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要的是那种气氛和遐想。然而,绝大部分酒客达不到最高境界,最后只能捞了个喝酒解闷的作用。
这个招牌太吸引人了,它把酒客们想要而又得不到的东西,赤裸裸的说出来。尽管有许多疑问,我还是鼓足勇气走到门口,向正在招呼客人的服务员问:“这里面干什么的?”小伙子说:“酒吧。”我又问:“怎么交友呀?有人给介绍吗?”小伙子说:“不。自己进去找,愿意找谁找谁。”噢!我心想那不就是酒吧吗?这么多人,看来不是黑店。
进到里面,果然人潮涌涌。我的同伴说:“咱们分开行动,看谁能先找到朋友。”我说:“行!”我把棒球帽向下压了压,让心理感觉年轻一点。服务小姐把我领到一个座位上,问:“喝什么?”我说:“双份杰克。丹尼,不加冰。”我又说:“我是第一次来,这里面怎么交友呀?”她说:“有3种方法:第一,你看中谁了,直接过去找就可以。第二,你看每个桌上都有号码,你要是看中哪个人,不好意思直接过去,可以添一张交友单,把你的桌号添上,请服务员给你递过去;如果她同意了,你就可以坐过去了。第三,你也可以把你的个人资料和桌号添到交友单上,送到中间的吧台,那里的服务员把你的资料打到电子屏幕上,别人就知道你的情况了;如果有人相中你,就会过来,或通过服务员联系你。”
酒来了。我喝了一大口,端起杯开始四下巡视:酒吧里有四五十人,显然男多女少;并且都是年轻人。看着看着,我有点打退堂鼓:因为同这群人比,我的年龄不再有优势了。可是既然来了,观察一下再说吧。抬头看见吧台上面电子屏幕打出的字,我乐了。第一行:“12号台,楠楠,白领丽人,豆蔻年华,手机1234567。”第二行:“15号台,雄伟男士,1米78,年龄33岁,公司副总经理,爱好爬山游泳。”第3行:“20号台,菊苣,70年代出生,化妆品生意,爱好:蹦迪,电话:7654321。”
正看着,我的同伴端着酒杯过来了,说:“我转了一圈了,看来没戏,咱们年龄太大。”我说:“别着急,才9点半。你还是回你那儿坐,别影响我交友。说不定就有人喜欢和咱们这样满脸沧桑的人聊天呢。”他说:“那你得找间夕阳红交友酒吧。”说完,他回到他的23号台去了。我的酒快喝完了,也没有物色到一个可搭讪的对象。我看大多数人,都是先以纸为媒,或向目标投纸问路,或通过电子屏幕上介绍自己。于是,我也向服务员要来一支笔和交友单。写上:23号,男,名大学博导,50岁,爱好:周游世界,指点人生,教人发财,电话:815815。我径直走向吧台,亲自交给了酒保。那小伙子看了看纸条,盯了我一眼,说:“这就给你录。”我刚回到座位,就听周围传来一阵阵窃窃的笑声。抬头一看,我写的那条征友广告打上去了。有些坐在远处的人,还特意站起来向23号桌我的同伴那里望了望。看我的同伴还没反应过来,我笑着钻进了洗手间。
当我从洗手间出来,向我同伴望了一眼,他依然傻呆呆嘬着酒,左顾右盼地觅友呢。可是还没等我坐下,周围又响起一阵更大的笑声,这时我发现有人开始注视我,我一抬头,看到屏幕打出:“27号台,澳洲俊男,55岁,农民,1米65,欲觅芳龄30以下,身高1米65以上,能讲英文,受过大本以上教育的女子为友。电话:518518”。他妈的,我就是27号!我的同伴狞笑了。为了证实我不是1米65,我只能自嘲地站起来,把帽子摘下了,给大家敬个礼。可是接下来,越坐越不是滋味,总觉得一双双年轻的眼都在盯着我笑。我向同伴打个招呼,狼狈地跑出来了。不一会儿,他也笑着出来了。我说:“本来这里就男多女少,你把我的年龄加大,身高减小,我不就更找不到了吗?”他说:“这就像美伊战争一样,一旦打起来,就不由你了。”
在回酒店的路上,看到那几间仍然开着门,但没什么客人的酒吧,我说:“为什么8点半交友的生意好?”他想了一会说:“我相信是面子问题。本来酒吧就是交友的场所,但咱们中国人好面子,即使在酒吧里,陌生男女之间搭讪也需要不是一般的勇气。而8点半交友酒吧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名义,被搭讪的和被拒绝的都无所谓,因为来这里就是交友的。”我说:“名正言顺就有这么大作用?”他说:“对呀,比如说:民国时期蔡锷将军到北京八大胡同逛窑子,爱上了名伎小风仙,也要说是为了躲避儿皇帝袁世凯的耳目——为了革命的名义而嫖妓的。因此,这个故事在中国人的耳朵里才能变得顺了。”我说:“可是,我观察了,即使在8点半酒吧里,大多数人还是通过纸和电子屏幕来传递信息,而不是主动过去搭讪。是不是西安人特别好面子?以至于名正了,言还不顺?”他说:“这不是西安人的问题,咱们也一样,年龄一暴露,就不自然了,怕人说:老马吃嫩草;老不要脸……,因此,还没行动就感到猥琐了。人心虚,做事当然要先投石问路啦。而那些西方鬼佬,因为文明历史短,进化程度不如我们,对这些猥琐的事不以为耻反而为荣,所以在酒吧里才显得那么自然。”
第八部分 物质生活第74节 论徐克的《笑傲江湖三部曲》
埃德温·福斯特若平扬/译
我第一次有幸在大屏幕上看《笑傲江湖》是在纽约举行的徐克电影回顾展上。我几乎错过这部电影,因为我琢磨着大多数的影迷认为《东方不败》比它优秀许多,必定是有